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胃癌的多排螺旋CT诊断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检查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0例经多排螺旋CT检查,并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回顾性分析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30例胃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和图像后处理,进行多排螺旋CT诊断及胃癌的术前评估分期,同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胃壁增厚18例,软组织肿块12例,邻近组织浸润8例,淋巴结转移20例。结论:多排螺旋CT检查可显示胃壁增厚、肿块、局部管腔狭窄、管壁僵直等,可以观察周围组织受累及远处转移情况,对胃癌分期评估和选择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螺旋CT(spiralcomputedtomography,SCT)术前判断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程度及淋巴结侵犯情况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T2~T4期)的SCT双期扫描资料,每个病例的CT图像均对胃壁浸润深度及周围淋巴结侵犯情况进行评价,并将诊断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36例胃癌中,胃底贲门癌15例、胃窦癌13例、胃体癌8例。CT对T4期胃癌胃壁浸润程度判断准确率较高,为73%(8/11例);T2、T3的判断准确率相对较低,分别为33%和58%。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灵敏度较高,但假阴性率也高。结论SCT对进展期胃癌胃壁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诊断准确性仍待提高,有待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评价多排螺旋CT在进展期胃癌术前TNM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经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确定肿瘤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N)、远处转移(M),并与手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8例患者多层螺旋CT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显示TNM判断准确率为18例(64.23%).T分期判断准确率为23例(82.14%),N分期判断准确率为21例(75.00%),M判断准确率为(100%).结论 MSCT在进展期胃癌的术前分期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癌周围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为合理的胃癌根治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85 例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切除标本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分析上述指标与三年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上述指标及淋巴结转移与胃癌预后亦相关.结论:胃癌根治术时应根据肿瘤直径、浸润深度及分化程度选择合理的淋巴结清扫范围.TNM 分期仍是目前判断胃癌预后的最主要的临床指标,肿瘤大小和分化程度也可以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对胃癌诊断和术前分期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胃癌诊断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胃镜活检、手术病理确诊的28例胃癌病例的临床与CT资料,并根据螺旋CT表现对28例胃癌进行术前CT分期。[结果]胃癌的螺旋CT表现主要为胃壁增厚、胃壁多层结构破坏、胃腔内软组织肿块影,可伴溃疡、胃周浸润、淋巴结转移,增强后病变胃壁异常强化,术前CT正确分期26例(92.9%)。[结论]螺旋CT对胃癌诊断和术前分期的价值较高,对临床手术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彭凤祥  徐娜  王志铭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2(2):123-124,130,19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动态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成像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胃镜活检病理证实且经过手术的患者40例,采用西门子Definition AS+128排螺旋CT进行动态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成像,观察胃癌局部原发病灶及胃周浸润、远处转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MSCT图像质量均显示满意,均发现胃部原发病灶并获得胃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较满意的诊断率。结论 MSCT可以揭示胃癌原发部位及外周浸润、远处转移情况可以成为胃镜检查的重要补充,对胃癌的术前评估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钡餐和胃镜是目前主要的检查方法,但术前无法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腹腔转移等情况.螺旋CT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率与可快速、薄层、多期扫描及后处理重建等特点,在胃癌的定位、定性及远处转移诊断上优势明显.我们回顾性分析49例胃癌患者的病理资料与螺旋CT征象,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CT对胃癌的诊断能力及价值。方法:收集40例经胃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胃癌病例,分析螺旋CT表现。结果:胃壁增厚40例,软组织肿块22例,合并溃疡8例,领近组织浸润12例,淋巴结转移28例。结论:螺旋CT可显示胃癌的大小、形态、范围,判定有无周围浸润,有淋巴结及其他脏器转移,对疾病的评价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蒲锘  蒲红  应隆林 《四川医学》2009,30(5):733-735
目的探讨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螺旋CT特征,以更为有效判定淋巴结转移。方法分析35例进展期胃癌淋巴结的螺旋CT影像特征,并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螺旋CT共检出淋巴结379个,其中阳性淋巴结173个,阴性淋巴结206个。以长径≥10mm的淋巴结阳性率达62.7%,淋巴结不规则的阳性率96.3%,淋巴结强化不均匀者阳性率89.4%,以平扫CT值≥25Hu、动脉期CT值≥70Hu、静脉期CT值≥80Hu为诊断阳性淋巴结标准,淋巴结的阳性率达55.7%、56.3%及67.8%。结论螺旋Cr对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有重要作用,采用淋巴结长径为10mm,结合淋巴结形态,密度差有助于提高螺旋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对胃癌诊断价值探讨(附48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主要CT征象为胃壁增厚、僵硬、肿块。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变明显强化,40例以门静脉期更著;周围脏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各18例,远处转移15例;增强分期准确性87.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可对胃癌作出更为完善的评价,有助于胃癌的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钡餐造影和螺旋CT增强检查对食管癌可切除性的评价。方法 80例行手术切除的食管癌患者术前常规行钡餐造影、螺旋CT增强扫描以判断肿瘤的可切除性,重点评估病变长度、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评估可切除性,指导手术方案的制定(经影像学检查不宜手术治疗或需术前放化疗者不在本研究之列)。结果 80例中76例行根治性切除术,3例姑息性切除,1例探查术(外侵严重未切除);术前影像学判断气管支气管受侵12例,符合11例,高估1例;主动脉侵犯13例,符合12例,低估1例;侵犯心包3例,与手术病理符合;术前增强CT诊断淋巴结转移26例58枚,证实21例43枚,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转移29例97枚,假阳性4例,假阴性3例。结论钡餐造影能反映食管癌整体累及范围及管腔内病变情况,螺旋CT增强扫描能明确肿瘤外侵和转移的情况,二者结合对食管癌的可切除性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助于手术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术前16层螺旋CT检查对判断贲门癌手术可行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贲门癌患者行术前双期增强16层螺旋CT扫描,再将CT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MPR),依横断面图像和MPR图像观察肿瘤浸润深度、外浸范围、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手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对照,判断手术的可行性,并指导手术切除。结果58例贲门癌患者CT显示癌肿大小、浸润范围及肿大淋巴结,与术中所见基本吻合,术后病理证实皆为恶性。24例CT显示贲门肿块≤4.0 cm,与周围器官无粘联,未发现肿大淋巴结,全部行根治性切除手术。34例CT显示贲门肿块4.0~8.0 cm者,依其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22例行根治性切除,10例行姑息切除,2例行探查术。结论术前16层螺旋CT检查有助于明确贲门癌原发肿瘤浸润深度、外浸范围和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判断手术可行性及指导手术切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肾癌多层螺旋CT成像与肿瘤血管形成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癌多层螺旋CT扫描征象与肾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及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OF)表达之间的相关系。方法 对47例肾癌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同时对肿瘤标本及癌旁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及VEGF的表达。结果 (1)随着肾癌病理分级升高,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计数明显增高(P〈0.05);(2)肾癌组织中,VEGF阳性表达与微血管密度计数显著正相关(P〈0.01);(3)肾癌VEGF基因表达,微血管密度计数与肿瘤大小、瘤内坏死、囊变、强化、淋巴结增大、肾静脉或下腔静脉侵犯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 (1)肾癌的多层螺旋CT能准确反映肾癌的病理学基础。(2)肾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VEGF基因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计数存在内在关系,可以据此术前评估其生物学行为与恶性程度并预测肿瘤的转移及侵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腹部肿瘤患者62例,依据患者的检查扫描方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研究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平扫检查,研究组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扫描结果与手术所见腹部肿瘤位置及侵袭范围的准确率。结果 62例患者CT检查结果,腹部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平均为87.10%。与对照组采用平扫的患者相比,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的研究组患者腹部肿瘤定位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可达9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2例患者CT检查结果,腹部肿瘤侵袭范围诊断准确率平均为69.35%。与对照组采用平扫的患者相比,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的研究组患者腹部肿瘤侵袭范围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可达76.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准确而快速的检查方法,在腹部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能够发挥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测量者间观察同一胃癌CT征象时,观察与测量相关参数的一致性水平,并探讨造成组间测量差异的原因。方法选取接受腹部增强GT检查的胃癌初诊病人50例(男性36例,女性14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5772岁)。两名医师采用独立盲法进行图像复阅并测量。记录胃癌癌肿的厚度、浆膜浸润情况、最大层面癌肿范围、癌肿强化方式及门脉期CT值。采用kappa检验、Bland and A11;man法及Spearman相关系数评价两位阅片者间测量的一致性。结果在胃癌癌肿CT测量的五个参数中,仅有判断是否存在浆膜浸润的一致性相对较高,两位阅片者的Kappa值为0.755,为高度一致性。其余参数的测量一致性为差~中度,癌肿厚度、范围、强化方式及门脉期CT值的测量kaPPa值分别为:0497、0245、0199、0153。癌肿厚度、范围及门脉期CT值的平均差分别为~12mm,~11.2mm,0,IHU;95%的一致性限度分别为-84mm~60mm,-638mm~41.5mm,546Hu~549Hu。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756,0785,0588。结论螺旋CT对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的一致性相对较高,优于其他参数的测量与判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螺旋CT表现与分子生物学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4例GIST患者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对54例GIST组织中MMP-9及Hpa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免疫组化。结果 MMP-9和Hpa在GIST中的表达在肿块大小(〈5 cm和≥5 cm)、肿块边界(清楚和不清楚)、中心有无坏死、有无转移中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MP-9和Hpa在GIST中的蛋白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r=0.337,P〈0.05)。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准确率为:胃部病变为84.30%,小肠病变为80.20%,直肠病变为100.00%。术前定位准确率为82.40%,术前定性准确率为78.50%。结论胃肠间质瘤中MMP-9的高表达与Hpa高表达呈一致性,提示二者在胃肠间质瘤的侵袭和转移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对肿瘤的形态、定性及远处转移诊断,螺旋CT和病理检查有很好的一致性,说明螺旋CT的诊断结果准确可信。螺旋CT征象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宏观结合微观,将有可能提高GIST侵袭、转移和预后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薄层后处理技术在肾肿瘤诊断及手术方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肾肿瘤病人20例,运用128层螺旋CT薄层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肿瘤定位诊断的基础上,观察周围组织结构受侵犯程度和转移情况,对20例肾肿瘤病人周围组织受侵情况进行术前手术方式评估,并与手术结果比较。结果:经手术证实,128层螺旋CT薄层后处理技术对R.E.N.A.L评分和TNM分期判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和90.0%,对术前手术方式评估的准确率达100%。结论:128层螺旋CT薄层后处理技术能够较准确地诊断肾肿瘤,为临床手术方式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12月收集的结肠癌患者57例,将CT影像学分期与病理学分期结果相比较,观察多层螺旋CT在结肠癌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对结肠癌T、N、M及TNM分期总的准确性分别为91.23%、84.21%、98.25%和70.17%。经一致性检验分析,多层螺旋CT对结肠癌T、N及TNM分期的准确性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比较,两者诊断一致性较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1例患者有远处转移,并于随诊中确诊。结论多层螺旋CT对结肠癌术前定位和肿瘤侵犯范围的判定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淋巴结的转移可提供一定的参考,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MSCT)在结肠癌诊断及术前分期中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对4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回顾性分析CT影像在肿瘤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等特点,并与手术及术后病理对照,分析64层螺旋CT对结肠癌诊断与术前分期的准确性。结果 64层螺旋CT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2.7%(38/41),肿瘤侵犯肠管范围准确率达90.2%(37/41)。T分期敏感度为97.6%(40/41),阳性诊断准确率为87.8%(36/41)。N分期敏感度为72.2%(13/18),阳性诊断准确率为66.7%(12/18)。M分期诊断准确率为100.0%。结论64层螺旋CT能准确显示结肠癌的解剖部位、大小和形态,确定肿瘤的侵犯范围、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更准确地诊断结肠癌和术前分期评估。淋巴结转移的评估是N分期的难点,应结合其大小、形态、密度及其生物学行为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子宫内膜腺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腺癌患者72例,其中术前38例采用MRI作影像学辅助诊断,34例采用CT作影像学辅助检查,以判断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是否受累,并将其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MRI能正确评估肌层浸润深度,诊断符合率为92%.宫颈受累评估,正确评估率86%。CT正确评估肌层浸润深度,其诊断符合率为71%,宫颈受累评估,其正确诊断率为29%。MRI对肌层侵润深度的判断和宫颈受累判断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CT对肌层侵润深度的判断和宫颈受累判断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MRI对判断子宫内膜腺癌肌层浸润深度及宫颈有无受累方面较CT有明显优越性,故在临床上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