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风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60例用中风颗粒治疗,对照组30例用脑安颗粒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风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缺血性中风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中风回语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失语症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中风回语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加服中风回语丹。结果:治疗组的语言评测分值的提高较对照组为优(P<0.05);失语症总有效率治疗组86.67%,对照组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回语丹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失语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络膏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本院门诊及住院部收集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痰浊阻络的中风后遗症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加服本院自制膏方通络膏进行治疗,疗程4周,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膏治疗气虚血瘀、痰浊阻络中风后遗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恢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患者,根据随机抽样的分类方法,将其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用恢刺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恢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中风患者采用针灸疗法30天.结果:治疗组有效率达95%.结论:针灸治疗从整体着手,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方面较单纯康复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王学平  辛勤  米海娟 《陕西中医》2013,(11):1483-1483
目的:观察中风疼痛汤治疗中风后半身疼痛的疗效。方法:将82例中风后半身疼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卡马西平治疗;治疗组选用中风疼痛汤(桃仁、红花、当归、延胡索、鸡血藤、丹参、陈皮、半夏、白芥子、枳壳、白芍、甘草、全蝎、蜈蚣)治疗;疗程10d;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疼痛汤具有活血化瘀、养阴祛风通络之功效,治疗中风后半身疼痛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化痰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玉清 《光明中医》2008,23(5):651-652
针对中风急性期痰湿瘀阻、脑窍闭塞之病机特点,拟定化痰通脑饮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探讨,该实验选取符合标准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化痰通脑饮。结果表明:化痰通脑饮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高黏、高脂血症状态。  相似文献   

8.
舌针与中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舌针与中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舌针与中药并用常规西医中风治疗组30例。对照组:常规西医中风治疗30例。应用国际公认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表(SDS)、日常活动能力评定方法残疾指数的量表(BI)积分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采用舌针与中药并用常规西医中风治疗组,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症状、3种抑郁量表相关指标均得到改善,与常规中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舌针与中药并用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显著,无副作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7月~2010年9月收治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针刺,治疗组患者采用腹针疗法,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中风(急性脑血管意外)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中风致死、致残率均甚高,其致残率约占30%。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笔者在中医经络理论指导下,采用FZ—L型程控低频脉冲治疗仪,结合常规针灸的综合性治疗,收到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临床应用分析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80例均系中风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住院病人,其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隔姜隔盐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中风(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合并尿潴留的患者30例,给予神阙穴隔姜隔盐灸疗法,每次治疗10~20 m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观察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30例患者,治愈2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残余尿量、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 神阙穴隔姜隔盐灸是治疗中风后合并尿潴留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康复、按摩、电疗并用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7月至2006年9月间中风肩痛患者170例作为治疗观察对象,并对其功能恢复进行临床观察。结果:临床治愈138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5.29%。结论:针刺、康复、按摩、电疗并用治疗中风后肩痛运用得当,相得益彰,为中风后肩痛的康复治疗探索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中风属中医“中风”范畴,临床以半身不遂为主要表现,常伴头晕,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甚者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中风有轻者中经络、重者中脏腑之分,而临床上缺血性中风以中经络较为常见,以一侧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笔者运用穴位注射疗法治疗中风中经络患者30例,取得较好疗效,并与用西药常规治疗的30例作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50例,采用针灸+穴位注射治疗。结果:痊愈15例,显效30例,有效5例,100%有效。结论:中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的复杂的病理过程,风、火、痰、瘀是其主要的病因,脑府为其病位。  相似文献   

15.
针刺改善中风后患者失眠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瑞芝 《光明中医》2010,25(11):2070-207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都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对照组口服舒乐安定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临床疗效和匹兹堡睡眠质量问卷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PSQI得分,治疗组的改善幅度尤为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浮针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急性缺血中风综合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综合治疗对急性缺血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气虚血瘀型急性缺血中风病人 6 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 30例。两组分别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治疗加神经—肌肉治疗仪、激光治疗及康复治疗。结果 :综合治疗对气虚血瘀型急性期缺血中风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中风后抑郁症患者6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观察组30例实行针灸治疗,对照组30例实行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结束后,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HMDA评分、Barthel指数。结果:观察组患者HMDA评分相对于对照组较低,Barthel指数相对于对照组较高,P0.05。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磁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风后遗症是临床常见病,其造成神经功能缺损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而中风病复发率高,又是加重病情和导致死亡的原因。因此,治疗中风后遗症及预防复发是临床主要治疗方针。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采用针刺后配合磁针器治疗中风后遗症,并对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针灸科门诊病人且符合纳入标准。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6岁,平均(58.2±5.2)岁;病程6个月~3年,平均(1.04±0.61)年。对照组30例,男20…  相似文献   

20.
中风后抑郁症的发生是严重影响中风患者康复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率较高。若临床上仅重视躯体功能的治疗,而没有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常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影响中风患者的全面康复,而中风后长期的抑郁状态亦会对躯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中风复发。我们于临床中采用调神解郁汤结合头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现就收治的6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0例病例均来自2006~2010年本院住院患者,中风前无抑郁症病史,中风后出现抑郁症表现。原发病为脑梗死48例,脑出血12例,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将60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