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术中急性脑膨出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对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8例PADBS开颅减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病例组)与47例同期术中未发生脑膨出(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减速性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颅脑CT血肿厚度,脑疝,术前GCS评分,术中低血压,手术方式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中急性脑膨出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减速性颅脑损伤,术前GCS评分,脑疝,术中低血压与PADBS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密切相关。 结论减速性颅脑损伤,术前GCS评分,脑疝,术中低血压是PADBS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准确评估伤情及术中积极控制可降低PADBS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45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观察组),以同期收治的未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颅脑损伤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出院时按GOS评分评估预后,观察组恢复良好11例,中残15例,重残8例,死亡1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受伤至手术时间、昏迷时间、术前缺氧、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脑干伤、术前脑疝、弥漫性脑肿胀、手术远隔部位出血以及凝血功能障碍是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了解相关危险因素,术中积极做好预防及应对措施,有助于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7年4去骨板减压术治疗的288例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120例,未发生脑膨出168。膨出组病死率(53.33%,64/120)明显高于未膨出组(21.43%,36/168;P<0.01)。膨出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6.67%)明显高于未膨出组(23.8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脑干损伤、术前脑疝、迟发性颅内血肿、弥漫性脑肿胀、手术远隔部位颅骨骨折及术前颅内压>60 mmHg是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颅脑损伤去骨板减压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增加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因素很多,临床应针对性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12例开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Glasgow预后评分(GOS)将11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GOS1~3分为对照组、4~5分为观察组。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12项因素年龄、凝血指标、血糖、多发伤、术前颅内压、术前瞳孔、术前Glasgow评分(GCS)、脑膨出原因、是否再次手术、术后颅内压、术后瞳孔、术后GCS等,采用分类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研究。结果 112例患者中22例(19.6%)预后良好,90例(80.4%)预后不良。年龄、手术前后颅内压、脑膨出原因、术后GCS与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颅脑损伤患者总体预后差,年龄、手术前后颅内压、脑膨出原因、术后GCS可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科自2001—01~2003-06收治的122例DTIH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TIH占颅脑损伤病人的8.97%,死亡率23.8%。占同期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病因的35.7%。中老年患者占DTIH患者的45.9%。DTIH发生在24h内占82%,72h内占97.5%。结论 DTIH多发生在颅脑损伤后72h内,伤后24h内发生率较高。多见于中老年患者。DITH是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科自2001-01-2003-06收治的122例DTIH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DTIH占颅脑损伤病人的8.97%,死亡率23.8%。占同期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病因的35.7%。中老年患者占DTIH患者的45.9%。DTIH发生在24h内占82%,72h内占97.5%。结论 DTIH多发生在颅脑损伤后72h内,伤后24h内发生率较高。多见于中老年患者。DTIH是颅脑损伤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患者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危险因素,以便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7年01月在我院接受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的,依据患者术后24h内是否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分为观察组(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和对照组(未并发血肿),并比较所有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分析颅脑外伤患者急诊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其中观察组患者45例,对照组4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观察组患者入院时昏迷状态、Babinski征阳性、合并脑挫伤、合并颅骨骨折、合并脑疝、术前中线偏移≥1cm、基底池受压、手术去除骨瓣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手术时间、GC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舒张压、血浆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显著高于对照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显示:颅骨骨折、合并脑疝、中线偏移≥1cm、去除骨瓣、术后手术时间、GCS评分高低是颅脑外伤患者急诊颅内血肿清除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肿清除术后并发手术区对侧硬膜外血肿患者入院时通常为颅内占位效应明显且多合并颅骨骨折的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疝、中线偏移≥1cm、手术去除骨瓣、手术时机短、GCS评分低、TT时间延长是外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高危因素,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应当更加注意预测发生对侧硬膜外血肿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院内死亡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第101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3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缺氧、术前血压、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前瞳孔、脑肿胀情况、术前颅内压(ICP)、脑膨出原因、术后GCS、术后瞳孔状况、术后ICP、凝血机制、血糖、并发症等因素与院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预后,其中死亡组(即死亡病例)135例,存活组(包括恢复良好、中残、重残和植物生存病例)48例.术后GCS、血糖、脑膨出原因、术后瞳孔状况与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的院内死亡密切相关(P<0.05).术后ICP、术后主要并发症在生存组与死亡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P <0.001).结论 术后GCS、血糖、脑膨出原因、术后瞳孔状况、术后ICP、术后并发症可作为预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院内死亡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开颅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与脑组织受伤部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共71例,将其分为原发性术中脑膨出(Ⅰ型)和继发性术中脑膨出(Ⅱ型)。分析各型临床特点,采用综合治疗措施。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病人预后。结果 237例中,71例额部损伤病人发生Ⅱ型脑膨出1例,166例侧方损伤病人(额颞顶部损伤)发生Ⅰ型脑膨出56例,Ⅱ型14例;额部损伤病人术中脑膨出发生率明显低于侧方损伤病人(P0.01)。按术后6个月GOS评分,Ⅱ型脑膨出病人预后明显优于Ⅰ型(P0.01)。结论额叶损伤病人极少发生Ⅰ型脑膨出,可能与额叶损伤极难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有关,颅脑损伤术中脑膨出的分型能反映临床特点及预后,对选择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病情危重,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手术治疗过程中,如发生急性脑膨出,预后不良。2008-01—2012-12我院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25例发生术中急性脑膨出,对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标准(1)有明确脑外伤史,入院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6~8分,伤后昏迷>6h,或在伤后24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h[1];(2)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重型创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患者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 2016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4例重型PADBS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手术组和保守治疗组,统计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头颅CT检查情况、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等资料。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及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6个月时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长于保守治疗组。结论 重型PADBS在无瞳孔变化及GCS评分下降的情况下,可密切观察病情下选择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影响外伤性颅底骨折所致脑脊液漏愈合的相关因素,以探索外伤性脑脊液漏更好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9年4月期间收治的外伤后颅底骨折所致的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基本信息,入院时GCS评分,脑脊液漏的类型(鼻漏、耳漏)、治疗方式(保守治疗、腰大池引流、手术),有无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预后状况等相关临床资料,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可能影响脑脊液漏愈合的相关因素。结果 83例脑脊液漏患者中,男性患者55名,女性患者28名,年龄16~73岁,平均43.8±17.3岁。其中11例患者因颅内合并伤(颅内血肿、神经损伤等)、广泛性颅底骨折、严重的脑脊液漏等行急诊手术治疗,39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脑脊液漏愈合,31例采用腰大池置管引流愈合,2例经保守观察及腰大池引流治疗后仍未治愈行开颅手术修补后愈合。治疗效果满意,无死亡病例,仅1例颅内感染病例。影响脑脊液漏愈合相关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脑脊液漏的类型。结论多数外伤性脑脊液漏经保守治疗或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后可愈合,因合并伤需要手术、颅骨广泛性骨折、脑脊液漏严重者需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式治疗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的疗效.方法 本组285例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需行减压手术的患者中,A组160例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B组125例采用常规大骨瓣减压手术.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颅内血肿、术后骨窗脑组织嵌顿、脑移位、脑干变形扭曲、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以及GOS标准预后评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能有效减少重型、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及死亡率,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在幕上重型颅脑外伤(sTBI)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及脑膨出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行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幕上sTBI的患者13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65例)、观察组(65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术前准备,观察组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比较2组患者急性脑膨出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利用GOS评分评价患者的预后。采用单因素与Logistic多因素分析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 结果观察组急性脑膨出发生率(9.23%)低于对照组(2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良好率(75.38%)显著高于对照组(5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GCS评分(3~5分)、无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迟发型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脑挫伤是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P<0.05)。采用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是预防急性脑膨出的保护性因素(P<0.05)。 结论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的应用能降低幕上sTBI患者急性脑膨出发生率,可提高预后良好率,且急性脑膨出的发生与GCS评分(3~5分)、无急性脑膨出预防模式、迟发型出血、弥漫性脑肿胀、脑挫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局部亚低温对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膨出并发症的控制作用.方法 选取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术后给予常规治疗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辅助治疗54例.术后12 h亚低温治疗前对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检测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及血氧饱和度(SaO2).术后7d判定患者脑膨出情况并再次检测ICP及CPP. 结果常规治疗组与局部亚低温治疗组在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分布、亚低温治疗前GCS评分、ICP、CPP及SaO2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脑膨出发生率、脑膨出程度及ICP均低于常规治疗组,CPP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后进行局部亚低温治疗有助于提高CPP、降低ICP,并且减少脑膨出的发生率和脑膨出程度,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纯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212例单纯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 212例中,发生凝血功能障碍42例,发生率为19.8%。170例未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入院时GCS评分低、AIS评分高、头颅CT复查出现血肿增大是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出院后随访4~8个月,平均(6.25±1.43)个月;凝血功能异常病人GOS评分[(3.72±0.92)分]明显低于凝血功能正常病人[(4.28±0.66)分;P<0.05]。结论 单纯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很多,凝血功能异常影响病人预后,建议临床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病人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生存42例,死亡4例。颈椎损伤病人早期漏诊5例,因未及时行颈椎X-线平片或CT检查,致死亡1例。截瘫1例。颅骨牵引继发硬膜外血肿或原血肿加大者4例,新增血肿多在颅骨骨折处,而颅骨骨折多因入院未行CT骨窗扫描漏诊或被忽略,致死亡1例。吸取上述经验后,对5例颅颈复合伤病人一经确诊即与骨科同台早期手术。结论对颅颈复合伤病人,早期行颈椎CT、X-线平片检查及头颅CT骨窗扫描可减少颈椎损伤及颅骨骨折漏诊率。早期脑外科与骨科同台手术,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was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age of patients with mild head injury and skull fracture influences the level of risk for acute intracranial injuries.Method A study was conducted of 156 patients with skull fracture, 60 children (aged <14 years) and 96 adults, detected among 5,097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mild head injury (Glasgow Coma Scale [GCS] score of 15–14 points) arriving at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a Level I University Hospital Trauma Center during 1998. Acute intracranial injuries were defined as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identified by cranial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excluding pneumocephalus.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hildren, this risk of intracranial injury was 13 times greater in the adults aged 14–54 years and 16 times greater in the over-54-year-olds. Besides age over 14 years (p<0.0001), compound skull fracture (p<0.001), and a GCS score of 14 (p<0.001) were factor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intracranial injury in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Conclusions Skull fracture in mild head injury implies a greater risk of intracranial injury in adults than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