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目的探讨定制人工髋关节假体在髋部骨肿瘤保肢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自1999年3月~2010年10月因髋部骨肿瘤行定制人工假体置换术病例,按照Enneking标准评价术后肢体功能,并分析术后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例中,38例获得良好随访,随访时间为14个月~8年﹙平均55个月﹚,其中髋臼9例,股骨近端29例;肿瘤类型:骨巨细胞瘤12例,软骨肉瘤4例,良性纤维组织瘤10例,骨肉瘤8例,复发性软骨瘤2例,动脉瘤性骨囊肿2例,本组病例;术后肢体功能:优﹙≥23分﹚11例,良﹙15~22分﹚19例,差﹙<15分﹚8例,平均19.8分,优良率为78.95%;1例术后出现假体脱位,成功手法复位。结论定制人工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较快,是髋部骨肿瘤较为满意的一种保肢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盆恶性肿瘤保肢和重建在其肿瘤学和再造学观点上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重建髋臼周围肿瘤切除后骨盆稳定性的效果,以期最大限度保留肢体功能,减少复发。方法:纳入2002-04/2008-06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髋臼周围肿瘤患者33例,均行肿瘤切除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置换,其中18例(软骨肉瘤8例,尤文肉瘤2例,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配合抗肿瘤药物治疗。人工假体置换后进行骨盆功能评定,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可、差4级。结果及结论:2例患者分别于人工假体置换后4,6个月死亡;31例置换后随访8~32个月,平均12.5个月,其中7例软骨肉瘤复发,其他病例功能恢复情况为:优18例,良4例,可2例,差0例。均能保留患肢大部分功能和骨盆稳定性。结果提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Ewing肉瘤抗肿瘤药物治疗有效者保肢率高,局部复发率低;软骨肉瘤复发率高;髋臼周围肿瘤手术切除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假体置换可最大限度地保留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国产定制型肿瘤膝关节假体治疗膝关节周围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6月~2011年10月应用定制肿瘤型铰链膝关节假体置换膝关节周围肿瘤的1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例,女9例;年龄27~76岁,平均51.4岁.骨肉瘤4例,骨巨细胞瘤6例,非典型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软骨肉瘤3例,均为股骨远端肿瘤.均行瘤段广泛切除国产骨水泥定制肿瘤型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结果全部15例随访14~96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免疫排斥、皮肤会死等近期并发症.1骨肉瘤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局部复发,拒绝手术,术后16个月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18个月肺转移死亡,1例骨肉瘤患者术后3年局部复发截肢.所有患者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断裂、肢体短缩.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活动度70~120°,平均89.4°,末次随访ISLOS影像评分24~31分,平均28.6分;骨肿瘤术后MSTS功能评分21~25分,平均22.8分.结论对膝关节周围恶性与侵袭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采用国产定制肿瘤型人工假体重建是有效的保肢方法.  相似文献   

4.
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例如定制型假体、可延长假体等,以及不断采用的新技术,例如瘤骨灭活方法、血管重建技术、骨移植技术等,突破了以往手术的一些禁忌范围,成为恶性骨肿瘤治疗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保肢治疗的疗效也有不少人质疑,应在适应症选择上慎重.  相似文献   

5.
背景: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以往采用截肢治疗。随着新辅助化疗的临床应用,人工假体制作工艺和材料的改进,部分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的患者获得了保肢治疗的可能。目的:探讨特制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在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保肢治疗中的效果。方法:2002年6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11例临近膝关节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定制肿瘤膝关节假体行保肢治疗,对其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54.5%),女5例(45.5%);年龄11-50岁,平均25.4岁;发病部位:股骨远端7例,胫骨近端4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新辅助化疗并应用特制膝关节假体行保肢治疗,随访时间9-105个月。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假体置换后局部复发率为18%,肺转移率为36%,5年生存率为58%。4例患者发生肺转移,死亡时间为假体置换后9-24个月。末次随访患肢Enneking评分11-30分,平均23.3分,优良率为82%。提示应用特制膝关节假体置换联合新辅助化疗方案,对膝关节周围骨肉瘤合并病理骨折患者行保肢治疗近期效果理想,远期疗效尚需评价。  相似文献   

6.
背景:下肢的不等长影响肢体保肢治疗的效果。即便通过透视监测,在手术中确保肢体等长,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髋臼区域恶性肿瘤的保肢治疗。在骨科的其他方面,如脊柱和关节,导航技术已经较多应用于内固定器械安置和假体放置。目的:回顾分析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下髋臼区恶性肿瘤保肢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01-01/2009-06上海瑞金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骨盆恶性骨肿瘤患者,术前经病理确诊,肿瘤切除后应用定制型假体重建。其中8例患者进行常规保肢手术,另外3例患者行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保肢治疗。所有患者骨盆恶性肿瘤的切除范围位于髋臼周围区(骨盆Ⅱ区)。患者保肢治疗后予以临床、影像学检查,并行下肢保肢功能MSTS评分。结果与结论:随访12~60个月。经常规保肢治疗的8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7.6h,平均失血量2400mL,1例患者因肺部转移而在术后3年死亡,1例患者因局部复发行截肢术。除去这2例患者,保肢治疗后有3例患者髋臼假体的移位超过2cm而形成下肢不等长。MSTS评分平均20.3分。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保肢治疗的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8.3h,平均失血量2100mL,保肢治疗后未见下肢不等长现象。MSTS评分平均21.7分。提示在计算机导航系统指导下进行髋臼区恶性肿瘤保肢手术,可以精确截骨,准确安放假体,减少髋臼区恶性肿瘤保肢治疗后下肢不等长发生率,提高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四肢骨肉瘤保肢治疗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儿童四肢骨肉瘤保肢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时间6 ~ 11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30.0±27.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47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析儿童四肢骨肉瘤的发生部位、术前碱性磷酸酶、Enneking分期、手术方式、肿瘤最大直径、病理类型、是否规律完成化疗、是否局部复发以及术后肺转移情况等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影响儿童四肢骨肉瘤保肢预后的因素。结果 男女比例为1.2∶1,1年内总生存率为82.7%,3年内总生存率为53.6%,5年内总生存率为40.5%。经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10 cm、是否规律完成化疗、肿瘤坏死率及肺转移情况是影响儿童四肢骨肉瘤保肢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最大直径、是否规律完成化疗、肿瘤坏死率及肺转移情况可明确影响儿童四肢骨肉瘤保肢患者预后,因此早发现、早治疗以及全程规律地完成化疗并预防肺转移的发生是治疗骨肉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恶性骨肿瘤的保肢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不断出现的新材料,例如定制型假体、可延长假体等,以及不断采用的新技术,例如瘤骨灭活方法、血管重建技术、骨移植技术等,突破了以往手术的一些禁忌范围,成为恶性骨肿瘤治疗主要发展方向。同时,保肢治疗的疗效也有不少人质疑,应在适应症选择上慎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旋转成形术应用于骨肿瘤保肢的方法与临床解剖学。方法:1992年7月至2002年7月共收治7例,其中股骨下段骨肉瘤5例,软骨肉瘤1例。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年龄18~28岁,平均年龄22岁。全部病例均行大腿中下段瘤段截除,仅保留坐骨神经,然后小腿旋转上移再植,以踝代膝,小腿上端分别用钢板、髓内钉及DHS内固定。肿瘤病人均行正规的术前后化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无肿瘤复发。术后可早期下地活动,8周后安装假肢可扶拐基本正常行走与下蹲并能参加轻体力劳动。结论:旋转成形术应用于骨肿瘤保肢有以下特点:(1)可以达到完整根治性切除肿瘤的目的;(2)用功能良好的小腿代替大腿,向后旋转180°的踝关节代替膝关节;(3)术后安装假肢方便容易及轻便,可保留较好的下肢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27例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股骨远端肿瘤13例,胫骨近端肿瘤14例;包括骨巨细胞瘤16例、骨肉瘤9例、滑膜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所有患者进行肿瘤切除、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术后进行康复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常规化疗.术后随访,参照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1~122个月,中位时间64.5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生存,MSTS评分为(22.2±3.5)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1.5%(22/27).近期随访23例患者生存,4例患者死亡,4例发生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其中22例生存患者MSTS评分为(21.0±2.3)分,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2.7%(16/22).本组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85.2%(23/27).结论 应用定制旋转铰链式膝关节假体置换治疗膝关节周围侵袭性骨肿瘤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肉瘤的传统治疗以截肢手术为首选,随着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以及人工关节假体制作工艺和材料学的进步使保留肢体功能成为可能。 目的:观察人工肿瘤假体在股骨下端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者保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对9例股骨下端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患者行肿瘤段广泛性切除或根治性切除,然后进行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重建膝关节,置换前后均行新辅助化疗。 结果与结论:9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6~72个月。无瘤3年生存者8例,无瘤5年生存者6例,5年总生存率为66.7%。其中6例患肢屈伸活动均可达到0°~100°,3例患肢屈伸活动为0°~70°。根据Enneking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估:优6例,良2例, 可1例。随访未见与材料有关的炎症和排异反应。结果说明该人工肿瘤假体置换后能重建膝关节结构,使膝关节功能达到较好的恢复,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Wolff骨重建理论分析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对股骨近端骨重建进程的影响。方法 根据骨重建控制方程,利用Python语言编写骨重建程序。在ABAQUS软件中分别建立术前股骨模型与术后股骨及假体有限元模型。对比THA手术前后骨重建进程,分析假体植入对THA术后中远期股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假体植入后,股骨近端应力持续降低,受力点由股骨头转移到假体,出现明显的应力遮挡现象。应力遮挡区域内骨丢失现象严重。股骨干皮质骨变薄,应力遮挡有所缓解。假体底端内侧受挤压,应力显著高于外侧,此处骨质分布不均。结论 THA术后股骨近端内侧出现明显的应力遮挡,导致骨丢失,造成假体松动;假体底端两侧应力水平存在差异,引起骨质分布不均,导致假体与股骨配合不紧密,造成术后患者大腿中段的疼痛。  相似文献   

13.
背景:人体股骨髓腔具有扭转的解剖结构,如果股骨髓腔的扭转结构被复制到假体的柄体上,当假体插入髓腔并在假体上加载力时,假体将加载的力转换成股骨髓腔对柄体的扭转力并将该力传递到股骨近端。目的:优化股骨近端的力传递,避免假体近端应力遮挡。方法:利用人股骨标本的CT图片重建股骨髓腔的3D模型,将该3D模型作为柄体的设计模型。将定制式柄体模型与标准假体的近端模型拼合,形成定制式假体。采用机器人磨削技术制作定制式假体,并将定制式假体与标本股骨髓腔匹配。利用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方法分析假体上加载的力与假体近端扭转微动的关系。结果与结论: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股骨髓腔与柄体匹配的扭转结构,可有效地将假体上加载力以扭转力的形式传递到股骨近端,假体近端的扭转微动与柄体的微动相关,而柄体的微动可通过改变柄体与髓腔的匹配区大小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4.
新型无柄股骨假体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比传统有柄股骨假体的应力分布来研究新型无柄股骨假体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利用真实人体股骨上端的CT扫描图像,建立完整股骨、两个或三个固定螺钉的无柄假体、传统有柄假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人单腿直立的载荷情况,分析和比较每种模型的Von Mises应力分布。结果 (l)无柄假体股骨上的Von Mises应力比传统有柄假体和完整股骨上的都要高;(2)与传统有柄假体相比,防止了应力遮挡效应的产生。(3)两个或三个固定螺钉的无柄假体在股骨的Von Mises应力分布上没有明显差别。结论 新型无柄假体可以防止应力遮挡效应,和传统有柄假体相比能够使股骨上的应力分布更加符合实际的生理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前后股骨及假体的应力分布以及假体设计参数对应力的影响。方法:建立股骨和假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步行峰值关节载荷和主要肌肉载荷作用下,完整股骨和置换后股骨及假体的应力水平。结果:完整股骨中上部内侧受压应力,外侧受张应力,中下部外侧受压应力,内侧受张应力,股骨应力峰值位于中下部;置换后股骨受力总体模式不变,近端应力遮挡显著。随颈干角增加,假体及股骨应力水平降低;柄长对假体应力影响不大,股骨上的应力随柄长增大略有增加。结论:假体设计时可适当增大颈干角,在骨组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假体柄长,以减轻术后的应力遮挡效应。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工关节大多根据西方人种设计,与国人股骨近段髓腔存在一定差异。 目的:通过CT测量股骨近段横断面的髓腔内径参数,为设计符合国人的髋关节假体提供数据。 方法:通过CT对61例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成年人的健侧股骨近段进行扫描,连续扫描3层,层厚均2 mm,测量股骨颈平面、股骨小转子平面、股骨峡部平面的髓腔内径等参数。 结果与结论:股骨峡部平面的各径线之间、股骨颈平面的宽径与内侧径之间、股骨小转子平面的长径与内侧径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相关性(P< 0.05)。股骨颈平面的长径、宽径、内侧径及股骨峡部平面的皮质厚度在男女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 < 0.05)。所测3个平面的径线可为该类型股骨假体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适用于国人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折(PPFF)内固定的锁定加压接骨板(LCP)的设计。方法 (1)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3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骨科收治首次行THA治疗的9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90例患者术后髋关节侧位X线片上测量股骨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股骨后方外皮质、远端1/2股骨假体柄前边缘与股骨前方外皮质的最小和最大垂直距离。(2)选取20具股骨标本,测量股骨标本长度和周径。将20具股骨标本植入股骨假体,建立股骨假体模型;对其中5具标本模型进行宝石能谱CT扫描和三维重建,测量股骨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后方股骨外皮质、远端1/2假体柄前边缘与前方股骨外皮质间垂直距离,测量股骨假体近端1/2和远端1/2垂直距离>6 mm的股骨长度,测量股骨中段侧方的弧度。(3)依据90例患者和5具股骨假体模型的测量数据设计并数字化定制LCP。采用定制LCP固定5具股骨假体模型,通过大体和影像学观察LCP近段锁定螺钉与假体的关系,调整可能与假体接触的锁定螺钉的角度;再采用调整后的LCP固定10具股骨假体模型,观察LCP近段锁定螺钉与假体的关系,确定LCP的设计方案。结果 (1)90例患者术后髋关节侧位X线片测量结果:股骨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股骨后方外皮质的垂直距离,最小(11.26±3.58)mm,最大(17.97±6.94)mm;远端1/2假体柄前边缘与股骨前方外皮质之间的垂直距离,最小(9.18±2.32)mm,最大(14.22±3.10)mm。(2)20具股骨标本的股骨长度为(41.67±0.24)cm,周径为(9.19±0.74)cm。股骨假体模型CT测量结果:假体近端1/2假体柄后边缘与股骨后方外皮质的垂直距离为(12.36±3.24 )mm;假体远端1/2假体柄前边缘和股骨前方外皮质的垂直距离为(8.14±1.21)mm。假体近、远端1/2与股骨外皮质垂直距离>6 mm的股骨长度分别为(69.20±4.53)mm 和(57.31±3.82)mm。(3)LCP设计方案:LCP与假体近端1/2对应的部分设计3枚向后内成一定角度的锁定螺钉,对应3个锁定孔,分布于LCP中轴线偏后,向后内方向;与假体远端1/2对应的部分设计3枚向前内成一定角度的锁定螺钉,对应的3个锁定孔,分布于LCP中轴线偏前,向前内方向。采用设计、定制LCP固定股骨假体模型,LCP与股骨侧方弧度一致,锁定螺钉在股骨假体的后方或前方均实现双层皮质固定,角度合适。结论 根据国人资料设计、定制LCP,在股骨假体模型上获得有效的固定空间,为THA后PPFF的处理提供可行方案,但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在进行假体装配中,需要与实体绝对匹配的3D模型。 目的:通过逆向工程/逆向设计技术三维重建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假体。 方法: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所得假体的点云文件,Geomagic软件和3ds max软件再分别进行点云拼接、3D还原、特征提取从而得到全髋表面置换假体的三维可视化结构。 结果与结论:逆向工程/正向设计技术能还原假体的三维形态,可真实再现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的结构。提示根据逆向工程/正向设计软件系统能准确重建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假体。  相似文献   

19.
正常股骨近端CT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CT测量正常国人股骨大体形态参数,为假体设计提供解剖学理论依据。方法:60例国人进行股骨近端CT扫描,利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股骨头直径、offset、头位置、颈干角、皮质厚度及闪烁系数(canal flare index,CFI)等参数进行测量、比较。结果:①小转子区域,均可见到自后内侧股骨距部突出的皮质骨样板状结构,对于维持生物固定型假体的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②股骨参数与白种人相比较,在offset、股骨头中心位置及颈干角等参数间存在明显差异(P<0.01);③截骨平面股骨内径与股骨近端及峡部内径有很强的相关性;④年龄与皮质厚度有强的相关性(r=0.6601,P<0.01),随着年龄增长,髓腔内径逐渐增大;⑤干骺闪烁系数(metaphyseal canal flare index,MCFI)对于股骨近端形态变化的描述更为合理。结论:股骨形态复杂多样,有必要设计符合国人的假体,提出与假体相关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20.
郑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30):5662-5669
背景: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最有效的方法,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目的:对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研究的文献资料趋势进行多层次探讨分析。 方法:以电子检索方式对CNKI数据库学术期刊2002-01/2011-12收录的有关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采用检索词为“髋关节置换;人工假体;周围骨折”,运用数据库的分析功能和Excel软件图表的功能分析数据特征。 结果与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原因是创伤,翻修治疗、患者老龄化、假体类型、假体固定方式和关节活动量的增加等,也与骨折发生有关。Vancouver分型方法主要用于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Vancouver分型包含患者骨折的部位、骨折的类型、假体固定情况、假体松动情况以及股骨近端的骨量丢失等因素,对临床治疗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人工髋关节置换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多采用形状记忆合金环抱器、微创内固定系统、锁定加压钢板、异体皮质骨板、碳纤维板、打压植骨及翻修等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