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骆志成,Email: luozhc@lzu.edu.cn
[摘要] 目的:调查早发型银屑病(发病年龄< 40岁)与晚发型银屑病(发病年龄≥40岁)之间的临床差异。方法:对患者实行调查问卷研究,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发病年龄、身高、体重、家族史、既往史、加重因素、甲损害、舌改变、瘙痒情况、合并症等。结果:共纳入了352名银屑病患者,其中早发型279例,晚发型73例。5.73%早发型和15.07%晚发型患者中出现掌跖损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70,P=0.007)。9.32%早发型和23.29%晚发型患者中出现合并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28,P=0.001)。73.13%早发型患者和44.83%晚发型患者在冬季复发加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207,P<0.01)。两组皮损PASI评分、SF-36量表总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银屑病和晚发型银屑病存在临床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国人银屑病是否也存在早发型、晚发型的差别以及这种分型方法的合理性。方法 统计163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发病年龄的分布,按照就诊时病情轻重、随访时病情轻重及是否有家族史,做统计学分析。并结合我国1984年全国调查资料进行探讨。结果 本组资料和1984年全国大规模调查资料均显示寻常型银屑病发病年龄只有一个高峰,没有双峰现象。本组资料虽然显示发病年龄早者有家族史的患者多,病情轻重与发病年龄也有一定关系,但都没有比较明确的年龄分界。结论 银屑病按照发病年龄分型除了说明早发者有较高的家族史外,对指导临床并无多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谭仲楷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7,(1)
综述了近年来在银屑病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多形微卫星DNA标记全基因组连锁分析,将与银屑病易感性相关的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长臂远端。HLA位点对银屑病发病年龄有影响,但可能不是主要的易感基因。基因组印迹和等位基因不稳定性的概念,可以解释银屑病某些令人迷惑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寻常性银屑病早发型和晚发型与家族史、发病季节、病情严重度、性别和发病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307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早发型患者阳性家族史率(33.18%)高于晚发型(12.90%),有家族史者的初发病年龄[(28.16±11.98)岁]早于无家族史者[(34.96±16.04)岁](P < 0.01).②早发型的高发季节是冬春季,夏季最低;晚发型为春季,其次是夏季和秋季,冬季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③平均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 < 0.05),且男低于女(P < 0.05),晚发型男女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家族史者高于无家族史者(P < 0.05),早发型家族史者高于晚发型家族史者(P < 0.01).④头皮、小腿、前臂和肘部等为最常见的初发部位,好发部位则以头部、四肢伸侧、背部、胸腹部等为多,尤其是外耳部(72.31%)、胫前(71.66%)和头顶(71.01%),而外生殖器、手掌、舌、跖部等处则较少有皮损发生.⑤初发部位为臀、踝关节和腹股沟的频率为晚发型高于早发型(P < 0.01),肘部为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 < 0.05);外耳部、胫前、背部、前发际、腹部、面部、颈部、甲、舌等处的皮损发生率是早发型高于晚发型(P < 0.05或0.01),而足背和踝关节则是晚发型高于早发型(P < 0.01),其他部位两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寻常性银屑病早发型和晚发型在家族史、发病季节、病情严重度以及皮损初发和好发部位等方面存在差异,早发型患者女性重于男性,有家族史者重于无家族史者. 相似文献
5.
银屑病是一种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因素的复杂疾病.既往研究多采取家系连锁分析、候选基因的方法,但其检测效能较低.目前基于第三代遗传标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寻找疾病易感基因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复杂疾病的广泛应用,使得银屑病的遗传学发病基础研究进入新阶段,并可能为银屑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6.
临床资料和遗传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银屑病存在一定的遗传学背景.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和连锁分析,目前已在不同的染色体上筛查出19个以上潜在的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其中一些可在不同人群中得到重现,特别是与免疫相关基因的关系较为密切.目前多认为,该病的发生发展是遗传学因素、免疫学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王红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9,(4)
近年来银屑病的遗传学,尤其是分子遗传学研究受到研究者们的瞩目,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对银屑病与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相关性,其它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及遗传模式等作一简述,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及意义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银屑病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雪莉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5)
银屑病是一种以表皮增殖和炎症为特征、能够逆转的皮肤病。许多学者报告它可由外伤、感染、药物等诱发,但其流行病学仍然知之甚少;发病较早的人群存在HLA-Cw6和DR7连锁;由于携带有相关的HLA易感性等位基因的个体中只有一小部分人发病,提示除HLA外的一个或多个位点是银屑病发病所必需的。文中综合了银屑病的临床流行病学和遗传学证据,强调需要对本病的特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选择 1985~ 1999年门诊和住院的 5 0岁以后发病的SLE患者 43例 ,并从同期 76 2例 5 0岁以前发病的患者中选择86例资料完整的病例作为对照 ,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对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 1982年SLE诊断标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晚发组 (5 0岁以后发病 )的 43例患者和早发组 (5 0岁以前发病 )的86例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 5 4.2 9岁 (5 0~ 71岁 )和 30 .2 1岁 (8~ 48岁 )。晚发组中男性 11例 ,女性 32例 ,男女比例为 1:2 .91;早发组中男性 8例 ,女性 78例 ,男女比例为 1:9.75 ,… 相似文献
11.
12.
皮肤作为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对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损伤以及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与一些皮肤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联系。研究发现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可能是银屑病发生的重要诱因,然而皮肤屏障缺陷与银屑病发生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该文主要对近年来皮肤屏障与银屑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Genetics of psoriasis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T. Henseler 《Archives of dermatological research》1998,290(9):463-476
Abstract Non-pustular psoriasis consists of two disease subtypes, type I and type II, which demonstrat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 disease presents in different decades of life, in type I before the age of 40 years and later in type II. Secondly,
contrasting frequencies of HLA alleles are found: type I patients express predominantly HLA-Cw6, -B57, and -DR7, whereas in
type II patients HLA-Cw2 is overrepresented. Finally, familial inheritance is found in type I but not in type II psoriasis.
The study of concomitant diseases in psoriasis contributes to deciphering the distinct patterns of the disease. Defence against
invading microorganisms seems better developed in psoriatics than in controls. This evolutionary benefit may have caused the
overall high incidence of psoriasis of 2%. Psoriasis is a multifactorial and heterogenetically inherited disease. The heterogeneity
is evident by the diversity of genetically linked markers. The multifactorial component results from the observation of external
trigger mechanisms, such as the Koebner phenomenon, stress and the intake of certain drugs. Twi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environmental
factors contribute to 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In type I psoriasis, special extended haplotypes such as EH57.1 (HLA-Cw6-B57-DRB1*0701-DQA1*0201-DQBl*0303)
and EH65.1 (HLA-Cw8-B65-DRB1*0102-DQB1*0501) have been found to be increased.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satellite techniques
has identified distinct positions on several chromosomes at which putative psoriasis genes may be located. Disease susceptibility
genes are thought to be present on chromosomes 4q, 6p, 16q, 17q and 20p. Moreover, on chromosome 1q, genes regulating epidermal
differentia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 Linkage to this area has been proposed. Furthermore, psoriasis gene loci on chromosomes
2, 8 and 20 have been suggested.
Received: 19 May 199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甲损害情况及其与银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1年9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的31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甲损害情况和特点,甲损害发生与患者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结果 315例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156例(49.5%)有甲损害,其中甲凹点(57.7%)最常见,甲床角化过度(37.8%)、甲纵脊(34.0%)、甲剥离(28.2%)较为常见,而油甲(12.8%)及甲营养不良(3.8%)则相对较少。与无甲损害的患者相比,有甲损害的患者病程长(> 10年)且病情重(PASI > 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234、14.200,均P < 0.01),且有甲损害者PASI评分(中位数为9.10,P25、P75为3.88、18.38)明显高于无甲损害者[4.35(2.50,11.28)](W = 21350.50,P < 0.001)。有甲损害者头皮、上肢、躯干及下肢皮损面积大于无甲损害者(W = 21744.0、23135.0、22743.5、22797.0,均P < 0.01),且甲损害与头皮皮损面积有相关性(Pearson列联系数rc c = 0.224,P = 0.01)。有甲损害者中代谢综合征的伴发比例(9.0%,13/145)与无甲损害者(6.5%,10/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643,P = 0.423)。但银屑病甲损害与性别、银屑病家族史、发病早晚及实验室指标、代谢指标、BMI等无明显关联。结论 寻常性银屑病甲损害常见,与病程长短、疾病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5.
关节病性银屑病和寻常性银屑病为银屑病的两个临床亚型,其临床表现上的差异可能与遗传、免疫及环境因素等相关.HLA-B、MICA*00801纯合子、CARD15、TNF*-857T、TRAF3IP2及IL-13等基因在关节病性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较高;HLA-Cw*06、MICA*016、LCE等基因在寻常性银屑病患者中的频率较高.CD8+T细胞、TNF-α及IL-22在关节病性银屑病的关节损伤中起重要作用;CD4+T细胞、血管生长因子等与皮肤损害相关.感染、损伤、体力劳动等因素与关节病性银屑病患者发病相关性较高;吸烟、饮酒与关节病性银屑病的发病似乎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线状皮肤型红斑狼疮(LCLE)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6例LCLE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LCLE多单侧发病,表现为带状或线状分布的暗红斑,伴毛细血管增生扩张,部分黏着性鳞屑。组织病理学诊断依据为真皮浅、深丛细血管周围及毛囊、皮脂腺、汗腺周围有致密团块状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病例可见表皮角化不全,毛囊角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类似盘状红斑狼疮组织像。治疗以氯喹为首选,对于皮疹范围较广泛,且组织病理改变见淋巴细胞浸润达真皮深部甚至皮下脂肪小叶处的患者,给予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疗效明显。结论 LCLE诊断需要结合临床和组织病理。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分析甲真菌病和甲银屑病的皮肤镜特征。方法 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湖北襄阳市中心医院皮肤科收集就诊的甲真菌病和甲银屑病患者各128例,对病甲皮肤镜图像进行比较。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结果 甲真菌病出现7种皮肤镜模式,分别为锯齿状边缘69例(53.91%)、纵行条纹72例(56.25%)、锥形甲角化30例(23.44%)、甲板增厚21例(16.41%)、甲黑点5例(3.91%)、甲剥离26例(20.31%)和甲变色23例(17.97%)。其中,锯齿状边缘和纵行条纹在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锥形甲角化在全甲毁损型甲真菌病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020,P<0.001),甲板增厚、甲黑点、甲剥离和甲变色在4种甲真菌病临床亚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银屑病出现7种皮肤镜模式,分别为点蚀征61例(47.66%)、油滴征41例(32.03%)、裂片形出血41例(32.03%)、甲床毛细血管扩张23例(17.97%)、甲板增厚20例(15.63%)、甲剥离20例(15.63%)和甲变色13例(10.16%),其中油滴征在寻常性和关节病性银屑病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亚型(P = 0.019),甲床毛细血管扩张在脓疱性银屑病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他3种亚型(P = 0.047),点蚀征、裂片形出血、甲板增厚、甲剥离和甲变色在4种银屑病临床亚型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甲真菌病皮肤镜下特征包括锯齿状边缘、纵行条纹、锥形甲角化和甲黑点,银屑病甲皮肤镜下特征包括点蚀征、油滴征、裂片形出血和甲床毛细血管扩张,二者同时出现的镜下表现包括甲板增厚、甲剥离和甲变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