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异丙酚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异丙酚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脊髓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清洁级Wiser大鼠6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异丙酚组(A组)和缺血再灌注组(B组),每组30只,采用改进的Zivin等的方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的同时A组腹腔注射异丙酚100mg/kg,B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分别于再灌注6h、1d、2d、3d、7d时处死6只大鼠。根据Tador评分评价大鼠后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电镜下观察脊髓的病理学变化,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脊髓cyclinD1阳性细胞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计算凋亡指数。结果A组脊髓损伤及后肢神经功能损伤均较B组轻,A组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及cyclinD1表达均低于B组(P〈0.05或0.01)。结论异丙酚对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下调脊髓cyclinD1表达,抑制神经细胞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采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元凋亡,以研究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材料与方法一、动物分组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3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七组;假手术组(A组,n=5),缺血组:分成缺血10分钟组B组、缺血6小时组C组(各组n=5),缺血再灌注组:缺血10分钟再灌注1天组D组、2天组E组、4天组F组、7天组G组(各组n=7)。二、脑缺血模型的制备采用Pulsinelli法[1],制备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出翼小孔、双侧颈总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吗啡对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大鼠脊髓背角突触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27只,日龄60~90 d,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组,n=7)、吗啡组(M组,n=7)、纳洛酮组(N组,n=6),纳洛酮+吗啡组(MN组,n=7).麻醉下分离左侧坐骨神经,记录电极插入左侧T13~L1脊髓背角,刺激电极刺激左侧坐骨神经,给予15 V、0.5 ms、1/60 Hz单个方波电刺激30 min以诱发场电位,抽取生理盐水10 μl、吗啡10 μl(15 μg/μl)、纳洛酮10 μl(2.5 μg/μl)、纳洛酮(2.5 μg/μl)和吗啡(15 μg/μl)各5 μl的混合液,在脊髓上方3~5 mm,经2 min内缓慢滴注,给药后5 min时,给予4串高频高强度强直电刺激后,再给予15 V、0.5 ms、1/60 Hz单个方波电刺激210 min,记录强直刺激前30 min、强直刺激后即刻~30 min、35~60 min、65~120 min、125~210 min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及潜伏期.结果 与C组比较,M组和MN组平均场电位幅值降低,潜伏期延长(P<0.05或0.01),N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M组比较,MN组平均场电位幅值升高,潜伏期缩短(P<0.05或0.01).与强直刺激前30 min比较,C组和N组在强直刺激后各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升高,潜伏期缩短,M组在强直刺激后各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降低,潜伏期延长,MN组在强直刺激后即刻~30 min和35~60 min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升高,强直刺激后即刻~30 min时段潜伏期缩短,65~120 min和125~210 min时段平均场电位幅值降低,潜伏期延长(P<0.05或0.01).结论 吗啡可抑制电刺激坐骨神经诱发大鼠脊髓背角突触LTP,可能是其抑制中枢敏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巢蛋白与GFAP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帆  李典  杨拯  张晓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32-36,97
目的探讨在电刺激干预下大鼠脊髓损伤节段巢蛋白(Nest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ary acidicprotein,GFAP)的表达及二者关系与非电刺激组的区别,及其产生的可能原因。方法应用Allen′s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电刺激组于术后24 h开始给予夹脊穴和足三里穴电刺激,频率10 Hz,电压2.5 V,每天1次,每次30 min,空白组和对照组无特殊处理。采用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和显示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1、3、5、7、14 d)脊髓T9巢蛋白和GFAP表达变化。结果行为学观察,电刺激组大鼠术后1周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低于空白组(P<0.05)。电刺激组1~7 d巢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第7天达到峰值并且其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14d巢蛋白表达降低,但同比高于对照组。电刺激组1~5 d GFAP表达升高,第5天达到峰值,7~14 dGFAP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电刺激干预下,脊髓组织局部巢蛋白表达增强,GFAP持续表达被抑制,电刺激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元再生修复和功能恢复,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持续反应性增生,减少胶质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5.
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可逆性大脑中动脉内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2h后断头取脑,采用脱氧核昔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NA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HE染色,光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结果:光镜检查发现,异丙酚组细胞肿胀坏死明显减轻,异丙酚可显著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的调亡。结论: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具有拮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对缺血/再灌注的神经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细胞凋亡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凋亡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本文介绍了调亡的基本特征,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凋亡发生情况,并着重就神经元发生凋亡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电刺激迷走神经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5只,4~5月龄,体重180~2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n=15):假手术组(S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电刺激迷走神经组(EVS组).I/R组和EVS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行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EVS组于再灌注前10 min至再灌注10 min期间刺激左侧颈迷走神经,刺激参数:电压5V,波宽2 ms,刺激频率1 Hz.于再灌注120 min时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测定心肌梗死体积、TNF-α、IL-6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和EVS组心肌梗死体积扩大,心肌组织IL-6、TNF-α和MPO水平升高(P<0.05);与I/R组比较,EVS组心肌梗死体积缩小,心肌组织IL-6、TNF-α和MPO水平降低(P<0.05).结论 电刺激迷走神经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兴奋胆碱能抗炎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50 g~350 g,采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平均分为4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和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组(POES组).除S组外,其余各组均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30...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50~3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3组(n=20):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组(POES组).I/R组和POES组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和再灌注120 min的方法制备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组仅穿线.POES组在心肌缺血15 min时对右侧迷走神经干实施电刺激30 min,电刺激参数:波宽2ms,频率10 Hz,电流强度随大鼠HR进行调整,以保持HR较刺激前降低10%.于缺血前(基础状态)、缺血1、10 min和再灌注30、60、120 min时记录HR和MAP,计算HR和MAP的乘积(RPP).各组随机取10只大鼠,于再灌注120 min时,采集颈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TnI、CK-MB、TNF-α、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IL-1、IL-6和IL-10的浓度;颈动脉采血后,采用伊文蓝和TTC双重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体积.再灌注120 min时,各组随机处死10只大鼠,取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HMGB1、ICAM-1、IL-1、IL-6和IL-10的含量.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缺血10 min和再灌注30 min时HR增快,缺血1min时MAP和RPP降低,心肌梗死体积、血清cTnI、CK-MB、TNF-α、HMGB1、ICAM-1、IL-1和IL-6的浓度、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组织TNF-α、HMGB1、ICAM-1、IL-1、IL-6和IL-10的含量升高;POES组缺血10 min时HR增快,血清TNF-α浓度降低,心肌梗死体积、血清cTnI、CK-MB、ICAM-1和IL-10的浓度、缺血区心肌组织ICAM-1、IL-1、IL-6和IL- 10的含量、非缺血区心肌组织HMGB1、ICAM-1、IL-1、IL-6和IL-10的含量升高(P<0.05);与I/R组比较,POES组HR、MAP和R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体积、血清cTnI、CK-MB、TNF-α、HMGB1、ICAM-1、IL-1和IL-6的浓度、缺血区和非缺血区心肌组织TNF-α、HMGB1、ICAM-1、IL-1和IL-6的含量降低,IL- 10含量升高(P<0.05).结论 迷走神经电刺激后处理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局部和全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短暂的缺血(预处理)可减轻随后严重、长时间缺血导致的损伤,这一现象称为缺血耐受。缺血耐受最初发现于心脏,随后在脑和肝脏等器官也相继发现。大鼠短暂前脑缺血导致再灌注24 h时海马锥体细胞csspase-3 mRNA水平明显升高,至再灌注72 h仍维持较高水平,但至再灌注96 h时caspase-3 mRNA水平明显下降,有可能发生变性。  相似文献   

11.
地西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地西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缺血时间为15min。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地西泮治疗组和地西洋预注组。于动物存活第6天行Y—型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能力,第7天检测记忆能力并行海马CAl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海马CAl区神经元细胞损伤,地西泮治疗组与地西泮预注组能不同程度减轻海马CAl区神经元的损伤,改善缺血—再灌注后学习和记忆的降碍。结论 一过性脑缺血能产生神经元损伤。地西泮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有一定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嗅鞘细胞对脊髓后角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对胚胎脊髓后角神经元突起生长的影响。方法:分离孕15d胚胎大鼠脊髓,取纵向分开的后半制备成细胞悬液,培养于:(1)原代培养的嗅鞘细胞单细胞层上;(2)嗅鞘细胞培养上清中;(3)原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单细胞层上;(4)单纯培养。24h后终止培养,行抗神经丝-200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每组随机取15个神经元,在LeicaQ-570图像分析仪中测量各组神经元的平均总突起长度及平均单个最长突起长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神经元平均总突起长度(1)~(4)组分别为408.62±126.91滋m、336.24±106.34滋m、199.37±76.14滋m和64.61±24.49滋m;平均单个最长突起长度(1)~(4)组分别为180.13±83.54滋m、141.22±53.68滋m、107.29±43.35滋m和23.04±5.30滋m。第(1)、(2)组神经元平均总突起长度和平均单个最长突起长度明显高于第(3)、(4)组(P<0.01),而(1)、(2)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与嗅鞘细胞共培养能明显促进胚胎脊髓后角神经元突起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O合成底物左旋-精氨酸(L-Arg)对兔局灶脑缺血后血管再生和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兔局灶脑缺血后应用L-Arg,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细胞凋亡率的变化,CD34免疫组织化学测脑组织微血管密度(MVD),脑组织含水率评价脑水肿。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Arg组脑细胞凋亡率明显减少(8.72±2.62 vs 16.62±2.82,P<0.01),同时脑组织MVD却明显增加(1.21±0.43 vs 0.69±0.22,P<0.01)。结论外源性L-Arg可减少缺血后脑细胞凋亡并促进缺血后血管再生,对局灶脑缺血具有重要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可乐定对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诱发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以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的伤害刺激诱发放电作为痛指标,观察脊髓表面应用可乐定对该指标的影响。方法:选用SD大鼠31只,随机分为5组:(1)生理盐水对照(鼠数=5);(2)可乐定5μg组(鼠数=5);(3)可乐定10μg组(鼠数=8);(4)可乐定20μg组(鼠数=6);(5)可乐定30μg(鼠数=7)。用药方式为脊髓表面滴注。结果:各剂量组可乐定均对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的伤害刺激诱发放电有抑制作用,剂量低于20μg时,药效随剂量增大而增强,剂量增至30μg时,药效无显著增强。结论:可乐定对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神经元诱发放电有抑制作用,且有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氯胺酮对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的保护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氯胺酮对N-甲基-D天冬氨酸(NMDA)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取新生2~3dWistar大鼠40只T12~L5脊髓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原代纯化培养3周。将细胞随机分六组:NMDA组(N组),氯胺酮组(K组)、NMDA加不同浓度氯胺酮组(标记为NK1~NK3组),对照组(C组)。加药后培养30min或24h取各组细胞检测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免疫细胞化学观察Bcl-2/Bax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星形胶质细胞凋亡率和胞内游离钙浓度([Ca^2+]i)。结果 与C组比较,N组细胞发生大量凋亡(P〈0.01),Bax强阳性表达,Bcl-2阴性表达,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MDA含量明显增加(P〈0.01),[Ca^2+]i显著升高(P〈0.01)。与N组比较,NK2、NK3组细胞凋亡明显减少(P〈0.05或P〈0.01),Bcl-2阳性表达,Bax阴性表达,[Ca^2+]i低(P〈0.05或P〈0.01),SOD活性增加(P〈0.01),MDA含量低(P〈0.01)。结论 氯胺酮抑制激活的背角星形胶质细胞内Ca^2+超载,增强Bcl-2蛋白表达,抑制NMDA诱导的细胞凋亡,并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改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取健康成年雄性SPF级SD大鼠60只,体重220~250 g,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各15只。假手术组不予任何刺激,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对照组大鼠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脊髓损伤中度损伤SD大鼠模型,模型组不予治疗,电针组给予秩边与水道穴电针治疗,电针对照组给予秩边与水道穴旁开0.5寸电针治疗,频率 2/100 Hz,电流 1 mA,刺激15 min,电针左右隔次交替,每日1次,共7次;分别于术后1、7 d观察大鼠残余尿量、排尿量的变化;术后7 d处死大鼠取伤段脊髓观察各组大鼠凋亡情况,检测Bcl-2、Bax、Bad含量的变化。结果:造模后3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碍。术后7 d,电针组、电针对照组残余尿量较术后1 d明显降低(P <0.001),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电针组、电针对照组较模型组在术后7 d排尿量增加,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 TUNEL发现电针可以抑制脊髓神经细胞的凋亡,电针组、电针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在术后7 d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显着增加(P <0.01,P <0.05),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电针对照组Bax、Bad的阳性表达率降低(P <0.01,P <0.05),而Bcl-2的阳性表达率升高(P <0.01);且电针组与电针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能明显促进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其机制可能为通过增加Bcl-2、抑制Bax、Bad的表达,从而抑制脊髓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发生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鞘内复合应用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药-N^G-硝基-L-精氨酸-甲基酯(L-NAME)对氯胺酮抑制甲醛炎性疼痛大鼠脊髓后角c-fos表达效应的影响。方法选择鞘内置管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均分为四组,分别经鞘内导管注入均为10μ1容量的生理盐水(K0组)、氯胺酮25μg(K1组)、氯胺酮150μg(K2组)和氯胺酮25μg加L-NAME100μg(KL组)。20min后在大鼠右足底皮下注射5%甲醛40μl,另选4只大鼠在右足底皮下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N组)。观察大鼠的疼痛行为表现,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脊髓后角FOS阳性细胞(FIL)的数目。结果K1、K2和KL组大鼠同侧脊髓后角FIL总数分别较K。组大鼠分别降低了32.4%、48.5%和39.1%。K1组和K:组大鼠脊髓后角板层Ⅰ~Ⅱ和板层Ⅴ~Ⅵ/Ⅹ内的FIL数目均显著低于K0组大鼠(P〈0.05),而KL组大鼠仅脊髓后角板层Ⅴ~Ⅵ/Ⅹ内的FIL数目显著低于K1组大鼠(P〈0.05)。结论鞘内注射氯胺酮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甲醛炎性疼痛大鼠脊髓后角内c—fos的表达,并且复合应用L-NAME可选择性增强其对脊髓后角深层c—fos表达的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二甲胺四环素(minocyc line)对Caspase-3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应用二甲胺四环素的治疗组(A组)和应用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于损伤后不同时点取材,用HE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病理变化,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aspase-3表达阳性细胞,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结果]HE染色镜检发现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A组明显轻于B组。A、B两组均发现凋亡细胞及Caspase-3表达,神经细胞凋亡指数及Caspase-3表达均B组〉A组(P〈0.01)。[结论]二甲胺四环素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Caspase-3表达及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大鼠股骨髓基质细胞,分化培养为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将32只健康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A组不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不做任何移植,其余步骤同其他组。B、C、D组均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B组将1mlPBS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C组将1ml3×106个骨髓基质细胞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D组将1ml3×106个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经尾静脉注入大鼠体内。分别在移植后7d和14d行脑灌注固定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脑组织中Bcl2、Bax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数。结果C组和D组各时点的神经细胞凋亡数均少于B组(P<0.01),C组和D组移植14d时,神经细胞凋亡数显著少于移植7d时(P<0.01),移植14d时D组神经细胞凋亡数显著少于C组(P<0.05)。C组和D组Bcl2表达阳性的细胞数显著高于B组(P<0.01)。C组和D组Bax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数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源神经干细胞可能通过上调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的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氯胺酮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背角异位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氯胺酮静脉注射对慢性坐骨神经损伤(CCI)大鼠脊髓背角异位放电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CCI组和CCI-氯胺酮组。按Bennett等方法制作CCI模型,术后14d以von-Freyfilaments(vFFs)和冷水分别测定触痛和冷刺激反应,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记录各组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WDR)神经元的异常电活动情况。结果CCI组脊髓背角WDR细胞的基础放电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对轻刷、vFFs刺激放电频率与假手术组比较分别增加276·2%、245·1%和144·5%(P<0·01);氯胺酮对CCI大鼠WDR细胞基础放电和轻刷、vFFs刺激诱发放电产生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结论脊髓背角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是形成中枢敏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与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