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住院患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1994年5月~2005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肥厚型心肌病的住院患者76例,分析其心电图特点。结果按肥厚的部位分为单纯室间隔肥厚或室间隔肥厚为主组(46例)、单纯心尖肥厚组(14例)、单纯游离壁肥厚组(6例)和弥漫性肥厚组(10例)。间隔肥厚为主组患者中,23例(50.0%)存在病理性Q波,其中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10例(42.5%);而在另23例无病理性Q波患者,间隔厚度超过2.0cm者仅5例(21.7%)。心尖肥厚组和单纯游离壁肥厚组均仅1例心电图存在病理性Q波。QRS波群宽度在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76例患者中,心电图符合左室肥厚(SV1 RV5≥4.0mV)诊断标准的23例(30.3%),符合RV4>RV5>RV6(或RV3>RV4>RV5)者34例(44.7%),ST-T改变共71例(93.4%),ST段下移超过0.1mV者53例(69.7%),T波深倒置振幅超过0.5mV者30例(39.5%)。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P=0.02),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明显相关(p=0.40)。间隔肥厚为主组中梗阻型和非梗阻型各项心电图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病理性Q波多出现在室间隔肥厚为主型患者,T波深倒置在心尖肥厚组多于间隔肥厚组,但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肥厚程度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HCM )与其他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 (HCM )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对 87例HCM(B组 )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UCG)及心电图检测 ,对比 1 6例AHCM组 (A组 )与 71例HCM组 (B组 )的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传导阻滞、病理性Q波、左室高电压、WPW的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的病理性Q波、巨大倒置T波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A、B组两组之间虽然心电图及其它方面存在许多共性 ,但病理性Q波以及巨大倒置T波的存在与否 ,对两种HCM的心电图改变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无病理性Q波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特征。方法 以心电图上是否出现病理性Q波将86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分两组对其心电、超声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86例中无病理性Q波患者49例,占57%。与病理性Q波组相比,无病理性Q波组中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型较少,而对称性肥厚型较多,室间隔增厚较轻,心电图上出现左室肥厚者较多。而心电图上ST段压低下、T波倒置、超声心动图上E/A比值<1及二尖瓣返流两组相似。结论 无病理性Q波的肥厚型心肌病并非少见,其室间隔肥厚较轻,心电图上左室肥厚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肥厚型心肌病的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特点。方法对临床确诊的32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以ST-T改变、左室高电压和异常Q波为多见。Q波深度与室间隔厚度、ST压低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均呈正相关,而T波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无相关性,但与心尖部和室间隔的室壁厚度差呈正相关,左房大小与平均室壁厚度呈正相关。结论在肥厚型心肌病中,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中的许多异常指标具有相关性,两者结合可提高本病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80例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分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80例肥厚型心肌病(HCM)进行分析,全心肥厚型10例(12.50%),厚度为25.60±6.93mm。局限肥厚型70例(87.50%),平均厚度为22.98±5.64mm,其中室间隔肥厚型31例(38.75%),平均厚度为22.66±5.85mm;游离壁肥厚型20例(25.00%),20.65±4.07mm;心尖肥厚型11例(13.75%),28.27±5.90mm;室间隔并游离壁肥厚型6例(7.50%),22.33±3.14mm;心尖并游离壁肥厚型及乳头肌肥厚型各1例。合并流出道狭窄者29例,占36.25%。心电图T波倒置者60例,占75.95%(60/79),而S-T段下降者仅9例,占11.39%(9/79),与冠心病心电图变化规律不同。左室肥厚型以全心HCM多见(80.00%);非室间隔肥厚型TV5倒置最多(50.00%),T波倒置最深者多出现在全心HCM,而不是心尖肥厚型。异常Q波在各型间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尖肥厚型心肌病MRI表现和心电图的特点,探讨MRI在心肌肥厚型心肌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的26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MRI表现、心电图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6例病人心脏MRI均提示心尖部心肌肥厚,TAHCM14例,P-AHCM12例,8例T-AHCM舒张期左室表现为典型的"黑桃心"征象。26例病人行心肌首过灌注及延迟强化MRI扫描,11例延迟增强显示心尖部肥厚心肌内不规则增强高信号。26例病人心电图均存在ST-T改变:其中26例左胸导联产生的对称倒置的T波,11例表现为巨大T波倒置(42.3%);16例表现胸前导联R波振幅增高(61.5%);17例出现ST段下移(65.4%);T波倒置深度与心尖部室壁厚度无相关性,但T-AHCM、P-AHCM两组11例延迟强化阳性病例,均表现为巨大T波倒置,两组肥厚心肌的延迟增强阳性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中,MRI可以准确诊断,延迟强化能够解释心电图中巨大倒置T波原因。  相似文献   

7.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性改变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分析3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资料。结果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合并有心电图异常和超声心动图异常改变者38例(100%),其中伴胸前导联巨大倒置T波≥0.2mV~0.3mV,以V3~V4最明显29例(76%);左胸V4~V6导联R波电压增高,且RV4>RV5>RV6者26例(68.4%);ST段压低,以V3~V4最明显者29例(76%);超声心动图示心尖部肥厚达15mm或以上伴心尖部心腔狭小者38例。结论心电图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和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8.
17例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心电I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提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识别.方法对1996年~2000年确诊为肥厚型心肌病17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病人心电图均有T波异常,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I、aVL、V2~6导联T波倒置,V1~3导联R波幅度明显增加,其中2例伴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者亦有左胸导联T波明显倒置;5例普遍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表现为T波倒置导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范围小(V3~6导联伴或不伴I、aVL导联轻度倒置),V1~3导联R波幅度增加不如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明显;2例间隔肥厚梗阻型心肌病病人有V1~3导联ST段抬高,T波直立,V1~3导联R波不增加与前两型不同;1例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伴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者表现为V1导联呈qR形态,与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伴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者的rsR'亦不相同.结论重视临床和心电图变化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该病的误诊.  相似文献   

9.
非冠心病所致深而倒置的T波(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伟民 《心电学杂志》1995,14(2):120-122
心电图深而倒置的T波,多见于冠心病无Q波心肌梗塞(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不稳定心绞痛时心肌缺血,也可由非冠心病引起.本文对非冠心病引起深而倒置T波的心电图特点、发生机理及与冠心病T波倒置的鉴别作一简述.一、心尖肥厚性心肌病心失肥厚型心肌病是由日本学者首先报道,以向心性心尖肌肥厚为特征的特殊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其心电图特征为胸前导联巨大倒置的T波(T_V_3-V_6倒置>10mm)伴ST段压低、左室电压升高.有研究观察了肥厚型心肌  相似文献   

10.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ST-T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ST T演变规律。方法 随访一个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家族 ,观察 4例患者的心电图ST- T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 4~ 12年。例 1、例 3在半年内心电图由正常或ST-T轻度改变演变为ST段明显下移 ,T波深倒置。例 2在 2d内由ST- T轻度改变进展为ST段明显下移 ,T波深倒置。例 4ST -T轻度改变 4年无进展。结论 心尖部肥厚型心肌病在病程进展中 ,心电图可在短期内演变成ST段明显下移 ,T波深倒置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1.
日本学者曾描述一种伴有巨大倒置 T 波的、局限于心尖部的肥厚型心肌病。本研究以西方病人为对象,比较伴有和没有巨大倒置T 波的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二维超声心动图、放射性同位素心室显像以及48小时动态心电图的特征。方法 A 组27例病人伴有而 B 组56例病人没有巨大倒置 T 波(波幅≥10mm)。临床特征包括诊断时年龄、家族史、胸疼,呼吸困难和昏厥等。在心电图上观察左室肥厚程度、有无右室肥厚以及异常 Q 波。二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壁厚度、心室大小、室间隔不对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不同肥厚部位与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fQRS)的关系,为临床HCM的分类提供新的心电图依据。方法:收集69例行心血管双源CT检查且临床确诊为HCM且不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根据肥厚部位将其分为单纯心尖型(仅心尖肥厚,AHCM)Ⅰ组、心尖混合型(心尖合并室间隔或其他部位肥厚,Apex+Base)Ⅱ组、单纯室间隔型(仅室间隔肥厚,ASH)Ⅲ组和室间隔混合型(室间隔合并除心尖外肥厚,Base+noApex)Ⅳ组4组,比较4组不同肥厚部位与fQRS波的关系。采用多个构成比比较的卡方检验分析。结果:69例HCM患者中,26例(37.7%)出现fQRS,Ⅰ组未见fQRS,Ⅱ组(38.9%,7/18)、Ⅲ组(57.1%,8/14)、Ⅳ组(39.2%,11/28)均可见fQRS。fQRS常见于下壁导联,尤其是Ⅲ、aVF导联,前壁及侧壁导联很少出现。fQRS(+)平均最大室壁厚度(24.65±5.65)mm,fQRS(-)平均最大室壁厚度(21.47±5.30)mm,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M累积室间隔肥厚时,易在下壁导联出现fQRS,且fQRS(+)的肥厚程度更高;心尖肥厚型出现fQRS提示可能合并室间隔肥厚。fQRS可作为HCM肥厚部位分类新的心电图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方法对29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患者V3~V5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压低,均表现为V4〉V5〉V3,T波对称性倒置,呈V4〉V5〉V6。V3~V6导联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呈负相关(P均〈0.05),T波倒置深度与ST段压低深度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常规心电图显示胸导联R波电压增高伴ST-T特征性改变,要高度考虑心尖肌肥厚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心电图(ECG)表现与彩色多普勒(CDFI)显像对比,进一步探讨其心电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用CDFI测量34例AHCM心尖部室壁厚度,与心电图R波高度、ST段压低程度及T波倒置深度进行对比。结果 心尖部室壁的厚度与R波的高度、ST段压低程度及T波倒置深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5.
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44例肥厚型心肌病(Ⅰ型前间隔肥大14例,Ⅱ型前间隔、后间隔均肥大18例,Ⅲ型左心室前壁或/和侧壁、后壁肥大7例,Ⅳ型心尖部肥大5例)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结果 心电图异常(ST-T改变、异常Q波、心室肥大等)发生率为93.2%。Ⅳ型ST-T改变多见于前侧壁、高侧壁,具有特殊性。其它三型患者异常Q波、ST-T改变发生率及部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电图异常,但除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外,其他各型心电图改变无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OCM)化学消融前后的心电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HOCM 76例经皮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术与梗阻程度较轻的29例肥厚型心肌病作对照研究,以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V1-Ptf(-mm·s)、V1~3R波增高、左室高电压、左室导联ST-T段压低、前间壁或下壁导联病理性Q波、前壁导联T波倒置为观察指标。比较入院时两组心电图相关参数的差别;观察梗阻组手术后心电图即刻改变,及半年后与术前的差别;观察对照组药物治疗6个月后心电图改变及其与入院时的差别。结果 1梗阻组V1~3R波幅度增加病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4.5%vs 41.4%,P0.01);T波倒置梗阻组显著低于对照组(51.3%vs 93.1%,,P0.001);2梗阻组术后即刻心电图:典型STEMI样变化及其演变,心律失常呈多样化;梗阻组消融术后半年V1-Ptf已较术前明显降低[(0.036±0.012)vs(0.051±0.014),P0.001];病理性Q波病例数较术前显著增加(94.7%vs 28.9%,P0.001);3对照组药物治疗后半年V1-Ptf显著降低[(0.039±0.010)vs(0.047±0.010),P0.001];结论 HOCM室间隔心肌化学消融是一有效治疗方法,左室高电压和ST-T改变较前改善;病理性Q波是心肌化学消融成功的标志之一,V1-Ptf可作为梗阻型心肌病化学消融中长期疗效观察指标,药物是肥厚型心肌病的基础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分析其心电图的异同.方法 随机抽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40例和同期的冠心病患者40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差异.结果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组的R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倒置T波、ST段压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早期易被误诊为冠心病,根据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征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以提高病情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的12导联心电图特点,探讨其对AHCM的诊断指导价值。方法对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心内科就诊的60例AHCM患者作为观察组,与同时期我院正常体检人群50名为对照组。行12导联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人群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及有无特征性变化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心电图表现为胸导联T波倒置伴ST段下移及左室高电压表现;胸导联QRS波群时间延长,且QRS波群振幅在不同导联上变化明显,均超过正常值;在ST段分别表现为V3~V6和Ⅱ、Ⅲ、a VF下移;且有42例出现V3~V6 T波倒置。患者左胸导联R波电压增高,ST段压低,0.05m V,T波对称性倒置,左胸导联同导联R波高度与T波倒置深度,ST段压低深度呈负相关(P0.05),T波倒置深度与ST段压低深度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心电图诊断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辅助指导价值,对AHCM患者早期行心电图检查可提高其疾病确诊率。  相似文献   

19.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有其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的特点。临床易误诊为冠心病、心内膜下心梗、心肌炎等,本文收集几年来住院及门诊9例病人,经临床分析,提出对本病诊断的意见。心电图特征,有巨大倒置的T波。心前导联9例明显T波倒置,平均9.9mm;左心空高电压RV。+SVI平均6.6my;Q-To时间延长8例,平均0.46。巨T波倒置及Q-T时间延长反映肥厚心肌的复极障碍,故其倒立程度似应与心尖肥厚程度成正比。心脏彩色多苦勤能清楚看到心尖部及室间隔及心室游离壁增厚,为诊断本病的另一重要依据。本病诊断上只要掌握以上特点,提高警惕,结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心室间和右心室内心肌收缩同步性。方法:连续观察肥厚型心肌病(HCM组)患者33例和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23例的动态组织多普勒图像,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心尖四腔心切面房室瓣水平的左心室游离壁、室间隔、右心室游离壁,以及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中间段,测量从QRS波起始点到收缩期峰值的时间,并对两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CM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达峰时间在左心室游离壁、室间隔、右心室游离壁、右心室游离壁中间段及基底段均显著延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右心室游离壁与左心室游离壁达峰时间的差值、右心室游离壁与室间隔达峰时间的差值、室间隔与左心室游离壁达峰时间的差值、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与中间段达峰时间的差值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HCM患者存在心室间和右心室内心肌收缩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