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分析DLBCL相关抗原特异TCR基因修饰T细胞经肿瘤细胞刺激活化前后TCRζ链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利用SYBR Green Ⅰ荧光定量PCR,相对定量检测TCR基因修饰T细胞活化前后TCRζ链基因的表达情况,β2微球蛋白基因(β2M)为内参照,根据相对定量公式:2-ΔCt ×100%和2-ΔΔCt,计算TCR基因修饰T细胞活化前后TCRζ链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及其差异情况.结果:与未转染T细胞的TCRζ基因mRNA表达量(1.74±0.28)%相比,TCR转基因修饰T细胞TCRζ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表达量为(1.78±0.22)%;而经效/靶细胞(TCR基因修饰T细胞/Toledo细胞)混合培养后,活化的TCR基因修饰T细胞的TCRζ基因mRNA表达水平为(11.54±1.98)%,明显高于未刺激培养之前的TCR基因修饰T细胞和未转染T细胞的TCRζ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分别增长了(6.59 ±0.80)倍和(6.48±0.36)倍.结论:TCR转基因修饰T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而活化,TCRζ链基因的表达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T细胞淋巴瘤的TCR基因分析唐恩洁E.HodgesJohnL.Smith外周血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T-cellym-phoma,PTCL)是高度异质性的免疫系统恶性肿瘤。因其组织学特征多样性和免疫表型易变性,故难于用形态学和免疫学...  相似文献   

3.
探讨抗CD3单抗和rIL-2共同激活诱生的T-A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本质。方法:采用MTT法分别检测T-AK细胞杀伤白血病细胞的活性及其构成。结论T-AK细胞为异质性细胞群体,其杀伤活性主体为CD3AK活性和LAK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探讨DLBCL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技术对24例DLBCL患者的全基因组遗传物质的扩增/缺失进行检测,分析CGH检测结果与DLBCL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24例DLBCL中62.5%病例发生染色体水平的扩增/缺失,20.8%病例发生累及6q的缺失,16.7%病例发生累及18q扩增;CGH检测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CGH异常组患者Annarbor分期多为Ⅱ-Ⅳ期,出现全身症状的几率较高,治疗疗效较差,生存期较短,但两组结果外累及发生几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基因组水平发生的遗传物质扩增/缺失是DLBCL常见的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6q15-21缺失和18q11-ter扩增是DLBCL非随机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CGH检测异常是DLBCL不良临床过程和预后标志。  相似文献   

5.
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是肿瘤免疫中重要的特异性效应细胞。利用其高度特异性的识别机制,体外诱导建立的特异性CTL克隆已成功地应用于肿瘤抗原的研究,并在肿瘤生物治疗中显示出应用前景。本文着重介绍CTL在活化和作用机制方面的最新认识,肿瘤特异性CTL的体外诱导及其在肿瘤抗原研究和肿瘤生物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miR-30b通过调控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对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上海市闵行区肿瘤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DLBCL患者的肿瘤石蜡标本与同期淋巴结增生的石蜡标本分为DLBCL组与对照组;将DLBCL细胞分为WW组(DLBCL无转染组)、WZ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细胞受体( T cell receptors, TCR)基因重排检测对T细胞性淋巴瘤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T细胞性淋巴瘤30例和淋巴反应性增生组织30例,提取DNA,应用BIOMED-2引物系统中的56条引物进行PCR扩增,核酸分子异源双链凝胶电泳分析结果。结果30例T细胞性淋巴瘤标本中TCRβ、TCRγ、TCRδ的检出率分别为83.3%(25/30)、93.3%(28/30)、13.3%(4/30),三者联合检测的检出率为96.7%(29/30),30例淋巴反应性增生组织中均未检测出TCR基因重排。结论利用BIOMED-2引物系统检测TCR 基因重排可作为T细胞性淋巴瘤的辅助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6(peroxiredoxin-6,Prdx6)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86例DLBCL中Prdx6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Prdx6在DLBCL中的表达高于正常淋巴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电离辐射对人γδT细胞体外增殖与细胞毒活性的影响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扩增人γδT细胞,第10天观察细胞形态特征,流式细胞术检测人γδT细胞百分含量。分别采用0.08、0.50、2.00、4.00、6.00 Gy X射线辐射人γδT细胞作为各辐照剂量组,以0.00 Gy组作为未辐射对照组。继续孵育24、48 h,收集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活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各组人γδT细胞对HepG2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穿孔素、颗粒酶B及CD107a的表达。结果 经10 d扩增后人γδT细胞百分含量为81.22%±3.51%,经磁珠阳性分选纯化后γδT细胞百分含量为96.76%±1.37%。0.08 Gy剂量组人γδT细胞增殖最为显著,24 h的扩增倍数为1.32±0.07(P <0.05),48 h的扩增倍数为2.22±0.11(P <0.01);辐射后培养24 h的2.00 Gy剂量组、4.00 Gy剂量组人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5.33%±3.22%、42.42%±3.54%,辐射后培养48 h的2.00 Gy剂量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负载肿瘤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s)及其衍生exosomes诱导T细胞活化和特异性肿瘤杀伤的作用。方法将患者静脉血单个核细胞经GM—CSF、IL-4诱导产生DCs,收集培养上清液,超速离心法制备exosomes。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面标志表达,用SDS-PAGE和western—blot检测exosomes携带MHC和共刺激分子的情况。MI]r法观察DCs及exosomes对T细胞促增殖作用和CTL体外杀伤活性。结果肿瘤抗原致敏的DC高表达MHC—I、MHC-Ⅱ、CD54、CDS0和CD86,与抗原致敏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DC衍生的exosomes表达MHC-Ⅱ、CD54和CD86,并显著引起T细胞扩增和细胞毒效应,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从脑胶质瘤患者静脉血诱导出高表达MHC和共刺激分子的DCs以及exosomes,具有活化T细胞并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活性的功能,有望成为临床治疗脑胶质瘤有效的新疫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干扰素-α1b(IFN-α1b)对人γδT细胞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促进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用IFN-α1b预处理的Daudi细胞作为靶细胞;用IFN-α1b预处理的γδ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LDH法检测γδT细胞对Daudi细胞的细胞毒活性;ELISA检测效靶细胞混合上清中γδT细胞分泌的颗粒酶B和γ干扰素水平;流式细胞计量技术检测IFN-α1b预处理Daudi细胞表面Fas受体和应激蛋白配体ULBP3/ULBP4的表达,以及γδT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和CD25的变化。结果IFN-α1b分别预处理Daudi细胞和γδT细胞都能显著增强γδT细胞对Daudi细胞的细胞毒活性(P<0.0001);IFN-α1b预处理的γδT细胞分泌颗粒酶B和γ干扰素的能力显著提高(P<0.05);IFN-α1b能上调Daudi细胞表面Fas受体和应激配体ULBP4的表达水平,而应激配体ULBP3的表达没有变化;IFN-α1b还能上调γδT细胞表面CD69的表达水平,而CD25的表达没有变化。结论IFN-α1b能通过不同的途径促进人γδT细胞对肿瘤细胞系Daudi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两者的联用能增强γδT细胞的肿瘤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正交设计试验,建立了一种改良的诱生及检测LICC细胞毒活性的培养体系。先将脾脏淋巴细胞(5×10~6/ml)在含有IL-2(0.5U/ml)、CCDF(50%V/V)RPMI1640培养液中预培养72小时,然后加入肿瘤细胞(5×10~4/ml),用~3H-TdR后标法检测LICC细胞毒活性,杀伤时间为72小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IL-24基因修饰的CIK细胞与同源树突状细胞共培养后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常规诱导DC和CIK 细胞,电穿孔法将IL-24基因导入CIK细胞中(获得细胞为CIK-IL24),RT-PCR 和ELISA法检测CIK细胞中IL-24基因的表达,FCM和ELISA法检测转基因前后CIK表型及分泌细胞因子能力的变化,将CIK 细胞和同源DC共培养,FCM法检测共培养的DC-CIK细胞对HL-60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变化.结果:通过电穿孔法成功将IL-24基因导入CIK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转IL-24基因后CIK细胞中CD3~+、CD3~+CD56~+细胞的比例无明显改变,CD4~+CD25~+细胞比例显著下降.IL-24可上调CD3+CD56+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54、CXCR4的表达,转染IL-24基因后CIK分泌TNF-α和IFN-γ的能力显著增强,与DC共同作用HL-60细胞时转染IL-24基因后的CIK细胞细胞毒活性明显增强.结论:通过IL-24基因修饰,明显增强了CIK细胞对HL-60细胞的杀伤能力,其机制与IL-24促进CIK分泌TNF-α、IFN-γ,上调CIK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表达,减少CD4~+CD25~+调节性T细胞比例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选择性扩增人γδ+T细胞的方法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用耐热性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Mtb)刺激正常人PBMC,并用磁珠阳性分选法获得高纯度的γδ+T细胞,通过MTT试验观察γδ+T细胞对人红白细胞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Mtb刺激及磁珠分选后的γδ+T细胞可达73%和98%,效靶细胞比例为10:1时其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59%和78.5%.结论 Mtb刺激及磁珠分选所获得的高纯度γδ+T细胞可介导对K562细胞的高效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相关临床资料,探讨常见血液相关指标对DLBCL预后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世纪坛医院收治的45例初治DLBCL患者临床资料,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应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PLT)、Hans分型、血红蛋白水平(HGB)、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LT、Han分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DLBCL独立预后因素。性别、年龄、初诊原发部位、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Neu#)、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Lym#)、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比值(PLR)、乳酸脱氢酶(LDH)、总蛋白(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LT≤209×10^9/L,Hans分型为非生发中心型,HGB≤100g/L,ALB<40g/L可能是DLBCL不良预后因素。PLT、Hans分型可作为DLBCL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CML细胞诱导自体和脐血T细胞TCR Vβ谱系和杀伤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诱导T细胞的TCR Vβ亚家族限制性利用和克隆性增殖情况,及其对CML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采用混合淋巴细胞/肿瘤细胞培养(MLTC)方法,利用CML细胞体外诱导脐血或患者的T细胞增殖,用RT-PCR和基因扫描分析MLTC前后T细胞的24个TCR Vβ亚家族基因的互补决定区(CDR3),了解各Vβ亚家族的利用和T细胞克隆性特点。并利用LDH方法检测MLTC后T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脐血T细胞表达8~11个TCR Vβ亚家族,经MLTC后,2~3个Vβ亚家族呈克隆性增殖,CML细胞诱导的自体T细胞的TCR Vβ亚家族也类似。经MLTC后T细胞对原诱导细胞有较强的杀伤活性。结论 CML细胞可诱导脐血T细胞和自体T细胞TCR Vβ优势利用和克隆性增殖,诱导后T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CML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中Wnt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及预后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哈尔滨市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DLBCL组织标本和同期淋巴结良性增生组织45例。分析DLBCL组织、淋巴结良性增生组织中NKD1、β-catenin、Cyclin D1的表达及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NKD1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8.75%,低于淋巴结良性增生组织(75.56%)(P0.05);β-catenin和Cyclin D1在DLBCL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8.75%、72.50%,均高于淋巴结良性增生组织(均为0)(P0.05);NKD1、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与DLBCL患者IPI评分、Ann Arbor分期有关,病理分型与NKD1蛋白表达有关。Cyclin D1和β-catenin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NKD1和β-catenin与Cyclin D1的表达均呈明显负相关(P均0.01);NKD1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阴性者(P0.05),而β-catenin和Cyclin D1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β-catenin、Cyclin D1蛋白表达是影响DLBCL预后的风险因素,NKD1蛋白阳性是保护因素。结论 NKD1在DLBCL中低表达,β-catenin、Cyclin D1呈高表达,三者可作为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有望成为DLBCL的潜在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体外经Hepa 1 6肝癌细胞株总RNA转染后 ,对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的诱导作用。方法 :自小鼠骨髓分离DC前体细胞 ,经GM CSF IL 4培养、扩增 ;制备Hepa 1 6小鼠肝癌细胞株总RNA ,体外转染DC ,检测DC诱导同基因型小鼠T细胞增殖及其特异性CTL的反应能力。结果 :经Hepa 1 6肝癌细胞总RNA转染的DC ,其组织相容性分子 (MHC I、II)及共刺激分子 (B7 1 、B7 2 )表达明显增高 ,刺激同基因型小鼠T细胞增殖能力增强 ,且能诱导Hepa 1 6特异性CTL。结论 :以肝癌总RNA转染DC ,构造肝癌疫苗为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经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 )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XG 7进行混合肿瘤淋巴细胞培养。3 H TdR掺入实验证实XG 7细胞可刺激PBL增殖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增殖的PBL中 ,CD4+ /CD8+ 细胞比例偏移 ,CD8+ T细胞增加。激活的CD8+ T细胞在含IL 2的培养体系中得到迅速扩增 ,占细胞总数的 96 %以上。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 ,扩增的T细胞表达CD3,CD8和TCRαβ ,而不表达CD4,CD16和CD5 6。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 ,扩增的CD8+ T细胞不仅杀伤原刺激细胞XG 7,也可杀伤其它肿瘤细胞如RPMI82 2 6 ,U2 6 6和Daudi。上述结果说明了经XG 7细胞所刺激PBL中的CD8+ T细胞可增殖分化成为抗肿瘤细胞的细胞毒效应细胞 ,这使得它们有可能在临床上用于肿瘤病人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