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掌握农民工艾滋病知识的知晓情况,了解农民工自身对艾滋病的看法,并获得农民工对健康教育的需求情况及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途径,我们于2007年对农民工开展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干预,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改变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效果。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济南市施工期限在6个月以上的3个建筑工地,对804名农民工实施干预,对照分析干预前后结果。结果被调查人员以男性为主,年龄在30~40岁居多,一半以上来自外省市,约80%左右已婚或同居,半数以上为初中文化,超过60%的人多人合住,月平均收入在1400元以内。干预后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5.1%提高到77.2%,干预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感染者和患者的态度除认为“被查出的感染者应该公开身份还是保密”外,其他调查项目干预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套的每次使用率由干预前的8.1%提高到干预后的25.6%,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农民工实施综合干预,可有效地改变农民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南京市建筑工地农民工的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评价其对艾滋病知识的需求,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评价健康教育对改变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的效果,探索对建筑工地农民工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可行性方法。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南京市6个建筑工地的337名工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后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干预后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用EpiData3.02录入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农民工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52.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艾滋病的知识知晓率不高,对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视现象;性生活安全套使用率不高,每次都用的仅6.1%。健康教育后,农民工对艾滋病多项知识的知晓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提高到84.5%(P<0.01);对艾滋病人的态度也有转变,如朋友得了艾滋病会像以前一样继续和他来往的比率提高到66.2%(P=0.008)。干预后,有85.8%的人愿意在性生活时使用安全套来预防性病/艾滋病。结论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依托民工学校、在建筑工地农民工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该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改变他们的态度及相关行为,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建筑工地农民工艾滋病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相关行为及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对调查工地的农民工进行为期1个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后用同一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健康教育前后农民工知识提高情况。结果农民工艾滋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率显著提高,输血或血制品、共用注射器、无保护性行为、孕妇感染下一代等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晓率均达到了95%以上,知晓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免费咨询检测的比例由71.01%上升为98.37%,高危性行为比例由11.04%下降为3.54%,安全套使用率由27.96%上升为47.62%。结论对农民工实施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其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5.
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的增长是艾滋病传播与流行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1〕。随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农民工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由于流动人口具有流动性大、多数人处于性活跃期、社会支持少以及社会约束力弱等特点〔2〕,更易受到艾滋病的威胁。为了解对建筑农民工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建立适合建筑农民工的艾滋病健康促进模式提供依据,于2009年7-9月对江苏省南京市部分建筑农民工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并评价其干预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沈阳市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认知程度,评价对农民工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效果,为对农民工实施艾滋病干预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多种宣传形式对农民工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开展健康教育干预,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和相关行为进行比较。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农民工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P<0.05),采取的相关行为也趋于理性,安全套的坚持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1.6%上升到干预后的25.6%,两者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农民工实施综合干预,可有效地改变农民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和行为。健康教育是艾滋病预防的重要、高效手段之一,应不断探索多种方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我国自 1984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 ,到 1998年 12月31日已报告艾滋病病人 417例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12 6 39例[1] ,而据UNAIDS和WHO的一些国际研究机构和专家估计 ,截至 1997年底中国的实际感染数为 40万 ,成人感染率为 0 .0 6 % [2 ] ,表明艾滋病在我国经历了传入期 ,播散期 ,现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上海的艾滋病病人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中青年 (2 0~ 45岁 ) ,以性传播为主 ,静脉吸毒和经血传播呈上升趋势[3] 。改革开放以来 ,外来人口大量涌入 ,他们多为中青年 ,处于性活跃期 ,由于远离亲人 ,生活压力大 ,体力劳动繁…  相似文献   

8.
铁路旅客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健康教育干预对铁路流动人口在预防控制艾滋病方面的效果。方法 :对铁路流动人口按宣传资料组、广播组及特色宣传组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干预前后比较问卷调查结果。结果 :在 HIV/ AIDS相关知识方面 ,干预后宣传资料组、广播组及特色宣传组正确回答率较干预前分别高出 19.89%、 12 .69%和 15.76%。干预后 3组间 2 0个项目中有 11项差异存在显著性 (P<0 .0 5或 P<0 .0 1) ,其中宣传资料组回答正确率高者居多。在对待艾滋病病人态度、婚外性行为、是否愿意使用避孕套问题上宣传资料组干预前后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结论 :经过 3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3组人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正确认知率均有提高 ;在宣传方式上 ,宣传资料组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率提高幅度较大 ,特色宣传组是人群参与积极性较高、比较喜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对建筑工地民工免费发放印有艾滋病防治知识图文的礼品扑克健康教育形式的效果。[方法]2008年印制艾滋病健康教育"礼品扑克",免费分发到邹城市10个建筑工地,供民工使用,并评价这种艾滋病健康教育形式的效果。[结果]发放扑克后1月,在其中8个建筑工地抽查306名民工,均表示认真看了扑克的内容,其中84.31%已经使用扑克,98.04%表示喜欢扑克。干预前调查民工358人,干预后调查306人,各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后均在90%以上,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干预前后,能够正确对待HIV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的分别占37.15%、86.60%(P〈0.01),认为艾滋病离自己并不遥远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1.84%、77.78%(P〈0.01),表示愿意参与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7.82%、91.83%(P〈0.01)。[结论]对建筑工地民工免费发放印有艾滋病防治知识图文的礼品扑克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建筑工地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行为特征及HIV感染情况,为流动人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法,同时抽取血样做梅毒和艾滋病病毒(HIV)血清学检测。结果共调查建筑工地民工797人,平均年龄为38.83±9.97岁,艾滋病知晓率为37.51%,最近一年艾滋病检测率只有3.39%。3.14%的人最近1年有过商业性行为,安全套的使用率低(36%),HIV检出率为0.25%。结论流动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普遍缺乏,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推广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农村外出和留守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情况,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对四川省三台县、渠县、安岳县、广安区15~ 65岁的农村外出和留守居民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结果 农村外出和留守居民听说过艾滋病的比例分别是91.9%和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071,P<0.01);知晓艾滋病危害的比例为79.9%,外出和留守居民分别为82.0%和77.3%;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农村外出和留守居民分别为69.1%和56.5%,且不同人群之间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8.642,P< 0.01);有34.9%的居民清楚如何免费检测艾滋病;有24.1%的留守居民和24.4%的外出务工人员向或接受过家人的艾滋病宣传教育.结论 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居民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总体不高,免费检测信息的知晓率更低,家人之间很少相互进行艾滋病宣传,需加强对农村居民检测信息及家人之间教育的宣传,实施有针对性、具体化的持续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民工技校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需求状况,评价对他们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2007年,在泰安市抽取泰山区神龙技校学生69名,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措施干预与评价。[结果]调查69人,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干预前为72.05%,干预后为86.68%(P〈0.01)。干预前知晓率较高的(主要传播途径等)和专业性比较强的知识知晓率与干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知识的知晓率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P〈0.01或〈0.05)。认为对HIV感染者的身份应保密的、认为应允许HIV感染者继续工作的、认为艾滋病病人或HIV感染者是疾病的受害者应得到同情和帮助的人,干预后多于干预前(P〈0.01或P〈0.05);如果朋友或亲人得了艾滋病会关心帮助的,干预前66人,干预后68人(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对提高农民工技校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改变有关态度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辖区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方法随机选择辖区厂企的外来务工人员325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一般知识的知晓率为54.15%,对艾滋病传播知识的知晓率为46.26%;外来务工人员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低龄、低文化程度、预防艾滋病传播知识的缺乏。结论对外来务工人员深入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对控制艾滋病的蔓延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不同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模式应用在建筑工人中的干预效果,为制定针对此人群干预教育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上海市黄浦区工期长且人员相对稳定的6个建筑工地,按随机方法分成低、中、高3个等级的干预组实施不同模式的干预;健康教育方法随干预等级提高趋于多样、专业。干预后6个月随访分析干预前后建筑工人艾滋病知信行的变化。[结果]干预前调查594人,干预后6个月随访到352人,随访率59.3%。在干预前对艾滋病知识有一定了解的建筑工人,干预后的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干预前对艾滋病知识了解较少的建筑工人,干预后的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干预等级P均≤0.001)。建筑工人干预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仅62.2%,各干预等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知晓率提高,各干预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P〈0.001),高度干预工地建筑工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提高最多,达73.6%。在干预前多数建筑工人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但也有"害怕"、"厌恶"的看法,各工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建筑工人对艾滋病病人持"同情"态度有增加,持"害怕"、"厌恶"态度有所降低,工地间各干预等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可率:"同情"χ2=17.7,P〈0.05;"害怕"χ2=16.8,P〈0.05;"厌恶"χ2=16.2,P〈0.05),高度和中度干预工地变化较大。但发生性关系时经常使用安全套者的比例各干预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讨论]对建筑工人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对提高艾滋病知识和信念可行有效;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要针对性强而且要坚持反复强化,使受教育者知行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采取健康促进等干预措施后,民营企业外来务工者的职业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变化,为制定企业健康促进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慈溪市2家民营企业,按车间分层,每个车间各随机抽取200名外来务工者为调查对象。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开展为期1年的企业健康政策、支持性环境、健康教育、健康服务等健康促进干预措施。在干预前、后分别对调查者进行职业卫生知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职业病知识、职业有害因素、职业卫生防护、职业体检、相关法律法规等。[结果]外来务工者正确理解职业病概念的比例由干预前的70.25%上升至干预后的90.71%(P〈0.05);职业卫生总体知晓率由干预前的61.47%上升至干预后的86.38%(P〈0.05);初中文化程度的外来务工者的职业卫生总知晓率由干预前的49.41%上升至干预后的85.93%(P〈0.05)。[结论]企业制订职业健康政策是开展外来务工者防治职业危害的关键,加强教育和培训是重要手段,安全例会前的10分钟健康教育和人际传播是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依托流出地乡村医生开展外出农民工艾滋病干预模式,为国家制定和落实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配额连续抽样方法抽取仪陇县柴井乡117名外出农民工,由当地17名乡村医生通过电话、短信、信件等方法开展为期3个月的艾滋病宣传干预,比较干预前后农民工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状况,访谈乡村医生对开展该项工作的看法,对该项工作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结果外出农民工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的48.7%提高到干预后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婚性行为从干预前41.0%下降到到干预后的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干预工作的乡村医生及外出农民工均认同通过电话、短信、信件对外出的农民工开展艾滋病宣传干预的工作模式。结论以流出地乡村医生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及行为干预模式可行有效,能够被干预双方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贵阳市不同类型外来务工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熟悉情况、态度和行为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探索在外来务工人员中有效开展艾滋病行为干预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方法调查问卷由贵州省艾滋病防治办公室提供,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贵阳市的商贸城、家政服务公司、饭店及建筑工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314名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匿名自填式基线期和末期问卷调查,在基线期调查结束后进行行为干预。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后8道问题的答对率均高于干预前;商贸城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67.3%上升到干预后的99%;家政、饭店、工地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由干预前20.9%上升到干预后9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无论干预前后,家政、饭店、工地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低于商贸城,其中干预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对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得分影响不大(婚姻﹥年龄﹥性别),而文化程度是其影响因素。结论受调查者所获知识较为片面,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行为干预的力度是当务之急。通过艾滋病防治知识综合干预,对于提高外来务工人员防艾知识是行之有效的。同时,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水平,普及义务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