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小知识     
脏行气于腑 关于脏和腑的特点,《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转化物而不藏”。五脏虽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可以体会为活动的动力)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2.
1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 胃为水谷之腑,与脾同居中焦,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水谷精微才能输布全身,胃主降,水谷得以下行,共同完成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以及水谷精气的输布。气血津液的生化,都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故有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故和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表现。叶天士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胃喜润而恶燥,胃和的关键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为病。  相似文献   

3.
刘海峰  张爽 《家庭医学》2008,(12):12-13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     
《家庭医学》2011,(9):64-64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或以为府;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岐伯对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  相似文献   

5.
天气渐凉,秋冬进补之时需要提醒大家,特别是患有肛肠疾病的朋友注意,秋冬要补更要“通”,寓补于通,补而不壅。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各司其职,六腑以“通”为用,泄而不藏,腑气通调,则五脏平安。大肠属六腑之官,主传导糟粕、燥化大便。其功能正常,则排便轻松舒适,神清气爽;  相似文献   

6.
程子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程子华,战国时期哲学家。他认为,人们正常生理如“营卫之行,无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扬,故能长久而不敝”,因而要以动养生。 程子华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比喻,向人们阐述运动是保持气血流畅的道理。他说:“流水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不蠹,以其运故也”  相似文献   

7.
曲黎敏 《家庭医学》2008,(11):40-41
“肺者,相博之官,治节出焉”。“相傅之官”也是一个官称。《灵兰秘典论》这篇文章很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把五脏比喻为中央官员,把六腑比喻为地方官员。六腑都是干活的官员,是基层干部,做很细致的工作;而中央官员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它起到一个权衡治理、统摄大局的作用,如果人的身体没有这种统摄作用,也会垮掉。《黄帝内经》认为五脏为贵,六腑为贱。  相似文献   

8.
《长寿》2016,(4):69
名著选录脾者,后天之本,人身之仓廪也。脾应中宫之土,土为万物之母。如婴儿初生,一日不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肠胃涸绝而死。《经》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盖谷气入胃,洒陈六腑,而气至和,调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然土恶湿而喜燥,饮不可过,过则湿而不健;食不可过,过则壅滞而难化,病由是生矣。故饮食所以养生,而贪嚼无厌,亦能害生。《物理论》曰:"谷气胜  相似文献   

9.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相似文献   

10.
早衰之由多病之因 生、长、老、死,这是一切生物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有生才有死,如此循环万物才能繁衍无穷,人类当然也不会例外。 各种生物都有其生长衰亡的规律。人类的规律怎样呢?《内经》上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起。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魂离,故言善误。  相似文献   

11.
养生,要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就是告诉人们只有与自然相和谐相适应,才能护卫形神,达到阴平阳秘的养生目的。正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冬季的养生极为重要,根据古代的卫生保健格言来说,“冬不藏精,春必病瘟”。《黄帝内经》也明确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相似文献   

12.
《家庭医学》2013,(5):64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阴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藏则死,连经则生。  相似文献   

13.
便秘一证,可见于各种急慢性病中,是以排便时间延长,大便干燥硬绪,排出困难,或排便后有残留感,或排便艰涩不畅为主诉的一种病证。其病变部位在大肠。中医认为大肠为六腑之一,传化之府。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动而不静”、“降而不升”、“实而不能满”。总之,大肠是以通降下行为顺。其发病原因大多为燥热内结、津液不足、肠道失传所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健康月刊》2006,(7):I0004-I0004
1 调节血量:当人体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时,部分血液回肝而藏之,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时,则血运送至全身,以供养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故有“肚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血归于肝脏”之说,若肚藏血功能失调,则血液逆流外溢。  相似文献   

15.
正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泆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  相似文献   

16.
节食疗法除了具有治疗作用外,同时具有预防作用。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是中医治疗中的重要内容。如温病后期,余热未尽,应当注意调节饮食,防止食复症的发生。如《素问·热论》所述:「热退而强食之,故有所遗者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搏,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  相似文献   

17.
唱道真言     
正或问:阳神能饮食言语,亦有脏腑乎?曰:可以谓之有,可以谓之无。其有者何也?十月之后,明明生出一个孩子,会笑会话,能饮食,能步履,若无脏腑,是一傀儡耳,言语坐作,谁为主之?我故谓之曰有。其无者何也?阳神至虚而无物者也,日行无影,泥行无迹,入火不焦,入水不濡,可以藏形于金石,可以变化为飞潜动植之类;若有形质,何能辗转圆通、化机无碍?吾故谓之曰无。然则阳神其真有乎,其果无乎?曰:有则天地间皆阳神,无则我心中本无物。高上之士,与道合真,道能变化万象,随物赋形,则阳神之有也信也。道者无形无声,包络天地,以空生一,  相似文献   

18.
根据笔者临床实践,慢性肾炎按照祖国医学中“扶正固本”、“祛邪扶正”、“活血祛瘀”的治疗原则进行治疗,可收到满意的疗效。1 扶正固本肾主垫藏,三脏之精气均藏于肾,肾气足则精气内守,肾气虚而精外泄,故强肾固精,是治疗中的关键。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后者源于脾胃,故肾气充沛又有赖于后天补养,若脾虚不能补养肾,肾之精气也虚,肾虚精关不固,精液流失。因此慢性肾炎蛋白尿产生,脾肾之气不足,肾关不固是主要的原因。笔者在近年治疗数百例慢性肾炎中大多数患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传统养生格言虚劳之人,其性情多有偏重之处,每不能撙节其精神,故须各就性情所失以为治,其在荡而不收者,宜节嗜欲以养精;在滞而不化者,宜节烦恼以养神;在激而不平者,宜节忿怒以养肝;在躁而不静者,宜节辛勤以养力;在琐屑而不坦夷者,宜节思虑以养心;在慈悲而不解脱者,宜节悲哀以养肺。  相似文献   

20.
产后失音即产后失语或产后失声,总称为产后瘖。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喉瘖”范畴。产后失音是妇女分娩后音域缩小,发音不持久,不能发高音。严重者声音嘶哑。其主要原因是产后心肾气虚,不能上通于喉,而致喉瘖。产后失声,音不出者,属心、肺二窍被血所侵,又感风邪客于会厌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