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表现,病理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对22例确诊的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17,CD34等抗体的表达。结果本组GIST均为成年人(年龄34~76a)。发生于胃12例,小肠7例,直肠1例,腹膜后2例。常见症状为腹部肿块和腹胀不适,2例胃GIST术后1a有肝转移。镜下观察,基本类型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CD117、CD34及Vimentin多为弥漫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72.7%和68.2%。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及S-100阳性率分别为27.2%和36.4%。结蛋白及NSE均阴性。恶性组中瘤体与周围组织有粘连,直径〉5cm,核分裂像〉10/50HPF,肿瘤性坏死及细胞密集与交界性良性组有显著差异。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人,细胞形态结构多样,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34和CD117阳性。瘤体直径,核分裂像,肿瘤性坏死及细胞密集程度可作为判断良恶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诊断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诊断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性13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为1.63:1,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6岁,40岁以上者17例,占81.0%.发生于胃和小肠分别为11例和8例,占85.7%,结肠2例,肠系膜1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张宪 《陕西肿瘤医学》2010,18(3):534-53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诊断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变部位、诊断方法、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21例胃肠道间质瘤中,男性13例,女性8例,男女之比为1.63:1,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50.6岁,40岁以上者17例,占81.0%。发生于胃和小肠分别为11例和8例,占85.7%,结肠2例,肠系膜1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以腹部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困难,确诊依赖于手术或活检标本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人,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肿瘤大小和核分裂象是判断其生物学行为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4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基本临床病理、良恶标准、组织学类型、预后的判断以及组织发生等问题.方法对我院1999~2004年曾被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的40例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 40例中胃恶性间质肿瘤16例,小肠恶性间质肿瘤15例,大肠肿瘤3例,盆腔肿瘤3例,后腹膜肿瘤2例,食道肿瘤1例.肿瘤大小0.2~25 cm,平均7.8 cm.其中4例发生了转移.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CD117阳性率为90.0%,CD34阳性率45.0%,S-100阳性率10.0%,VEGF阳性率70.0%,VEGFR-2阳性率80.0%.其中CD117与CD34共表达率为40.0%(16/40),CD117与S-100共表达率为7.5%(3/40),CD34与S-100共表达率为2.5%(1/40).结论 GIST的主要恶性指标有肿瘤最大径、核分裂像(HPF).在GIST的诊断中,只要CD117表达即可诊断为狭义的GIST,并将真正的平滑肌肿瘤与雪旺细胞瘤区别出来.VEGF也是一种衡量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概念提出后,其内涵几经变更,近年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才得以明确GIST是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的肿瘤,不同于消化道真正的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由于GIST分子靶向治疗的成功,GIST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GIST的临床病理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免疫组织化学特点及组织分型。[方法]采用微波修复抗原及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CD34、CD117、vimentin、desmin、SMA、MSA、S-100蛋白、NSE、NF的表达,并结合随访资料,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分析。[结果]34例GIST中良性11例、恶性11例及交界性12例。免疫组化染色证实:CD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100%(34例)和82.4%(28例),vimentin、desmin、SMA、MSA、S-100蛋白、NSE及NF呈片状或局灶阳性,阳性率分别为52.9%(18例)、26.5%(9例)、29.4%(10例)、20.6%(7例)、32.4%(11例)、20.6%(7例)、38.2%(13例)。随访11例恶性组中有3例复发,5例死亡,其平均核分裂数13个/10HPF。[结论]GIST为起源于胃肠道肌层的最常见间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为CD117、CD34阳性,免疫组化证实仅有部分肿瘤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或双向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58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形态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探讨肿瘤的组织来源和分型。方法 对58例GIST进行光镜观察,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波形蛋白、CD117(c-Kit)、CD34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58例GIST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性肿瘤的86.6 %(58/67);其中梭形细胞为主者41例,伴有上皮样细胞者12例,单纯由上皮样细胞组成者5例,瘤细胞呈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弱嗜酸,常见核端空泡,有时呈印戒样或透明细胞样;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性巢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物表达阳性率波形蛋白为100 %(58/58),CD117 94.8 %(55/58),CD34 79.3 %(46/58)。结论 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光镜形态与真性肌源性和神经源性肿瘤极为相似,CD117、CD34等免疫标记物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起源、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对46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 46例GIST中良性8例,交界性14例,恶性24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6%及67.4%,Desmin及S-100少数病例灶性阳。结论 GIST可能起源于多潜能的、卡哈尔间质细胞样的前体细胞,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胃肠道间质瘤以往疗效较差 ,但随着近几年包括基因、病理、外科及药物的研究以及令人瞩目的治疗进展 ,目前已成为国内外肿瘤研究的热点 ,临床疗效也显著改善。根据国内外近期研究并结合本院诊治特点 ,将间质瘤有关问题予以讨论。1 病理诊断进展自 1 983年 Mazur及 Clark命名胃肠道间质瘤以来 ,病理科及临床医生逐渐接受此诊断名称 ,过去这类肿瘤多诊断为平滑肌肉瘤。但自分离出 c- kit原癌基因的产物、酪氨酸激酶受体 CD1 1 7,此标记物即成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金标准 ,理论上认为胃肠道间质瘤尤其小肠间质瘤均呈 CD1 1 7阳性表达。应用…  相似文献   

10.
43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及病理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应用LSAB法观察CD117、CD34、Vim、p53等标志物在43例GIST中的表达。结果GIST中CD117、CD34和Vim的阳性率分别为95.35%、67.44%和93.00%;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标志为部分病例灶状阳性。结论GIST的最好发部位为胃体,常形成肿块。组织学上类似平滑肌肿瘤或神经鞘肿瘤,CD117是较为敏感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国人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 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方法:应用光镜观察42例GIST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SMA及S-100蛋白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GIST的瘤细胞排列成交织束状、弥散片状、栅栏状或轮辐状,较为特征的是细胞团巢形成;胞质嗜酸性较经典的平滑肌瘤者为弱。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梭形与上皮样细胞混合存在。CD117和CD34的阳性率为92.9%(39/42)和76.2%(32/4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胃间质瘤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卓才  黄小让  赖日权  罗祝泉 《癌症》2000,19(6):579-58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组织发生、组织分型及预后关系。方法 结合临床病理特点与免疫组化CD34、S-100蛋白、SMA标记对60例GST进行观察。结果 GST良、恶性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多少、细胞异型性、细胞密度、肿瘤组织浸润相关(P〈0.05),而与肿瘤出血、坏死无关(P〉0.05);CD34、S-100蛋白、SMA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转移生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c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病理组织特点及其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并对影响GSIT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GIST的诊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经病理诊断的67例GIST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随访,所有GIST患者均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对CD117、CD34、S-100、dog-1、desmin染色特点进行分析。运用Life-table法计算总生存期并绘制生存曲线加以比较,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67例GIST中,病变位于胃41例,肠17例,胃肠道以外9例;组织学类型主要以梭型细胞型多见,为52例,其次为上皮细胞型12例,混合细胞型最少,为3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61例,CD34阳性52 例,S-100阳性28例,dog-1阳性65例,desmin阳性23例;发生于消化道的GIST其CD117、CD34、dog-1的表达均高于发生于消化道外者,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100及desmin的表达在二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提示GIST预后与是否存在远处转移、危险度分级、格列卫治疗情况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和CD117的表达情况均无关(P>0.05)。结论 GIST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梭型细胞型,胃为GIST最常见的发生部位,其次是肠,发生于腹膜外的GIST少见;CD117、CD34、dog-1在GIST中呈高表达,发生于消化道与消化道外的GIST其免疫组化分子的表达存在差异。远处转移、危险度分级和格列卫治疗情况是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其特异性的存在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A)基因突变。大多数GIST都具有恶性倾向。肿瘤体积、核分裂象作为评估肿瘤预后的两大基本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在分子生物学方面,c-kit基因主要突变位点为外显子11、9、13、17;PDGFRA基因突变位点则为外显子18、12、14。不同突变位点及不同突变类型与肿瘤良恶性预后有着密切关系。免疫组化、组织学同样是判断 GIST预后两大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预防胃肠间质瘤的复发转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胃肠道间质瘤今年来国内外的进展很大,如何预防其复发转移仍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明确诊断率低,应用活检可能造成转移,故常术中根据肿瘤大小判断良、恶性,常不需活检,直接由术中决定手术方式。规范的肿瘤外科手术操作也是预防肿瘤复发转移的关键,完整切除肿瘤防止破溃,确定安全切缘等。对于复发转移的病例仍可以考虑再次手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  相似文献   

17.
胃肠道间质瘤预后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Bai YK  Shao YF  Shi SS  Gao YN  Sun YT  Cheng SJ  Liu XY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10):598-60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复阅切片,重新诊断,从肿瘤的两点取材,构建组织微阵列。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17、CD34、SMA、Desmin及S-100 5种蛋白的表达,分析各临床病理变量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94例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72.1%和63.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目、肿瘤坏死、肿瘤部位、肿瘤细胞密集程度、肿瘤细胞类型、核异型性、出血、手术方式、周围脏器组织有无侵犯、黏膜有无受侵、性别等因素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周围组织肿瘤侵犯、肿瘤坏死、肿瘤大小、核分裂相数目及性别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结论肿瘤大小及核分裂相数目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准确判别预后尚应结合肿瘤坏死、性别、肿瘤部位及其他病理参数进行。  相似文献   

18.
胃肠道间质瘤术后复发转移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胃肠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手术虽然是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但不能治愈复发转移的GIST。如NCCN建议,复发转移的GIST应首选伊马替尼(STI571)。晚期和复发转移的GIST患者应该长期服用STI571,直到患者出现耐药而不能控制肿瘤。虽然复发转移再手术的效果很差,几乎100%会再复发转移,但病变能切除时或在能观察的病变在STI571治疗后一旦取得最大疗效反应时仍要外科手术或建议手术。关于STI571的新辅助和辅助治疗的试验正在研究中。另一种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U11248正在临床试验中,对STI571无效或耐药的患者中约65 %获益。总之,合理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时机对减少GIST复发转移、有效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以及生存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恶性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和诊断标准.方法对11例恶性间质瘤(GIST)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GIST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组成,大多数恶性GIST CD34( ),Vimenti( ),Desmin(-),Actin(-),S-100(-);手术切除是GIST最好的治疗方法.结论 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免疫组化在鉴别GIST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