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阶段性健康教育对促进剖宫产患者身体恢复的作用。方法将160例剖宫产患者按住院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0例,采用阶段性健康教育方法;对照组80例,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知晓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知晓率和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段性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强护患沟通。  相似文献   

2.
陈永萍 《现代护理》2003,9(4):298-299
近年来剖宫产率逐年上升。剖宫产产妇由于手术创伤、疼痛及过度耗伤气血津液 ,使产妇产生紧张、恐惧及焦虑的负性心理情绪 ,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泌乳不足和并发症的发生 ,直接影响了产后恢复及母乳喂养。针对几种情况我们对剖宫产术后产妇的下床活动、肛门排气时间、尿管拔掉时间及自行排尿的情况进行对照分析、观察 ,并运用健康教育干预指导的方法 ,临床上收到良好的效果。1 临床资料选择 2 0 0 1年 1~ 1 2月的剖宫产产妇 5 0例为干预组 ,2 0 0 0年同期剖宫产产妇 5 5例为对照组 ,2组均为足月初产无其他躯体疾病的产妇。手术方式为子宫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剖宫产产妇围手术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将2013年11月~2014年4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实行剖宫产的产妇1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实验组按照健康教育路径实施相关护理与健康指导。比较两组病人在住院期间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结果 实验组中,对健康教育知识完全掌握75例,占93.75%,部分掌握5例,占6.25% ;对照组完全掌握65例,占81.25 %,部分掌握10例,占12.5 %,未掌握5例,占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对照组发生各类并发症共19例,占23.75%,实验组2例,占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对护理工作质量的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剖宫产病人围手术期护理中实施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可缩短住院时时间,降低治疗费用,提高病人满意度和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剖宫产妇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1年3~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90例产妇,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宣教.结果 纯母乳喂养率97.8%,掌握相关知识的技能98.9%,对护士的满意度达98.9%.结论 健康宣教路经,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剖宫产术前应用曲马多的临床镇痛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前曲马多的临床效果,摸索曲马多的合适剂量。方法:依麻醉前用药不同,60例择其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T0组(肌注0.9%NaCl 2ml);T1组(肌注曲马多1.5mg/kg);T2组(肌注曲马多2mg/kg),均采用联合阻滞麻醉。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4h、8h、12h、24h、48h的VAS评分,术中术后应用镇痛药情况。(2)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结果:(1)T2组术中探查和宫缩痛的VAS评分明显低于T0组,P<0.01;术后4h、8h、12hT1组和T2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T0组,P<0.01;术后24h、48hT2组的VAS评分低于T0组,P<0.05;T1组和T2组的VAS评分各时点均无明显差异。(2)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各组间无明显差异。(3)胎儿娩出后T0组有7例、T1组有2例应用氟芬合剂,术后T0组均立即给吗啡2mg硬膜外腔注入,7例术后口服凯扶兰50mg镇痛,T1组8例平均术后4h给吗啡2mg硬膜外腔注入,T2组5例平均术后6h给吗啡2mg硬膜外腔注入。结论:剖宫产术前应用曲马多能起到减轻术中术后疼痛和减少镇痛药用量的目的;推荐产科的安全剂量为1.5mg/kg。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剖宫产术前留置导尿管产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150例剖宫产术前留置导尿管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产妇术前1d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在置管前按常规操作执行。观察两组产妇在置管前后心率、血压、疼痛程度及置管成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心率、血压及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留置导尿管前进行健康教育,可减轻其心理、生理应激反应,提高产妇置管的舒适度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讨论围手术期计划性健康教育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减少并发症,减轻上肢功能障碍.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6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前术后护理,接受随机性健康指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全程、计划性、连续性健康教育方式。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功能锻炼达标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全程计划性、连续性的健康教育,可提高乳腺癌手术患者参与患肢功能锻炼的积极性,减少并发症,减轻患侧上肢功能障碍,有助于恢复和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剖宫产术前留置导尿管产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150例剖宫产术前留置导尿管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观察组产妇术前1d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在置管前按常规操作执行.观察两组产妇在置管前后心率、血压、疼痛程度及置管成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心率、血压及疼痛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留置导尿管前进行健康教育,可减轻其心理、生理应激反应,提高产妇置管的舒适度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围手术期患者健康教育的实施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 12月至 1999年 12月我们将腰椎间盘围手术期 6 6例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实施以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整体护理 ,对照组实施功能制护理 ,结果表明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腰椎间盘围手术期 6 6例 ,男 42例 ,女 2 4例 ,2 5~ 72岁 ,单纯腰椎间盘突出手术 47例 ,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 19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3例。2 健康教育的实施为了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保证教育效果 ,将健康教育分为 3个阶段 ,4方面内容 ,即入院阶段、住院阶段、出院阶段 ;心理疏导、术前指导、术后指导、出院指导。2 1 入院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院肝移植1例剖宫产术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总结如下.1 病历摘要 女,29岁.2003年因为治牙感染乙型肝炎,继而迅速发展为肝硬化,2004年行肝脏移植手术.患者月经规律,自然受孕,孕期平稳,行羊水穿刺未见异常,血压血糖等无异常.经过移植外科会诊后,在联合阻滞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术后给予抗炎、促宫缩治疗.护士根据患者的焦虑、担心及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缺乏等护理问题,制定周密、详细的健康教育措施,经过细心的治疗和护理,母女二人健康出院,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产前强化健康教育在改善剖宫产产妇产后心理状态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剖宫产的1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组)和观察组(产前强化健康教育组)各70例,然后将2组产妇干预前后的EPDS量表和POMS量表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组干预前的EPDS量表和POMS量表结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的评估结果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强化健康教育在改善剖宫产产妇产后心理状态中的效果较好,对改善产后抑郁及心理状态均发挥着积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选择性剖宫产的原因及其对孕产妇、新生儿的影响,旨在降低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随机选取50例行选择性剖宫产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65例经阴道分娩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从孕妇产前状态及新生儿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影响剖宫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选择性剖宫产占相当一部分;(2)脐带绕颈、羊水过少不是选择性剖宫产的绝对指征;(3)产时出血量在选择性剖宫产组明显多于顺产组(P〈0.05)。结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指导孕妇选择合理的分娩方式,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再次剖宫产4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首次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术的影响,寻找较好的剖宫产术式.方法 对452例再次行剖宫产术的进腹情况、腹腔黏连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调查首次手术的有关资料,其中首次新式剖宫产术104例,改良新式剖宫产术348例.结果 再次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进腹时间为(9.25±2.27)min,腹腔黏连发生率为18.27%;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再次手术进腹时间(7.23±2.21)min,腹腔黏连发生率为9.87%,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8.016,P<0.05;χ25.57,P<0.05).结论改良新式剖宫产术对再次剖宫产术影响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周亚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2):120-121,128
目的探讨个性化健康教育在产科临床护理中对孕产妇的影响。方法将100名孕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为实验组孕产妇制定个性化健康教育计划,对其在产前、产时、产后进行培训,对照组则接受常规健康教育培训,出院前比较2组保健知识、护理能力以及分娩方式。结果 2组在母婴保健知识、护理能力、剖宫产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能帮助孕产妇全面掌握保健知识,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5.
剖宫产指征与剖宫产率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探讨高剖宫产率的原因,分析剖宫产各项指征的合理性,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6年12月1 931例剖宫产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剖宫产率逐年升高,2003年为41.9%,2006年为61.04%,明显高于WHO提出的目标,2003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为第1位,而2005-2006年社会因素占第1位.结论 剖宫产率升高主要与医患双方有关,降低剖宫产率应从双方着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孕期健康教育联合分娩镇痛对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妇产科门诊定期行产前检查的320例孕28周以上、无妊娠高危因素的初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60例.干预组妇女接受根据她们自身需要设计的健康教育干预,并给予无痛分娩.对照组妇女接受常规孕期检查及指导.观察两组妊娠妇女的分娩方式、剖宫产原因及巨大儿、胎儿窘迫和头盆不称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的剖宫产率为16.25%,对照组为6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436,P<0.01).干预组有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和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分别是16.17%,0.00%,对照组分别是28.12%,3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67.879,6.534;P <0.05).结论 孕期健康教育联合分娩镇痛能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式剖宫产的优缺点。方法:分析480例新式剖宫产术中,术后情况,术后放置节育环的随访情况。以及再次手术病例的观察,并与同期196例子宫下段部宫产比较,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放环随访时子宫,位置宫腔深度;及再次手术时腹腔粘连情况,结果:新式剖宫产手术时间短,胎儿娩出快,术后恢复快,但术后腹腔粘连较多,两组比较有显性差异。结论:新式剖宫产近期效果好,但远期腹腔粘连较多,值得探讨,以便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院2014-2018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策略和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行剖宫产分娩的42385例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剖宫产率及主要剖宫产指征。结果2016年的剖宫产率均低于2014年、2015年、2017年、2018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子宫在二胎政策开放后所占比例明显增加;羊水过少及相对头盆不称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2018年,母体因素所占比例均最高,胎儿因素及头盆因素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另外,社会因素在二胎生育政策开放后仍呈上升趋势。结论2016年剖宫产率明显下降,瘢痕子宫在二胎政策开放后所占比例明显增加。临床需提高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试产的比例、提高助产技术水平、发挥营养门诊及助产士门诊的作用、提高产科医生对胎心监护的正确解读以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两种敷料对剖宫产手术切口使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我院2006年1月-2006年12月730例剖宫产病人设为对照组,手术伤口给予自粘伤口贴(优韧宁)进行切口覆盖;将2007年1月-2007年12月975例剖宫产病人设为观察组,手术伤口则采用传统消毒医用纱布块进行切口覆盖,对比两组切口愈合情况.[结果]采用传统消毒纱布块和自粘伤口贴覆盖伤口后,伤口愈合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病人经费支出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护理人员发现使用自粘伤口贴覆盖,病人切口周边皮肤破损程度严重.[结论]采用传统消毒纱块时剖宫产手术切口愈合无明显影响,相反可以降低医院医疗成本及病人经济负担,节约资源.  相似文献   

20.
AIM: This paper is a report of a study to describe the childbirth expectations, influences and knowledge of a group of Western Australian women who experienced a cesarean section (CS) and would prefer a CS in a subsequent pregnancy. BACKGROUN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a previous CS is not an indication for an elective CS in a subsequent pregnancy, but western world data indicate high probability of repeat CS. METHODS: Community advertisements invited women who had experienced a CS to participate in a telephone interview. The thematic analys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derived from data collected during 2003/2004 from 49 participants who had initially expected to birth vaginal but had a CS and who had planned a CS in a subsequent pregnancy or stated that they would choose this option in a future pregnancy. FINDINGS: Before the first CS most women expected and wanted to give birth normally. After having a CS, however, many reframed vaginal birth as uncertain, unsafe and unachievable. For this group of women, the medical discourse that promoted CS as the safest option was a major influence on their decisions. As a result, they reconstructed CS as an acceptable alternative that was safer for them and their babies, allowed them to be better prepared, and was convenient. CONCLUSION: In the present climate, enabling women to keep birth 'fear' in perspective may be an important strategy if we are to improve the uptake of vaginal birth after CS and the quality of care offered to women during the normal, but major, life event of childbir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