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欣  张遵城 《山东医药》2010,50(20):60-61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介入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6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病变(狭窄率〉70%)成功置入支架,9例闭塞锁骨下动脉中8例成功置入支架。46例经股动脉置入支架,8例经肱动脉逆行置入支架。锁骨下动脉支架成功置入后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良好,伴有盗血现象的13例患者症状消失。随访发现5例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后9~12个月再狭窄,后再置入5枚支架,血管开通良好。结论应用血管内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望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杨森  魏民新 《山东医药》2014,(11):65-67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72例,采用股动脉人路(61例)或股动脉、肱动脉联合入路(11例)腔内治疗(单纯球囊扩张治疗1例,支架治疗71例),观察手术成功率,治疗前后患/健侧收缩压,1、3、5年血管通畅率,并发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72/72)。手术前后患/健侧收缩压分别为(O.53±0.09)、(0.99±0.07)mmHg,两者比较P〈0.05。术后1、3、5年血管通畅率分别为96%、90%、85%。术后36—48h出现伤口部位皮下渗血7例,术后2d出现患侧上肢皮温低1例;随访6—60个月,1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治疗者13个月后再度狭窄,1例行支架治疗者18个月后因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结论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腔内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临床效果好,且手术成功率高、术后血管通畅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狭窄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15例。结果15例患者手术全部获得成功。随访6个月,经彩超及多普勒血流图检查均未发现病变部位再狭窄,血流通畅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因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引起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是一种创伤小、疗效满意、安全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特点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右侧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成功置入支架,术后锁骨下动脉残余狭窄小于20%,盗血现象消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发现再狭窄。结论重视右锁骨下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仔细了解右侧锁骨下动脉结构特点,做好手术预案是取得介入治疗成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1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1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患者中,均用自膨式支架成功完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锁骨下动脉狭窄率明显改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和上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应用数字减影机(DSA)对48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观察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锁骨下动脉瘢痕性狭窄24例,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闭塞8例,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瘢痕性狭窄8例,夹层致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33例,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5例.43例患者当患侧不动或不行束臂试验时,盗血现象不明显,当抬高上肢或行束臂试验后,患侧血管盗血现象明显.认为SSS患者是否出现椎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与血管狭窄或闭塞程度及侧支代偿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MSCTA)联合应用对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SS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TCD和MSCTA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59例患者TCD检查均存在盗血。MSCTA检查提示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42例,锁骨下动脉合并同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8例,即锁骨下动脉存在狭窄共50例,TCD诊断SSS的阳性率为84.75%,阳性似然比为5.56。结论TCD检查对SSS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不能完全诊断SSS,仍需要CTA明确狭窄部位或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超声检查资料,包括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内径、内膜、血流方向及速度,观察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程度及原因。结果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大动脉炎。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发生率较右侧高。部分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20例,完全型6例。结论二维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可以明确诊断多数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及病变部位,并能对盗血程度进行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作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老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椎动脉及上肢动脉的血流变化特点。方法选择56例老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的颈动脉、椎动脉、锁骨下动脉及腋动脉的内径、内膜中层厚度、血流方向及速度,观察动脉狭窄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 56例老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发生率较右侧高;部分性锁骨下动脉盗血18例,完全性38例。结论二维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及上肢动脉的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多数老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并对盗血程度进行评估,是诊断老年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无创首选简便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致椎动脉窃血是导致老年人颅脑供血不足的一个常见疾病,经皮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方法。我院血管外科自2008年5月至2012年2月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或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患者1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或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24例行CTA和DSA检查,在CT工作站对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进行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再现后处理,并与DSA结果对照。结果 24例CTA显示共72支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25支血管存在狭窄性病变,重度狭窄18支,完全闭塞7支。CTA诊断血管低估1支,高估0支。以DSA检出血管狭窄程度≥70%为阈值,CTA对狭窄程度诊断的敏感性96.0%,特异性100%,准确率98.6%,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7.9%。根据CTA检查结果行单纯经皮血管球囊成形术4例,同时行支架置入20例,共21枚。结论 64层螺旋CTA是评估锁骨下动脉和无名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可靠方法,可作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术前评价的首选检查,为临床选择介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T血管造影(CT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53例,均经CTA、TCD检查证实。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CTA、TCD检查结果,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与盗血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根据CTA检查结果将39例中度及以上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分为A组23例(单侧锁骨下动脉狭窄且未合并其他动脉狭窄或闭塞)和B组16例(合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或椎动脉中度以上狭窄或闭塞),比较两组患者盗血发生率、束臂试验阳性率。结果 (1)CTA检查结果:锁骨下动脉狭窄部位:左侧36例,右侧17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轻度14例,中度12例,重度15例,闭塞1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0例,多发性动脉炎3例。(2)TCD检查结果:无盗血18例,Ⅰ期盗血12例,Ⅱ期盗血10例,Ⅲ期盗血13例。(3)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与盗血程度呈正相关(rs=0.779,P0.01)。(4)B组患者盗血发生率、束臂试验阳性率低于A组(P0.05)。结论 CTA和TCD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均较高,且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与盗血程度呈正相关,临床发现疑诊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但TCD检查结果存在不符合特定规律的血流频谱时,应结合CTA检查进一步观察锁骨下动脉狭窄程度及头颈部其他动脉病变情况。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所致发作性症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动脉的一过性痉挛或堵塞引起的短暂性缺血,可导致某些发作性症状,临床上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见。发作性症状尚可出现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及脑血管后癫癎,应引起注意。1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在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的近侧发生狭窄或闭塞,而位于其远侧的同侧椎动脉内血液发生逆流的一种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锁骨下动脉盗血(SSS)病例的观察,了解锁骨下动脉盗血的常见临床表现、体征,分析影响锁骨下动脉盗血分型的因素,分析盗血不同分期的症状、体征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34例经TCD检查证实有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TCD判断盗血的方法:根据同侧椎动脉血流方向及频谱特征将盗血程度区分为:1期收缩期有切迹;2期收缩期血流部分反向;3期(完全盗血)血流完全反向。结果1.34例均经TCD检出,颈部血管超声有12例漏诊,检出率64.7%。2.表现为盗血综合症的有30例,占88.2%,其中,1期盗血11例,2期盗血10例,3期盗血9例;通过辅助检查TCD表现有盗血现象的即无症状的有4例,占11.8%,其中3例为盗血1期,1例为2期。3.表现有上肢缺血症状的患者共有9例,仅占26.5%,其中有7例行DSA检查,均为严重狭窄或闭塞。盗血3期出现患侧上肢缺血症状的比例增高;盗血的不同分期,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的比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4.锁骨下动脉盗血II期及III期比盗血I期其收缩压差(≥20mmHg)(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1.TCD是诊断SSS敏感可靠的方法,在患者尚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时(我们称之为盗血现象)已能检出盗血。2.表现有上肢缺血症状时提示锁骨下动脉狭窄可能已较严重;3.盗血3期出现患侧上肢缺血症状的比例增高;是否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与盗血的不同分期无关。4.SSS患者双侧收缩压差较舒张压差更有意义,盗血3期均有收缩压差≥20mmHg的体征,但即使收缩压差〈20mmHg也不能排除SS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经TCD诊断后进一步经MRA或CT检查明确的32例SSS患者的超声和临床特点。结果 32例SSS患者中Ⅰ期盗血2例;Ⅱ期盗血13例,其中7例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表现,占53.85%;Ⅲ期盗血17例,其中14例出现VBI,占82.35%;基底动脉参与盗血20例,其中18例有VBI症状,占90.00%,未参与盗血12例,其中3例有VBI症状,占25.00%。结论 TCD不仅能早期诊断SSS,且能提供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各种参数,对SSS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内科》2017,(1)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我院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确诊、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检查的4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两种方法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价值。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检查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结果基本一致(Kappa=0.592,P=0.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无创、经济、操作简单、直观、重复性好等优点,有助于病因、诊治效果的评估。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结果基本一致,前者可观测到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病因引起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的超声影像学特征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59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的超声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例锁骨下动脉盗血中,引起锁骨下动脉盗血的原因包括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狭窄52例,大动脉炎4例,主动脉夹层1例,锁骨下动脉迂曲1例,锁骨下动脉发育不良1例。锁骨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狭窄,表现为局部见花色硬化斑块,局部见花色血流,频谱呈高速湍流。大动脉炎表现为受累部位动脉管壁弥漫性增厚,导致血管狭窄、闭塞。主动脉夹层表现为主动脉及受累分支血管内见内膜片及双腔征象。锁骨下动脉迂曲表现为锁骨下动脉管腔走行迂曲,迂曲局部见高速血流。锁骨下动脉发育不良者表现为锁骨下动脉主干未见显示,见一支纤细血流,局部血流暗淡,流速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 各种类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有一定的超声特征,超声可以反映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可对其病因进行初步的判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疾病腔内处理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间,因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而行腔内处理的患者28例,男性2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2±13.1)岁,其中动脉硬化性狭窄27例,大动脉炎病变1例,27例患者存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表现,1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前乳内动脉造影中发现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并无症状。结果:28例患者腔内处理均获得成功,其中植入球囊扩张式支架27例,单纯扩张1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重大并发症发生,1例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经局部压迫后消失,手术前双上肢收缩压压力差为35~6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为(41±12.5)mmHg,手术后为(10±5)mmHg,平均为(12±7.3)mmHg,有显著性改善(P<0.05),25例患者随访1年期间,再狭窄1例,经再次处理后效果良好,其他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为4%,1年原发性通畅率为96%,2次通畅率100%。结论:通过科学的把握介入腔内处理指征,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同时置入支架的疗效。方法在18例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置入球囊扩张式支架,并在相邻的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自膨式支架,两枚支架成T形。操作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将8F导引导管置于锁骨下动脉狭窄的近段,用0.014微导丝,通过椎动脉狭窄段,到达椎动脉远段;同时将0.018导丝通过锁骨下动脉狭窄处;然后沿着0.018导丝将球囊送到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预扩张,沿着0.014导丝,将球囊扩张支架送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处后小心释放;再沿着0.018导丝将自膨式支架送达锁骨下动脉狭窄处释放。术后3~12个月行TCD复查16例。结果14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通畅,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血流通畅,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术后血流速度增快,考虑椎动脉起始部支架再狭窄。术后患者的术前症状好转或消失15例,2例自觉症状无变化,1例术后24h突然出现眩晕、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患侧有Horner征,面部疼痛、温觉减退,患侧共济失调。结论对椎动脉起始部及相邻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通过同时置入支架进行血管内治疗,恢复正常血流,是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