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莹  刘惕生  韦柳伊  王甜 《广西医学》2013,(9):1187-1190
目的探讨CT大肠充气造影检查对大肠癌术前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患者86例,分析手术前CT大肠充气造影检查资料。结果 CT大肠充气造影对大肠癌显示清晰,敏感性为100.0%。根据Dukes分期标准,CT大肠充气造影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对比,符合率:A期为80.0%,B期为95.6%,C期为92.3%,D期为90.0%,总符合率为93.0%。结论 CT大肠充气造影检查术前分期与手术分期有很好的一致性,对大肠癌术前分期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良好的扫描方法和扫描前肠道准备是CT扫描对大肠癌准确分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螺旋CT结肠充气造影在诊断结肠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结肠充气造影在结肠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分期的准确性。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结肠肿瘤的患者26例,重点分析螺旋CT结肠充气造影表现,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26例患者中24例结肠癌均正确诊断,其中18例正确分期,2例息肉被误诊为结肠癌,无1例恶性肿瘤被误诊。结论:螺旋CT结肠充气造影对结肠癌的诊断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螺旋CT充气结肠造影及后处理对肠腔良性狭窄的诊断价值,比较16层螺旋CT与结肠镜的优缺点,为临床选择诊断手段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7例结肠镜检失败、加做结肠充气造影的病例,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7例病例中,CT发现肠壁肿块导致肠腔狭窄的15例,肠外病变压迫结肠壁的2例.结论 螺旋CT不仅能发现肿块来自肠壁,对肠外病变的判断明显优于结肠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字胃肠造影、螺旋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结肠癌的诊断作用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提供手术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我院1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的数字胃肠造影和螺旋CT的影像学资料。结果①数字胃肠造影:准确诊断14例,漏诊2例,误诊1例(为增殖性肠结核);②螺旋CT扫描:准确诊断10例,漏诊3例,误诊4例。结论数字胃肠造影利用计算机的存储能力和图像后处理功能,提高了图像的质量和病变显示率,对肠腔内的病变显示清楚,能宏观观察病变,是结肠癌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螺旋CT不能显示病变全貌,不能观察结肠的功能变化,但可以观察周围病变及周围淋巴结、周围脏器的转移性病变,可以对其进行准确分期,是影像学诊断结肠癌必要的补充手段,二者结合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手术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张结肠充气16层螺旋CT扫描方法对结肠癌术前诊断及分期的价值。方法将47例临床术前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患者采用低张充气灌肠后用16层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对原始容积数据进行拆薄重建,卷集核采用B10s very Smooth ,层厚2mm,层间距1-1.5mm,进行层厚5mm,层间距5mm的横断、冠状、矢状面的重建。以手术病理为标准,统计16层螺旋CT对结肠癌检出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进行16层螺旋CT影像T分期和手术病理T分期对照分析。结果47例患者顺利完成低张结肠充气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出所有结肠肿瘤病变,敏感性是100%,准确性100%。16层螺旋CT对47例结肠癌的分期分别是:T1期5例,占10.64%(5/47):T2期10例,占21.28%(1O/47):T3期14例,占29.79%(14/47):T4期18例,占38.30%(18/47)。与手术病理T分期对比的结果分别是:T1期、T2期达100%;T3期92.86%;T4期94.74%。结论低张结肠充气16层螺旋CT检查是结肠癌术前检查的好方法之一,它能对结肠癌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及术前分期的信息,是结肠癌术前诊断和判断肿瘤的侵犯程度非常实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作为结肠癌术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肠充气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诊断结肠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纤维结肠镜证实的39例结肠肿瘤患者,均行腹部常规CT扫描和结肠充气MSCT增强扫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结肠充气MSCT检查对结肠肿瘤的检出率(84.6%)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15.3%);结肠充气MSCT与纤维结肠镜对肿瘤侵犯浆膜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肠充气MSCT对肿瘤的周围组织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能清楚显示.结论 结肠充气MSCT检查不仅能检出较小病灶,而且还能显示病变大小、侵犯范围、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在结肠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自身的优势,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结肠充气螺旋CT检查在结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例临床可疑结肠癌患者,均进行腹部常规CT扫描和做好肠道准备的结肠充气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分别与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检出率。结果 (1)纤维结肠镜病理检查显示:28例临床可疑结肠癌患者中检出病灶39个。结肠癌17例,包括乙状结肠癌6例,直肠癌4例,升结肠癌4例,降结肠癌3例;直肠息肉6例;乙状结肠息肉3例;结肠炎2例。与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比较,常规CT检查共检出病灶6个(15.3%),均为直径(T)≥30 mm的病灶;结肠充气多层螺旋CT检出病灶33个(84.6%),其中3 mm≤T<5 mm 7个,5 mm≤T<10 mm 7个,10 mm≤T<20mm 5个,20 mm≤T<30 mm 6个,T≥30 mm的病灶8个。两种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纤维结肠镜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侵犯浆膜外有11例,常规CT检出8例(8/11),结肠充气多层螺旋CT检出10例(10/1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充气多层螺旋CT检查作为一项无创的临床检查项目,对结肠病变检出率较高,并且对病变的分期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作为结肠肿瘤的筛查、术前评估及术后的随诊复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造影结合螺旋CT检查在中晚期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总结24例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结肠造影、螺旋CT扫描检查资料,通过与结肠镜结果进行对照,发现其对结肠镜检查的补充诊疗价值.结果:结肠造影显示肿块位于升结肠者6例,横结肠4例,结肠脾曲1例,降结肠3例,直乙状结肠10例;螺旋CT发现病变直接侵犯6例,淋巴结转移8例,肝转移5例,肺转移2例.结论:结肠造影能准确判断肿瘤部位,螺旋C丁检查可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和转移情况,很好地弥补了结肠镜的不足,对临床确定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术式,术后监测有无复发等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X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及CT检查在结肠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各检查方法的优缺点,提高对结肠癌影像学认识,进而提高检出率。方法50例结肠癌分别采用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和螺旋CT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进行对照。结果X线结肠气钡双重造影诊断符合率为86%; 螺旋CT扫描癌检出率为68%; 淋巴转移符合率为31.3%; 原发灶侵犯周围器官组织诊断符合率为60%.结论结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是临床影像学检查结肠癌的重要手段,显示各种结肠癌病理分型。CT检查不但能发现和显示病变,还能够确定病变的侵犯范围及转移情况,是临床确定治疗方式及判定预后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气钡双重造影及螺旋CT对结肠癌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结肠癌患者术前的结肠造影及CT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并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X线诊断符合率为94%;螺旋CT诊断符合率为100%,淋巴结转移诊断符合率为69%,结论:气钡双重造影、螺旋CT检查相结合,能为临床分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及判断预后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肠镜和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CTC)在炎症性肠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肠镜检查及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结果,对结肠壁增厚、肠腔狭窄、肠壁强化等征象进行对比。结果结肠镜检查在显示肠壁溃疡,卵石症等方面优于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但CT结肠造影在显示结肠内壁强化增厚等方面优于结肠镜,并且可以显示肠腔狭窄、肠外改变以及病变肠道血供改变情况。结论联合使用多层螺旋CT结肠造影与结肠镜,可以互相补充,提高诊断率[1]。  相似文献   

12.
温群  蔡元坤  赵加应 《重庆医学》2013,42(14):1625-162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CTC)结合其后处理技术诊断结直肠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7例结直肠疾病患者行结肠充气螺旋CT扫描,利用随机附带软件进行CT结肠成像、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技术等观察评价CTC在结直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的结肠后处理图像,CTC结合MRP和容积再现技术,对结直肠疾病作出了准确的诊断,187例患者CT检查发现结直肠癌39例,并且发现肠外病变84例。结论 CTC及其后处理技术能良好的显示结直肠疾病,作为结直肠疾病常规的筛查手段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PTC螺旋CT胆道造影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梗阻性黄疸的病人,术前进行B超、CT、PTC及经PTC螺旋CT胆道造影检查。比较这些检查的术前诊断符合率。结果:(1)经PTC螺旋CT胆道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高于B超,CT及PTC检查。(2)可获得清晰胆管树及病变的图像。结论:经PTC螺旋CT胆道成像对提高梗阻性黄疸术前诊断符合率手术方式选择及肿瘤切除的评估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结肠造影对大肠癌术前TNM分期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螺旋CT结肠造影检查对大肠癌术前TNM分期的方法和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大肠癌患者术前螺旋CT结肠造影增强扫描影像资料,进行TNM分期,并与手术所见和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螺旋CT术前TNM分期总的准确性为71.4%(25/35).判断T分期的准确性为85.7%(30/35),N分期的准确性为74.3%(26/35).评价肿瘤浆膜浸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7%(29/30)和60%(3/5).判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8.9%(15/19)和81.3%(13/16).1例肠系膜转移和2例大网膜转移的患者,螺旋CT均正确诊断. 结论 螺旋CT结肠造影对大肠癌术前分期和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大肠造影CT检查对结直肠肿瘤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肛门充氧气大肠造影进行CT检查、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内镜等检查,并对有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0例大肠肿瘤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检出最小病灶为0.7cm,术前与术后的临床病理分期符合率达70%,良恶性诊断复合率为87.5%;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复合率为85.7%,肝转移诊断复合率为100%。结论①检查方法简便安全,对比度好,较小的肿瘤就能被发现;②病变检出率及临床分期准确率高;③对肠道弥漫占位性疾病通过一次检查即能完成病变分布的诊断;④能清楚地显示因结构复杂,其它肠道检查方法易于漏诊部位(如回盲部)的肠道肿瘤;⑤对大肠肿瘤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结肠肿瘤伴肠梗阻检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结肠肿瘤伴肠梗阻病例的螺旋CT检查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在结肠肿瘤伴肠梗阻的诊断率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对结肠肿瘤伴肠梗阻较准确地进行病变定位、良恶性定性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直观、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治疗前诊断结肠肿瘤伴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检查结肠病变误诊与漏诊原因。方法 收集2012年9月—2014年10月于石河子市人民医院行急诊结肠多排螺旋CT检查误诊或漏诊的9例患者临床资料,最终均经活检或手术病理明确诊断,分析其误诊或漏诊原因。结果 9例患者中误诊6例,漏诊3例。3例肠痉挛、炎性病变均误诊为结肠癌,经CT复诊行肛管结肠充气后扫描,未见初次CT扫描所见肠内“肿块影”,纤维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组织;1例阑尾黏液囊肿误诊为右侧卵巢囊腺瘤,后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直肠中分化腺癌、1例回盲部溃疡性中分化腺癌误诊为炎性病变。3例漏诊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为1例直肠腺癌,1例乙状结肠腺癌及1例升结肠腺癌。结论 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是肠道清理及充气准备不佳、对“假肿块”CT征象认识不足。充分的肠道清洁及充气准备,认真区别“假肿块”CT征象,可有效降低结肠病变的误诊、漏诊概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结肠憩室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3例经内镜、手术证实为结肠憩室炎患者的术前全腹多层螺旋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内镜、手术结果为标准,评价CT诊断的准确性,并对评估失误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53例患者中,发现结肠憩室53例,憩室壁增厚50例,邻近结肠壁增厚48例,结肠周围炎性改变53例,肠袢间或肠系膜周围积液10例,腹腔游离气体5例,腹腔脓肿3例,肠梗阻2例,多层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为94.3%。结论多层螺旋CT螺旋能准确地诊断结肠憩室炎,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结直肠低张水造影技术对结直肠癌在术前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90例临床怀疑结直肠癌的患者进行低张水造影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90例患者中经手术或病理证实34例结直肠癌患者,螺旋CT诊断结直肠癌的主要征象是平扫为肠腔内实质性肿块,肠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及肠腔非对称性狭窄等,增强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分期的总符合率为67.6%。结论螺旋CT扫描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和分期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它不仅能发现和显示病变,可明确病变范围和侵及情况,对肿瘤术前分期、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CTVE)技术诊断小肠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小肠疾病的患者经胃一十二指肠插管小肠内充气行多层螺旋CT检查,应用CT仿真内镜技术对病变进行研究分析。结果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小肠充气螺旋CT检查,小肠充盈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20例小肠病变CTVE表现能较准确地反映其在肠腔内的形态学改变,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对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腔内外和周围淋巴结情况等方面的判定具有优越性。结论小肠cTVE检查技术操作简单,安全,结合MPR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