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摸索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的培养条件。方法根据不同采血量、首次换液时间、胎龄、不同培养基对样本分组,比较不同培养条件对脐血中的间充质干细胞原代生长的影响,以流式细胞仪对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细胞表面标志检测。结果在相同条件下,取10ml的脐血能较大程度培养出间充质干细胞;观察首次换液时间在培养后96h较为合适,延长换液时间有利于数量不占优势的单核细胞充分贴壁:早产胎儿的脐血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成功率较高;胎牛血清的质和量决定了培养成功与否。培养出的间充质干细胞不表达造血细胞系的标志(CD34、CD45、CD14)及内皮细胞的标志(CD106),强表达CD29、CD44、CD13。结论样本量、首次换液时间、胎龄、培养基的质和量对MSCs的成活、生长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能够达到临床细胞治疗标准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与纯化方法。方法以15%FBS/DMEM作为培养基,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间接分离法,分离MSCs,以贴壁培养法进行原代培养和纯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长状态和形态学变化,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4免疫组化染色的鉴定。结果细胞计数显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产品的细胞成活率大于95%,其纯度大于85%,符合卫生部第三类医疗技术的有关标准。结论脐带血内含MSCs,可在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增殖,获得大量相对纯化的MSCs,达到临床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证实脐血中含有间充质干细胞,探讨其体外分离、培养条件,并进行生物学特性和表面抗原的鉴定,初步探索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携带目的基因的可能性及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宫产的脐血分离、培养和纯化,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对获得的间充质干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绘制生长曲线,分析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情况;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情况。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DNA316-IRES-EGFP质粒转入间充质干细胞中,观察绿色荧光的表达以及转染后细胞生长情况。结果自脐血中成功分离获得间充质干细胞,可传代培养,经表面标志检测,表达CD29、CD44、CD105,不表达CD45和HLA-DR。质粒pDNA316-IRES-EGFP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间充质干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报告基因EGFP的表达。转染后的细胞生长受到一定影响。结论人脐血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能在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并且具有和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生物形态和抗原表型。EGFP基因可被成功转入间充质干细胞中并获表达。转基因间充质干细胞用于基因治疗的持久性和有效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背景: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目前传代及扩增此类细胞尚无简单、有效、完美培养方法。 目的: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分离培养融合状态的间充质干细胞,以筛选一种较好的体外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宫产新生儿的脐血,随机分为5组:低糖DMEM(Dulbecco改良的Eagle培养基)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低糖DMEM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脐血的单个核细胞。将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上述培养基中,放置于37 ℃、体积分数为5%的CO2培养箱内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并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细胞的表面抗原。 结果与结论:①各组间充质干细胞培养48 h后贴壁细胞数和细胞存活率的比较: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低糖DMEM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的贴壁细胞数明显多于低糖DMEM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P < 0.05),细胞存活率亦明显高于低糖DMEM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P < 0.05)。②各组间充质干细胞在不同培养时间下生长状态的比较:培养第3,6,9,12,15,18,21天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低糖DMEM+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细胞增殖的速度均快于低糖DMEM组、高糖DMEM组、α-DMEM组(P < 0.05)。低糖DMEM+干细胞因子组与低糖DMEM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可见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或干细胞因子共孵育,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有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因其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以及取材方便等优点而日益受到关注。 目的:建立一种改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 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足月妊娠分娩胎儿脐带,利用改良的组织块贴壁法分离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即将传统组织贴壁法中本应丢弃的组织转移到新的培养瓶中进行二次贴壁培养,取第3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 结果与结论:组织贴壁后第5-7天可见有梭形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第10天左右可形成明显的细胞克隆。将组织块转移到新培养瓶中继续培养,2 d后即可见有细胞爬出,细胞生长速度较快,5 d即可形成细胞克隆。传代后的细胞形态均一,呈成纤维细胞样的长梭形。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高表达CD90、CD105,不表达CD34、CD45、HLA-DR。细胞增殖能力旺盛,平均倍增时间为50 h左右,41.24%的细胞处于G2/S期。体外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上述实验结果证明二次贴壁培养出的细胞也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而且通过这种培养方法获得的原代间充质干细胞数是传统方式培养的2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6.
背景:脐血中存在间充质干细胞,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到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较统一且有效的方法。 目的:探讨影响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功分离培养的相关因素。 方法:分别从不同胎龄(≥40周,37周和≤32周),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2.5× 109 L-1,< 2.5×109 L-1), 不同细胞接种浓度(1×107,1×109,1×1011 L-1),不同体积分数胎牛血清(5%,10%,15%,20%)以及培养瓶是否被胎牛血清包被等方面对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成功率为58.3%,且随胎龄的增高而培养成功率降低(P < 0.01);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浓度≥2.5×109 L-1组培养成功率高于< 2.5×109 L-1组(P < 0.01);相同容量脐血中单个核细胞数量与胎龄呈负相关(r = -0.95,P < 0.01);1×1011 L-1组原代及传代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及扩增情况高于1×107,1×109 L-1;体积分数5%FBS组间充质干细胞贴壁速度较其他3组略慢,但细胞纯度较高,且细胞传代速度与其他3组无明显差别;胎牛血清包被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和传代后的纯度及扩增能力均高于未包被组。提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选择较低胎龄的胎儿,采集足够量的脐血,以较高的细胞密度接种,培养基中添加较低浓度的胎牛血清,并将培养瓶预先用胎牛血清进行包被,能在体外建立稳定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7.
自体血清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采集脐血并分离脐血单核细胞与血清,分别用胎牛血清与自体脐血血清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检测所培养出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的表面抗原标记与细胞的成骨、成脂和成心肌细胞分化能力,鉴定所培养的细胞是否为间充质干细胞。成功采集的21例脐血中,有11例用胎牛血清和15例用自体血清培养出了间充质干细胞,表达细胞表面抗原标记CD29、CIN4、CD105,不表达CD34、CIN5,并成功地诱导成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心肌样细胞,说明使用自体血清培养脐血问充质干细胞较使用胎牛血清有较高的成功率,而且,自体血清培养的脐血问充质干细胞也能成功的进行多向诱导分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最佳条件,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在无菌条件下抽取人脐血,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脐血单个核细胞,接种含10%胎牛血清的IMDM培养基中。对单个核细胞行贴壁培养后,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细胞周期分析及细胞凋亡检测,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结果采用Percoll(1.073g/ml)分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大小较为均匀,呈梭形或星形的上皮样细胞,传代培养后的细胞体积较大,成纤维样细胞逐渐增多。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表明接种后第5d细胞进入指数增生期,至第9d进入平台期;流式细胞术证明G2+S期细胞为14.8%;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表明42.0%细胞为CD45阳性。结论体外分离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生长稳定,可作为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背景:脐血富含干细胞,刺激后进入细胞周期的速度以及自泌生长因子的能力均强于骨髓及外周血干细胞。 目的:建立一种分离纯化、培养扩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观察体外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CD29,CD44,CD34。采用体积分数20%马血清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以油红O染色鉴定;0.1 μmol/L地塞米松,10 mmol/L β-甘油磷酸钠和50 μmol/L抗坏血酸诱导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以碱性磷酸酶染色鉴定。 结果与结论: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9代,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衰老征象。第3代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以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提示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和传代能力强。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有关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的实验较多,主要从改善培养基成分、脐血细胞的分离方法以及首次换液时间等方面进行调整,目前尚未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培养体系。 目的:探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适宜培养条件。 方法: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产科取健康产妇的脐血,比较不同换液时间、不同培养基、不同体积分数的胎牛血清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效果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首次第5~7天换液、低糖DMEM、IMDM培养基有利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但还不能认为含体积分数为30%胎牛血清与含体积分数为2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在培养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方面有差别。关键词:脐血/胎血;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培养基;换液时间;胎牛血清 缩略语注释:MSCs:mesenchymal stem cells,间充质干细胞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4.017  相似文献   

11.
人胎盘血间质干细胞分离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离培养人胎盘血间质干细胞(hMSC),为hMSC探寻新来源。方法:采用羟乙基淀粉(HES)方法分离、富集胎盘血有核细胞;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纯化、扩增hMSC;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地塞米松、IBMX、胰岛素和吲哚美辛定向诱导hMSC样细胞向脂肪细胞分化。结果:胎盘血来源有核细胞,在DMEM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出具有塑料粘附特性的梭形细胞,阳性获得率29.17%(7/24),该细胞传代培养达6个月以上;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9、CD44、CD59、CD90、CD105、CD166表达阳性,CD14、CD34、CD45、CD80、CD86表达阴性;加入脂肪细胞诱导剂,细胞在形态上向脂肪细胞转化,胞内出现脂滴、脂泡,油红O阳性。结论:人胎盘血可以分离培养出hMSC,是hMSC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人脐血来源MSCs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离、纯化、扩增、表面标志、免疫表型及其造血生长因子(HGFs)分泌等生物学特性方法:(1) Ficoll法分离、纯化人脐血、成人骨髓和胎儿骨髓MSCs,动态观察不同来源MSCs的生长状况。(2) 流式细胞仪检测脐血和骨髓MSCs表面CD34、CD45、CD14、CD29、CD44、CD105、CD166、CD80、CD86、CD40和CD40L的表达。(3) ELISA法检测脐血和骨髓MSCs培养上清中SCF、TPO、FLT-3L和IL-6的分泌水平。结果:(1) 所有骨髓标本中均可分离纯化出MSCs,而15份脐血中仅4份分离纯化出MSCs,脐血MSCs和骨髓MSCs的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脐血MSCs原代培养所需要的单个核细胞(MNC)量为骨髓MSCs的3倍,且其原代培养的增殖速度较慢,但脐血MSCs传代培养的增殖速度和骨髓相似。(2) 脐血MSCs和骨髓MSCs表面标志无差异,均不表达造血细胞表面标志以及与免疫识别有关的表面抗原。(3) 脐血和骨髓MSCs分泌SCF、TPO、FLT-3L和IL-6的水平相似。结论: (1)脐血和骨髓同样可以分离、纯化MSCs,但脐血中MSCs的含量少,且大部分脐血中不含MSCs。(2)纯化的脐血MSCs扩增能力、表面标志、免疫学表型及HGFs分泌水平和骨髓MSCs相似。  相似文献   

13.
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人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体外培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定向诱导能力。方法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肝素抗凝,分离单个核细胞。用DMEM/F12培养基进行纯化和扩增培养,分别向神经元样细胞诱导,获取MSCs,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尼氏体染色;取扩增2、5、7代的MSCs,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nestin表达和神经元样细胞特异性标记。结果诱导扩增后的MSCs尼氏体染色阳性,第2、5、7代MSCs的nes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2±3.2)%、(34.6±2.7)%、(11.3±3.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原代细胞无表达,而在2、5、7代MS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4±2.3)%、(21.78±3.1)%、(40.7±3.4)%。结论人脐血MSCs具有神经干/祖细胞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4.
Insufficient numbers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SCs) and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cells (HPCs) sometimes limit allogenic transplantation of umbilical cord blood (UCB). Ex vivo expansion may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as non-hematopoietic, well-characterized skeletal and connective-tissue progenitor cells within the bone marrow stroma,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s support cells for the culture of HSCs/HPCs. MSCs are attractive for the rich environmental signals that they provide and for immunological compatibility in transplantation. Thus far, HSC/MSC co-cultures have mainly been performed in 2-dimensional (2D) configuration. We postulate that a 3-dimensional (3D) culture environment that resembles the natural in vivo hematopoietic compartment might be more conducive for regulating HSC expansion.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d the co-culture of HSCs and MSCs in 2D and 3D configura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e benefit of MSC inclusion in HSC expansion ex vivo. Direct contact between MSCs and HSCs in 3D cultures led t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higher expansion of cord blood CD34+ cells than in 2D cultures (891- versus 545-fold increase in total cells, 96- versus 48-fold increase of CD34+ cells, and 230- versus 150-fold increase in colony-forming cell assay [CFC]). Engraftment assays in non-obese diabetic/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mice also indicated a high success rate of hematopoiesis reconstruction with these expanded cells.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关于亚低温运用到神经损伤修复领域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但亚低温对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移植迁移的影响还不太清楚。目的:观察亚低温对移植入脑缺血大鼠侧脑室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迁移及脑梗死体积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法永久性闭塞SD大鼠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50只大鼠随机摸球法分为亚低温组、对照组、假手术组。亚低温组于移植前应用亚低温处理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对照组于移植前应用常温处理大鼠急性脑缺血损伤;假手术组大鼠麻醉后分离结扎右侧颈内总动脉。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在造模后24 h,在脑立体定向下经侧脑室注射移植用5-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5,14,21 d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第14天多数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经迁移至梗死灶周围,移植后亚低温组各时间点梗死灶周边皮质的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 < 0.05)。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在移植前后各个时间点脑梗死体积均显著减小(P < 0.05)。提示移植前宿主亚低温处理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定向迁移,且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6.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扩增与培养条件密切相关,而含体积分数10%~20%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可促进细胞生长。 目的:建立梯度血清递减扩增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技术。 方法:采用胶原酶Ⅱ消化分离获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并通过贴壁培养进行纯化,细胞贴壁后采用梯度血清递减方法,即第1代80%含血清培养基,20%无血清培养基;第2代50%含血清培养基,50%无血清培养基;第3代20%含血清培养基,80%无血清培养基;第4代100%无血清培养基。另一种传代中始终采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α-MEM完全培养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表面标记,进行成骨诱导试验,同时与经典的含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体系进行比较。 结果与结论:梯度血清递减培养法与经典α-MEM培养体系所获得的细胞在扩增能力、细胞形态、免疫表型等方面相似。细胞在两种培养体系中均能保持良好的分化潜能。但梯度血清浓度法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可使用更少量胎牛血清,提高临床应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脐带血中存在着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在移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脐血中是否还存在间充质干细胞却有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其中有间充质干细胞,且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的形态、表面标志及分化潜能非常相似,有的学者认为含量较低,难以传代培养扩增,总结了近5年来国内外关于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情况,为脐血的充分利用提供更多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体外诱导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 用生长因子bFGF和EGF联合全反式维甲酸(RA)、中药单体熊果酸、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无血清培养的上清液3种方法,诱导hUC-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观察形态改变,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细胞相关的标记物Nestin、Musashi-1和Tubulin、GFAP、O4.结果 hUC-MSCs经细胞因子、2mg*L的熊果酸诱导后,细胞由成纤维状逐渐变成双极、多极或锥形,胞体缩小;有些细胞伸出突起,随时间推移逐渐伸长,有些可形成次级突起,相互连结形成网状.另有一些胞体呈球形,突起较短.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无血清培养的上清液诱导hUC-MSCs先形成Nestin和Musashi-1阳性的神经球,再经历上述形态变化,分化形成神经元样细胞.hUC-MSCs经诱导14 d后,有少量细胞表达Tubulin、GFAP、O4.结论 hUC-MSCs在体外特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的备选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