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光谱CT平扫定量参数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例女性乳腺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胸部光谱CT资料,包括53例共53处恶性病变(恶性组)和 57例共60处良性病变(良性组);对比组间光谱CT平扫定量参数的差异,包括虚拟单能级40~100 keV下CT值、有效原子序数(Eff-Z)及光谱曲线斜率(λHU)。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光谱CT平扫单一定量参数CT40 keV、CT70 keV、Eff-Z、λHU及其联合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效能。结果 40~100 keV下,恶性组CT值及Eff-Z均高于、而λHU小于良性组(P均<0.001)。单一CT40 keV、CT70 keV、Eff-Z及λHU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UC分别为0.90、0.80、0.87及0.87;四者联合的AUC为0.91,其敏感度为84.9%,特异度为88.3%,准确率为85.0%。结论 根据光谱CT平扫定量参数可有效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PECT/螺旋CT融合显像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扫描(WBS)显示颅骨放射性浓聚的21个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生独立阅片。患者同期接受MRI和/或CT检查,各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两周,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约9个月,随访结果主要根据随后的影像学检查(MRI、CT或随后的骨扫描)及临床信息。结果:根据同期影像及随访检查共10个病灶诊断为恶性病变,11个病灶诊断为良性病变。SPECT/CT融合显像检出全部10个恶性病灶及8个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85.71%。1个病灶在SPECT/CT融合显像中诊断为恶性,而同期MRI及随访检查显示良性病变。另有两个病灶在SPECT/CT中难以确定其性质,同期影像及随访检查亦显示为良性。SPECT/CT融合显像在肯定性诊断为良、恶性病灶中诊断颅骨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88.89%、90.91%、100.00%。结论:SPECT/螺旋CT融合显像对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血管源性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儿的CT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选择动脉期进行CTA重建以明确肿瘤血供情况.结果:15例中,11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HE),单发8例,多发2例,共12个肿块,11个肿块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7个肿块内见钙化,另有1例为弥漫性.肝海绵状血管瘤4例,均为单发肿块,平扫2个肿块密度不均匀,1个肿块内见条索样钙化.增强后肿块自周边向心性强化,CTA显示肿块内丰富的血管影,主动脉管径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肝脏血管源性肿瘤间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但不同类型的肿瘤有各自的强化方式,CT多期增强扫描是鉴别肝脏肿瘤的较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肝脏MFH的CT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4例均行上腹部CT平扫+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4例中,肝左、右叶各2例,边界清或不清各2例;4例病变体积均较大,内均含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其中1例含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影,1例合并有肝内外胆管结石及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不均匀强化4例,其中延迟期轻度强化3例,缓慢下降1例.4例病变内有小血管穿行,3例周边可见受压的肝内血管;2例肝包膜受累.结论: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并结合临床资料有利于提高对肝脏MFH的诊断率,但最终需临床病理学确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诊断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术后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患者41例,分为两组:A组为良性结节26例,B组为恶性结节15例;A组进一步分为两个亚组:A1组为结节性甲状腺肿(17例),A2组为甲状腺腺瘤(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行常规CT平扫和灌注扫描,计算各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的BF值小于B组,MTT值大于B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二者的BV、PS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良性结节甲状腺肿组与甲状腺腺瘤组在BF、BV、MTT、PS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BF、MT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灌注成像方法在诊断甲状腺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CT机软硬件技术的进步,以反映组织、器官血流动力学变化为目的的CT灌注成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CT灌注成像在脑部的应用已基本成熟[1-2],在肝脏等体部实质器官也已由实验研究逐渐转向临床应用[3-6]。以往获得肝脏CT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并比较CT灌注、MR灌注及MR扩散加权成像(DWI)3种功能成像对肝脏恶性病变之间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3组患者共39例进行了DWI成像、CT和MR灌注成像。肝细胞癌15例,胆管细胞癌11例,转移癌13例(来源于结肠癌6例,胃癌3例,胰腺癌4例)。DWI扫描,计算各例肝脏或病灶的ADC值并进行组间比较。CT、MR灌注成像,以脾脏的峰值时间为界,分别计算脾脏峰值前后肝脏和病灶的曲线最大斜率,以脾峰值前后两个斜率的比值作为评估指标进行组间对比。记为[SSr(ct)=SS前/SS后]和[SSr(mr)=SS前/SS后]。结果:肝细胞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分别为(1.04±0.13)×10-3mm2/s和(1.11±0.19)×10-3mm2/s]都明显低于胆管细胞癌[(1.33±0.2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细胞癌和转移瘤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424)。肝细胞癌组SSr(ct)和SSr(mr)测量结果分别为2.46±0.34和3.09±0.77,胆管细胞癌SSr(ct)和SSr(mr)平均值分别为1.03±0.21和1.12±0.21,转移组SSr(ct)和SSr(mr)平均值分别为0.94±0.29和0.99±0.37,胆管细胞癌组、转移组分别与肝细胞癌组之间,SSr(ct)和SSr(mr)都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前两组数值明显小于肝细胞癌组;胆管细胞癌与转移癌两组之间,SSr(ct)和SSr(mr)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肝细胞癌和转移癌分别与胆管细胞癌的鉴别,DWI成像比灌注成像更有优势;而在肝细胞癌和转移癌的鉴别上,CT、MR灌注提供的信息较DWI成像的ADC值的比较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鉴别诊断心包良、恶性病变的可行性及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6例心包病变患者的~(18)F-FDG PET/CT资料,其中恶性9例,良性7例.测得病灶SUV_(max)值,并观察病灶内部密度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对病变或心包穿刺液行病理学检查,确定良恶性.结果 恶性病变及良性病变SUV_(max)分别为10.1±6.0、3.0±2.1(P<0.01).以病灶SUV_(max)值3.5~4.5作为鉴别心包病变良恶性的阈值,判断心包病变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5.71%、准确率为93.75%、阳性预测值为90.00%、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 ~(18)F-FDG PET/CT可较准确地鉴别诊断心包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对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008年4月~2009年12月,经MR-DWI和CT引导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证实的良、恶性肺部病变52例,其中良性病变17例,肺癌35例。对其DWI信号强度和ADC值进行分析,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评价最佳ADC截断值诊断肺癌与肺良性病变的能力,对其诊断效能与CT进行对照。结果:肺癌与良性病变实性区信号强度和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区肿瘤坏死及肺不张、阻塞性肺炎与肺癌肿瘤实性区平均ADC值配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WI显示病变内坏死、肿瘤及肺不张优于CT。诊断良、恶性肺结节性病变的最佳ADC截断值为1.24×10-3mm2/s。结论:ADC值是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的可靠指标;DWI判断肺肿瘤内坏死和周围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较准确;对确定CT穿刺活检靶点,提高肺内病变活检成功率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实性孤立性肺结节(SPN)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5例HRCT检出的实性SPN患者,其中54例良性(良性组),181例恶性(恶性组)。比较组间HRCT表现差异,包括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征、空泡征、钙化、远端穿行血管、胸膜牵拉征、贴近胸膜及牵拉性肺气肿;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征象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分析良、恶性SPN的影响因素。结果 组间毛刺征、胸膜牵拉征、钙化征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征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集束征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最高,敏感度达92.30%。回归分析显示血管集束征是恶性SPN的危险征象,牵拉性肺气肿为其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 良、恶性SPN的HRCT表现存在差异,对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重要性。方法对8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结节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5例甲状腺结节中,20例为甲状腺腺瘤,其中9例增强早期呈显著均匀强化,6例呈中度强化,5例呈完整环状强化,延迟期15例强化减低,密度均匀。41例甲状腺腺癌中,增强早期34例呈轻到中度不均匀强化,7例呈显著强化,延迟后41例密度不均匀减低。9例强化环不完整,32例无包膜,边界模糊不清楚。13例出现钙化,其中4例为颗粒状,9例为斑块状及结节状。17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其中14例为同侧,2例为双侧,1例位于对侧。2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4例单发肿块,增强早期强化,延迟后仍持续强化,2例单发囊性结节,18例多发囊性结节伴甲状腺肿大,5例为囊壁环形钙化。结论采取多层螺旋CT动脉期及延迟扫描,在CT表现上,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综合征象,可提高CT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能谱CT成像鉴别诊断良恶性甲状腺结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能谱CT对甲状腺结节的检出及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行甲状腺能谱CT增强扫描,发现结节性甲状腺肿15个,乳头状癌结节13个。采用5级评分法分别对不同期相的70keV图像、碘基图像、水基图像、QC(Quality Check)图像进行评分,记录甲状腺结节乳头状结构的边界、形态、位置,测量40~140keV(以10keV为间隔)各能量水平CT值,计算乳头状结构的能谱曲线斜率,测量碘-水图与水-碘图上乳头状结构的碘、水浓度值。结果①增强扫描图像质量评分中,碘基图像>70keV图像>QC图像>水基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内乳头状结构均位于瘤体边像,多形态规则;乳头状癌结节内乳头结构多位于结节中心,且形态不规则并可见棘状突起;③平扫示结节性甲状腺肿结节内乳头状结构碘含量显著高于甲状腺乳头状癌(P<0.001),两者水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④平扫示结节性甲状腺肿GSI曲线斜率与甲状腺乳头状癌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甲状腺增强扫描碘基图像有助于清晰显示甲状腺结节的细节,尤其是结节内乳头状结构;能谱CT平扫定量测量甲状腺结节内乳头状结构可能有助于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对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120例乳腺肿块性病变患者,经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其中,乳腺癌63例,良性肿块57例.测量分析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动态图像数据,依据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20排CT双入口体部灌注成像对单发肺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肺癌52例(腺癌28例、鳞癌24例)及炎性假瘤21例,应用CT体部双入口灌注成像获得肺动脉血流量(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F),计算灌注指数(PI)和灌注总量(TLP),根据拟合时间-密度曲线获得强化达峰时间(TTP),分析鳞癌、腺癌与炎性假瘤间的差异,评价其诊断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的价值。结果 鳞癌、腺癌与炎性假瘤间PF、TTP总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炎性假瘤与周围型肺癌间PF、TLP、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TP诊断肺癌与炎性假瘤的AUC为0.99(P<0.01),诊断价值高;以TTP=16.3 s作为临界值,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95.0%;PF和TLP的AUC分别为0.76(P<0.01)和0.71(P<0.01),诊断价值中等。结论 炎性假瘤和周围型肺癌均由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双重供血;TTP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717-1718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我院于2010年10月~2014年12月对40例甲状腺肿瘤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的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经过病理诊断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各20例,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灌注达峰时间(TTP)和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的平均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状腺良恶性肿瘤结节的BV值及TTP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值及BF值的之间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灌注成像技术应用在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共收集肾癌15例,肾盂癌9例,肾错构瘤12例.以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肾区CT平描后选择经肾门层面或肿瘤的最大层面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通过感兴趣区域分析法获得正常肾皮质、肾肿瘤组织和腹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计算正常肾皮质和肾肿瘤组织的灌注值.结果正常肾皮质的灌注值为(2.68±0.40) ml/(min·ml),肾癌灌注值为(1.51±0.68) ml/(min·ml),肾癌灌注值显著高于肾盂癌和肾错构瘤的灌注值.结论 CT灌注成像在肾肿瘤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成像术前对肾细胞癌(RCC)的定性诊断、肿瘤分期、肾血流及肿瘤血管生成的评估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肾细胞癌、18例肾盂癌、8例肾错构瘤患者行MSCT靶平面同层动态增强扫描,经过灌注软件处理分析,获得正常肾皮质及肾肿瘤组织的伪彩色血流灌注参数图,在瘤体、瘤旁及对侧正常肾皮质分别选取感兴趣区域并记录、分析相应各项参数值及时间-密度曲线,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结果:①各级别肾癌间及肾癌与正常肾皮质的血流量、血容量及增强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②肾癌血流量、血容量、表面通透性及增强峰值均高于肾盂癌,以II、III级尤为明显;③肾癌峰值时间早于正常肾皮质,亦早于肾盂癌及肾错构瘤,差异有显著性意义。④II、III级肾癌MTT值明显小于正常肾皮质,肾癌、肾盂癌及肾错构瘤间MT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⑤肾癌灌注值显著高于肾盂癌及肾错构瘤。结论:肾癌MSCT灌注成像有一定的特点,在肾癌的术前定性诊断、肿瘤分期、肾血流及肿瘤血管生成的无创评估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CT灌注成像对颈部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和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测量和评价淋巴结转移瘤和淋巴瘤之间及其与肌肉MSCT灌注值的差异和相关性,并进行淋巴结转移瘤治疗前后比较.方法采用SIEMENS SOMATON PLUS 4四层螺旋CT体部灌注技术(1 s/周),分别测量淋巴结转移瘤患者40例、淋巴瘤22例,正常对照组50例,测定淋巴结病变和相应层面肌肉的血流量(BF).淋巴结转移瘤组中20例病人于治疗后复查CT灌注值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0例转移淋巴结BF平均值为(49.55±16.45)ml/(min·100ml),22例淋巴瘤BF值为(70.97±17.56)ml/(min·100 ml),肌肉BF值为(19.98±7.52)ml/(min·100ml),治疗后淋巴结转移瘤BF值为(15.58±4.57)ml/(min·100ml).转移淋巴结、淋巴瘤血流量均显著高于肌肉(P<0.001);淋巴瘤血流量高于转移性淋巴结(P<0.05);淋巴结转移瘤治疗前血流量明显高于治疗后血流量(P<0.05).结论MSCT灌注成像法对淋巴结病变的鉴别诊断及评价转移性淋巴结治疗效果和判断复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认识。方法:收集本院两年来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CT平扫时均表现为低密度病灶,伴肝叶萎缩或局部肝脏轮廓凹陷的有8例,局部外围胆管扩张的有11例,实验室检查CA-199升高的有12例,延迟(8~10 min)扫描病灶均有进一步强化。所有病例均无乙肝病史、无弥漫性肝硬化或门静脉癌栓形成。结论:因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理基础与其他肝内肿瘤有着质的区别,CT表现也较为特殊,所以MSCT的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其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淋巴结内部结构及淋巴结门的CT表现,判断其对于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10月于我院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54例。观察淋巴结内部结构及淋巴结门的有无等。二者在转移和未转移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85个CT及病理检测到的淋巴结中,转移74个,未转移111个。转移淋巴结内部结构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增强检查呈环形强化。良性淋巴结门表现为扁圆形的淋巴内脐凹,脐凹内部为脂肪结构。转移淋巴结门消失。转移组和未转移组在淋巴结内部结构及淋巴结门的有无等方面比较,统计学结果显示两组间差别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淋巴结密度减低和淋巴结门消失提示淋巴结为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