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培雄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7,13(3):261-262,265
目的:观察糖尿病(DM)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55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选择随机抽取同期年龄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非糖尿病患者50例(55眼)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在术前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玉红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30-30,32
目的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和超声乳化吸出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疗效。方法选择硬核白内障患者48例(62眼),其中26例34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22例28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时两组视力无差别(P〉0.05),小切口组患者术后角膜水肿发生率低于超声乳化组(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角膜水肿并发症少,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实施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SICS)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86例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行SICS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照组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视力达到0.5的患者为62.79%、矫正视力达到0.5的患者74.42%,分别高于对照组的39.53%、53.49%(P〈0.05);实验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前房积血/炎症、角膜水肿及后囊浑浊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CS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具有与超声乳化相近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8例(78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眼轴>26 mm)进行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者31眼,占39.74%,≥0.5者47眼,占60.26%。术中后囊破裂2眼,悬韧带断裂1眼,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效果和体会。方法:对61例(78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前记录眼轴长度,轴长≤29mm的51眼为A组,>29mm的27眼(34.6%)为B组,术后记录视力,观察手术并发症,术后眼部情况。术后随访时间3~6个月。结果:术后视力(包括纠正视力)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1个月视力0.3以上者达73.1%,其A组42眼(82.4%),B组15眼(55.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治疗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一种既安全又经济的手术方式,尤其适合在基层开展。术后视力恢复情况与眼轴长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及对视力的改善.方法 对40例(60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设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应用常规切口手术治疗40例作对比,比较两组的视力恢复及散光与并发症情况.结果 40例60眼手术后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疗效确切,术后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3例(48眼)高度近视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随访观察,分析术后视力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1天及1周裸眼或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79.2%及89.6%,术中主要并发症是晶状体后囊膜破裂2眼,虹膜损伤1眼;术后主要并发症是角膜水肿3眼,色素膜炎 2 眼.结论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视力恢复快,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61眼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9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加虹膜周边切除术,观察组32眼采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水平、眼压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并发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手术过程简便且术后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疗效。方法选取67例(90眼)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同时选取其他条件相近的53例(85眼)非糖尿病患者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作为对照组进行观察,术后随访1年,对两组患者的视力及并发症进行比较,所得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发现两组病例比较术后视力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主要并发症出现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瞳孔散大困难及前房变浅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安全有效,可为早期发现及治疗眼底病变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负度数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72眼)白内障合并高度近视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视力,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结果: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1者4 眼,0.1~0.4者34 眼,0.5~0.9者28 眼,1.0~1.5者6眼.手术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6.9%)和后囊膜破裂(4.2%),无视网膜脱离者.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低、负度数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改善视力、矫正屈光不正、可减少视网膜脱离发生等优点,安全有效.术后视力恢复取决于眼底黄斑功能.  相似文献   

11.
陈奋勇 《当代医学》2021,27(4):44-46
目的 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对白内障伴散光患者视觉质量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白内障伴有散光患者46例(56眼)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28眼).两组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对照组植入折叠式的人工晶体,观察组植入Toric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视力状态和散光情况.结果 治疗1、3个月后,观察组远视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角膜散光、总散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伴散光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远视力,显著降低总散光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眼轴>27.41mm的31例(36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其中Ⅱ级核5眼,Ⅲ级核30眼,Ⅳ级核1眼,施行超声乳化及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3月视力≥0.5者29眼(80.6%).并发症主要包括后囊破裂2眼(5.6%).高度近视合并视网膜病变是引起白内障术后视力差的主要原因.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高度近视白内障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11年10月武进人民医院眼科高度近视的老年性合并白内障患者67例(80眼),年龄40~86岁,平均66.4岁,行角膜缘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除。77眼通过3.2mm切口植入折叠式或非球面人工晶体,3眼通过5.5mm切口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体。植入的人工晶体屈光度为0.00~+10.0(平均5.68)D。使用SPSS 14.0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后1月视力情况。结果术后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95.0%患者术后1月视力明显提高,仅有4人裸眼视力<0.1。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在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08年3月~2011年10月武进人民医院眼科高度近视的老年性合并白内障患者67例(80眼),年龄40~86岁,平均66.4岁,行角膜缘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除.77眼通过3.2 mm切口植入折叠式或非球面人工晶体,3眼通过5.5mm切口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体.植入的人工晶体屈光度为0.00~+10.0(平均5.68)D.使用SPSS 14.0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术后1月视力情况.结果 术后未见明显严重并发症.95.0%患者术后1月视力明显提高,仅有4人裸眼视力<0.1.结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是治疗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55眼)糖尿病白内障患者与50例(55眼)非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比观察术后视力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白内障患者在术前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高龄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两种术式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随机选择就诊于我院高龄糖尿病患者72例(72眼),其中36例(36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36例(36眼)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观察时间为术前至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天、3天、1周、1月、3月视力,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前视力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早期Phaco组视力好于小切口ECCE组,术后1个月以后两组患者视力无统计学差异。术中并发症术中瞳孔缩小、前房出血、后囊破裂及虹膜色素播散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纤维素性渗出膜、虹膜后粘连、晶状体表面色素沉积、后囊混浊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高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稳定的情况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疗效及并发症相当,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及术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人工晶体植入术与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糖尿病患者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73例(81眼)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A组37例(42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36例(39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分别检查1d和1周的视力。结果术后1d视力A组〈0.1、0.1-、〉0.5的眼数分别为4眼、32眼、6眼,B组分别为6眼、30眼、3眼;术后1周视力A组〈0.1、0.1-、〉0.5的眼数分别为2眼、26眼、14眼,B组分别为4眼、23眼、12眼。术后并发症发生角膜水肿、前房闪辉程度和黄斑水肿的眼数,术式A组3项并发症的发生少于术式B组。结论糖尿病者白内障用超声乳化治疗是一种疗效确切的手术,且术后并发症较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100例(120只眼)白内障患者分别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对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角膜水肿,均于一月内恢复正常,患者术后视力均达到0.1以上,白内障治愈率为100%.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孙根柱  王伟 《实用全科医学》2013,(12):1883-1884
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观察92例(92只眼)糖尿病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组(超乳组)48只眼和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联合植入术组(小切口组)44只眼,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两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糖尿病患者合并白内障的治疗中,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与小切口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均安全可靠。但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疼痛及反应轻、恢复快等优点,更值得临床使用。小切口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因使用器械简单、廉价,对设备依赖程度低等优点,更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小切121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我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应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患者60例(60眼);另选同期应用常规切口手术治疗白内障患者60例作对比,比较两组的视力恢复及散光与并发症情况。结果视力≥0.5时,观察组最佳视力眼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4周两组平均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O.05)。结论小切121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具有散光小,组织损伤小,术后视力恢复快,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