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中国人Wilson病(WD)P型铜转运三磷酸腺苷酶(ATP7B)基因突变热区,对成人WD一家系成员进行早期基因诊断和突变特征分析.方法 提取该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ATP7B基因第8、12、13号外显子,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直接双向测序,然后应用在线BLAST软件分析.结果 Ⅰ1、Ⅰ2(先证者)、Ⅱ1和Ⅱ2第8号外显子存在Arg778Leu(2333G> T)错义杂合突变,且均伴有Leu770Leu( 2310C>G)同义杂合突变;Ⅰ1、Ⅰ 2、Ⅰ3和Ⅱ1第12号外显子存在Lys952Arg(2855A>G)错义杂合突变;所有受检者第13号外显子均未存在突变.结论 对有先证者的Wilson病家系成员应进行ATP7B基因第8、12、13号外显子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症状前患者和携带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DHPLC)技术检测Wilson病(WD)ATP7B基因第8外显子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WD基因第8外显子片段,扩增产物直接进行DHPLC检测分析,根据色谱峰型不同确定测序样品,经测序后确定突变类型。结果203例先证者中WD基因外显子8基因突变阳性检出率为55.2%,Arg778Leu纯合突变22例,杂合突变90例,基因突变频率为33.0%。共发现3种错义突变、1种移码插入突变和1种多态性位点(C2310G),且多态位点C2310G与Arg778Leu突变完全连锁。其中76例先证者带有Arg778Leu杂合错义突变,22例为Arg778Leu纯合错义突变,10例为Arg778Gln杂合错义突变,2例Tyr713Silent错义突变(C2139G),2例为杂合2304C插入突变。结论WD基因外显子8是ATP7B基因的第一突变热区。DHPLC技术是一种高效、灵敏、快速简便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可用于WD的临床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3.
湖南地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热区的序列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检测湖南地区汉族人群肝豆状核变性患者(WD)ATP7B基因常见突变种类和形式。方法提取22例WD患者外周血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ATP7B基因第5、8、12及13号外显子并进行DNA直接测序检测,应用在线BLAST软件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共发现15例患者存在基因突变。其中10例患者存在8号外显子2273G→T杂合突变(即Arg778Leu),且均伴有2250C→G多态(即Leu770Leu,均为杂合子),未发现纯合突变。12号外显子中共发现2855G→A多态(即Arg952Lys)7例(杂合突变4例,纯合突变3例),其中1例合并12号外显子2828G→A杂合突变(即Gly943Asp),另3例合并Arg778Leu杂合突变。13号外显子2975C→T杂合突变(即Pro992Leu)1例。5号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Arg778Leu是湖南地区汉族WD患者的突变热点,5号外显子为非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儿童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disease,WD)的临床、病理及基陶突变特征,以提高对这类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317例WD患儿(年龄11月龄~16岁,中位数9.0岁)的临床、病理及基因诊断资料。结果以肝病为首发表现的患儿如果病情未进展到晚期肝病,确诊WD前均无临床症状,25.9%的患者被误诊。31.9%的患儿存在贫血,18.6%的患儿合并肾损伤,90.9%的患儿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异常。≤7岁组Kayser-F1eiseher(K—F)环及头颅MRI检查阳性率分别为20.0%和O%,〉7岁组阳性率分别为79.1%和14.9%。肝脏病理主要病变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慢性肝炎样改变,44.5%的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35.4%有严重肝纤维化,14.0%有活动性肝硬化,82.3%铜染色阳性。39.O%的患儿出现ATP7B基因778号密码子突变,34.1%出现复合纯合突变,4.9%出现Thr935Met号密码子突变。结论对于任何年龄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转氨酶增高和肝硬化,排除病毒性肝炎后首先应考虑WD的可能。即使血清铜蓝蛋白水平正常,K—F环和头颅MRI检查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WD,须进一步通过患儿24h尿铜测定、青霉胺激发试验、肝脏病理学检查及ATP7B基因检测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5.
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disease,WD)由Wilson于1912年首次描述,表现为铜代谢障碍所致的以基底神经节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及肝脏损害,同时有肾脏受损及角膜病变。不同地区及人群的患病率不一,估计世界人群患病率为0.3/10万至3/10万[1,2],好发于青少年。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流行病学资料。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WD致病基因已被克隆并定位于13q14.3,基因全长约80kb,含21个外显子和20个内含子,编码一种P型铜转运ATP酶(ATP7B),参与铜跨膜转运的代谢过程,故WD基因又称ATP7B基因[3]。WD基因突变呈现遗传异质性,至今已发现了200多种突变形式,…  相似文献   

6.
正Wilson病(WD)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系人ATP7B基因突变所致,主要影响肝脏,但也能影响大脑、眼睛和肾脏。ATP7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3q14,编码细胞内铜转运P型ATP酶(Wilson ATP酶)。Wilson ATP酶在膳食铜与铜蓝蛋白的结合和胆汁酸排泄铜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的合成受损,影  相似文献   

7.
<正>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由于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ATP7B的突变或缺失而导致铜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疾病,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临床表现为肝脏损害、神经系统表现、肾脏损伤、出现角膜K-F环等,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以肝脏或神经系统的损伤为主要表现形式。ATP7B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3p14.3上,具有21个外显子区域[2]。目前已发现的有害基因突变有800余种(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www.hgmd.org)。研究表明,不同的基因突变位点与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心肌肌钙蛋白Ⅰ基因突变的发生情况,并对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 对65例HCM先证者及6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心肌肌钙蛋白Ⅰ基凶第7、8号外显子片段,扩增PCR产物以测序的方法寻找突变位点,并了解基因型明确的HCM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 在1例40岁男性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Ⅰ基因第7号外显子卜发现了一个新的突变位点Aspl27Tyr.60例正常对照者中未见异常.结论 心肌肌钙蛋白Ⅰ发挥抑制心肌收缩的作用,心肌肌钙蛋白Ⅰ基因Asp127Tyr突变可能导敛HCM.  相似文献   

9.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WD)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 导致铜从胆汁排泄障碍, 进而在肝脏和脑等部位病理性沉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关于妊娠期WD的治疗和管理仍未达成明确共识。现对妊娠期WD的临床管理进行总结, 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10.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D)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它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导致铜从胆汁排泄障碍,进而在肝脏和脑等部位病理性沉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关于妊娠期WD的治疗和管理仍未达成明确共识。现对妊娠期WD的临床管理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陈大为  张敏 《传染病信息》2019,32(2):158-161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中国WD的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WD会导致患者体内铜过度储积,主要影响肝脏和大脑的基底神经节,也会影响其他器官系统。其诊断主要通过血液、尿液、肝脏病理和基因检查等明确。基因检测还可以用来筛选患者的家庭成员。WD是少数可用药物治疗的遗传病之一,方法包括使用铜螯合剂(青霉胺、曲恩汀、二巯基丙醇、二巯丁二酸和四硫代钼酸铵等)和减少胃肠道吸收铜的药物(锌剂)。目前大多数治疗方法都是根据国外专家的经验和证据制定的,有必要研究和开发适合中国WD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TNNI3K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探讨此范围内有无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对56例无血缘关系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的TNNI3K基因第18~19及23外显子进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设计内引物直接测序,观察有无基因突变,并对发生突变的患者进行临床特点分析。结果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在TNNI3K基因第18~19及23外显子未发现突变位点。结论目前在中国人群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未发现TNNI3K基因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一个以肝肿大为主要表现的Ⅰa型糖原累积病(GSD 1a)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研究和分析。方法收集GSDⅠa患者家系资料和亲属外周血标本,PCR法扩增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基因的5个外显子,并测序比对基因序列的变化。结果结合临床表现、肝组织学检查及家系分析,患者诊断明确。基因结构分析显示,患者p6-Pase基因5号外显子密码727G→T/1071C→A(A331E)复合突变。在其父辈家系中存在5号外显子727G→T杂合子突变,导致剪切点突变;其母辈家系中存在5号外显子1071C→A杂合子突变,导致第331位密码子编码的A转变为E。结论患者的祖父及外祖母为首发突变者。727G→T/1071C→A(A331E)复合突变是该家系发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肝脏》2019,(10)
<正>Wilson’s病(WD)是由ATP7B基因缺陷所致铜代谢障碍引起的以肝脏与神经等系统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1912年,Wilson医生首先介绍了一组12例以"肝豆状核变性"为特征的临床病例;1993年,ATP7B基因缺陷被认定为WD的致病基因。至今临床医师对于该病的发病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呼出气冷凝液(EBC)和肺癌组织中p16基因突变,探讨EBC中检测的可行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肺癌组织和EBC标本,同期20名健康体检者的EBC标本作为对照.提取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肺癌组织中的DNA,对β-actin基因片段扩增阳性的EBC标本和已提取的肺癌组织DNA进行p16基因1、2、3号外显子PCR扩增,并进行DNA基因测序,用DNASTAR软件进行突变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30例NSCLC患者的EBC中β-actin基因片段扩增阳性26例,26例中有9例检出p16基因突变,突变率为34.6%;EBC中检出p16基因突变患者,其肺癌组织中均发现p16基因突变.②30例NSCLC癌组织中检测到p16基因突变15例,突变率为50.0%;癌旁组织均未检测到p16基因突变.③9例NSCLC患者EBC中p16基因突变的外显子为1号外显子3例,2号外显子5例,3号外显子1例;15例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p16基因突变的外显子为1号外显子4例,2号外显子8例,3号外显子3例.④26例NSCLC患者EBC中β-actin基因扩增阳性,Ⅰ期、Ⅱ期和Ⅲ期患者p16基因突变率分别为25.0%(3/12)、28.6%(2/7)和57.1%(4/7)( P>0.05);鳞癌和腺癌患者的p16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2.9%(6/14)和25.0%(3/12)(P>0.05).⑤同一患者EBC与肺癌组织中p16基因突变的外显子种类、突变方式、突变类型和密码子均相同.结论 肺癌患者EBC和癌组织中均能检测到p16基因突变,并有高度的一致性.EBC中p16基因突变检测可作为一种简便、快速的肺癌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疑诊Liddle’s综合征的家系患者中行基因突变筛查,明确患者的遗传型和表型。方法收集疑诊家系,包括临床资料和静脉血,300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候选基因为编码肾集合管细胞上皮钠通道(ENaC)β亚单位基因(SCNN1B,NCBI序列号6338),设计引物对SCNN1B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SCNN1B基因13外显子C1696T突变,其父亲、姐姐也携带同样基因突变,而300例正常对照中未发现此突变。分析提示该突变导致编码蛋白566位出现了编码终止,先证者的表型严重,并且高度类似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而家系患者表型较轻,其表型异质性有待明确。结论 SCNN1B C1696T突变可引起编码蛋白R566X突变,从而导致Liddle’s综合征,但携带该突变的患者临床表型存在异质性,并且容易误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建议进一步优化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治流程,并对有条件的患者及早行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汉族人群MEF2A基因第7号外显子突变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我国汉族人群中MEF2A基因第7号外显子的突变,探讨这一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和(或)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对50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157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堵塞者为非冠心病组及242例健康体检者的MEF2A基因第7号外显子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 对参与研究的899例受试者MEF2A基因第7号外显子基因突变的检测结果表明,在MEF2A第7号外显子中未发现任何类型的基因突变。结论 MEF2A第7号外显子的突变可能不是我国汉族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遗传易感因素。与国外研究比较,在MEF2A第7号外显子突变的临床意义上,我国汉族人群与白种人群间存在明显的地域和种族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外科手术获得3例WD患者、2例对照者的肝活检标本,利用胶原酶温育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并进行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裂解离心后,使用6%聚丙烯酰胺凝胶行SDS-PAGE电泳,分离WD蛋白;以抗人WD蛋白抗体为第一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为第二抗体,对肝细胞WD蛋白进行Westem-blot印迹检测,观察特异性条带数目、密度深浅和分子量大小;同时采用荧光PCR技术,筛查所有研究对象WD基因8号外显子(exon 8)的突变情况,对异常者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 WD患者及对照者肝细胞WD蛋白Westem-blot检测均表现为特异的155kDa条带,3例WD患者中1例无明显变化,另2例出现155kDa条带密度降低,仅有对照组密度的1/3~1/2,提示这两例患者的WD蛋白在肝内表达异常;荧光PCR筛查发现1例患者存在exon 8 Arg778 Leu突变,DNA直接测序证实为2273G→TG杂合突变.结论 WD基因蛋白产物在WD患者肝细胞的表达存在异常,这可能与WD基因Arg778Leu位点突变有关,直接检测WD基因蛋白产物有助于研究W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9.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WD),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自1993年WD基因被定位于常染色体13q~(14)以来,全世界已发现该基因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及5端侧翼区突变189种。2001年9月以来,我们在既往对WD患者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研究的基础上,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技术对11个家系32名成员进行8、9号外显子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家系3例以肝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经ATP7B基因分析确诊为Wilson病。提示ATP7B基因分析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Wilson病患者具有重要的诊疗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