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探讨英夫利昔(Infliximab,IFX)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疗效。方法全面检索并收集研究IFX治疗UC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7篇文献,共有7个随机对照实验(RCT)。质量评价、独立提取资料后以RevMan 4.2分析。结果荟萃分析显示:比较IFX与安慰剂治疗UC的长期、短期疗效,结果均有显著差异。比较IFX 5 mg、10mg与安慰剂组短期、长期的疗效,结果有显著差异。IFX的短期及长期疗效与激素相比,结果无显著差异。IFX与安慰剂的不良反应结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IFX可以诱导UC的临床缓解及维持,而且对于难治性中重度UC,IFX可以使患者减少结肠切除率,提高生活质量。但是仍然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背景:30%~40%的急性重度溃疡性结肠炎(ASUC)患者存在激素抵抗,面临转换药物拯救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英夫利西单抗(IFX)可作为有效拯救治疗方案之一。目的:初步探讨IFX在我国ASUC拯救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6月—2016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以IFX作为拯救治疗方案的ASUC患者共10例,采集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IFX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2、12、30周改良Mayo评分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IFX治疗第2周,有效率为90.0%(9/10),缓解率为20.0%(2/10),1例患者为原发性无应答;第12周有效率为90.0%(9/10),缓解率为30.0%(3/10);第30周2例患者出现继发性失应答,有效率为71.4%(5/7),缓解率为28.6%(2/7)。7例患者完成38周的随访,共2例患者行结肠切除术。治疗开始后平均(9.6±7.0)个月,50.0%(5/10)的患者内镜下表现改善,其中1例达到黏膜愈合。IFX治疗过程中出现带状疱疹病毒和巨细胞病毒感染各1例。结论:IFX拯救治疗对中国ASUC患者短期疗效显著,可降低结肠切除率,促进黏膜愈合,但继发性失应答率高。在IFX治疗过程中,需警惕病毒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并发肠膀胱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并评估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的疗效。方法纳入2002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收入院的CD并发肠膀胱瘘患者15例。通过门诊访谈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症状改善、瘘管愈合及腹部手术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为男性。诊断肠膀胱瘘的年龄为(34±13)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气尿、粪尿(86.7%)及膀胱刺激症状(60.0%)。肠膀胱瘘最常发生于回肠(66.7%),其次是乙状结肠(26.7%)和空肠(6.7%)。除肠膀胱瘘外,11例(73.3%)患者合并其他类型肠瘘。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60(20,93)个月。7例(46.7%)患者最终进行手术,2例(13.3%)患者死亡。2例患者(13.3%)经药物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在接受IFX治疗的6例患者中,4例(66.7%)最终接受了手术。统计分析发现,是否使用IFX并不影响患者的无手术生存率。结论CD并发肠膀胱瘘患者的长期预后欠佳,仍以手术治疗为主,IFX治疗的确切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infliximab,IFX)降阶梯治疗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有效性。方法收集初始应用IFX治疗的中重度UC患者14例,分别在第0周(治疗前)、2周、6周、14周、22周及30周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例UC中9例完成30周随访。有效率:2周为85.71%(12/14),6周为92.31%(12/13),14周为100%(12/12),22周为81.82%(9/11),30周为100%(9/9)。临床缓解率:2周为0(0/14),6周为23.08%(3/13),14周为66.67%(8/12),22周为63.64%(7/11),30周为88.89%(8/9)。白蛋白(albumin,ALB)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在2周、6周、14周、22周及30周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FX降阶梯治疗中重度UC疗效好,ALB和CRP水平可以作为评估IFX疗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英夫利昔单抗(类克)对于激素抵抗及激素依赖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4/2011-11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因激素抵抗或激素依赖而接受类克治疗的中重度UC患者共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10例达到临床缓解,其中2例达到黏膜愈合,7例治疗有效,治疗总有效率是89.47%,缓解率是52.63%;治疗有效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及白蛋白(albumin,ALB)均明显上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明显下降.5例具有肠外表现者的肠外症状都得到改善.观察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类克对于激素抵抗及激素依赖的中重度UC国人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安全性较好,为难治性UC患者的治疗开拓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部分IBD患者合并肠外表现(EIM),且EIM对IBD治疗产生一定的影响。目的:总结合并EIM的IBD患者临床特征,并评价英夫利西单抗(IFX)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IBD且同时合并EI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IFX的治疗效果。结果:811例IBD患者中,50例(6.17%)合并EIM。EIM以关节炎(78.00%)、结节性红斑(26.00%)最为常见。52.00%的IBD患者合并1种EIM。合并EIM的UC患者中病变范围累及以E3最常见(68.42%),CD患者以L3最常见(50.00%)。共21例患者接受IFX治疗,用药后第2周HB、ALB明显上升,ESR、CRP、PLT明显下降;第22周83.33%的UC患者转为轻度,70.00%的CD患者进入缓解期。应用IFX后关节炎首次消失时间明显短于未应用IFX组(2.50 d对10.50 d,P<0.05)。CRP升高者关节炎首次消失中位时间亦明显短于CRP正常者(3.00 d对9.00 d,P<0.05)。结...  相似文献   

7.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常伴有多种肠外表现,目前肠外表现对UC诊治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目的:了解UC的肠外表现,提高对UC的认识水平。方法:纳入2008年6月—2011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UC住院患者共20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肠外表现。结果:本组UC患者男女之比为1.14∶1,平均年龄(41.17±13.57)岁;平均病程(62.6±79.4)个月;直肠炎33例,左半结肠炎52例,广泛结肠炎123例;轻度UC 49例,中度UC 80例,重度UC 79例。肠外表现总发生率为28.8%(60/208),其中13例(6.3%)具有1种以上的肠外表现。肠外表现主要包括口腔溃疡(13.0%)、关节病变(11.1%)、肝胆疾患(3.8%)、皮肤病变(1.4%)等。直肠炎、左半结肠炎、广泛结肠炎的肠外表现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21.2%、28.8%、3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UC、中度UC、重度UC之间肠外表现发生率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4%、33.8%、27.8%)(P0.05)。结论:UC常伴随肠外表现,对肠外表现的识别有助于提高UC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外表现(附2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978-01~2003-12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0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年间共收治IBD患者201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82例,克罗恩病(CD)患者19例。IBD伴肠外表现发生率为20·9%(42/201),UC患者为21·43%(39/182),CD患者为15·79%(3/19)。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5)。UC患者年龄小于2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P<0·01),年龄大于5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低(P<0·01)。发生于UC活动期者占89·74%(35/39),而发生在缓解期者仅占10·26%(4/39);CD患者肠外表现均发生在活动期。肠外表现中关节、肌肉损害最为多见,其次为皮肤损害。侵犯泌尿系统、甲状腺及肝胆系统者罕见。伴有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外周关节炎的患者多易合并其他种肠外表现。结论IBD患者伴有肠外表现者并非少见,女性年轻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关节、肌肉及皮肤损害是IBD患者最多见的肠外表现,肠外表现的发生随IBD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沙利度胺对成人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11月至2017年11月间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沙利度胺治疗的所有成人U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临床特点,沙利度胺的使用剂量、疗程、合并用药、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估。结果 11例难治性UC患者中,2例为重度活动,3例为中度活动,5例为轻度活动,1例为缓解期。10例活动期患者经沙利度胺治疗后,5例临床缓解,1例临床有效,3例无效,1例因不良反应停药。7例缓解期的患者中,6例为沙利度胺诱导缓解,1例为前期其他方案诱导缓解,除1例失访、1例维持缓解失败,其余5例均能维持缓解,且内镜评估均达到黏膜愈合。8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手足麻木、便秘、嗜睡、头晕、皮疹、肝功能异常及多汗。1例患者因无法耐受嗜睡和头晕症状而停药。结论沙利度胺对难治性UC具有一定疗效,可用于诱导和维持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但治疗时应密切监测和随访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英夫利西(infliximab,IFX)血药浓度与疗效的关系,了解抗IFX抗体产生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应用IFX治疗的14例难治性IBD住院患者,每例患者于应用IFX前空腹抽取血样1~4份,共获得血液样品31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全部31份血清中IFX血药浓度及其中的26份血清中抗IFX抗体产生情况,同时每个采血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Mayo评分,克罗恩病患者进行CDAI评分从而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31次抽血时有17次患者有效,有效率为54.8%,IFX有效浓度为2.16~41.83μg/ml,平均(15.79±13.87)μg/ml;14次抽血无效时IFX浓度为0.69~23.67μg/ml,平均(6.36±6.09)μg/m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9,P=0.025)。26份血清样品检测了抗IFX抗体,结果显示1份3.8%(1/26)为阳性,其余25份均为阴性。结论 IFX疗效与其血药浓度呈正相关;抗IFX抗体产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首次接受糖皮质激素(激素)治疗的疗效及疾病转归。方法收集2002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首次使用激素治疗的IBD患者890例,对激素治疗30 d及随访1年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90例IBD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401例,克罗恩病(CD)患者489例,其中共有81例(81/401,20.2%)UC及154例(154/489,31.5%)CD患者使用口服或静脉滴注激素,激素治疗30 d时,UC患者完全缓解57例(57/81,70.4%),部分缓解22例(22/81,27.2%),无效2例(2/81,2.5%);CD患者完全缓解94例(94/154,61.0%),部分缓解45例(45/154,29.2%),无效15例(15/154,9.7%)。随访1年末,UC患者持续应答53例(53/79,67.1%),激素依赖26例(26/79,32.9%);CD患者持续应答102例(102/151,67.5%),激素依赖26例(26/15,17.2%),手术23例(23/15,15.2%)。激素短期及远期疗效的风险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合用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AZA/6-MP)与CD患者激素治疗的远期疗效相关(P=0.03)。结论大部分IBD患者对激素治疗有效,UC患者激素治疗总有效率优于CD,随访1年32.9%UC及17.2%CD患者呈激素依赖,15.2%CD患者需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重症和(或)难治性神经白塞病(neuro-Behcet’disease,NB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IFX治疗的10例重症和(或)难治性NB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为实质受累NBD,8例为多发病灶,6例同时并发脑干、大脑半球受累,起病时Rankin评分(4.1±0.88),且伴发活动性眼炎和肠道溃疡各1例。应用IFX联合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中位疗程6(1, 40)月,9例患者治疗有效,神经系统症状改善,Rankin评分降至(2.7±1.34)分(P=0.000 5),且4例(40%)患者影像学病变较前减轻。IFX治疗后炎症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中位血沉由16(10, 70)mm/h下降至5(1, 13)mm/h(P=0.007),中位C反应蛋白由7.53(1.86, 60)mg/L降至1.35(0.51, 5.0)mg/L(P=0.005)。此外,患者口腔、外阴溃疡、皮肤病变、关节炎、葡萄膜炎、肠道溃疡均明显改善。中位随访时间13(4, 40)月,1例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较前显著减少,泼尼松由(60.0±21.73)mg降至(21.25±14.78)mg(P=0.000 2)。结论 IFX联合传统治疗可有效治疗重症和(或)难治性NB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糖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中表达的水平及意义。[方法]以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来自45例UC患者60份肠黏膜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P-糖蛋白在UC肠黏膜的表达水平与疾病本身及疾病的病情轻重、疾病是否活动无直接相关性,但与是否为难治性UC有关。难治性UC患者的肠黏膜中P-糖蛋白表达水平较非难治性UC患者低(P0.05),但经治疗病情缓解后P-糖蛋白在肠黏膜的表达水平有显著提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糖蛋白在难治性UC肠黏膜的表达降低,可能构成疾病难治的原因之一。中药治疗难治性UC有效的机制可能通过上调P-糖蛋白在肠黏膜中的表达而修复肠黏膜屏障功能来实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住院的UC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病情程度、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特点以及诊断与预后。结果211例UC病例,男117例、女94例,中位年龄42岁、中位病程3.1年。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是腹泻(90.52%)和血便(82.46%),全身症状有体重下降(38.86%)、活动力下降和纳差(10.90%)等。206例(97.63%)结肠镜检查病变呈弥漫性、连续性分布,另外5例(2.37%)除了直肠-乙状结肠有连续性病变外,盲肠-回盲瓣也可见局限性的炎症改变。仅20.51%病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直-乙结肠型最多(40.28%),其次是左半结肠型(20.85%);轻度53.55%、中度26.07%、重度20.38%。肠道大出血6例(2.84%)、肠穿孔1例(0.47%)、结肠癌1例(0.47%)。肠外表现:强直性脊柱炎6例(2.84%)、关节炎2例(0.95%)、虹膜睫状体炎2例(0.95%)。211例都使用磺胺类药物,79例(37.44%)使用了糖皮质激素,仅4例(1.90%)应用免疫抑制剂,临床缓解率39.23%、有效率56.94%,8例(3.79%)治疗效果不佳。结论福建省UC的病情多较轻,肠外表现和并发症少,内科治疗多可获得临床缓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姜黄水煎剂灌肠联合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FX)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R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英夫利昔单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姜黄水煎剂灌肠治疗,22周后观察2组临床症状、内镜发现、炎性指标及粪便钙卫蛋白。[结果]治疗1次后,2组无患者进入临床缓解,观察组治疗应答者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3次后,观察组临床缓解及治疗应答者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1次后,2组无患者黏膜愈合,观察组内镜应答者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3次后及5次后,观察组内镜应答者均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3次后及5次后,观察组CRP、IL-1、TNF-α、粪便钙卫蛋白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姜黄水煎剂灌肠联合IFX治疗RUC能加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促进患者肠黏膜恢复,使炎性指标降至更低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克罗恩病(CD)患者使用英夫利西(IFX)的疗效及对黏膜愈合和促进瘘管闭合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9月至2011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使用IFX治疗的CD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IFX的疗效和安全性.IFX治疗后疗效评价内容包括实验室指标、临床疗效、瘘管治疗疗效和黏膜修复.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 共2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男11例,女11例,平均29.3岁.予IFX 5~I0 mg/kg剂量在第0、2、6周诱导缓解治疗,随后每隔8周维持治疗.22例患者中,有16例活动性CD,1例中途退出,其余15例在治疗第14周时,11例缓解、2例临床有效、2例无效.14周时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分(112±80)和ESR[( 13±11)mm/1 h]与0周时的(186±88)、(21±15)mm/1 h相比均下降(Z值分别为-2.712和-2.378,P值分别=0.04和0.007).10例有瘘管的患者中2例无效退出,8例患者的瘘管对IFX部分反应;6例在维持治疗期间持续有反应,但未见瘘管完全闭合消失.7例患者在使用IFX治疗5次(24周)后内镜复查,治疗后简化克罗恩病内镜评分(SES-CD)评分(3.21±2.89)较治疗前(5.86±3.02)下降(Z=-2.38,P=0.018).9例患者共发生11次不良事件,以输注反应、呼吸道感染多见,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IFX可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高.而且IFX在黏膜愈合和瘘管治疗方面的作用可在用药早期显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诊治并接受≥3个疗程IFX治疗的IBD患者共95例,其中CD 65例,UC30例。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临床资料等。根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分为不良反应组和无不良反应组,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1)95例IBD患者中,男女比3∶1,平均起病年龄(24.4±9.7)岁,首次IFX治疗时的年龄(31.2±11.1)岁,起病至首次应用IFX的病程(6.9±5.8)年,IFX疗程为7.3(1.4,15.1)个月。(2)95例患者中,24例(25.2%)出现至少1种不良反应,6例(6.3%)出现2种或以上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类型中,过敏反应10例(10.5%),感染16例(16.8%),白细胞减低、肝功能异常各2例(2.1%)。不良反应距首次IFX治疗的时间为5.2(1.4,9.3)个月。(3)24例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有7例(29.2%)停用IFX。所有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症状缓解,无一例死亡。(4)首次IFX治疗时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高于3倍正常值上限(9 mg/L)(OR 5.119,95%Cl 1.737~15.089,P=0.003)、非狭窄性病变(OR 4.914,95%Cl 1.007~23.970,P=0.049)、病情重度活动(OR 0.067,95%Cl 0.007~0.678,P=0.022)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 IFX治疗IBD安全性较高,多数不良反应经过对症治疗后好转;首次IFX前hs CRP高于3倍正常值上限、非狭窄性病变、病情重度活动可能为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IBD)合并肠内外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 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自2008年10月至2022年3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 360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 从中筛选出合并肠内外肿瘤的患者。将IBD合并结直肠癌、小肠癌、肠道淋巴瘤患者分入肠内肿瘤组;将IBD合并除肠内肿瘤以外其他任何部位肿瘤患者分入肠外肿瘤组。回顾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 分析影响IBD合并肠内外肿瘤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危险因素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log-rank检验。结果共筛选出43例合并肠内外肿瘤的患者, 总体肿瘤发生率为1.82%(43/2 360)。IBD合并肠内肿瘤发生率为1.27%(30/ 2 360);其中,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内肿瘤发生率为1.48%(25/1 685), 克罗恩病患者肠内肿瘤发生率为0.74%(5/675)。IBD合并肠外肿瘤发生率为0.55%(13/2 360);其中, UC患者肠外肿瘤发生率为0.71%(12/1 685), 克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英夫利昔(Infliximab,IFX)单药治疗和英夫利昔联合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治疗中重度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4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科进行治疗的47例中重度C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IFX组29例和IFX+AZA组18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4周和第30周的实验室指标(WBC、ESR、CRP、ALB)、克罗恩病活动度指数(CDAI)、临床缓解率、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黏膜愈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第14周时,IFX组和IFX+AZA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58.6%(17/29)vs 72.2%(13/18),(P0.05);黏膜愈合率分别为:51.7%(15/29)vs 55.6%(10/18),(P0.05)。两组患者的WB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BMI和ALB水平显著升高。第30周时,IFX组和IFX+AZA组的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5.9%(22/29)vs 88.9%(15/18),(P0.05);部分患者在第30周复查内镜,两组的黏膜愈合率分别为:47.1%(8/17)vs 83.3%(5/6),(P0.05)。两组患者的WB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BMI和ALB水平升高。结论 IFX和IFX+AZA两种方法均可有效诱导和维持中度CD患者临床缓解和黏膜愈合,但后者疗效有更优趋势。  相似文献   

20.
重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转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重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治疗转归,寻找提示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住院重型UC患者的病例资料.记录临床表现及诊疗经过,对柳氮磺胺吡啶(SASP)/5氨基水杨酸(5-ASA)、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疗效进行评价,并对手术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重型UC患者占同期住院UC患者的28.5%(41/144),其中17.1%(7/41)伴肠道外表现;92.7%(38/41)为全结肠型病变,初发型、慢性持续型及慢性复发型分别占36.9%(15/41)、36.9%(15/41)和26.8%(11/41);控制急性发作主要药物为激素,占61.0%(25/41);31例(75.6%)重型UC经药物治疗缓解,7例(17.1%)最终手术治疗.发病年龄轻、全结肠病变、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是提示药物疗效差、需手术治疗的相关因素.结论对于重型UC,除积极系统的药物治疗外,应及时评估药物疗效及手术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