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青海省不同类型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前后医保相关数据分析,了解改革后医保基金压力和居民个人就医负担变化,为稳妥推进改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整群抽取医保资料,对比分析就医费用变化。结果:改革后参保城镇职工住院患者总费用和次均费用、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总费用和次均费用的实际报销比例均下降;门诊次均费用增长,药品次均费用下降、医疗服务项目增长。不同类型医保在不同类型医院费用变化不同。结论:改革初步实现了医保基金能够承受改革带来的压力、患者就医负担总体不增加的预期,但受医保实际报销比例下降的影响,患者实际就医负担增加,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实际报销费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还需不断深化综合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药品集中供应对医疗总费用的影响,对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提供有效可行的建议。方法:运用PASW Statistics 18统计软件对药品集中供应后总费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药品集中供应改革后,药品费用、医疗总费用、门诊均次费用、门诊均次药费、住院均次费用、住院均次药费和平均住院床日费用等较改革前大幅度减少。结论:降低医疗费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相关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河南省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医疗费用构成的影响,为评价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提供依据。方法:调查98所医疗机构,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前后的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一是门诊次均费用增长率为-2.48%,住院次均费用增长率为0.26%;二是药品费用有大幅下降,门诊次均药品费用下降5.68%,住院次均药费下降4.75%;三是工作量较2005年有所增加。结论:现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抑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新疆某三甲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的成效及影响。方法 对新疆某三甲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前后同期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取消药品加成后,该医院诊疗人次、出院人数、手术台次和床位使用率有所增长;门诊和住院收入有所增加,药品收入明显下降;门诊和住院的均次费用及均次药费均有下降;调查周期内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不能通过医疗服务项目的调价进行弥补。结论 取消药品加成后降低了药品费用,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优化了医疗业务收入结构,但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减少收入的补偿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旨在分析浙江省县级医疗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对其经济运营数据的影响。方法:从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发布的相关年份的"浙江卫生年鉴"提取县级医疗机构经济运营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结果:浙江省县级医疗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以来,总收入与医疗收入仍稳步增加,而药品收入已呈现略下降趋势,财政补助增加,一定程度弥补了医疗机构药品收入的减少。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重下降8.39点,药品费占医疗收入比重也略有下降。医疗机构门诊及住院患者人次及均次费用都有增加,但均次药费下降明显。结论:县级医疗机构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使得药占比显著降低及患者均次药费下降,一定程度实现了政府设计药品零差率销售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9-2016年宁夏12家县级综合性公立医院实施药品零差价政策门诊费用的结构变化情况,为完善药品零差价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2家县级医院2009-2016年政策实施前后门诊医疗费用资料,采用结构变动度法分析费用的结构变化情况。[结果]次均药品费占比由政策实施前的47.10%上升至政策实施后的48.41%;政策实施后,西药费、检查费比重有所下降,化验费、中成药和中草药比重上升,药品费用比重出现上升趋势。[结论]政策实施后,医疗费用增速变缓,药占比下降,但门诊次均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提示药品零差价政策对门诊患者医疗费用的控制作用不明显。建议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项目调整范围,提升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解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的实际补偿水平以及价格调整后对综合性医院收入总额及收入结构,次均费用的影响。方法以宁波市第一医院2014年1—3月实际业务量数据为基础,通过新旧价格对比计算的方法,反映新政策的补偿率。另外通过对比2013年同期业务数据反映新政策调整后收入总额、收入结构、次均费用、就医人次的变化。结果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的实际补偿率为132%。对比2013年同期业务数据显示:医疗业务总收入增长,平均增长约8%;每人次费用增长;每人次门诊药费基本持平,住院药费明显下降;门诊就医人次减少,住院就医人次增加。讨论实行药品零差价后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进行补偿,按照浙江省方案,补偿已经到位且略有盈余。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优化了医疗收入结构,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但没有真正减轻患者的负担。建议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政策,降低部分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及检验项目的价格。同时财政参与调整后的补助,有利于在保障医疗机构正常经营和减轻患者就医负担之间寻求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新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实施前后三甲公立医院住院收入结构、医疗效率指标及医保支付情况变化,分析新的医疗服务价格实施的效果。方法:获得样本三甲公立医院2015年1月—2018年7月住院收入数据及医疗效率指标,采用因素分析法分析其变化趋势及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结果:新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实施后,药品收入下降25.3%,床位收入、治疗收入、手术收入、护理收入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开放床位数增加了20.71%,平均住院日减少了0.36天,床位使用率下降了23%。医保统筹支付比重下降了5.27%。结论:改革后大幅降低了药品费用,床位供给量的提升,提高了医院收治住院患者的能力,改善了患者住院环境。手术、治疗、护理收入的增长,体现了医护人员的劳务价值。但医保支付比重的下降,一定程度加重了患者的负担,需要进一步完善探索更加合理和行之有效的医疗政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卫生综合改革前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偿结构的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上海市闸北区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6-2008年的收支结构进行描述,并结合机构服务量、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自社区卫生综合改革以来,上海市闸北区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财政补助所占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医疗收入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药品仍然是收入的主要部分,其所占比例基本在62%左右;医疗业务亏损由药品补偿逐渐变化为由政府财政补偿;2006-2008年,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门诊次均医疗费用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次均药品费用有小幅上升,门诊次均总费用有所下降。结论:综合改革以来,上海市闸北区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结构发生变化,政府职责进一步体现;门诊费用下降,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医改前后脑梗死患者住院医疗费用,为医改控制费用提供实践依据。方法:筛选医改前后各100份脑梗死住院病例,提取患者基本情况数据和医疗费用数据,运用卡方检验对比分析患者基本情况,运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方法统计分析患者费用情况。结果:通过卡方检验,患者年龄、性别、支付方式、住院天数分布相同(P > 0.05),有效防止了样本偏差;通过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医改前后脑梗死患者医疗总费用没有降低,医疗费用分类中,综合医疗服务类费用、诊断类费用、治疗类费用均上升(P < 0.05),耗材类费用下降(P < 0.05),药品类费用持平(P > 0.05)。结论:医改前后脑梗死患者显性住院医疗总费用上升,若计入资金时间价值的总费用支出增长能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时,则实际医疗总费用已经降低。医改控制费用要充分考虑新技术应用、医疗价格调整、医改各项措施、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医疗总费用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对参保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结构和直接医疗经济负担的影响,为有效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提供实证依据。方法收集某院2015年-2018年即时结报的参保住院患者医疗费用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数据。采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方法对参保住院患者医疗费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对各年度间参保住院患者医疗负担费用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改革后,人均药品费用呈逐年递减趋势,人均治疗费用呈逐年递增趋势。2015年-2018年人均检查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但2016年-2017年和2017年-2018年增幅低于2015年-2016年。2016年-2017年人均耗材费用降低,而2017年-2018年人均耗材费用增加。改革后,人均医保负担费用逐年增加,人均患者负担费用和人均自付比例逐年下降。此外,2017年人均医疗总费用较2016年下降,而2018年人均医疗总费用较2017年增加。结论人均药品费用与人均耗材费用仍是人均医疗总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医疗费用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政府管理部门应逐步加强药品和耗材监管。人均自付比例虽呈降低趋势,但与医改设定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仍需进一步深化医保改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从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出发,旨在分析新医改下我国城镇地区医疗机构的药品配备和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结构化的医疗机构调查表,在杭州市和宝鸡市分别调查了20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收集其基本情况、药品配备种类、药品收入等信息。结果 :整体而言,两市的医疗资源分布略有差异,杭州市医疗机构配备的药品种类数远高于宝鸡。2009—2013年间,杭州市基层医疗机构总体配备的药品种类数、基本药物配备种类数和抗生素种类都呈下降趋势;除抗生素外,二级和三级医院的配备药品总数、基本医疗保险目录内药品总数略有上升。杭州市医疗机构药品费用占机构总收入的比例高于宝鸡市,调查年份内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超过一半以上的收入来源于药品收入。此外,虽然基层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比高于三级和二级医院,但可以观察到该指标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宝鸡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除抗生素外,药品配备总数、目录内药品总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对城镇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配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药品收入的增长也得到了控制。但如何在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改善二级和三级医疗机构的合理用药,降低药品费用占医疗机构总收入的比例,仍然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在药品零差价基础上综合医药价格改革前后,实际医疗费用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外科科室腹股沟疝行疝修补术患者,以1∶1配对方式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根据医改时间设立医改前组和医改后组,比较两组患者医疗费用的差异性.结果 药品零差价医改后疝修补术患者住院总费用较医改前有所升高;总费用中的床位费、护理费、诊疗费、手术费等医改后较医改前提高;药品费、检验放射费等医改后较医改前降低;患者实际支付的医疗费用未见明显提高.结论 实行以药品零差价为基础的综合医药价格改革后,未明显增加疝修补术患者的实际医疗费用,同时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和服务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北京市胆囊结石患者住院费用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与医耗联动综合改革 (以下统称两轮综合改革) 前后的变化情况,总结两轮综合改革的成果与不足。方法:应用间断时间序列分析对北京市111家二三级医院两轮综合改革前后胆囊结石患者例均住院总费用及明细费用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两轮综合改革后,二三级医院胆囊结石患者例均住院总费用略有增加,例均药品和材料费用占比减少,例均医疗费用占比增加。二级医院例均医疗费用和例均材料费用在两轮综合改革后呈增长趋势,三级医院例均药品费用在两轮综合改革后呈下降趋势,例均医疗费用则继续增长。结论:两轮综合改革基本实现预期政策目标,建议加强医用耗材治理,优化医院内外部补偿机制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升公立医院改革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安徽省基本药物改革前后新农合住院病人流向和医疗费用变化情况。资料与方法:抽取安徽3个县新农合数据,并对3个县卫生行政部门和6个乡镇卫生院的关键知情者进行访谈。结果: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以后,样本地区参合人员总住院数量下降了13.80%,其中乡镇卫生院下降了55.07%,县级医院和县级以上医院分别上升了12.17%和20.81%;总的次均住院费用和次均住院自付费用分别增长了29.32%和32.07%,住院总费用增长了11.48%。结论:基本药物制度改革以后,新农合病人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大幅减少,县级及以上医院住院增长明显;乡镇卫生院次均住院费用得到控制,但由于县级以上医院次均住院费用和住院人数增长,导致住院总费用上涨、参合病人的实际补偿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广东省耗材零加成政策对县级公立医院收入结构和医疗费用结构的影响,为政策动态调整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不同地区的6所县级公立医院为样本,采用中断时间序列方法分析政策实施前后医疗收入及患者医疗费用结构的水平变化和趋势变化。结果:药品收入占比和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在短期内分别显著增长1.32%、1.00%;门急诊费用中检查化验费用占比呈现即时下降(P0.05),住院费用中卫生耗材费用占比在短期效益和长期影响方面均呈现显著的下降;但医疗服务费用占比增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东省样本县级公立医院耗材零加成政策效果初显,医疗收入结构和医疗费用结构有所优化,但医疗服务补偿远期影响尚不明显,仍需长期跟踪评价政策效果,动态调整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公立中医院住院费用的影响,并提出建议。方法 采用广义倍差法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对公立中医院住院费用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 从平均效应来看,改革后处理组中医院次均药品费用、次均西药费用和次均中成药费用分别相对下降了432元、208元和352.6元,次均医疗费用和次均中草药费用相对增加了1 179.6元和128.7元,但改革对次均总费用无明显影响。从动态效应来看,改革后中医院次均医疗费用逐季度增加;次均药品费用、次均西药费用、次均中成药费用以及次均药占比在改革当个季度立即下降,之后则趋于稳定;次均总费用和次均中草药费用逐季度增加,但只在改革后的第3个季度开始有明显差异。结论 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北京市公立中医院住院费用结构有所改善,但需要对医院的医疗服务提供行为进行监督,并同步推进其他配套改革措施,以提高改革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梳理西安市2010—2013年基层医疗机构临床用药相关数据、指标及变化,总结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机构推行的效果和问题,为政策进一步落实和推进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了3年来西安市基层医疗机构相关统计报表、处方等资料,相关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分析,研究药品配备品种数量、药品收入、药占比、处方金额、门急诊次均药品费用、住院次均药品费用、门急诊输液处方、激素使用处方、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结果西安市基层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增长25.56%、住院人次下降12.00%、医疗收入17.16%、药品收入总体增长30.51%,次均医疗费用门诊下降2.89%、住院增加15.05%,次均药品费用门诊增长6.99%、住院增长29.78%,2013年每份处方平均药物种类为2.79种,抗菌药物处方、激素处方、输液处方比例为28.80%、1.19%、21.18%,总体渐趋合理。结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效果初步显现,药品配备和使用渐趋合理,每处方平均药物种类、抗菌药物、激素、输液处方等指标进一步改善。建议同步推进综合医改措施、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药学学科建设、制定完善相关考核监管措施、强化培训和宣传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分析上海市级公立医院2013年开始的薪酬制度改革对医疗服务的影响,这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方法 利用26家上海市级公立医院2011—2016年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经Hausman检验,选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 改革使试点医院相比非试点医院次均医疗费用、次均药品费用、次均耗材费用降低27.88元,18.01元和10.14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均门急诊人次提高82.56诊次(P<0.05),使得医疗总费用增长5.8%(P<0.05),而对重复入院率指标的降低作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上海市级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虽然破除了与收支直接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但是医疗总费用并未下降,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广西县级公立医院医药分开改革对医院收入和医疗服务的影响。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设计,2009—2012年为干预前,2013年为干预期,试点县级公立医院为干预组,非试点县级公立医院为对照组;数据来源于2009—2013年医院统计报表和新农合报表、2010—2014年广西统计年鉴;采用基于回归的倍差法进行分析。结果:医药分开改革包括取消药品加成、提高诊查费和护理费项目价格、降低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和增加财政补助;在医院收入方面,相对于非试点医院,试点医院药品收入减少332.6万元、医疗收入增加1 075万元,财政补助没有显著变化;在医疗费用方面,相对于非试点医院,试点医院次均门诊药品费用减少3.51元、次均门诊诊查费用增加2.23元、次均住院药品费用减少133.50元、次均住院诊查费用增加62.01元、次均住院护理费用增加69.72元,门诊和住院人次、平均住院日、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县级公立医院住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弥补了取消药品加成带来的损失,门诊需通过政策外项目费用调整来弥补损失。医药分开改革没有减少试点医院业务收入,但对医院和医生的激励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