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肠道共生微生物与人体相互依存而生,构成人体肠道微生态系统.共生微生物通过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s)与宿主模式识别受体相互作用,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PAMPs与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DAMPs)均不同程度的参与了胰腺炎病程进展.肠道微生态在胰腺炎病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急性胰腺炎早期即存在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细菌易位,增加了胰腺感染和死亡的几率.肠道微生物感染与慢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能通过分子模拟等机制诱发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AIP).深入研究肠道微生态及其与胰腺炎的关系,将为胰腺炎的诊断及防治提供指导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衰老及长寿机制的研究,自生命科学诞生之初,便一直是该领域的热点问题。年龄是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2型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的主要危险因子,近年来提出的炎症衰老概念指出,年龄增加导致的免疫衰退及伴随发生的炎症网络激活及衰老相关因子的释放,包括炎症前介质等,是影响人  相似文献   

3.
肠道是细菌在人体定植的重要场所。肠道菌群的数量巨大并且种类复杂多样。胆汁酸是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物质,也是调节糖脂代谢的重要成分。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的合成、代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共同参与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稳态。人体正常肠道菌群概述肠道菌群约有30个属,总计超过400种。依据数量可以分为优势菌群和次要菌群。优势菌群的数量和种群密度较大,如真菌属、双歧杆菌属、类杆菌  相似文献   

4.
正肝硬化是由于长期反复的肝细胞慢性炎症、肝纤维化,最后发展为以假小叶形成为主的肝脏病理性改变。肝硬化形成后由于肝细胞的解毒功能、合成功能、分泌功能、血流动力学等功能障碍,导致远隔肝脏的相应脏器发生形态学、病理生理学及血流动力学等改变,形成一系列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门脉高压性胃病、肠道微生态紊乱等,而肠道微生态紊乱虽然没有显而易见的形态学改变,但其紊乱会引起肠道的继发感染、内毒素血症等,且加重肝性脑病、自发性  相似文献   

5.
低聚木糖与肠道微生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胃肠微生物区系是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他影响肠道的多种生理功能,并对机体的营养调控、肠道上皮屏障完整性的维持和肠黏膜免疫的发育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微生物与宿主间互惠共生,形成一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共同维护微生物群落的相对稳定和抵御致病菌在肠道的定植和入侵.当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时,就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导致...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近年来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的进步,发现了肠道微生态在很多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最新的文献总结了肠道菌群在调节宿主生理及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并将焦点集中于肠—肝轴~([1])。Marshallpo~([2])于1998年正式提出了"肠-肝轴"的概念。由于肠道菌群失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肝功能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胆汁淤积性肝病婴儿肠道微生态与胆汁酸代谢的关系,为临床诊治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51例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同期57例健康婴儿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两组婴儿粪便标本,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其肠道菌群多样性,定量检测DNA-A260、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数量,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值比值(B/E值)。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肠道微生态指标及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通过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评估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的B/E值与TBA指标间相关性。观察组患儿根据是否发生肝硬化分为肝硬化组和无肝硬化组,比较组间肠道微生态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与肠道微生态指标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儿TBil、DBil、ALT、AST、ALP、GGT、血氨、TC、大肠杆菌数量、TB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DNA-A260、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及B/E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婴儿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B/E值与TBA水平具有负相关(r=-0.838,P<...  相似文献   

8.
肠道正常菌群参与了人体的生理、生化、病理和药理过程。正常菌群实际上已成为宿主生命的必需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整体协调的结果,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阴阳相互对立、制约、促进、依存与转化中保持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微生态学认为机体内的微生态系统,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和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统一有机整体,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环节的立体交叉网络结构,是物质、能量、基因流动的动态平衡,即所谓"微生态平衡",是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的生理性组合。这种生理性组合构成的平衡若因某种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一旦被打破,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即所谓微生态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中医学的平衡观和微生态平衡理论极其相似。近十几年来,许多中医药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索中医药学与肠道微生态学的关系,为中医药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本文就近十几年来中医学在胃肠道微生态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肝损害,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主要特征,疾病谱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其中脂肪肝及早期酒精性肝炎在戒酒后可逆转. A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研究认为,肠道微生态失衡与AL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慢性酒精摄入可通过影响肠道黏膜通透性、肠道菌群失调、细菌移位等方式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进而激活机体免疫应答,诱导肝脏产生炎性反应而造成肝损伤.基于此,临床可通过补充益生菌或益生元、合理应用抗生素及粪菌移植等方式调节肠道菌群失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此外,针对肠道微生态失衡的靶向治疗亦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0.
<正>微生物菌群影响许多生物过程,从早期大脑发育到先天免疫细胞的衰老[1-4]。近期研究表明[5],肠道菌群在正常造血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能够刺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固有层中的树突细胞,维持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进而促进造血功能稳态以及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警戒作用[6]。广谱抗生素会大幅度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多样性,即破坏肠道微生态,导致造血功能受损及增加细菌和病毒感染[7]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冠心病(CHD)发病率及病死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冠心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但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在CH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微生态失衡可导致菌群结构紊乱并扰乱宿主基础代谢,进而诱发CHD。笔者通过检索相关文献,旨在综述肠道微生态与CHD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微生物菌群影响许多生物过程,从早期大脑发育到先天免疫细胞的衰老[1-4]。近期研究表明[5],肠道菌群在正常造血中也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能够刺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固有层中的树突细胞,维持造血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以及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活性,进而促进造血功能稳态以及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对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警戒作用[6]。广谱抗生素会大幅度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和多样性,即破坏肠道微生态,导致造血功能受损及增加细菌和病毒感染[7]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但血压控制达标率较低,高血压的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宏基因组学发展,近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调节肠道微生态可能成为除调节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外的防治高血压的新途径。笔者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了高血压患者肠道微生态变化、肠道微生态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关系、肠道微生态对高血压的诊断及治疗价值,为提高临床高血压防治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邢乐康  邓永东  金凤玲 《肝脏》2020,(2):216-218
肝硬化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酗酒,胆汁淤积和药物或化学毒物等引起的常见弥漫性肝损害。其并发症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和肝衰竭等,并发症的发生常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当肝硬化发生时,因“肠-肝轴”(gut-liver axis)这一特定连接方式会造成肠道屏障被破坏,机体免疫功能下降,肠道微生态失衡并继发肠道感染和内毒素的产生;当机体发生肠道菌群紊乱时不但会使肠道感染程度更加严重还会进一步加重肝脏代谢负担并使肝组织破坏程度明显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肠道微生态包括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肠道微生物群分布广、种类多、数量大,在人体作用机制复杂,随着生物学研究技术及分析方法的发展和应用,人们对肠道微生态的认识逐步加深。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互为因果,艰难梭菌感染亟待解决。本文就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病机制、高危因素、治疗及其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内容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增加对肠道菌群与艰难梭菌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和预防CDI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病率日益增加,IBD的发生、发展是环境、免疫、遗传、肠道微生态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随着对IBD发生、发展的重视,IBD与肠道微生态的关系及微生物在IB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也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概述生理及病理条件下肠道菌群的组成、作用及其与IBD发病的关系,并对最新的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8.
罗佳  姜春燕 《胃肠病学》2013,(9):569-571
代谢性疾病已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长期摄入高脂肪和糖类饮食可改变肠道环境,尤其是肠道微生物组成,使微生物屏障功能减弱和肠道通透性增加,引起内毒素水平升高,诱发慢性低水平炎症,最终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采用益生菌和益生元调节宿主肠道菌群平衡,可能成为防治代谢性疾病的潜在手段。本文就肠道微生态与代谢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以及全球第四大癌症相关死亡原因.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在维持机体代谢与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屏障损伤和肠道微生态失调能够通过多种机制促进HCC的发生和发展.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预防性治疗HCC逐渐受到人们关注.本文综述了HCC中肠道微...  相似文献   

20.
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肠道微生态系统复杂多样,不同种群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达到一种稳定的微生态平衡状态。一旦失衡,将可能导致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从而引发疾病。因此肠道微生态与人类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探明肠道微生态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对认识和治疗各种疾病至关重要。本文就肠道微生态及其参与人类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