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甲状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上升最快的实体恶性肿瘤。2012年,甲状腺癌发病率已列韩国女性恶性肿瘤的第1位[1],在我国列第4位[2]。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乳头状癌,约占所有甲状腺癌的80%~85%。甲状腺乳头状癌早期较易出现淋巴结转移,文献报道其颈部淋巴结转移率约为21%~90%[3-5]。多数学者认为中央区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第1站,即前哨淋巴结[6-7]。目前,手术是甲状腺癌的首选治疗方式。其中,甲状腺全切除及中央区  相似文献   

2.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椎管内血管脂肪瘤被认为是一种罕见肿瘤。截止 1991年 ,国外文献共报道34例[1] ,国内 1992年首次将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作为独立病种提出[2 ] ,1994年有个案报道[3 ] 。近年报道逐渐增多 ,已累计超过 90余例[3~ 14 ] ,表明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也许并不是一种少见肿瘤[15] 。本文就其发病情况、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诊治等方面的情况作一综述。1 发病情况及病因椎管内血管脂肪瘤Berenbruch于1890年首次报道 ,1986年Haddad首次明确提出椎管内血管脂肪瘤为单一病种。截至目前 ,国外共报道 82例 ,国内共报道 12例。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癌(parathyroid carcinoma,PC)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0年1月至2013年12月30例PC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10例,女性20例,占同期收治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病人的8.2%。30例病人均经手术治疗,8例术后1~11年复发,不同的初次术式预后差距较大。结论 PC术前、术中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影像资料、实验室资料、术中探查等综合分析。诊断为PC的病人基本术式应为病变甲状旁腺切除+同侧甲状腺全切除。对于首次手术单纯切除病变旁腺或连带部分同侧甲状腺切除而后石蜡确诊PC的病人,应在初次术后2~3周内尽快行二次补充手术。  相似文献   

4.
正甲状旁腺癌(prathyroid carcinoma,PC)是一种罕见且易复发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到目前为止,PC的报道不足2000例[1-2],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自1933年Sainton和Millot首次报道了功能性甲状旁腺癌后,PC便常以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临床表现就诊。由PC引起的  相似文献   

5.
腹膜切除术     
腹膜癌病(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PC)并不少见,胃肠道癌首次手术时已有10%~13%发现PC,肿瘤复发再手术者中PC更是屡见不鲜。由于以往一直将PC视为肿瘤病人的终末期表现,往往采取放弃态度,致使不治疗的平均存活期仅6~8个月[1]。为改善PC预后,Sugarbaker[2]首先提倡行腹膜切除  相似文献   

6.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是一种少见的纤维细胞分化间叶源性肿瘤[1],好发于胸膜,而胸膜外尤其是肛周更为罕见[2]。1931年首次出现该肿瘤相关案例分析[3],1999年首次出现肛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报道[4],近年来逐渐有对肛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散在报道[2,5-9]。我院于2021年8月12日收治1例肛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甲状旁腺癌(parathyroid carcinoma, PC)是一种临床少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 该文报道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肺转移性PC 1例, 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因移植肾失功后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 4年后出现高甲状旁腺素及高钙血症, CT检查示甲状腺左侧叶后下方类圆形无强化软组织密度影, 锝99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双时相法)检查示甲状腺左叶后方浓聚灶。予全麻下甲状旁腺次全切除, 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甲状旁腺腺瘤合并甲状旁腺增生。术后患者血甲状旁腺素较术前显著下降, 但仍高于正常范围;血钙恢复至正常范围。术后数月内血甲状旁腺素再次升高, 术后1年余99mTc-MIBI甲状旁腺显像示双肺上叶多发低密度放射性增浓结节影, 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肺部病变为转移性PC。  相似文献   

8.
<正>1963年,Murray[1]首先发表了挛生姐妹间肾移植后妊娠成功的报道。而非孪生姐妹肾移植受者的妊娠成功报道是1967年Board[2]报道的,Board和其同事同时在患者孕程中使用硫唑嘌呤和泼尼松,从此以后,开启了肾移植后妊娠同时服用免疫抑制剂的先河。1983年,黄剑刚等[3]在我国报道了首次肾移植术后娩出活婴的个案。此后,肾移植患者成功妊娠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正>甲状旁腺癌(parathyroid cancer)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0.005%[1-2],是原发性甲状旁腺亢进症的罕见原因[3-5]。目前甲状旁腺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我院2020年12月21日收治1例甲状旁腺癌患者,总结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24岁,因“发现颈部肿物5 d”入院。患者5 d前体检时发现颈部肿物,无明显不适。  相似文献   

10.
<正>胃癌是全球第四高发的恶性肿瘤,死亡率高居肿瘤死因的第二位[1]。在我国,胃癌死亡率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因此胃癌强调早期诊断、推广以胃癌标准根治术为主的综合治疗。1994年日本医师Kitano等[2]首次报道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至2007年,日本已有15 000例胃癌患者接受腹腔镜胃大部切除术[3]。Goh等[4]首次采用腹腔镜D2根治术治  相似文献   

11.
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是平滑肌肉瘤的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1982年由King等[1]。首次报道及命名,截止到2005年国外文献中报道26例,国内报道11例[2]。子宫黏液样平滑肌肉瘤一般位于宫体,宫颈黏液样平滑肌肉瘤更为少见。现将我院2011年12月1例子宫颈黏液样平滑肌肉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胃癌手术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4年日本Kitano等[1]首次报道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相对于传统的胃癌根治术,具有明显的微创优势。腹腔镜早期胃癌根治术经过10余年的发展,技术上已逐渐成熟,取得了与开腹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2]。1997年Goh等[3]将腹腔镜胃癌  相似文献   

13.
在有关脂肪乳剂能减轻布比卡因所致严重毒性反应的动物试验报道[1]的基础上,Rosenblatt等[2]于2006年首次报道了1例腋路神经阻滞时发生局麻药中毒所致心搏骤停病例,经常规抢救无效使用脂肪乳剂后成功复苏.  相似文献   

14.
正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良性滑膜增生性疾病[1]。PVNS主要表现为滑膜组织的绒毛样或结节样增生,由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病变组织肉眼呈黄褐色[2-3]。PVNS主要累及四肢承重关节,很少累及脊柱,有报道称脊柱PVNS发病率约为1.8/100万[4-5]。自Kleinman等[6]于1980年首次报道脊柱PVNS病例以来,脊柱PVNS的报道多为个案报告[2-4,6-7]。由于脊柱PVNS  相似文献   

15.
1994年Moore、Smyth[1]首次报道了用A型肉毒毒素(BTX-A)治疗良性咬肌肥大患者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此后,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印证了这一结果[2]。我们自2005年开始应用在A型肉毒毒素中加入曲安奈德一起协同治疗良性咬  相似文献   

16.
睾丸微结石症(testicular microlithiasis,TM)是以睾丸内多发钙化为特征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微结石症由Priebe等[1]于1970年首次报道.1987年Doherty等[2]首次描述了TM的声像图特征.虽然TM的预防及治疗目前尚鲜见报道,但TM的病因、发病机制、流行病学及超声表现,特别是与男性不育的相关性,已引起学者的重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1994年Gagner等[1]报道了世界首例腹腔镜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但由于早期发展阶段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在手术时间、并发症方面并未体现出优势,此术式并未兴起,直至2006年法国学者首次报道了大于20例的单中心病例[2],国内也于2006年出现了LPD的个例报道[3]。我院胡三元教  相似文献   

18.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11iummarneffei,P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于1956年在越南竹鼠中首先发现[1]。1973年,DiSalvo等[2]首次报道了人类感染的马尔尼菲青霉病,本病可发生于健康者,但更多见于免疫抑制、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1988年,Piehl等[3]首次报道了首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患者。之后该真菌被认为是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4],其误诊率及病死率极高。我国主要发生在广东、广西、云南和台湾。本文回顾分析了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的临床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1966年, 第一代苯二氮类药物地西泮作为静脉麻醉剂首次用于麻醉诱导[1]。1978年, Reves等[2]首次报道了咪达唑仑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与地西泮相比, 咪达唑仑水溶性更高, 无注射痛, 起效更快, 对呼吸和循环影响的副作用更小[2,3]。然而咪达唑仑镇静持续时间较长[4], 在采用氟马西尼拮抗以加快患者恢复后, 与丙泊酚麻醉相比仍不理想[5,6]。  相似文献   

20.
<正>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肠管旋转和固定的解剖异常,自1932年Ladd[1]首次描述Ladd’s术以来,手术的基本原则一直没有改变。Zee等[2]1995年首次报道腹腔镜Ladd’s术,之后传统腹腔镜手术在小儿微创外科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3~6]。近年来,机器人手术不仅逐渐应用于小儿,更有应用于新生儿的报道,如Meehan等[7]报道1例体重2.4 kg的女婴因十二指肠闭锁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修复手术,取得了成功。虽然有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梗阻的成功尝试,但由于新生儿体重较轻,操作空间受限,在新生儿实施机器人手术仍然存在技术障碍和学术争议[8~10]。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我院应用第4代达芬奇Xi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完成Ladd’s术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