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分析乳腺癌骨转移病人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2013~2015年美国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晚期乳腺癌病人,分析骨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骨转移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晚期乳腺癌病人中,骨转移与病人性别、年龄、种族、组织分级、病理类型、N分期、肝转移、肺转移、ER状态、PR状态及HER-2状态有关(P 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骨转移与病人的年龄、性别、组织分级、病理类型、N分期、ER状态、PR状态及HER-2状态有关。晚期乳腺癌病人中骨转移病人的总体生存率较高;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病人发病年龄大、黑人、组织分级高、T分期高、没有进行手术及化疗、伴有脑转移、伴有肺转移、伴有肝转移、ER阴性、PR阴性及HER-2阴性均是影响骨转移病人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在晚期乳腺癌病人中,骨转移较非骨转移病人预后好。发病年龄大、黑人、组织分级高、T分期高、伴有脑转移、伴有肺转移、伴有肝转移、ER阴性、PR阴性及HER-2阴性均是其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02例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盆腔琳巴结转移率为21.91%(110/50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旁切缘、病理分级、脉管瘤栓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肌层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脉管瘤栓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分期晚,病理分级差,肌层浸润1/2,脉管瘤栓阳性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5岁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整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EER中2004~2010乳腺癌患者171 799例按照≤35岁或>35岁将患者分成年轻组(4157例)和非年轻组(167 642例),利用卡法检验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采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乳腺癌相关OS和中位生存时间做生存分析,利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到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年轻乳腺患者的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年轻组相比非年轻组检验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因素包括:≤35岁或>35岁、分期、组织学分级、N分期、分子分型、是否购买医疗保险,其中年龄、分期、组织学分级、N分期、分子分型、是否购买医疗保险是影响乳腺癌脑独立影响因素。在KM生存分析当中,Log-Rank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提示≤35岁乳腺癌患者相比>35岁乳腺癌患者预后更差,在≤35岁乳腺癌患者中,分期、组织学分级、N分期、分子分型、是否购买医疗保险是乳腺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35岁乳腺癌中,分期更高、组织学分级更高、淋巴结转移个数更多、三阴乳腺癌或HER2阳乳腺癌占比例更多、更多患者没购买医疗保险。≤35岁是影响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35岁乳腺癌患者中,分期、组织学分级、N分期、分子分型、是否购买医疗保险是乳腺癌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接受全雄激素阻断持续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筛选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我院接受全雄激素阻断持续内分泌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对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和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进行描述,利用Cox回归模型对影响上述两项指标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筛选。结果:共有168例患者入选。肿瘤特异性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Cox回归分析表明,基线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30 ng/mL、Gleason评分≥8分和骨转移是单独内分泌治疗组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期>T2期、Gleason评分≥8分和骨转移是内分泌治疗+静脉化疗组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肿瘤无进展中位生存时间为60个月,Cox回归分析表明,基线PSA>30 ng/mL、骨转移、Gleason评分≥8及病理分期>T2期是影响肿瘤无进展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基线PSA、临床T分期、骨转移和Gleason评分是影响肿瘤特异性总体生存时间和肿...  相似文献   

5.
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原发性双侧乳腺癌病例资料,并运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病人生存率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45例双侧原发性乳腺癌病人占同期收治乳腺癌总病例数的2.3%。本组双侧原发性乳腺癌呈现特有的临床病理特征①发病年龄早首发癌病人的平均年龄为45岁,小于50岁者占总例数的64.4%(29/45)。②组织病理学恶性程度高本组45例共90个乳腺癌病灶中,浸润性导管癌占68.9%(62/90),其次为混合癌及单纯癌;③分期晚即使在第二原发癌中,II、III期癌肿也占73.3%(33/45)。Kaplan鄄Meier方法计算本组病例3年及5年的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63%和60.59%。Cox回归结果提示,肿瘤TNM分期(P=0.0053)及双侧发病间隔(P=0.005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指标。结论应针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单侧乳腺癌病人进行筛查,早期发现和治疗第二癌,以改善双侧乳腺癌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肾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肾癌患者核素骨显像检查的必要性.方法 行核素骨显像的肾癌患者152例.男106例,女46例.年龄11~86岁,平均56岁.肿瘤直径1.5~20.0 cm,平均6 cm.TNM和AJCC分期:I期88例,其中T1a47例、T1b41例;Ⅱ期38例;Ⅲ期16例,其中T3a10例、T3b6例;Ⅳ期10例.组织学分级高分化90例,中分化43例,低分化19例.应用Logistic回归对10项可能影响肾癌骨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中核素骨显像异常33例,其中骨转移22例(14.5%).126例局限性肾癌中发生骨转移11例(8.7%);16例局部进展性肾癌中发生骨转移5例(31.2%);10例转移性肾癌中发生骨转移6例(6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肾癌骨转移与临床分期相关,肾癌中有骨痛症状者骨转移率为40.9%(9/22).结论局限性肾癌(Ⅰ、Ⅱ期)患者不必常规行骨显像检查,有骨痛症状情况下可考虑使用;临床分期≥Ⅲ期者,不管有无骨痛症状均应考虑核素骨显像检查. 能影响肾癌骨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中核素骨显像异常33例,其中骨转移22例(14.5%).126 局限性肾癌中发生骨转移11例(8.7%);16例局部进展性肾癌中发生骨转移5例(31.2%);10例转移性肾癌中发生骨转移6例(6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肾癌骨转移与临床分期相关,肾癌中有骨痛症状者骨转移率为40.9%(9/22).结论局限性肾癌(Ⅰ、Ⅱ期)患者不必常规行骨显像检查,有骨痛症状情况下可考虑使用;临床分期≥Ⅲ期者,不管有无骨痛症状均应考虑核素骨显像检查. 能影响肾癌骨转移的临床病理学因素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早中期Luminal A型乳腺癌和局部晚期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进一步探讨局部晚期Luminal A型乳腺癌无瘤生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完成诊断、治疗和随访的295例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TNM分期分为早中期乳腺癌227例及局部晚期乳腺癌68例。采用成组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采用log-rank检验及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局部晚期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的影响因素。结果局部晚期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的T分期和N分期较早中期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更晚,肿瘤分级更高(P0.05)。全组患者的5年DFS率为87.8%(259/295)。局部晚期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低于早中期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76.5%比91.2%,P=0.001)。局部晚期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方案包括:新辅助化疗+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新辅助化疗+手术+内分泌治疗、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和手术+放疗+内分泌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χ~2=8.248,P=0.040)、N分期(χ~2=9.470,P=0.024)、脉管侵犯(χ~2=4.211,P=0.031)及肿瘤分级(χ~2=6.985,P=0.030)是影响局部晚期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分期(HR=5.062,P0.001)和N分期(HR=7.075,P0.001)是局部晚期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的影响因素,T分期和N分期越晚,5年无瘤生存情况越差。结论 T分期和N分期是局部晚期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癌单纯骨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2006年11月至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47例结肠直肠癌单纯骨转移病人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单纯骨转移病人有30例(63.8%)为单处骨转移,17例(36.2%)为多处骨转移。共70处骨转移,其中骨盆26处(37.1%)、脊柱23处(32.9%)、四肢骨12处(17.1%)、胸部骨6处(8.6%)、颅骨3处(4.3%)。多处骨转移组比单处骨转移组的低分化肠癌比例高,分别为66.7%和28.0%(P=0.036)。发生骨转移后病人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9.1个月。单因素分析发现,多处骨转移,伴有原发灶神经侵犯,诊断骨转移时癌胚抗原阳性、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升高对结肠直肠癌单纯骨转移的预后有影响(P<0.05)。COX多因素分析中神经侵犯和诊断骨转移时ALP升高是影响结肠直肠癌单纯骨转移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期间三家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55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复发转移组49例和未复发转移组106例。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术后复发转移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55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率为31.6%(49/155),其中局部复发11例,远处转移38例。将单因素分析中与术后复发转移显著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伴有脉管癌栓、原发肿瘤直径≥5 cm、腋淋巴结转移数目≥4枚、TNM分期为Ⅲ期、组织学分级Ⅲ级及激素受体(ER、PR)阴性是影响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蒽环类联合紫衫类化疗、术后辅助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脉管癌栓、原发肿瘤大小、腋淋巴结转移数目、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及激素受体状态等;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综合的预防、治疗方案,能够降低复发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预后生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老年女性乳腺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668例手术治疗早期老年乳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BMI对病人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结果:668例乳腺癌病人BMI值为24.2±3.3,其中肥胖(BMI≥25)病人302例(45.2%)。与非肥胖病人相比,肥胖病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40),肿瘤T分期中T_1比例明显较低(P=0.007)。中位随访时间26.5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ER和PR表达、T分期、Ki67与DFS有关(P均0.05);淋巴结转移、ER和PR表达、T分期、Ki 67与OS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的老年乳腺癌病人复发风险高于非肥胖病人(HR=2.064,95%CI:1.169~3.643,P0.05);肥胖病人与非肥胖病人相比DFS更差,而对OS无显著影响。结论:肥胖是影响早期老年乳腺癌病人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相关性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张家港市第五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治疗的148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存在骨转移分为骨转移组40例和非骨转移组108例。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血浆Fib、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Gleason评分及肿瘤分期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前列腺癌骨转移危险因素。根据全身核素骨扫描检查结果将骨转移组患者按照病灶数目分为单发骨转移组(18例)和多发骨转移组(22例),比较两组间血浆Fib及PSA水平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Fib对前列腺癌骨转移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 骨转移组血浆Fib及PSA水平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且骨转移组Gleason评分7分及肿瘤分期T3-4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Fib升高、Gleason评分7及肿瘤分期T3-4均是前列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骨转移组血浆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5),但两组间血浆PS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Fib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42(95%CI:0.645~0.841)。当血浆Fib诊断临界值取3.61 g/L时,其诊断效能最高,敏感度为68.6%,特异度为76.2%。结论 血浆Fib水平与前列腺癌骨转移程度呈正相关,并对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期系统对其分期评价的意义。方法选取236例乳腺癌病人,参照2017年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进行分子分型,对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并且根据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分期标准重新评价不同分子亚型解剖分期及预后分期,比较每一种分子亚型乳腺癌中不同解剖学分期下预后分期变化的特点。结果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病人之间组织学分级、Ki-67表达、淋巴结转移、解剖学分期及预后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分期与解剖学分期比较发生变化,各分子亚型间变化特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中各解剖学分期的预后分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之间具有异质性,与解剖学分期相比,不同分子亚型预后分期变化特点不同,分子分型结合预后分期可为乳腺癌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的调查分析,了解乳腺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乳腺癌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乳腺癌的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2年1月经病理学确诊的乳腺癌患者210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已证实为良性乳腺疾病的2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单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与乳腺癌的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接触职业性有害物质、被动吸烟、绝经年龄大、流产、肿瘤家族史、长期精神压抑、负性生活事件、肉类烟熏食物摄入次数多这9个因素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体育运动、初潮年龄晚、月经规律、生育孩子次数多、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以及蔬菜摄入次数多这7个因素是乳腺癌的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高、绝经年龄大、肿瘤家族史、负性生活事件、肉类摄入次数多是乳腺癌的危险因素;初潮年龄晚、月经规律、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长、蔬菜摄入次数多为保护因素。结论:乳腺癌患者住院治疗人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其发生与患者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和习惯、女性生理与生育、家族史、饮食因素、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其的预防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乳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乳腺疾病中心接受新辅助治疗的原发乳腺癌病人为研究对象,以蒽环类及紫杉类细胞毒药物为新辅助化疗基础方案,并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病人联合应用曲妥珠单抗。参照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1)及组织学分级系统(Miller and Payne grading system)对新辅助治疗疗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共105例病人入组,动态增强MRI评价临床完全缓解(CR)12例(11.4%),部分缓解(PR)68例(64.8%),疾病稳定(SD)24例(22.9%),疾病进展(PD)1例(1.0%);组织分级系统评价:30例(28.6%)G5(病理完全缓解,pCR),35例(33.3%)G4,17例(16.2%)G3,12例(11.4%)G2,11例(10.5%)G1。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临床T分期和N分期较早,高组织学分级、Ki67、p53及HER2高表达与病理完全缓解率相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CK5/6在疗效评价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分期、N分期、组织学分级、HER2、Ki67、p53与新辅助治疗疗效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男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男性乳腺癌病人30例,绘制无进展生存期生存曲线,并进行生存率估计及生存预后分析。结果雌激素受体阳性病人29例(97%),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病理分级(χ~2=6.141,P=0.013)、激素受体状态(χ~2=10.465,P=0.005)影响病人预后;多因素预后分析中,肿瘤病理分级(χ~2=5.271,P=0.022,HR=5.762)影响病人预后。结论在男性乳腺癌病人中,雌激素受体阳性率较高,肿瘤病理分级可能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复发及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2-01—2015-12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200例经病理证实为NMIB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并进行随访,从年龄、性别、肿瘤数目、大小、分期、分级、术后是否即刻膀胱灌注化疗等多方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均随访12~59个月,平均33.4个月。复发70例(35.00%),进展28例(14.00%)。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肿瘤数目、大小、分期、分级、术后是否即刻膀胱灌注化疗等因素与患者复发、病情进展相关(P0.05)。经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数目、大小、分期、分级、术后是否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并非导致患者病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1)。结论肿瘤数目、大小、分期、分级、术后是否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均是NMIBC患者复发与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125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临床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患者治疗后发生远处转移的特点和临床影响因素,建立远处转移预测模型,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2001年5月-2006年5月收治鼻咽癌治疗后0.5年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125例,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远处转移的影响因素,并建立远处转移危险指数(HI)公式,并根据HI值将全部患者分为不同的危险组进行比较.结果:125例中骨转移60例(48.0%),肝转移43例(34.4%),肺转移42例(33.6%),多脏器、多部位转移28例(22.4%),0.5~2年发生远处转移89例(71.2%).单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影响治疗后远处转移(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N分期、临床分期、有无化疗是鼻咽癌治疗后远处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危险组发生远处转移的危险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大部分鼻咽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在治疗后2年内,常见转移部位是骨、肝、肺.HI值能较好地反映远处转移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对病人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5月至2010年5月行限期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的病人339例,根据Dindo并发症评分系统对病人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应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39例经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病人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4.8%(84/339)。单因素分析发现,ASA评分、手术时间、肿瘤最大直径、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和Ⅱ级或以上并发症是影响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其中,手术时间、肿瘤最大直径、UICC分期和Ⅱ级或以上并发症是影响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后并发症发生可能对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病人的预后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乳腺癌术后胸壁局部复发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胸壁局部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05例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的肿瘤TNM分期,手术方式,肿瘤生物学特性,放化疗情况,雌孕激素受体等,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比较术后复发病例和无复发病例的因素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率随着TNM分期增高而增高;术后放疗者复发率较低(χ2=4.875,P=0.027),雌孕激素受体阴性者复发率低于阳性者(χ2=5.064,P=0.024)。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大小(T分期)、腋窝淋巴结状态(N分期)、远处转移情况(M分期)是局部复发的显著危险因素,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结论肿瘤TNM分期和术后放疗是乳腺癌术后胸壁局部复发的独立相关因素,对有高危险复发因素的患者,应常规术后放疗,并定期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唑来膦酸在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人不同给药间期(4周及12周)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人52例,按治疗间期分为每4周1次组(A组)及每12周1次组(B组),给予4.0 mg唑来膦酸静滴1年。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骨相关事件(SRE)发生率,首次SRE发生时间、骨发病率、肌酐纠正的尿N-末端肽、骨痛缓解、骨转移灶控制及不良反应相关情况。结果 A组中有64.0%、B组中有33.3%病人出现治疗拖延,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5例(20.0%)、B组中6例(22.2%)出现了至少1个SRE,两组间首次SRE时间均在30周左右出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的平均骨发病率(SMR)值分别为0.46∶0.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数字量表(NRS)评分及及止痛药用量各监测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肌酐纠正的尿N-末端肽(uNTX/Cr)率仅在48周时B组高于A组,其他时间两组未有明显差异。骨转移灶缓解:24周及48周时骨扫描显示两组骨转移灶控制情况无明显差异。A组消化道反应和低血钾发生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唑来膦酸每12周1次在缓解骨痛,控制骨进展效果不次于每4周1次,是前列腺骨转移病人可接受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