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4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其治疗方式分为ESD组(n=70)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组(n=76),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整块切除率、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及治愈切除率分别为92.86%、85.71%、92.86%、78.57%,均显著高于EMR组的42.11%、52.63%、63.16%、5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稍低于EMR组的28.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5,P0.05)。ESD组复发率为7.14%,显著低于EMR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81,P0.05)。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 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可取得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切除率,有效降低患者复发风险,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扎装置辅助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ng device,EMSR-L)与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根治性切除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roendocrine tumors,r-NETs)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珠海市人民医院2011年-2014年经内镜局部切除的46例r-NETs患者。其中,EMSR-L 27例(EMSR-L组),ESD 19例(ESD组),比较两种术式治疗r-NETs的手术费用、手术时间、病变整块切除率、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MSR-L组的手术费用明显低于ESD组(P=0.005);EMSR-L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P=0.007);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两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两组即刻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两组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两组均无消化道穿孔发生;术后随访观察1~3.5年,两组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EMSR-L是根治性治疗rNETs的安全、可行、有效的局部切除方法,且手术费用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内镜下切除方式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患者的疗效及转归情况。方法 本研究为回归性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行内镜下直肠NETs切除术的11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内镜检查对患者病灶进行测量及分类,并根据患者接受的内镜治疗方式分为改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m-EMR)组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术后比较两组整体切除率、组织病理学完全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影响不完全切除的危险因素。结果 110例NETs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6.27±2.92 mm, m-EMR和ESD治疗组的整体切除率分别为98.41%(62/63)和100%(47/47),组织病理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2.06%(58/63)和80.85(38/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出现1例穿孔、3例迟发性出血、1例肿瘤复发。相较于m-EMR组,ESD组迟发性出血率更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7 mm、肿瘤深度为黏膜下层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EMR和ESD是切除直径≤15 mm直肠NETs安全有效的内镜切除方...  相似文献   

5.
背景:迄今为止,内镜下切除结直肠病变的手段多样。其中,传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EMR)、水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均已应用于临床切除结直肠病变。目的:通过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比分析CEMR、UEMR和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受CEMR、UEMR和ESD治疗的直径≥1 cm的黏膜病变共126例,其中CEMR组47例、UEMR组32例、ESD组47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变情况(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病理诊断)、手术操作情况(操作用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金属夹夹闭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随访率、平均随访时间、病变残留/复发率)。结果:ESD组操作用时显著长于CEMR组和UEMR组(P 0. 05),而UEMR组与CEMR组无明显差异。ESD组整块切除率显著高于UEMR组(P 0. 001),两组完全切除率无明显差异。三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率、平均随访时间、病变残留/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与CEMR和UEMR相比,ESD对结直肠病变具有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更精确的术后标本切缘评估的优势。但ESD技术难度大、耗费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而UEMR操作相对简单、有效,且对较大病变同样具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因此,对于较大的结直肠病变,UEMR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圈套器(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nare,ESD with snare,ESD-S)在切除巨大结直肠病变(≥30mm)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76例巨大结直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传统ESD法27例(ESD组),ESD-S法49例(ESD-S组),通过对以上2种手术方法的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ESD组、ESD-S组手术切除病变的成功率均为100.0%,ESD组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100.0%(27/27),完整切除率为96.3%(26/27),病变平均长径为(42±11)mm,平均手术时间为(78.8±61.4)min,1例患者术后追加外科手术。ESD-S组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95.9%(47/49),整块切除率为81.6%(40/49),病变平均长径为(48±18)mm,平均手术时间为(69.1±55.4)min,1例患者在手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转至外科行肠系膜栓塞术。2例患者发生术中小穿孔,予钛夹夹闭。2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ESD组病变的整块切除率显著高于ESD-S组(P0.05),而2组的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ESD组较ESD-S组延长(P0.05)。[结论]ESD-S能安全有效治疗巨大结直肠病变,且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但整块切除率较低,对于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来说,传统ESD仍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背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侧向发育型结直肠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对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效果并不太理想。目的:探讨大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特征和ESD的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行ESD治疗的36例直径≥20 mm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特征、手术特征和病理特征,并探讨影响ESD的危险因素。结果:36例患者的平均病变直径为(25.44±5.57) mm,病变均位于左半结肠。ESD的整块切除率为75.0%,R0切除率为72.2%,5例(13.9%)患者终止ESD转为外科手术。治愈性切除率为55.6%,非治愈性切除者11例,其中7例追加外科手术,整体外科手术率为33.3%。有肌肉收缩征组整块切除率(0对87.1%,P=0.003)和R0切除率(20.0%对80.6%,P=0.008)均显著低于无肌肉收缩征组。黏膜下层无纤维化(F0)、轻度纤维化(F1)、重度纤维化(F2)的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0.000,P=0.010)。结论:直径≥20 mm的腔内突出型结直肠肿瘤的ESD操作技术难度较高,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较低,治愈性切除率更低。肌肉收缩征、病变黏膜下层严重纤维化可能是影响ESD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预切开EMR(EMR-P)、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圈套器辅助ESD(ESD-S)4种内镜下切除方法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3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内镜下治疗的146例结直肠LSTs病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信息、内镜下切除结果、术后组织病理学结果和随访结果。结果146例结直肠LSTs中,23例行EMR治疗,29例行EMR-P治疗,50例行ESD治疗,44例行ESD-S治疗。中位病变直径2.5 cm(1.2~10.0 cm)。EMR、EMR-P、ESD和ESD-S整块切除率分别为73.9%(17/23)、72.4%(21/29)、96.0%(48/50)、65.9%(2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0切除率分别为65.2%(15/23)、69.0%(20/29)、94.0%(47/50)、63.6%(2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ESD组整块切除率和R0切除率高于其他3组(P均<0.05)。4组术中穿孔率分别为0,0,6.0%(3/50),9.1%(4/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迟发性出血率分别为4.3%(1/23),0,2.0%(1/50),2.3%(1/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8)。117例(80.1%)患者术后进行了肠镜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3.0~26.0个月),其中局部复发7例(6.0%)。结论ESD是结直肠LSTs最理想的治疗方法;EMR可作为直径<20 mm结直肠LSTs的治疗方法;EMR-P和ESD-S作为改良的内镜下切除方法,在治疗LSTs上具有自身特殊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比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endoscopicresection,STER)与其他治疗方式在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结果差异,探讨STER的安全性及适应症.方法回顾2012-11-01/2018-03-01期间,因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行切除治疗的121名患者,收集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胸腔镜切除(thoracoscopic enucleation, TE)组与内镜切除(endoscopic resection, ER)组在肿瘤的生长部位和大小、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R组与TE组在整块切除率、手术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日和费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STER组肿瘤直径(2-40 mm,平均17.68mm)比TE组肿瘤直径(5-80 mm,平均20.33 mm)小,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229);而STER组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组的对比中发现,两组在肿瘤直径、整块切除率和患者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STER组的整块切除率低于外科组和ESD组,但平均随访22.4 mo(3-60 mo),三个组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STE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手段,对于≤4cm的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我们推荐优先考虑STER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大直径结直肠LSTs病变的远期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病变直径15 mm的LSTs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EMR及ESD组,对比两组的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随访时间及复发率。结果 ESD组的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01)。EMR组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ESD组发生迟发性出血1例,穿孔1例。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平均随访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EMR组(P0.05)。本研究的12例复发病例均接受再次EMR或ESD治疗。结论 ESD对于直径15 mm的结直肠LSTs病变远期效果较好,但其手术时间明显高于EMR,对年纪较大、合并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存在潜在危险,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2.
AIM: To compare the outcomes of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a cap(EMR-C) with those of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for the resection of 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s.METHODS: One hundred and sixteen lesions in 114 patients with 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NET) resected with EMR-C or ESD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This study was performed at 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 Yangsan Hospital between July 2009 and August 2014. We analyzed endoscopic complete resection rate,pathologic complete resection rate,procedure time,and adverse events in the EMR-C(n = 65) and ESD(n = 51) groups. We also performed a subgroup analysis by tumor size.RESULTS: Mean tumor size was 4.62 ± 1.66 mm in the EMR-C group and 7.73 ± 3.14 mm in the ESD group(P 0.001). Endoscopic complete resection rate was 100% in both groups. Histologic complete resec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the EMR-C group(92.3%) than in the ESD group(78.4%)(P = 0.042). Mean procedure time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in the ESD group(14.43 ± 7.26 min) than in the EMR-C group(3.83 ± 1.17 min)(P 0.001). Rates of histologic complete resection without complication were similar for tumor diameter ≤ 5 mm(EMR-C,96%; ESD,100%,P = 0.472) as well as in cases of 5 mm tumor diameter ≤ 10 mm(EMR-C,80%; ESD,71.0%,P = 0.524).CONCLUSION: EMR-C may be simple,faster,and more effective than ESD in removing rectal NETs and may be preferable for resection of small rectal NET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大的结直肠肿瘤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结局,并分析影响ESD疗效的因素。方法 从2016年11月—2019年12月在北京医院消化内科行ESD治疗的结肠肿瘤患者中,筛选出病变长径≥20 mm、活检病理为结直肠腺瘤或腺癌的患者共82例,收集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ESD及病理结果等资料。结果 82例患者病变均为单发,病变长径(29.72±10.74)mm,分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组46例,主要位于升结肠及回盲部(47.8%,22/46);腔内突出型肿瘤组36例,病变均位于左半结肠,其中约一半位于乙状结肠(52.8%,19/36)。总体的整块切除率81.7%(67/82),治愈性切除率72.0%(59/82),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2.4%(2/82)和1.2%(1/82)。LST-G、LST-NG、腔内突出型肿瘤3组的治愈性切除率[91.4%(32/35)、63.6%(7/11)、55.6%(20/36),P=0.003]和外科手术率[8.6%(3/35)、18.2%(2/11)和36.1%(13/36),P=0.0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变形态为腔内突出型肿瘤(OR=3.396,95%CI:1.014~11.374,P=0.047)和黏膜下层重度纤维化(F2型)(OR=5.508,95%CI:2.216~13.692,P=0.001)是长径≥20 mm结直肠肿瘤ESD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ESD治疗长径≥20 mm的结直肠肿瘤总体有效、安全,但不同类型病变的黏膜下侵犯比例和治疗结局存在一定差异,腔内突出型肿瘤和严重的黏膜下层纤维化是造成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的临床疗效,并分析手术前后标本病理特点。方法 48例研究对象术前经胃镜活检标本检查确诊为黏膜HGIN,均经ESD治疗。观察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灶大小、术后病理特点,评价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等指标。结果手术整块切除率100%,手术平均时间(76.8±23.4)min,1例穿孔。ESD切除标本最大直径(25.9±11.4)mm,术后病理证实维持HGIN 33例、HGIN伴局灶癌变11例、高-中分化腺癌3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1例,术前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68.8%,与活检相比,ESD手术标本诊断HGIN更准确(χ2=17.778,P0.05),HGIN癌变率29.2%,食管黏膜癌变率与胃黏膜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ESD术完整切除率95.8%,治愈性切除率95.8%。1例局部复发,2例食管ESD术后狭窄。结论上消化道黏膜HGIN具有潜在癌变风险,胃镜活检标本不能准确评估其性质,ESD可一次性完全切除病灶,且可以提供完整标本进行进一步病理学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内镜治疗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经胃镜及病理诊断大面积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法及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切除病变,对比及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隧道组均于术中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经典ESD组1例圈套器辅助分片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88.9%,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所有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肿瘤累及。病变切除的平均直径隧道组为(7.5±3.2)cm,经典ESD组为(8.3±1.4)cm,2组在病变切除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隧道组为(50.4±28.0)min,经典ESD组为手术时间(82.5±29.7)min,2组在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平均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隧道技术组术中无1例皮下气肿;剥离过程无环形肌受伤害;经典ESD组术中出现纵隔、皮下气肿2例,其中小穿孔的1例应用钛夹缝合,术后3 d气肿均自行消失,术后24 h内出现发热1例,伴有白细胞升高,抗炎对症处理后第2天完全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内镜下病变切除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整块活检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对早期癌诊断意义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于内镜下高度可疑早期结直肠癌或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19例患者行ESD治疗,术后评价ESD治疗相关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后整块病理与术前内镜活检诊断符合率;在术后随访时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1、3个月)以指导活检并观察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19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4.7%(18/19),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84.2%(16/19);病变平均大小(2.3±0.5)cm,平均手术时间(70±19.4)min;术后腹痛2例,延迟性出血1例,内镜下钛夹止血成功,其余病例未发生急性或延迟性出血以及穿孔;术后病理:黏膜内癌7例,癌前病变10例,黏膜下癌2例,其中2例黏膜下癌均进一步补充开腹手术,术后切除病变肠段未发现癌组织残留和周边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4.6±8.0)个月,局部未见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其中7例黏膜内癌ESD术后1、3个月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以指导活检进行随访未见癌组织残留及复发。19处病灶ESD术后大块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而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57.9%,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SD具有较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病变或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能对早期结直肠癌的术后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和外科手术治疗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1月—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53例病变累及食管环周的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ESD组116例, 外科手术组37例, 分析比较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术后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等。结果 ESD组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116/116), 完整切除率为96.6%(112/116), 病变长径与并发症和完整切除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ESD组手术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175.1±52.2)min比(266.7±88.2)min, t=-5.991, P<0.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6/116)比8.1%(3/37), P=0.452]。根据EORTC-QLQ-C30量表功能及EORTC-QLQ-OES18量表评分, ESD组的情绪功能(P=0.008)、认知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橡皮圈组织夹内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rubber band and clip facilitate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RAC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18年9月—2019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5例结直肠病变患者,依照ESD手术方式分为RAC ESD组(n=34)及传统ESD组(n=81),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瘤复发率等指标。结果RAC ESD组中位标本面积632(753) cm2,中位手术时间400(55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14(020) cm2/min。传统ESD组中位标本面积471(502) cm2,中位手术时间500(500) min,中位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09(007) cm2/min。RAC ESD组标本面积略大于传统ESD组,手术时间略短于传统ESD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AC ESD组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明显大于传统ESD组(P=0008)。RAC ESD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34/34)、1000%(34/34)及971%(33/34),传统ESD组分别为1000%(81/81)、963%(78/81)和914%(74/81)。两组均无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经过(100±55)个月随访,两组均无局部复发。结论RAC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可提高手术效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C型切开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C-typ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C-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7月期间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内窥镜室行ESD治疗的55例直肠NEN患者资料, 按治疗方案分为C-ESD组(28例)与传统ESD组(27例), 比较两组剥离时间、剥离速度、黏膜下层注射次数、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SD组剥离时间(13.8±4.2)min, 传统ESD组为(19.9±3.9)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9, P<0.001);C-ESD组剥离速度(0.08±0.04)cm2/min, 快于传统ESD组的(0.06±0.04)cm2/min(t=2.218, P=0.031);C-ESD组黏膜下注射次数2(1, 2)次, 少于传统ESD组的3(2, 3)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01, 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