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MALT)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SEER数据库1975~2018年间的胃MALT淋巴瘤病例,提取年龄、性别、种族、手术信息、放化疗信息、病理资料、Ann Arbor分期资料、婚姻状态、生存时间、结局状态的数据信息。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索预后影响因素。[结果]3 202例胃MALT淋巴瘤患者纳入研究,研究人群中位生存时间为76个月。χ2检验示年龄、种族、性别、Ann Arbor分期、是否放疗、婚姻状态对结局预后有一定影响,是否手术及化疗与预后无显著关联。进一步Cox回归分析示非黑白种族患者、较晚Ann Arbor分期(Ⅱ、Ⅲ、Ⅳ期)、未化疗及离异/丧偶/未婚/婚姻状态不详是胃MALT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化疗治疗者预后较好(P<0.05)。[结论]种族、Ann Arbor分期、化疗、离异/丧偶未婚/婚姻状态不详等因素与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预后独立相关(P<0....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诊治的26例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与疗效及预后相关的因素。结果经治疗后,2例(7.7%)完全缓解(CR),8例(30.8%)部分缓解(PR),7例(26.9%)疾病稳定(SD),9例(34.6%)疾病进展(PD),总有效率(CR+PR,ORR)为38.5%。患者的骨髓受累和CA125升高同患者的近期疗效相关。截至随访日期,死亡17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9.2%、56.7%、41.4%。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骨髓侵犯、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CA125水平、血红蛋白(Hb)110 g/L、血小板计数(PLT)135×109/L、白蛋白35 g/L、治疗后ORR与生存率相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侵犯(HR 0.007)、ECOG(HR 0.004)、ORR(HR 0.020)是PTCL患者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PTCL患者预后差,ORR低,骨髓受累和CA125升高同患者的近期疗效相关,Ann Arbor分期、IPI评分、骨髓侵犯、ECOG评分、CA125水平、Hb110 g/L、PLT135×109/L、白蛋白35 g/L、治疗后ORR与生存率相关,骨髓侵犯、ECOG、ORR是PTCL患者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激酶(ALK)阴性CD30阳性(ALK-CD30+)原发性皮肤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PC-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ALK-CD30+PC-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表现、治疗方案、预后情况。结果 7例ALK-CD30+PC-ALCL患者中,4例接受系统化疗,2例接受局部放疗;6例存活,其中1例拒绝治疗;1例死亡。根据患者病灶范围,区域型2例、区域型伴局部淋巴结浸润2例、广泛型3例。患者治疗总反应率为83.3%。2例区域型病灶患者通过局部放疗带病生存;2例区域病灶伴局部淋巴结浸润患者接受系统化疗后未出现化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达到无病生存;3例广泛型患者对化疗不敏感,其中1例死亡,2例带病生存。3例顽固性溃疡合并软组织感染的患者反复抗感染治疗无效,接受系统化疗后溃疡逐渐愈合。结论 ALK-CD30+PC-ALCL患者需要根据病灶特点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案,区域型病灶、反复溃疡合...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SEER数据库分析肝脾T细胞淋巴瘤(HSTC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上HSTCL患者预后的分析提供参考。方法:通过美国SEER*Stat软件搜集1997-2014年病理确诊为HSTCL的患者共81例。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年龄的P值0.05,性别、种族、Ann Arbor分期、诊断年份、是否行原发部位手术治疗的P值均0.05;将患者性别、年龄、种族、Ann Arbor分期、诊断年份、是否行原发部位手术治疗等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与HSTCL患者预后有相关性(HR=2.066,95%CI 1.011~4.221,P=0.047),性别、种族、Ann Arbor分期、诊断年份、是否行原发部位手术治疗均与预后无相关性。结论:年龄对于HSTCL患者有预测价值,性别、种族、Ann Arbor分期、诊断年份、是否行原发部位手术治疗等因素对HSTCL患者的预后预测均没有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浆母细胞淋巴瘤(plasmablastic lymphoma, PBL)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探讨诊断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21年11月在南京鼓楼医院诊治的18例PB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结果:18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64(44~79)岁,男12例,女6例,HIV感染占5.6%,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占50.0%,IPI评分中高~高危占38.9%。肿瘤细胞表达CD38、CD138、MUM1,不表达CD20、ALK,2例EBER阳性,Ki67呈高表达。18例患者均接受CHOP样方案一线治疗,5例加用硼替佐米,3例加用来那度胺,2例患者接受局部放疗,3例接受局部手术,1例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达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 CR)8例(44.4%),总有效率(overall response rate, ORR)为77.5%。IPI低~中低危组7例(63.6%)达CR,优于中高~高危组的1例(14.3%)(P=0.04)。13例CD30阴性患者的ORR (92.3%)优于5例CD30阳性患者的ORR ...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生存时间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3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征、生存时间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共收集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男女比例为2∶1,发病年龄30~50岁。Ann Arbor分期:Ⅰ期10例(30.3%),Ⅱ期5例(15.2%),Ⅲ期2例(6.06%),Ⅳ期16例(48.5%)。B组患者21例(63.6%),乳酸脱氢酶升高23例(69.7%),血β2-微球蛋白升高26例(78.8%),病变组织中EBER阳性21例(63.6%)。33例患者中死亡22例,生存11例,中位生存时间12个月,2年总生存(OS)率39.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存在B组症状、体能状况差(ZPS≥2)、LDH/血β2-微球蛋白升高、EBER阳性、临床分期≥Ⅲ期者预后差。结论:NK/T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差,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B组症状、ZPS评分、LDH/血β2-微球蛋白水平、EBV感染、临床分期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I-DLBCL)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及治疗方案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4月至2014年6月诊治的91例PGI-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免疫分型以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时间为3~1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91例PGI-DLBCL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2∶1,中位年龄57(17~79)岁。Ann Arbor分期Ⅰ~Ⅱ期49例(53.8%),Ⅲ~Ⅳ期42例(46.2%);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者75例(82.4%),升高者16例(17.6%);国际预后指数(IPI)低/低中危患者73例(80.2%),中/中高危患者18例(19.8%);生发中心B细胞(GCB)患者22例(34.9%),非GCB(non GCB)患者41例(65.1%);采用CHOP(环磷酰胺、长春地辛、表柔比星、甲泼尼龙)方案治疗的55例(60.4%),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化学治疗(化疗)36例(39.6%),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75.5%、95.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Ann Arbor临床分期、LDH水平、免疫分型以及是否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均P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腮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本中心2004-01-2013-12原发腮腺淋巴瘤患者共10例。病理亚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3例,滤泡性淋巴瘤2例。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因素的统计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7∶3,中位年龄62岁。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腮腺、耳垂下、乳突、颌下无痛性肿块,5例累及左侧腮腺,5例为右侧累及,无患者出现双侧腮腺累及。按照Ann Arbor分期标准Ⅰ期30%(3/10),Ⅱ期20%(2/10)、Ⅲ期10%(1/10)、Ⅳ期40%(4/10);有B症状者30%(3/10)。手术+化疗6例,单纯化疗3例,单纯手术1例,完全缓解率100%。随访终点时间为2014年4月30日,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2例进展,8例病情稳定;1例死亡,9例仍存活,5年累积总生存时间为80%。结论:腮腺淋巴瘤发病率低,病理类型多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对化疗敏感,总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并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3例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等几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文完全缓解率68.75%,3 a生存率为60.82%;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LDH及国际预后指数(IPI)与疾病预后相关。IPI≥3是ALCL的独立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Ann Arbor分期、LDH与国际预后指数对预测患者长期生存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臭氧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对于带状疱疹(HZ)急性期老年患者的预后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50例胸背部HZ急性期老年患者,并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单一组各75例,联合组采用0.2%利多卡因10 ml+臭氧(40μg/ml)5 ml,单一组采用0.2%利多卡因10 ml,随机选择5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治疗前后测定视觉模拟评分(VAS)、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比值。结果 两组经治疗后VAS均有显著降低(P<0.05),但联合组VAS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联合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单一组(P<0.05);两组CD3+、CD4+、CD4+/CD8+值治疗前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3+、CD4+、C...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ENKTCL)可能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ENKT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可能的预后相关实验室指标及治疗模式行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治疗前ECOG体能状态评分0~1的患者占94%,Ann ArborⅠ/Ⅱ期患者占42%,国际预后指数低危患者占39%,低蛋白血症患者占29%。近期疗效完全缓解率48%(13/27例),中位生存时间28个月。1年、2年和3年的总生存率分别为78%、59%和48%。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白蛋白水平、治疗模式及近期疗效与ENKTCL患者的预后有关。结论:治疗前白蛋白水平、治疗模式及近期疗效可作为ENKTCL预后的参考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淋巴瘤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1]。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2],虽然大多数患者有治愈的希望,但仍有部分患者进展为复发或难治性疾病[3-4]。为进一步改善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和生存,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淋巴瘤的治疗领域中新药层出不穷,围绕新型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CAR-T)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13.
刘晶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22):5438-5441
目的 分析维奈托克(VEN)+阿扎胞苷(AZA)方案与地西他滨(DAC)+预激方案治疗老年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随机数表法将80例老年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DAC+预激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VEN+AZA方案治疗。比较两组免疫功能(CD3+、CD4+、CD8+及CD4+/CD8+水平)、功能状态[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血液指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28 d,相比对照组,观察组CD3+、CD4+、CD8+、CD4+/CD8+水平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感染发生率、低钾血症发生率均较低,KPS评分与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比DAC+预激方案治疗,采用VEN+AZA方案治疗的效果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探讨治疗效果、预后影响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21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初治的12例ALK+ALC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及预后生存情况。结果:12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28(14~45)岁,其中男11例。11例(91.67%)患者初诊时评估晚期(Ⅲ~Ⅳ期),7例(58.33%)患者合并B症状,5例(41.67%)患者LDH升高,4例(33.33%)患者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部位,7例(58.33%)患者伴有腹腔淋巴结肿大。6例(50.00%)患者伴有结外侵犯,3例(25%)患者≥2个结外部位侵犯。2例(16.67%)患者IPI评分为高中危/高危组(3~5分);7例(58.33%)患者aaIPI评分为高中危/高危组(3~5分)。Ki-67≥80%、结外侵犯≥2处、aaIPI 3~5分、一线化疗方案是影响初始化疗后达CR的不良因素。CRP升高、结外侵犯≥2处、IPI 3~5分、aaIPI 3~5分、Ki-67≥80%、一线化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CD4+/CD8+、CD8+CD28+调节性T淋巴细胞检测意义。 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就诊收治的98例COPD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18个月,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85例与死亡组1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OPD患者CD4+/CD8+、CD8+CD28+调节性T淋巴细胞,应用ROC曲线分析CD4+/CD8+及CD8+CD28+调节性T淋巴细胞预测COPD患者死亡的价值。 结果两组患者PaO2、FEV1占预测值、有创机械通气例数所占比、CD4+/CD8+以及CD8+CD28+ T淋巴细胞占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aO2、FEV1占预测值、有创机械通气、CD4+/CD8+、CD8+CD28+是COP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D4+/CD8+、CD8+CD28+ T淋巴细胞水平预测COPD患者死亡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76%、7.85%,二者联合预测COPD患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13(95%CI: 0.862~0.947),明显高于单项CD4+/CD8+的AUC值(0.784, 95%CI: 0.602~0.850)及CD8+CD28+的AUC值(0.795,95%CI:0.596~0.861)。 结论COPD患者CD4+/CD8+、CD8+CD28+ T淋巴细胞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COPD患者预后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表达差异,以及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进行化疗治疗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2例作为病例组,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64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CD4+(%)、CD4+/CD8+细胞比值差异。 结果病例组化疗前及后的CD3+(%)、CD4+(%)、CD4+/CD8+细胞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CD3+(%)、CD4+(%)、CD4+/CD8+细胞比值均较化疗前有显著升高(P<0.05);化疗前后病例组患者CD8+(%)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且化疗前后CD8+(%)对比,差异未发现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治疗后,将病例组分为疾病控制组共90例(73.77%),其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5例(20.49%),疾病稳定(SD)65例(53.28%);疾病进展(PD)32例(26.23%)。疾病控制组的年龄、性别与疾病进展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控制组治疗前CD3+(%)、CD4+(%)、CD8+(%)、CD4+/CD8+与疾病进展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疾病控制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显著高于疾病进展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和PD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细胞比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CD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CD4+/CD8+水平在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AUC面积分别为:0.789、0.823、0.758。通过最大约登指数计算得出CD3+(%)、CD4+(%)、CD4+/CD8+指标的最大AUC面积相应参数截止值,其中CD3+(%)截止值为65.95(%)(敏感度=83.30%,特异性=78.60%,P=0.021),CD4+(%)截止值为39.81(%)(敏感度=87.30%,特异性=85.20%,P=0.034),CD4+/CD8+截止值为1.250(敏感度=81.20%,特异性=76.70%,P=0.017)。 结论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降低,细胞免疫功能呈现紊乱状态。化疗治疗的效果可能与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状态有关,提示肺癌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状态可能成为预测化疗临床效果的一种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阿帕替尼联合艾瑞卡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细胞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并免疫细胞表面分子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巢式对照研究法,以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为研究起点,将接受放化疗+阿帕替尼靶向治疗的病例作为阿帕替尼组35例,将与阿帕替尼组基线资料相匹配的接受放化疗+阿帕替尼+艾瑞卡的病例作为阿帕艾瑞组30例。观察阿帕替尼组和阿帕艾瑞组临床预后情况(总生存月数)及血清免疫指标(CD4+ T细胞、Treg细胞及表面分子CD39+、PD-1+)表达情况,并采用生存时间Kaplan-Meier曲线分析CD39、PD-1表达对临床预后的影响。 结果阿帕艾瑞组平均总生存时间(8.57±1.34)个月长于阿帕替尼组(6.70±0.54)个月,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阿帕替尼组和阿帕艾瑞组的CD4+ CD39+、CD4+ PD-1+表达水平均下降,但阿帕艾瑞组的CD4+ CD39+、CD4+ PD-1+表达水平下降幅度高于阿帕替尼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阿帕替尼组和阿帕艾瑞组的Treg+CD39+、Treg+PD-1+表达水平均下降,但阿帕艾瑞组的Treg+CD39+、Treg+PD-1+表达水平下降幅度高于阿帕替尼组(P<0.05)。CD39阳性表达病例的平均总生存时间(5.48±0.34)个月短于CD39阴性表达病例(9.61±1.28)个月(P<0.05)。PD-1阳性表达病例的平均总生存时间(5.44±0.28)个月短于PD-1阴性表达病例(9.89±1.19)个月(P<0.05)。 结论与阿帕替尼辅助放化疗方案比较,阿帕替尼联合艾瑞卡辅助放化疗可获取到更佳总生存时间收益,可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相关细胞CD39、PD-1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艾瑞卡的恢复机体抗肿瘤免疫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芍黄安肠汤治疗重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疗效,及对肠黏膜屏障、炎症因子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0例重度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95例和观察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美沙拉嗪缓释颗粒配合美沙拉嗪栓剂纳肛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芍黄安肠汤治疗,两组均以4周为1疗程,治疗2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疗效评分、生存质量评分(IBDQ)、肠黏膜屏障损伤评分、血清D-乳酸、内皮素(ET)和二氨氧化酶(DAO)水平、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6水平、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7%)显著高于对照组(81.1%)(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评分、肠道症状评分、全身状况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情感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相似文献   

19.
正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恶性程度高、病理组织学形态多样、预后不良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位年龄在60岁以上,男性多见,临床诊断时大部分已处于中晚期。虽然MCL患者对一线治疗有效,但大多数患者易复发,预后差,是生存期最短的淋巴瘤亚型之一,且目前没有标准的治疗方案。因此,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依鲁替尼(ibrutinib)是高效口服的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它通过抑制B细胞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婚姻状态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基于美国国立癌症中心(SEER)数据库19651例DLBCL患者,纳入性别、年龄、种族、化疗、Ann Arbor分期、保险情况及不同婚姻状态进行Kaplan Meier法单因素生存分析;利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示婚姻状态、种族、Ann Arbor分期、化疗、年龄与DLBCL生存相关,多因素分析示婚姻状态、种族、Ann Arbor分期、化疗、年龄是其生存预后独立因素。单身患者和不良婚姻患者死亡风险为已婚的1.233和1.324倍(95% CI:1.158~1.313;1.258 1.393,均P<0.01);相同分期患者,单身组和不良婚姻组较已婚组都表现出更高的死亡率(Ⅰ~Ⅱ期,P<0. 05;Ⅲ~Ⅳ期,P<0. 01)。结论:婚姻状态为DLBCL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