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经横切口双窗入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并与L形入路进行比较,评估外侧横切口双窗入路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110例(123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资料,横切口双窗入路组58例(66足),L形入路组52例(57足).两组末次随访时影像学参数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影像学参数、AOFA...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1月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患者均接受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术后进行随访,观察切口、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统计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64例患者术后均获得4~2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45±3.27)个月,63例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例切口皮缘出现部分坏死,经对症治疗后结痂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56%(1/64),均未出现伤口深部感染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为5~13周,平均(8.96±2.34)周;末次随访显示,差2例,中8例,良17例,优37例,优良率为84.38%(54/64)。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应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复位骨折,且并发症发生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2月至2011年8月经我院收治资料齐全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70例,所有患者由同一名医师采取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由另一名未参与过治疗的医师测量并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Bohle’s角及Gissane角;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计算术后患者症状改善、足部外形、足及踝关节活动度、Bohle’s角的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68例患者切口一期愈合,2例患者出现伤口表浅感染,所有患者无伤口深部感染发生;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Bohle’s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矫正,AOFAS评分提高,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无明显复位丢失,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总体优良率83.2%。结论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关节内跟骨骨折能够牢固固定并有效维持骨折复位,其疗效满意,外侧入路手术切口设计合理,严格在骨膜下剥离,细致操作下可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0月2012年12月对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跟骨骨折46例(60足)。按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6足,Ⅲ型20足,Ⅳ型14足,手术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切口,骨折复位后以锁定钢板内固定。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L形人路普通跟骨钛板内固定的28例(40足)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采用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的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定足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02012年12月对收治并获得随访的跟骨骨折46例(60足)。按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26足,Ⅲ型20足,Ⅳ型14足,手术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切口,骨折复位后以锁定钢板内固定。并与同期采用经典跟外侧L形人路普通跟骨钛板内固定的28例(40足)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采用美国骨科足与踝关节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Ankle Society,AOFAS)的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定足踝功能。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018个月(平均13个月)。改良扩大跟外侧入路组术后出现1足伤口浅表感染,1足伤口裂开内固定外露,均无骨髓炎发生。术后复查X线示内固定装置在位,无松动、断裂。根据末次随访时AOFAS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32足,良22足,可5足,差1足,优良率为90.00%。经典跟外侧入路组术后出现3足伤口浅表感染,4足伤口裂开内固定外露,无骨髓炎发生。术后复查X线示4足内固定装置出现松动,1足内固定装置断裂失效。根据末次随访时AOFAS足踝临床功能评分系统评分:优18足,良10足,可6足,差6足,优良率为70.00%。两组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两组术后AOFAS足踝临床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跟骨骨折采用改良扩大跟外侧L形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具有显露骨折端好、并发症少、早期功能锻炼、能够明显提高手术疗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不同入路方式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应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4例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行L形外侧入路,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跗骨窦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距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后VAS评分等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距下关节功能轻度受限与重度受限发生率有差异(P<0.05)。结论: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跗骨窦间隙入路方式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疗效优于L形外侧入路方式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外侧横行小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跟骨关节内骨折54例,分为外侧横行小切口组38例,传统“L”形切口组16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第6天 VAS 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情况、术后影像学结果及 Maryland 足部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2组患者手术时间、末次影像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出血量、术后第6天 VAS 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情情况、Maryland 足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横行小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总体疗效相当,但外侧横行小切口组具有切口小,出血量少,手术创伤小,切口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8.
蒲金川  王瑞 《新疆医学》2023,(4):434-437
目的 分析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病人经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对功能恢复产生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0年7月从本院选取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5,行传统外侧L型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和观察组(n=25,行经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情况、足踝功能评分改善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组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无显著差异(P>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足踝功能评分术前无显著差异(P> 0.05),手术后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腓肠神经损伤、拐角坏死去除钛板、深部感染以及浅表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 经外侧扩展入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突出,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了足踝功能,且安全性较高,促进了患者病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不当,可引起较严重的患肢功能障碍。我院自1999年-2002年共治疗波及跟距关节面的粉碎骨折46例,采用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内固定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0年6月~2006年8月应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66例(72足),随访时间3个月~5年。结果优52足,良14足,差6足,优良率92%。结论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尤其适宜单纯关节面塌陷、无粉碎性骨折的患者。  相似文献   

11.
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分跟骨骨折系关节内骨折,主要为高能量损伤所致。最常见的是高处坠落跟部着地,足跟部遭受垂直撞击导致跟骨骨折,因此骨折常波及跟距关节,导致跟骨距下关节面压缩,跟骨高度损失、宽度增加。治疗不当常出现距下关节的创伤性关节炎,影响患者的康复。我科从2002年起应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共33例(38足),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黄富运 《右江医学》2008,36(1):87-89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复杂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2%,而跟骨关节内骨折约占跟骨骨折的70%,常遗留严重后遗症,甚至致残。近10年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取得较大进展,包括切开复位、手法复位、植骨、经皮撬拨等等。本文就目前国内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进展及其疗效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何重荣 《当代医学》2011,17(36):56-58
目的比较L形钢板和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针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L形钢板治疗,实验组给予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针治疗。结果实验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愈合时间,Gissane角相对恢复和Bohler角相对恢复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实验者切口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跟腱旁小切口克氏针内固定既避免了传统L形钢板和克氏针的缺陷,又较好的保留了两者的优点,值得临床考虑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对跟骨关节内骨折28例手术适应症、手术时机、切口选择、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早期1例发生皮缘坏死,无感染、无血管、神经、肌腱损伤。后期获8月~2年随访28例,骨折全部愈合,无内固定物松动和断裂,跟骨塌陷恢复高度无丧失,无扁平足。2例出现负重疼痛,8例出现骨质疏松。结论:对跟骨关节内骨折,术前必须对骨折的类型,局部软组织挫伤程度估计充分,术中应尽量减少切口的剥离、牵拉,骨折整复要求关节面平整,对缺损、塌陷、骨质疏松者应植骨等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的外侧横行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50足)闭合性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患者采用改良的外侧横行切口治疗,据侧位X线片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第3天及术后3个月的Gissane角、Bohler角和跟骨的高度,同时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评分系统的踝-后足进行评价术后足踝功能。结果 Gissane角由术前平均(149.04±13.33)°改善至术后第3天的(128.96±4.32)°及术后3个月的(129.44±3.82)°,Bohler角由术前平均(16.56±4.63)°改善至术后第3天的(32.68±4.09)°及术后3个月的(30.72±4.92)°,跟骨的高度术前平均(32.64±2.22)mm改善至术后第3天的(41.12±3.24)mm及术后3个月的(41.00±3.09)mm,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优35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90%。结论应用改良的外侧横行切口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7.
<正>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复杂骨折,其治疗长期以来存在争议,预后多不太满意。近年来,随着Sanders CT分型及内固定器材和手术方法的改进,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已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减少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我科自2002年6月~2010年6月,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72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18.
跟骨是人体最大的跗骨,对人体的负重及行走至关重要。跟骨骨折是足部最常见的损伤,约占全身骨折的2%,占跗骨骨折的60%[1],且大部分骨折累及距下关节面,属关节内骨折,此类骨折保守治疗难以达到满意效果,预后较差。我院自1998年5月~2003年7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17例(19足),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7例(19足),男12例,女5例。左侧9例,右侧6例,双侧2例,年龄22~48岁,平均325岁。受伤原因:坠落伤11例,车祸伤6例。手术时间为伤后6~14d,平均9d。12 骨折类型术前常规摄跟骨侧位,轴位及Broden位X…  相似文献   

19.
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 ,在人体负重与行走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发生骨折占跗骨的 6 0 % ,占全身骨折的 2 0 % ,且大部分涉及跟距关节[1] 。对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 ,目前多趋向于手术治疗[1~ 6] 。我科从 1999年 2月~ 2 0 0 1年 1月 ,对该类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共计 8例 (10足 ) ,经随访效果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情况 本组 8例 10足 ,男 6例 ,女 2例 ;右足 4例 ,左足 2例 ,双足 2例 ;年龄 2 1~ 4 5岁 ,平均 33.1岁。高处坠落伤 7例 ,车祸伤 1例 ,均为闭合性骨折。伤时合并脊柱骨折 3例 ,骨盆骨折 1例 ,胫腓骨骨折 1例。1.2…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7例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本组27例31足均随访5个月~24个月,平均随访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优6足(19.4%),良21足(67.7%),可4足(12.9%),优良率87.1%。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