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是发生在肾盂和输尿管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占尿路上皮癌(UCC)的5%~10%。无论是否接受治疗,15%~50%的患者在原发性UTUC治疗后会在膀胱内复发。但是目前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并不明确,很难对高复发风险的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和预测。因此,本文主要对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研究模板化淋巴结清扫术(lymph node dissection, LND)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中的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9月—2022年6月行腹腔镜下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laparoscopic 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LRNU)且术后病理证实为UTUC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是否行LND,将患者分为LND组和NLND组,检验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分析肿瘤结局的影响因素。结果:2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住院费用及术后Ⅱ级并发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ND组的累积生存率(68.5%vs 55.1%,P=0.077)及无复发生存率(82.1%vs 58.9%,P=0.024)均高于NLND组;在≥pT2期患者中2组累积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7.5%vs 45.4%(P=0.063)和79.9%vs 50.4%(P=0.017);在cN0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对行根治手术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6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93例UTU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对预后的影响。采用χ2检验分析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87例(12.6%)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606例(87.4%)无NMIBC病史及未合并NMIBC。随访2~133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0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16例死亡,其中172例死于UTUC;148例出现膀胱内肿瘤复发。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的患者相较于无NMIBC病史及未合并NMIBC的患者有着更高的多灶性肿瘤(肾盂+输尿管)的比例(P0.001)及更大的肿瘤直径(P=0.03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年龄≥65岁、肿瘤WHO高级别、肿瘤≥pT2期及淋巴结转移是总生存率(OS)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肿瘤直径3cm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性别及肿瘤位置是膀胱内无复发生存率(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是UTUC患者行根治术后OS、CSS和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需加强对有NMIBC病史或合并NMIBC的UTUC患者的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生存模型,探究影响UTUC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风险因素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2月于临沂市肿瘤医院就诊的UTUC患者240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泌尿系统指标进行检测。出院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依据随访患者术后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n=52)和生存组(n=188),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数据。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UTUC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结果: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的年龄较大,且肿瘤等级高、肿瘤位于输尿管、肿瘤直径>3 cm、病理分期为T2~4、淋巴结转移、未接受辅助化疗的比例显著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等级高、肿瘤位于输尿管、肿瘤直径>3 cm、病理分期为T2~4、淋巴结转移为UTUC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预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95%CI:0.805~0.839),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相似文献   

5.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9):693-698
目的:分析接受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eterectomy, RNU)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以构建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方法: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0年9月—2019年10月232例接受RNU的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资料、血液学参数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癌症特异性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 CSS)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诺模图预测患者的5年CSS率,并且使用受试者工作(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检验风险分层模型的准确性。结果:232例患者中,男156例(67.2%),女76例(32.8%),病理分期(T_2)105例(45.3%),高级别肿瘤200例(86.2%),淋巴脉管侵犯(LVI)40例(17.2%),肿瘤侵犯神经18例(7.8%),手术切缘阳性15例(6.5%),乳头状肿瘤194例(83.6%)。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随访期间有38例(16.4%)患者死于UTUC。T分期(T_2)、存在LVI、手术切缘阳性、术中出血170 mL、术后未行膀胱灌注和术后低白蛋白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构建了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高风险组及低风险组的5年CSS率分别为(45.0±8.4)%和(89.7±7.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该风险评分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1(P0.001),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47%和62.37%。结论:在综合分析中国华东地区单中心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血液学参数以及随访资料后,我们筛选出了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了适合中国华东地区UTUC患者的预后风险分层模型。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准确性,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术后对患者进行及时评估,进而指导后续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合并上尿路积水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2003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间126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的资料,上尿路积水39例(31.0%),单因素分析上尿路积水对膀胱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的影响,多因素分析上尿路积水、病理T分期和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对膀胱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人表皮因子受体-2(HER-2)在膀胱尿路上皮癌(UBC)和上尿路上皮癌(UTUC)中表达的差异性,及其与这两种疾病复发及进展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22年6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84例尿路上皮癌患者,按照肿瘤部位分为UBC组及UTUC组,比较两组中HER-2的阳性表达率,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RFS)及无进展生存期(PFS)。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HER-2阳性表达对UBC及UTUC患者复发及进展的影响。结果 UBC患者HER-2阳性表达显著高于UTUC患者(49.6%vs.32.2%,P=0.027)。UTUC患者中,肾盂癌患者HER-2阳性表达相较于输尿管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6%vs.34.8%,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HER-2阳性表达影响UBC复发(P<0.001);HER-2阳性表达(P<0.001)、肿瘤直径≥3 cm(P<0.001)、分期≥T2(P=0.003)以及多发肿瘤灶(P=0.033)均可影响UBC进展;HER-2阳性表达对UTUC复发及进展的影...  相似文献   

8.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21,36(5):357-361
目的:探究不同分期的肾盂癌及输尿管癌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8年我院诊断为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的1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肾盂癌组及输尿管癌组。Cox比例危险模式分析患者的无复发生存率(RF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总体生存率(OS)与预后相关的病理特点。Kaplan-Meier生存回归曲线分析上述特点对预后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在Cox分析中肿瘤的病理分级分期可以作为肿瘤复发及死亡的预测因素。原发肿瘤部位在RFS、CSS或OS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74、0.69、0.75)。Kaplan-Meier生存回归曲线分析中肿瘤位置不会对预后产生影响(RFS:P=0.148,CSS:P=0.332),而输尿管镜检降低输尿管癌CSS(P=0.021)。将肾盂癌组及输尿管癌组按照T_a+T_(is)+T_1、T_2及T_3+T_4期分成3个亚组进行生存回归分析,各个亚组中肾盂癌与输尿管癌不存在预后差异性。结论:术前输尿管镜活检更易造成输尿管癌患者肿瘤特异性死亡,但UTUC不存在肿瘤原发位置的预后性差异。因此不应将UTUC的肿瘤部位作为临床决策的考虑因素,而对疑似输尿管癌患者是否行输尿管镜活检需谨慎决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大小对行根治手术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预后的影响,以提高UTUC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6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806例行根治性手术的UTUC患者的临床及预后资料,研究肿瘤大小(3 cm)与临床病理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男529例,女277例;年龄25~89岁,中位年龄67岁;390例伴有术前肾积水,119例合并糖尿病;肿瘤位于肾盂421例,位于输尿管317例,同时位于肾盂及输尿管68例。采用χ~2检验分析肿瘤大小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运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355例(44.0%)肿瘤直径3 cm,451例(56.0%)肿瘤直径≤3 cm。806例的病理分级为低级别239例,高级别567例;病理分期为T_a及T_1期395例,T_2期133例,T_3期254例,T_4期24例;31例伴有鳞状或腺样分化;192例进行淋巴结清扫,其中51例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随访2~20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1个月。随访期间共有202例因UTUC死亡,162例出现膀胱内肿瘤复发。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和膀胱内无复发生存率(IRFS)分别为67.3%和74.0%,均明显低于肿瘤≤3 cm患者的76.4%和78.0%(P0.05)。肿瘤直径3 cm的患者相较于肿瘤直径≤3 cm患者有着更高的肾盂+输尿管占位的比例(P0.001)、病理分期(P=0.023)、淋巴结转移率(P=0.005)以及鳞状或腺样分化(P=0.019)。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 cm、年龄≥65岁、合并有糖尿病、肿瘤WHO高级别、肿瘤≥pT_2期、淋巴结转移是CS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肿瘤直径3 cm和肿瘤位置是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UTUC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直径3 cm是UTUC患者行根治术后CSS和I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肿瘤大小行进一步的研究有助于术后对患者进行危险管理分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出现膀胱内复发(IV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于2011年1月—2017年7月收治317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NLR组及高NLR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导致UTUC术后出现IVR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将其有意义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ROC曲线显示NLR最佳截断值为1.877,单因素分析示BMI<18.5 kg/m2或≥24 kg/m2、肿瘤分期、术前行输尿管镜检查、既往或合并膀胱癌、高NLR是UTUC术后出现IVR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上各项均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的获取简易经济,高NLR水平对UTUC患者术后出现IVR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 约占尿路上皮癌的5%。肾输尿管根治性切除术(RNU)是UTUC治疗的金标准, 但术后膀胱癌的复发率可高达20%以上。UTUC在术后管理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准确预测肿瘤复发和疾病进展。了解UTUC术后复发膀胱癌的分子机制对指导肿瘤治疗及评估患者预后十分重要, 现就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术后pT2~4NxM0期的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是否受益于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RNU)后90 d内开始的辅助化疗,并寻找UTUC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21年8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RNU治疗的398例术后病理证实为pT2~4NxM0期UTUC患者的临床数据。105例患者在RNU后90 d内接受吉西他滨加铂类辅助化疗纳入即刻化疗组,另外293例患者术后未接受化疗或未能在90 d内启动化疗而被纳入对照组。中位随访64(1~129)个月,监测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使用Kaplan-Meier方法评估总生存期(OS)和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SS)。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评估预后因素和膀胱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即刻辅助化疗、病理分级和N分期是独立的临床预后预测因素。Kaplan-Meier曲线显示,术后即刻化疗显著改善了UTUC患者的OS和CSS,尤其是淋巴结阳性患者。105例患者化疗期间未发生严重或致命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术前红细胞(RBC)相关指标对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患者术后的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701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中位随访时间39(17~67)个月。男401例(57.2%),女300例(42.8%)。515例(73.5%)诊断为高级别肿瘤,pT3和pT4期分别有247例(35.2%)和100例(14.3%)。患者5年总体生存(OS)、肿瘤特异性生存(CSS)及无复发生存(RFS)分别为54.6%、60.6%及49.0%。术前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0.39、血红蛋白(HGB)114g/L、平均血红蛋白量(MCH)28.6pg、红细胞平均体积(MCV)91.3fl、RBC4.09×1012/L或红细胞分布宽度(RDW)13.9%,其预后明显较差(均P0.05)。肿瘤T分期和肿瘤分级、淋巴结转移、同时伴多种组织类型(CVH)是CSS、RFS及OS的独立预测因子;肿瘤基底类型与CSS相关(HR=1.67,95%CI:1.06~2.63,P=0.028)。MCH是CSS(HR=1.54,95%CI:1.04~2.27,P=0.032)和RFS(HR=1.46,95%CI:1.04~2.03,P=0.028)的独立预测因子。然而其他RBC相关因子仅在单因素分析时有预测价值,在多因素分析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全面分析了RBC相关因子在中国西南UTUC患者中的预后作用,研究结果表明MCH是UTUC患者术后CSS和RFS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局部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UTUC并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淋巴结清扫术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2例, 女115例;年龄(65.52±10.14)岁;左侧122例, 右侧115例;肾盂肿瘤102例, 输尿管肿瘤124例, 多部位肿瘤11例。根据病理结果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 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两组的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无局部复发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肿瘤特异性生存和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37例中, 病理淋巴结阴性组180例(75.9%), 淋巴结阳性组57例(24.1%)。淋巴结阳性组较淋巴结阴性组有更高比例的肾盂肿瘤[57.9%(33/57)与38.1%(69/180)]、病理T3~4期[84.2%(48/57)与32.8%(59/180)]、G3分级[91.2%(52/57)与55.6%(100/180)]、腺样分化[17.5%(1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的患者中,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10-2015-12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UTUC患者146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截至查找器选取最佳截止点。采用卡普兰-梅尔法和对数秩检验绘制生存曲线。使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146例患者中,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的最佳截止点为2.195。以此将患者分为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LMR水平与病理肿瘤分期显著相关(P0.05)。高水平组及低水平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8±7.8%)和(27.7±26.9%),5年肿瘤特异生存率分别为(83.5±7.6%)和(28.6±2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低LMR水平与OS和CSS率下降显著相关(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多灶、病理T分期、LMR水平是UTUC预后OS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 LMR可作为UTUC患者生存结局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发性上尿路上皮癌(UTUC)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0例UTU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比较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组间的病理TN分期、Grade分级、合并膀胱内肿瘤有无差异(χ2检验)以及两组间术后生存时间是否相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及Wilcoxon检验)。结果:38例患者术后病理诊断为多发性UTUC,与单发性UTUC相比,其预示着更高的病理分级(P=0.031)、分期(P<0.01)、淋巴结转移率(P=0.023)及合并膀胱肿瘤的比例(P=0.002)。术后随访3~302个月,平均随访30个月,发现死亡66例,其中多发性UTUC组死亡13例,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为40.0%(P=0.036)。结论:多发性UTUC具有更强的生物学侵袭特性,预后更差,治疗策略应选择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术后需要更严密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上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0例UTU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SII预测膀胱内复发风险的截断值,比较不同SII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无复发生存期(RFS)。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ROC曲线显示,SII对UTUC患者RFS评价的曲线下面积为0.688,最佳截断值为410.3×109。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UTUC患者SII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SII<410.3×109组与SII≥410.3×109组的膀胱内复发率分别为10.5%、41.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SII≥410.3×109组患者RFS显著差于SII<410.3×109组(P=0.000)。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术前肾积水、术前SII是影响UTUC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SII作为一种炎症指标,可用于评价UTUC根治术后膀胱内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正>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包括肾盂癌和输尿管癌,在欧美国家其发病率较低,约占尿路上皮癌的5%~10%[1-2],在我国其发病率较高,占尿路上皮癌的18%[3]。UTUC标准手术方法是根治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膀胱袖套状切除术(radical nephrourotertectomy,RNU),但术后常出现膀胱肿瘤复发,影响预后。膀胱灌注化疗对减少膀胱肿瘤复发具有重要作用,但灌注方案尚未达成统一意见,本文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21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566例UTU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9例, 女277例;年龄(67.3±10.0)岁。其中97例有吸烟史, 29例有肾移植手术史, 120例有糖尿病史, 76例有冠心病史, 146例有高脂血症史, 271例有高血压病史, 50例有慢性肾病史。43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确诊UTUC时366例合并肾积水, 55例合并膀胱癌。566例中, 肾盂癌210例,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肿瘤5例, 输尿管癌226例, 多灶肿瘤125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UTUC组和UTUC伴其他组织学类型组, 比较两组的临床及病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UTUC出现其他组织学类型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 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UTUC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566例中, 511例为单纯UTUC;55例伴其他组织学类型, 其中伴鳞状分化30例, 腺样分化6例, 黏液变性5例, 肉瘤样癌5例, 微乳头状癌2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UTUC)患者的预后因素及术后再发膀胱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4例UTUC资料。随访并分析吸烟、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既往患有膀胱癌、年龄、性别、肿瘤数目、肿瘤位置、肿瘤分期、肿瘤分级、手术方式等对UTUC预后的影响,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各因素与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生存率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与术后再发膀胱癌的关系。结果:T_1患者5年生存率为80.0%(60/75),T_2为64.6%(62/96),T_3为43.8%(35/80),T_4为18.9%(10/53),T_1~T_2与T_3~T_4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影响UTUC患者长期生存率的因素为吸烟、既往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既往患有膀胱癌、年龄、肿瘤分期、肿瘤分级。与术后再发膀胱癌显著相关的因素是肿瘤分期、分级、肿瘤数目、输尿管镜检、是否术后膀胱灌注药物、低位肿瘤。结论:吸烟、既往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既往患有膀胱癌、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肿瘤分级是影响UTUC患者长期存活的危险因素。肿瘤分期、肿瘤分级、肿瘤数目、输尿管镜检、低位肿瘤是术后再发膀胱癌的高风险因素,术后定期膀胱灌注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