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肌皮神经在胸小肌下缘起自臂丛外侧束 ,斜穿喙肱肌 ,经肱二头肌和肱肌间下降 ,终支 (皮支 )在肘关节附近于肱二头肌腱外侧穿深筋膜延续为前臂外侧皮神经。肌皮神经肌支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和肱肌 ,皮支 (前臂外侧皮神经 )支配前臂外侧皮肤。我教研室在解剖一年轻男性尸体时 ,发现其右侧肌皮神经变异。肱二头肌肌支、肱肌肌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来自正中神经 ,喙肱肌肌支来自臂丛后束 ,现报道如下。右侧臂丛外侧束在胸小肌中间位置从内侧发出一细分支 (横径 1mm) ,在胸小肌下缘与正中神经内侧根汇合 ,两根夹持腋动脉下行 2cm后与臂丛外侧…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追寻观察及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腋窝胸大肌外侧缘处,臂丛各分支神经的超声解剖学特征,为超声引导下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实施提供超声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就诊并拟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333例,所有阻滞均在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下实施。将超声探头置于腋窝近端垂直肢体长轴放置,采集胸大肌外侧缘与肱二头肌交汇处的横断面图像,通过近远端移动超声探头追寻明确各组织结构的位置及形态;使用神经刺激器分别定位并记录各分支神经的位置;记录腋动脉上缘距离皮肤深度及腋鞘内静脉数量。结果腋窝处臂丛神经分支可呈现为圆形、椭圆形或扁平状高回声或低回声结构。333例患者中胸大肌外侧缘处正中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前外侧紧邻肱二头肌走行(250例,75. 1%),尺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前内侧(306例,91. 9%),桡神经主要分布在腋动脉的后内侧走行于肱三头肌表面(299例,89. 8%),正中、尺、桡神经总是按顺时针顺序分布。大部分情况下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外(254例,76. 3%),部分患者位于腋鞘内(71例,21. 3%),并与正中神经伴行,有8例患者在此处未找到明确的肌皮神经结构。163例(48. 9%)患者可在尺神经的尺侧视及一细小神经,该神经可能为前臂内侧皮神经。333例患者中,腋鞘内静脉数量为1~4条,腋动脉上缘距离皮肤深度为(0. 7±0. 3) cm。结论腋窝胸大肌外侧缘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在腋鞘内围绕腋动脉按顺时针方向排列分布,其相对于腋动脉位置存在高度解剖变异,在尺神经附近部分患者可视及前臂内侧皮神经位于腋鞘内,肌皮神经在腋鞘内外均有分布,腋动脉周围有多条静脉伴行。  相似文献   

3.
定位臂丛神经后束对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 PY  Che XH  Gu HH  Liang WM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29):2058-2061
目的比较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定位臂丛后束与外侧束的阻滞成功率。方法选择7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外侧束组和后束组,采用Wilson提出的喙突人路,通过神经刺激器分别引发臂丛神经的外侧束或后束所支配的远端运动反应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ml。在给药后5min、10min、20min、30min分别记录上肢5支终末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结果外侧束组阻滞成功率为53.1%,后束组阻滞成功率为78.9%,后束组成功率显著高于外侧束组(P〈0.05)。结论引发后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阻滞成功率要高于引发外侧束所支配的运动反应后给药的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肌皮神经由颈5、6神经纤维组成,是外侧束外侧头的终末支,走行途中分支支配喙肱肌、肱二头肌及肱肌,终末支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支的出现率约21.43%[1],2011年10月在解剖1具约40岁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双侧肌皮神经与正中神经交通支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后路与传统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后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P组)和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入室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同时留置神经阻滞导管,操作完成后于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通过神经阻滞导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放置神经阻滞导管时间、穿刺深度和神经阻滞导管留置深度;记录术后6、12、18、24、36、48h 静息和运动VAS;记录术后48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更换敷贴次数及患者满意度评分;记录运动阻滞、不良事件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I组比较,P组穿刺及置管深度更深(P<0.01),术后12、18、24、36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更低(P<0.05);与I组比较,P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及更换敷贴次数更少,导管移位、脱出及穿刺点渗液发生率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后路与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但后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导管位置更加稳固,不易移位、渗液及脱出,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麻醉中应用效果。方法:比较德清中医院2005-2012年间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和高位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神经阻滞患者的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结果: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组麻醉效果I级8/40,高位臂丛阻滞联合组麻醉效果I级26/40,有显著性差异;并发症:肌间沟臂丛联合组10/40,高位联合组4/40.结论:高位臂丛阻滞联合组比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组麻醉效果更好,且其副作用更少,建议对于锁骨中外侧骨折患者麻醉优先使用。  相似文献   

7.
在局部解剖教学中,发现1例双侧肌皮神经未形成主干,直接由臂丛外侧束发出分支代替的变异,且同侧正中神经呈低位型汇合。本例尸体为男性,40岁左右,身高约160cm。左侧臂丛外侧束在距离锁骨中点3.7cm处穿入喙肱肌。在距离锁骨中点14cm处穿出喙肱肌,行于肱动脉外侧,下行距锁骨中点25cm处与臂丛内侧束发出的正中神经内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麻醉安全有效的阻滞方法.方法 518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均分2组,Ⅰ组为单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肌间沟阻滞法,肘以下手术采用腋路阻滞法,1次完全注入局麻药40 mL; Ⅱ组为两点阻滞组:肘以上手术采用采用肌间沟加颈丛神经阻滞(C4),以肌间沟臂丛阻滞为主,肌间沟注射局麻药25mL,颈丛神经阻滞15 mL,肘以下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阻滞,以腋路臂丛阻滞为主,腋路注射局麻药混合液25 mL,肌间沟注射15mL,观察麻醉效果、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Ⅰ组神经阻滞成功率86.48%,明显低于Ⅱ组(96.91%),有3例改全麻插管完成手术;Ⅰ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Ⅱ组;Ⅱ组术中血压、心率变化较Ⅰ组平稳(P<0.05).结论 上肢手术采用肌间沟加腋路或肌间沟加颈丛两点阻滞法,能保证麻醉效果,成功率高,并且安全性和有效性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183例上肢手术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75),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3),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n=55),观察不同麻醉方式的效果。结果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0%,显著高于肌间沟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麻醉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中毒反应。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效果较为理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三种不同神经阻滞方式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011年8月-2013年7月我院96例锁骨骨折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各32例,A组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采用单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采用肌问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三组麻醉效果。结果C组麻醉效果优良率显著优于A组及B组(P〈0.05)。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优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或颈丛神经阻滞,是锁骨骨折手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上肢静脉局部麻醉对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作用,方法:154例前臂或手部手术病人,均采用传统肌沟臂丛神经阻滞,注入1%利多卡因+0.25%布丝卡因混合液20ml,对注工后20min手术区域仍有疼痛的病人,行静脉内局部麻醉,观察麻醉效果。结果:肌间沟臂合液20ml,腋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阻滞成功率达81.8%,正中神经、尺神经、肋间臂神经阻滞成功率分别为55.8%、53.2%和45.4%,阻滞不全需用静脉局部麻醉57例,占总例数的37%,用静脉局部麻醉后麻醉完善51例,结论: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失败率较高,静局部麻醉可显改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合并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行前臂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腋路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腋路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联合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联合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感觉、运动阻滞效果,操作时长,局麻药用量,止血带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程度无差异(P>0.05),腋路组的操作时长及局麻药用量均小于联合组(P<0.05);两组均无止血带疼痛;联合组发生1例Horner综合征、1例血压增高。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联合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可有效地运用于前臂手术的麻醉,且操作快,局麻药用量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支转位修复腋神经与肌皮神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测50侧成人上肢标本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的起点、入肌点、横径、无损伤分离长度;测量肌皮神经分支及腋神经前、后支起点、横径;在2侧新鲜上肢标本上切取上述肌支,体视显微镜下进行神经纤维计数.结果 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主干无损伤分离长度为44.6±1.7 mm,有2~4个分支,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与腋神经前支、肌皮神经分支在横径、纤维数上相近,外侧头肌支可分离长度大于其起点与腋神经起点间的距离,桡神经肱三头肌支起点与肱二头肌支起点在同一平面.结论 臂丛上干损伤后,桡神经肱三头肌外侧头支可转位修复腋神经、肌皮神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注药方法对斜角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拟行上臂中下1/3以下部位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于斜角肌间沟处用便携式神经刺激器进行定位后,按分组要求注入局麻液,即:I组取头高45°体位注入局麻液;II组在注入局麻液同时压迫注射点上方;Ⅲ组注入局麻液后自近端向远端进行皮肤按揉。所用局麻液均为0.375%罗哌卡因30ml。结果II组和Ⅲ组病人臂丛神经被完善阻滞效果优于I组。结论斜角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压迫注射点上方或注入局麻液后自近端向远端进行皮肤按揉,有助于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注药方法对斜角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600例拟行上臂中下1/3以下部位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于斜角肌间沟处用便携式神经刺激器进行定位后,按分组要求注入局麻液,即:Ⅰ组取头高45°体位注入局麻液;Ⅱ组在注入局麻液同时压迫注射点上方; Ⅲ组注入局麻液后自近端向远端进行皮肤按揉.所用局麻液均为0.375%罗哌卡因30 ml.结果 Ⅱ组和Ⅲ组病人臂丛神经被完善阻滞效果优于Ⅰ组.结论 斜角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时压迫注射点上方或注入局麻液后自近端向远端进行皮肤按揉,有助于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男尸,约40岁.在解剖中发现,左上肢正中神经由3部分纤维在两处相合形成.第1处在胸小肌下缘、腋动脉前内侧,由发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根,距喙突4.08cm处相合,内侧根宽0.3cm,厚0.15cm,外侧根宽0.2cm,厚0.10cm,合成后的干宽0.35cm,厚0.2cm.第2处在臂中、下1/3交界处,腋动脉的前外侧方,由第1次合成的干与肌皮神经发出的分支在距喙突21.07cm处相合成正中神经,肌皮神经分支宽0.32cm,厚0.21cm,相合后的正中神经宽0.53cm,厚0.21cm,见图1、图2.  相似文献   

17.
三种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麻醉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三种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应用于临床不同手术部位的麻醉效果。方法:采用锁骨上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和腋路阻滞法,用于不同部位的手术麻醉,并对其疼痛消失时间及麻醉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臂丛神经阻滞疼痛消失时间:肩部手术肌间沟法作用最快,上臂及前臂内侧、手的尺侧腋路法最快,前臂外侧手的桡侧锁骨上法与肌间沟法最快。其他部位无明显差异。结论:臂丛阻滞三种方法肩部上臂手术多选锁骨上或肌间沟法(必要时配合颈4阻滞),上臂手术多选锁骨上或肌间沟法。前臂手术多选肌沟法或腋路法。单纯尺侧手术多选腋路法阻滞。三种方法也可配合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2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31例:A组行单侧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20m L行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20m L和15m L。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4%罗哌卡因。记录颈浅丛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5分钟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及麻醉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采用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简单安全,手术区域神经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预行肩部手术患者62例分为Ⅰ、Ⅱ两组,均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Ⅰ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物为0.5%罗哌卡因。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效果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Ⅱ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83.9%,阻滞不全者占16.1%,无阻滞失败;Ⅰ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51.6%,阻滞不全者占35.5%,阻滞失败者占12.9%,两组神经阻滞评价差异极为明显(P〈0.01)。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较好地满足肩部手术要求,是一安全、准确、简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以超声引导和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观察记录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肌皮神经对应的解剖位置及变异。方法选择251例行手、前臂及上肢远端手术的患者,麻醉方法为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将超声探头垂直于胸大肌和肱二头肌交界部位放置,采集横断面图像,包括腋动脉、腋静脉、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联合应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并记录每根神经的位置。结果肌皮神经大部分(84.5%)分布在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之间,有33例(13.1%)肌皮神经位于腋鞘内,在腋动脉的外侧,有6例(2.4%)患者在腋窝处未找到肌皮神经,将探头沿长轴向远端滑动,可以在稍远的地方看到支配喙肱肌的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均靠近腋动脉,分布在神经血管束中。结论肌皮神经一般不在腋鞘内,应在喙肱肌中单独阻滞。由于神经分布在腋动脉周围的位置不同,为获得所有终末神经的完善阻滞,最好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每支神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