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吞咽功能训练在重度颅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该院收治的95例重度颅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对照组给予采用常规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吞咽功能指标[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评分,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费用,误吸风险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两组VFS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SSA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抗生素使用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误吸风险、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采用吞咽功能训练可改善重度颅脑损伤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指标评分,缩短带管时间、住院时间,降低抗生素使用费用、误吸风险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于我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辅助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吞咽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吞咽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康复训练辅助针刺治疗能够满足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需求,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3年10月来本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65例,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83例,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对照组82例,单独采用吞咽训练治疗。比较两组sEMG最大波幅、SSA评分、VFSS评分及SWAL-QOL评分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后sEMG最大波幅、VF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SSA评分、SWAL-QOL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G负相关于SSA、SWAL-QOL,正相关于VFSS(P〈0.05),SSA负相关于VFSS,正相关于SWAL-QOL(P〈0.05),VFSS负相关于SWAL-QOL(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能促进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68例,依照康复方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取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采取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干预前后呼吸功能、吞咽功能恢复情况、生命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观察组吞咽造影检查指标水平及生命质量评价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肺活量大于对照组,最长呼气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及生命质量,恢复吞咽功能,改善呼吸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1年4月于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8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1例)。对照组开展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共治疗4周。比较2组干预前后洼田饮水试验分级、X线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结果 干预前,2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VFSS评分及SWAL-QOL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观察组VFSS、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效果,利于吞咽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视频透视吞咽功能研究(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评价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 将5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5例。对照组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VFSS评分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unctional oral intake scale, FOIS)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FOI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包钡的VFSS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吞食稀钡、浓钡、糊钡的VFSS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阿呛组穴联合康复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冯娅  何小燕  曾静  陈静  张薇 《西部医学》2022,34(6):856-860
【摘要】 目的 探讨低频脉冲治疗仪配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脑血流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2018年4月~2021年4月于我院就诊的114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n=57)和对照组(n=57)。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及进行吞咽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低频脉冲治疗仪治疗,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实验(KDWT)]评级、功能性吞咽功能(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评分、吞咽功能评分[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吞咽造影检查评分[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及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脑血流、血清神经因子的差异。结果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洼田饮水实验评级、功能性吞咽功能评分、吞咽功能评分、吞咽造影检查评分、血清神经因子水平(NGF、BDNF)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联合组改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s)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搏动指数(PI)较训练前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脉冲治疗仪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提高患者吞咽能力,改善其神经营养情况及脑部血流情况,降低不良结果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改善吞咽困难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7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确诊且符合洼田饮水试验≥Ⅲ级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4,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法)和研究组(n=33,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采用临床中经典的洼田饮水试验及口中进食功能量表(FOIS)评价吞咽障碍的恢复情况,并采用简化巴氏指数(BI)评价患者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97%(32/33),高于对照组的79.41%(2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两组治疗后FOIS及BI指数得分均升高,洼田饮水实验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研究组FOIS及BI指数得分均升高,洼田饮水实验评分降低(P<0.05)。结论:早期吞咽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及针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100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4组,每组25例,分别为对照组、针刺组、电刺激组和综合组.对照组仅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刺疗法,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综合组则采用以上所有的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分别在治疗1、2、3个疗程后对4组患者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ideo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 治疗1、2、3个疗程后,每组的VFSS评分都呈递增趋势,其中针刺组、电刺激组和综合组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的VFSS评分,针刺组、电刺激组和综合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综合组与针刺组、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个疗程后,各组的VFSS评分改善值均有提高,综合组的VFSS评分改善值最高,与其它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吞咽康复训练、针刺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均有效,但3种治疗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刘海飞  宋丰军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1):1918-1921
目的 研究标本配穴针灸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旨在为更好地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温州市中医院收治的148例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74例,对照组给予内科常规治疗及吞咽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标本配穴针灸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吞咽功能改善情况(SSA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VFSS评分)与生活质量(SWAL-QOL评分),同时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 结果 ①研究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59% vs. 83.78%,P<0.05);②2组治疗前SS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SSA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③2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优于治疗前(均P<0.05);④2组治疗前VFSS评分、SWAL-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后VFSS评分、SWAL-QO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VFSS评分、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⑤研究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5% vs. 5.41%,P>0.05)。 结论 标本配穴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可显著提高总体临床疗效,改善患者吞咽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苷肌肽注射液联合吞咽功能治疗仪治疗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本院收治的156例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78)和对照组(n=78),对照组采用吞咽功能治疗仪治疗,研究组给予脑苷肌肽注射液联合吞咽功能治疗仪治疗。比较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和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ideo fluo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 VFSS)结果改善情况,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率、咽期通过时间、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心理状况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2组VFSS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研究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食管上括约肌完全开放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咽期通过时间、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心理状况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研究组心理状况评分低于对照组(P<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86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卒中单元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吞咽造影检查(VFSE)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67%,高于对照组的8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VFSE评分观察组2.41±0.65分,对照组2.44±0.6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VFSE评分观察组7.44±1.44分,对照组5.55±1.02分,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干预后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实施单元护理模式可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摄食训练联合改良康复吞咽操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及摄食-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行常规干预,观察组44例予以摄食训练联合改良康复吞咽操,1个月后对比两组的康复效果、舌骨喉复合体的活动度、摄食-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渗透-误吸等级量表(PAS)评分比对照组低,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则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舌骨前移、上移活动度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的藤岛摄食-吞咽功能评分为(8.66±1.12)分高于对照组的(7.57±1.01)分(P<0.05);观察组的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I-QOL)评分是(180.19±18.76)分,比对照组的(165.29±20.30)分高(P<0.05)。结论 摄食训练联合改良康复吞咽操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有助于提升其康复效果及舌骨喉复合体的活动度,促进患者摄食-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刘有山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782-1785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及其对舌骨喉复合体动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8例。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洼田饮水试验结果、才藤分级、VFSS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及舌骨喉复合体动度。 结果 经治疗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洼田饮水试验结果分析,观察组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才藤分级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才藤分级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才藤分级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P<0.05)。2组患者治疗后VFSS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VFSS吞咽功能障碍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吞咽半流质食物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舌骨前移距离和舌骨上移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吞咽时甲状软骨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吞咽时舌骨动度及甲状软骨动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NME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症状,提高颏舌骨肌和下颌舌骨肌肌力,有效恢复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脑血管病基础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标准吞咽功能(SSA)评分的疗效比较。结果两组组治疗前后VFSS、SSA评分有明显差异(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VFSS、SSA评分有明显差异(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较好。结论针刺结合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Vitalstim治疗仪与吞咽康复训练联合应用对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0例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予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予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italstim治疗仪联合吞咽康复训练,可提高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其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舌肌训练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7月于浙江省台州医院神经科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26例,采用抛硬币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予吞咽功能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舌肌训练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检查(VFSS)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变化,并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对照组和联合组的SSA评分[(27.92±4.08)分、(23.18±3.27)分]较治疗前[(35.45±5.16)分、(34.96±5.78)分]明显下降,VFSS评分[(5.72±0.91)分、(6.78±1.04)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3.52±0.73)分、(3.97±0.70)分]较治疗前[(4.48±0.67)分、(4.52±0.71)分、(2.95±0.56)分、(3.02±0.59)分]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治疗后联合组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VFSS评分和洼田饮水试验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联合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1,P<0.05)。结论:舌肌训练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肯定,能明显减轻吞咽障碍程度,改善吞咽功能,使患者日常的摄食逐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庄玲玲  冯木兰  张佳虹 《西部医学》2020,51(1):28-29,3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2组均采用吞咽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日1次,每次20 min,连续干预10 d。观察2组干预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分布情况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估(SSA)评分变化,并比较其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级和SS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河源市中医院脑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78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依据常规方案开展治疗)、观察组(除对照组疗法外加以综合康复训练)各39例,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吞咽功能分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吞咽生存质量问卷(SWAL-QOL)评分及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41,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吞咽功能分级1级、2级、3级、4级比例为46.15%、33.33%、15.38%、5.13%优于对照组10.26%、17.95%、41.03%、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626,P<0.05);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SWAL-QOL、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疗效确切,能改善其吞咽功能,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徐艳 《吉林医学》2022,(1):266-268
目的:探讨早期评估与量化食物稠度护理模式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92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吞咽功能常规训练,观察组实施早期评估与量化食物稠度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吞咽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误吸、吸入性肺炎、呛咳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评估与量化食物稠度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及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