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成人白血病,大约占所有白血病的30%〔1〕,氟达拉滨(Flu)的问世结束了CLL的治疗长期依赖于苯丁酸氮芥(clb)的局面,利妥昔单抗(RTX)的出现更是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完全缓解率。目前临床上以Flu、环磷酰胺和RTX联合治疗(FCR)为标准一线治疗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并发自身免疫性血细胞减少(AIC)的临床特征、生物学特征、治疗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断治疗的CLL并发AIC患者的临床特征、生物学特征、治疗方法及转归,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56例CLL患者中6例(11%)并发AIC,其中5例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1例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在经过化疗后并发AIC,中位时间为7(2~40)个月;2例在初诊时并发AIHA。中位年龄为58.5岁,5例为男性;4例为C期,2例为B期。中位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为29.25G/L。经过激素、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利妥昔单抗或联合化疗后5例达缓解,其中3例随着原发病CLL的复发又再次并发AIC。1例患者经激素和化疗后Coombs'试验转阴,因CLL进展骨髓衰竭并发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而死亡。随访至2012年7月,2例死亡,2例失访,2例存活。结论:CLL并发AIC与男性、高龄、进展期及高的淋巴细胞计数相关。激素为CLL并发AIC的一线治疗,对于CLL进展期的患者联合化疗(如利妥昔单抗+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效果更好。CLL并发AIC的复发率较高,控制原发病可降低AIC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总结4例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uodenal type follicular lymphoma, DF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确诊并治疗的4例DF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中位年龄52.5(38~70)岁。4例患者均行内镜检查,病变部位均位于十二指肠降段。1例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方面,2例患者随访观察,1例患者以R-COP方案作为一线化疗方案,应用4个疗程后改为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1例患者采用奥妥珠单抗治疗。1例患者复查胃镜显示十二指肠降部仍有病变,2例患者疾病未进展,1例患者疾病完全缓解。DFL是一种惰性的、进展缓慢的淋巴瘤,大多数DFL是在检查中偶然发现,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部不适。该疾病总体预后较好,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高。目前尚无关于DFL最佳治疗方案的明确建议,治疗选择包括随访观察、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以及联合化疗和放疗等。  相似文献   

4.
分析利妥昔单抗治疗23例狼疮肾炎的疗效与安全性, 探索半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狼疮肾炎的前景。选2013年5月至2021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住院的23例狼疮肾炎患者, 18例患者于第1天和第14天给予利妥昔单抗375 mg/m2, 5例患者于第1天和第14天给予利妥昔单抗500 mg, 6个月后依病情需要按需使用。第1天和第14天同时给予80~120 mg甲泼尼龙, 后以1 mg/kg甲泼尼龙维持4周, 依病情酌情减量至维持量或停用。记录利妥昔单抗治疗后B淋巴细胞水平、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指数2000评分(SLEDAI-2K)。分析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显示, 基线期11例患者存在肾功能不全, 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后12个月9例患者肌酐水平恢复正常[(66.3±10.1) μmol/L 比 (162.7±58.6) μmol/L]; 12例基线期肾功能正常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肾功能恶化。利妥昔单抗诱导治疗12个月后20例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降低[4.00(2.00, 6.80)g 比 0.10(0.08, 0.40) g]。利...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应用抗EGFR、抗VEGF治疗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KRAS基因野生型转移性大肠癌患者72例,一线或者非一线给予西妥昔单抗或贝伐单抗联合化疗。结果西妥昔单抗组总体有效率34.2%,疾病控制率63.2%。一线治疗疾病控制率高于二线治疗(87.5%vs 45.5%,χ2=7.038,P=0.008);一线治疗有效率虽高于二线治疗,但无统计学意义(50.0%vs 22.7%,χ2=3.061,P=0.079)。贝伐单抗组总体有效率29.4%,总体疾病控制率64.7%。一线治疗有效率高于二线治疗(42.9%vs 20.0%,χ2=8.259,P=0.0041);一线治疗疾病控制率效率虽高于二线治疗,但无统计学意义(92.8%vs 45%,χ2=2.072,P=0.15)。西妥昔单抗组总体有效率高于贝伐单抗组,无统计学意义(χ2=1.9,P=0.663)。贝伐单抗组的总体疾病控制率略高于西妥昔单抗组,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89)。西妥昔单抗一线治疗组中位生存期大于非一线治疗(16个月vs 12个月Log-rank法,χ2=9.817,P=0.002)。贝伐单抗一线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大于非一线治疗(24个月vs 17.5个月Logrank法,χ2=9.500,P=0.002)。西妥昔单抗组总体中位生存期是14个月,贝伐单抗组总体中位生存期是18.5个月,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法,χ2=3.425,P=0.064)。多因素分析显示晚期大肠癌患者肿瘤部位及初次治疗是否选择靶向治疗是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17,P=0.037)。结论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大肠癌一线治疗均优于二线,两种药物疗效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影响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治疗边缘区淋巴瘤(MZL)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和分子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202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8例MZL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治患者29例,复发/进展患者19例,均应用BR方案(利妥昔单抗375 mg/m2,d0,苯达莫司汀90 mg/m2,d1~2)进行治疗。48例患者中有36例进行了DNA测序,以进一步探究基因突变对MZL患者中BR方案疗效的影响。结果:48例患者中位年龄65.5(22.0~79.0)岁,男女比例1.5:1.0。29例初治患者中,20例达完全代谢学缓解(CMR),8例达部分代谢学缓解(PMR),CMR率69.0%(20/29),总有效率(ORR)96.6%(28/29)。19例复发/进展患者中,13例达CMR,4例达PMR,CMR率68.4%(13/19),ORR 89.5%(17/19)。中位随访12(6~24)个月,初治患者1年疾病无进展生存(PFS)率为96.2%,1年总生存(OS)率为100.0%;复发/进展患者1年PFS...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小剂量利妥昔单抗靶向控制循环B淋巴细胞数量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4-10-2019-09期间31例难治性AIHA接受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连续使用至外周循环中CD19+细胞降低至流式细胞仪常规检测下限0.1%。结果:经中位2个疗程(1~4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循环CD19细胞比例降至0.1%以下,总体有效率87.1%(27/31)。输注相关不良反应1例(3.2%),1周内发生感染2例(6.5%)。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3个月(2~26个月)。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疗效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初步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继发血小板减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例pSS继发血小板减少患者,2例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2例为糖皮质激素依赖性血小板减少,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共2次,同时联合泼尼松1~2 mg·kg-1·d-1治疗.观察血小板和外周血B细胞的变化.结果 4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水平为(3 ~39)×109/L,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血小板于1~2周内上升,3~8周内恢复至(107~241)×109/L,维持缓解27 ~52周.12周内泼尼松减为3.75 ~7.50 mg/d并维持.1例患者于第27周时复发,血小板降至47×109/L,再次静脉滴点利妥昔单抗100 mg,4周后血小板升至81 x 109/L.4例患者外周血B细胞降至(0.007 ~0.010)×109/L,但未达清除状态.输注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用于治疗pSS继发血小板减少,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部分清除B细胞.  相似文献   

9.
阳文捷  林金盈  许力  黄向英  魏华萍 《内科》2009,4(5):734-735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老年人C020阳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11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CD20阳性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每疗程化疗前即第1天给予利妥昔单抗375mg/m^2,第2天开始化疗。采用CHOP方案化疗.每21~28天重复疗程,至少4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8/11,完全缓解4/11,部分缓解4/11,稳定2/11,进展1/11;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脱发等,少数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皮肤潮红、血压升高、胸闷等利妥昔单抗输注相关反应,1例患者继发出现口唇疱疹。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老年B细胞性淋巴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不良反应可为老年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适于老年淋巴瘤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小剂量利妥昔单抗靶向控制循环B淋巴细胞数量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4-10-2019-09期间31例难治性AIHA接受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连续使用至外周循环中CD19~+细胞降低至流式细胞仪常规检测下限0.1%。结果:经中位2个疗程(1~4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循环CD19细胞比例降至0.1%以下,总体有效率87.1%(27/31)。输注相关不良反应1例(3.2%),1周内发生感染2例(6.5%)。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3个月(2~26个月)。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疗效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北京协和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7例经大剂量激素联合多种免疫抑制剂和静脉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抗磷脂综合征和未分化结缔组织病各1例]患者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并评价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预后.结果 患者中女性6例,男性1例,年龄21~58岁,病程3个月~20年.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改善包括顽固性重度血小板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狼疮肾炎等临床表现.4例患者在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3周~5个月出现感染(包括带状疱疹1例次,单纯疱疹1例次,败血症1例次和肺部感染3例次),3例因严重肺部感染致呼吸衰竭死亡.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结缔组织病有效,但合并免疫抑制剂应用可能出现严重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在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和青岛的4家医院接受BR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20例初治MZL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将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利妥昔单抗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EB病毒(EBV)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为allo-HSCT后EBV病并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26例患者,其中临床诊断EBV病15例,活检确诊(移植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11例。利妥昔单抗静脉输注375 mg/m2,每周1次。采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标准判定疗效,采用通用的毒性分级标准判定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共应用利妥昔单抗78例次,中位3(1~6)例次。利妥昔单抗输注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后1、2、3、4、8周的累积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11.5±6.3)%、(42.2±10.2)%、(64.4±10.0)%、(74.6±9.4)%、(87.3±7.9)%。总有效率84.6%,CR率73.1%;单个器官受累患者的CR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10/10比9/16,P=0.023),临床诊断的EBV病患者CR率高于PTLD患者(13/15比6/11,P=0.0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首剂利妥昔单抗应用后的1年和2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55.7±10.2)%和(39.6±12.4)%。单器官受累患者的存活率高于多器官受累患者(8/10比5/16,P=0.041),临床诊断的患者存活多于PTLD患者(11/15比2/11,P=0.015)。结论 利妥昔单抗治疗EBV病安全有效,建议根据临床诊断在单器官受累时即开始治疗,同时争取尽早获取病理结果。利妥昔单抗的治疗方案需要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来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4月至200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7例M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不同治疗方案疗效及预后因素。结果27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9岁,男女比例2.4∶1,其中88.9%骨髓侵犯、临床分期为Ⅳ期,59.3%脾大,33.3%B症状,11.1%肝大,44.4%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1例染色体检查结果中7例(33.3%)伴附加染色体异常。20例外院诊断结果中,15例(75%)误诊。24例初治患者中,8例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者完全缓解(CR/CRu)、3年总存活(OS)、无进展生存(PFS)率显著高于常规化疗组(分别为87.5%对31.3%,87.5%对24.1%,70.0%对26.9%;P均<0.05)。预后分析显示,年龄>60岁、B症状、肝大、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血红蛋白<110g/L、白蛋白<40g/L及染色体异常≥4种为预后不良因素,而骨髓侵犯、脾大、临床分期对预后无显著影响。伴复杂染色体异常者预后极差,中位生存仅3.5个月。结论中国MCL误诊率高,其临床特点与国外报道类似。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可明显提高CR/CRu,并改...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与利妥昔单抗相关血栓的不良反应非常罕见,通过学习1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严重血栓事件患者的临床特点,进一步了解利妥昔单抗的不良反应。方法详细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 phospholipid syndrome,APS)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后出现血栓的临床表现。结果该患者在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月后,PLT正常,狼疮不活动,但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SLE有效,但给予SLE合并APS患者使用时要警惕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叶伟  杜建霞  张宁  艾敏  李芳  陶晨  赵伟 《肝脏》2016,(10):840-842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结果。结果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入院时均有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及不同程度的消化道症状;病程中患者出现感染表现者7例(70%),肝肾综合征者6例(60%);患者HBV血清学标志物表现为HBsAg(+),抗HBe(+),抗HBc(+)者7例(70%);入院时患者平均ALT(768.7±473.0)U/L,AST(771.7±498.0)U/L,TBil(245.8±155.8)μmol/L;入院时5例(50%)患者PTA40%;治疗后,7例(70%)患者死亡。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后乙型肝炎再活动住院患者肝衰竭比例高,临床症状重,并发症多,进展迅速,疗效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骨淋巴瘤(PBL)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入选西京医院2006年至2014年期间收治的PBL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中位年龄45.6(11~78)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全身症状、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电话和门诊随访至2015年3月。结果 42例患者均以病变部位疼痛或牵涉性麻木为首发临床表现。病理分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50%(21/42)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中17例患者接受了治疗,5例放化疗联合,12例单纯化疗,两组比较,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疗程后评估近期疗效,年龄、性别、分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有无全身症状、病理分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是否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是否联合放疗等对完全缓解率(CR)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13(2~48)个月,无进展生存期3年的4例患者中3例应用了利妥昔单抗。结论 42例PBL患者病理类型主要为DLBCL,治疗以化疗为主,联合放疗未明显提高疗效,应用利妥昔单抗可能会改善预后,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LBCL患者治疗前、接受2个疗程标准RCHOP或CHOP方案诱导缓解治疗后、CHOP诱导治疗未达完全缓解再接受2个疗程RCHOP治疗后达完全缓解者的外周血中IL-17水平以及Th17阳性细胞比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DLBCL初治前(50例)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和IL-17水平较正常对照组(25例)明显升高(均P<0.05),经RCHOP方案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组(11例)Th17细胞比例、IL-17水平较初治前和较CHOP方案治疗后完全缓解组明显下调(均P<0.05);CHOP治疗后完全缓解组(14例)Th17细胞比例、IL-17水平,与初治前比较无明显差异,其中8例未达完全缓解者,再接受2个疗程RCHOP达完全缓解,其Th17细胞比例、IL-17水平明显下调(均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有下调DLBCL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及IL-17水平的作用,且与疗效有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剂量调整的EDOCD(依托泊苷、地塞米松、长春新碱、环磷酰胺、脂质体多柔比星)方案(R-DA-EDOCD)在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CL)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初治PM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临床特点及R-DA-EDOCD方案的疗效。结果:13例患者中,男5例,女8例,中位年龄29(23~60)岁;Ann-Arbor分期Ⅰ期1例,Ⅱ期10例,Ⅲ期1例,Ⅳ期1例;肿瘤直径≥10 cm 7例,乳酸脱氢酶高于正常值(>245 U/L)7例,多浆膜腔积液9例。接受R-DA-EDOCD方案治疗的中位疗程数为7(3~8)个。截至随访结束,中位随访时间为39(5~53)个月,完全缓解11例(84.6%),部分缓解1例(7.7%),疾病进展1例,总反应率为92.3%(12/13);预期3年总生存率为92.3%,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2.1%;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感染和口腔黏膜炎。结论:R-DA-EDOCD方案治疗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近期疗效好,耐受性好,安全性高,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既往激素和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无效或复发的10例SLE患者,予利妥昔单抗100mg,使用4次,同时仅联合使用激素,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利妥昔单抗对狼疮肾炎、神经精神性狼疮、顽固性血小板减少以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均显示有良好的疗效,且起效迅速.10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了泌尿系感染,1例在首剂利妥昔单抗治疗1周后猝死,但不能确定死亡原因与利妥昔单抗相关.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SLE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降低了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