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2,(6):370-372
本例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syndnome)合并毛霉菌感染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EB病毒高载量, 伴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涂片见吞噬血细胞现象, 经地塞米松+依托泊苷+环孢素方案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后EB病毒DNA转阴, 但患者迅速出现严重粒细胞缺乏、高热, 左侧鼻翼溃疡缺损,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毛霉菌感染, 予抗真菌及清创治疗, 真菌感染控制后患者再次发热, 复查EB病毒DNA转阳, 提示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复发, 予信迪利单抗合并芦可替尼挽救治疗后, 抗毛霉菌治疗有效, 但患者因突发大咯血死亡。提示临床医师在血液系统疾病治疗过程中应警惕毛霉病的出现, 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口服Janus Kinase(JAK) 1/JAK_2抑制剂芦可替尼(ruxolitinib,捷恪卫)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骨髓纤维化(post-ET MF)患者的疗效,总结治疗3例患者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MF、1例post-ET MF患者的临床特点,采用芦可替尼治疗的经过及临床疗效。结果:1例32岁男性PMF患者,MF-3级,羟基脲联合α-干扰素治疗4周,血象下降,Hb 48 g/L,WBC 1. 48×10~9/L,PLT 41×10~9/L,芦可替尼以5 mg/d开始,逐渐增加剂量,1个月后血象开始改善,PLT 112×10~9/L,10个月Hb 109 g/L,WBC 4. 9×10~9/L,脾脏缩小至正常。1例67岁男性PMF患者,巨脾,芦可替尼10 mg/次,2次/d,2个月后脾脏明显缩小,但患者自行停药2个月,脾脏再肿胀,厚9. 3 cm,Hb 100 g/L,PLT 89×10~9/L,而WBC 42. 6×10~9/L,重新口服芦可替尼,4个月后,血象基本正常,脾脏缩小,厚5. 8 cm。1例55岁女性,ET病史20年,间断羟基脲治疗,但继发了MF-3级(post-ET MF),检测brc/ab L、JAK_2 V617F、CALR、MPL基因均阴性,用芦可替尼10 mg/次,2次/d,3周后血象急剧下降,直到停药13周后WBC、PLT开始恢复。结论:JAK抑制剂芦可替尼治疗JAK_2 V617F、MPL(exon10)基因阳性的PMF,可使肿大的脾脏明显缩小,改善生活质量。但应密切注意其不良反应,特别是极度减少的血细胞。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DIPSS-Chinese积分系统对预后的预测能力,分析芦可替尼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初次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203例PMF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DIPSS-Chinese积分系统对PM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观察75例接受芦可替尼治疗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203例PMF患者中,男性98例,女性105例,中位发病年龄60(21~82)岁,中位血红蛋白(Hb)80(28~187)g/L。70.0%的患者肋下可触及脾肿大,73.4%的患者可检测到JAK2 V617F突变。DIPSSChinese积分系统可以较好地预测该组患者的预后(P<0.05)。接受以芦可替尼为基础治疗的75例PMF患者中,66.7%获得了临床改善,中位总生存期(OS)62个月。结论 PMF患者多以贫血起病,大部分存在脾肿大及JAK2 V617F突变。DIPSS-Chinese积分系统可以有效地评估患者预后,芦可替尼治疗PMF患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人斯蒂尔病(AOSD)与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S)的关系.方法 选择AOSD组为78例资料完整的AOSD;MAS组是从26例有组织学证据的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随访治疗中确定11例为风湿免疫疾病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在AOSD组78例中,有9例(占12%)在使用治疗之前可以诊断为MAS,但无噬血组织学依据.在11例有噬血现象的MAS中,AOSD 6例,脂膜炎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系统性血管炎各1例.脾脏肿大、白细胞减低、贫血、血小板下降、高甘油三酯是AOSD出现MAS的相关临床指标.结论 AOSD继发MAS的现象比较常见,严重者可以有组织学的噬血表现.AOSD出现脾脏增大、血细胞降低时,需要作MAS的相关检查,包括骨髓检查以及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自然杀伤(NK)细胞活性等,以便及时诊断MAS.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采用小剂量芦可替尼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异基因移植后,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急慢性GVHD患者,在移植后中位时间9(1~56)个月,一线或二线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上加用芦可替尼,予以5 mg每日2次持续口服,症状缓解后5 mg每日1次再减量至5 mg隔日1次口服维持治疗,动态观察临床疗效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26例患者服药中位时间61.5(7~184) d,其中14例(53.8%)完全缓解,9例(34.6%)部分缓解,3例(11.5%)无效,急性、慢性GVHD患者缓解率分别达90.9%(10/11)和86.7%(13/15),总体有效率为88.5%。服药后起效时间10(3~30) d,皮肤、肝脏、肠道、口腔、肺部、肌肉骨骼、眼睛GVHD有效率分别为18/20、2/3、3/3、5/8、1/1、1/1、3/3。1例患者停药出现复发,继续芦可替尼治疗后获得部分缓解。1例患者出现CMV肺炎后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低剂量芦可替尼作为二线药物治疗急慢性GVHD患者耐受性良好,并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噬血细胞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13例噬血细胞综合征(HS)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资料及转归。结果:1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如乳酸脱氢酶及胆红素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低纤维蛋白原血症以及顽固性低钠血症。检测5例患者的甘油三酯及铁蛋白,其浓度明显增高。使用H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富集涂片作瑞-姬氏染色及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噬血细胞综合症(HPS)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HPS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采用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究影响HPS预后的因素。结果:61例HPS患者中1年内死亡26例,生存中位时间为53.4d。其中血清铁蛋白、低白蛋白血症、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减少、乳酸脱氢酶和D-二聚体升高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04,0.015,0.016,0.037,0.049)。当血清铁蛋白≥10000ng/mL,纤维蛋白原<1.5g/L,血小板计数<40×109/L,乳酸脱氢酶≥700U/L,D-二聚体水平≥2000ng/mL时患者预后极差。结论: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白蛋白、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D-二聚体水平是评估HPS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变期(CML-B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BC患者,给予达沙替尼100 mg/d口服治疗,观察达沙替尼对CML患者的血液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反应,并监测不良反应,评估疗效和耐受情况。结果:7例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CML-BC患者服用达沙替尼治疗后均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4例达到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1例达到完全分子学反应。4例达沙替尼治疗后检测到突变,4例死亡。2例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3~4级血小板减少。结论:达沙替尼治疗伊马替尼耐药的BCR-ABL阳性CML-BC患者起效迅速,可获得完全血液学及细胞遗传学缓解,甚至获得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但维持时间短,容易再次出现疾病进展。达沙替尼治疗后可出现新的ABL激酶区突变,导致患者对达沙替尼耐药。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报道1例人嗜粒细胞无形体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有血小板减少,多发淋巴结肿大和血清铁蛋白异常增高等表现,最终经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抗体检测,骨髓穿刺涂片等检查确诊,予以口服多西环素,治疗后患者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本中心首次诊疗过程中使用G-CSF的104例成人HLH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研究。结果:使用G-CSF治疗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体温、血小板绝对值、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趋于好转(P0.05);而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GCSF治疗期间患者未出现幼稚细胞增加、休克、间质性肺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GCSF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成人HLH治疗中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并且尚未发现G-CSF的应用对成人HLH治疗中存在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生化免疫指标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应用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法,对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及同期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静脉血进行生化及免疫指标检测.结果 实验组患儿转氨酶、乳酸脱氢酶、胆红素、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β2微球蛋白明显增高,纤维蛋白原、白蛋白明显降低等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部分生化及免疫指标有明显变化,对明确诊断及进一步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愈骨髓纤维化的惟一治疗方法。文章通过对哪些患者需要做造血干细胞移 植、芦可替尼时代如何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芦可替尼在移植中所起作用、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否治愈骨髓纤维化、如 何提高移植疗效进行综述,指导临床工作中如何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纤维化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Sun XH  Zheng WJ  Zhang W  Zhao Y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0):836-840
目的 通过分析11例自身免疫病(AID)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北京协和医院2004年1月-2009年6月住院的AID合并HPS者11例,回顾性分析其发生诱因、各系统受累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11例AID合并HPS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12 74(30.7±18.3)岁.基础病:斯蒂尔病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3例,干燥综合征(SS)、类风湿关节炎(RA)、韦格纳肉芽肿(WG)、克罗恩病(CD)各1例.诱发HPS因素:基础病活动4例,基础病活动并发感染6例,单纯感染1例.11例患者均有高热,其中肝脾肿大8例,淋巴结肿大7例,神经系统受累4例,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4例.实验室检查:血细胞减少11例,肝功能异常11例,高甘油三酯血症5例,低纤维蛋白原血症9例,铁蛋白>500 μg/L 6例,NK细胞活性降低4例.骨髓涂片均见吞噬血细胞现象.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积极抗感染、静脉人免疫球蛋白(IVIG)支持治疗,5例存活,6例死亡,合并DIC 4例均未存活(r=0.69,P=0.019).结论 AID并发HPS不易与活动性AID鉴别.合并DIC预后差、病死率高.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IVIG对HPS治疗有效,合并感染时加强抗感染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HP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HPS患者中有1例为原发HPS,1例感染相关HPS,4例恶性淋巴瘤相关HPS,1例EB病毒HPS,2例病因不明。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发热,血细胞不同程度下降,凝血功能异常及铁蛋白升高,其中淋巴结肿大5例,脾大5例。8例治疗患者初期评估有效,目前3例已死亡。结论:HPS临床表现多样,疾病快速进展,须提高对该疾病认识,尽早启动治疗方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噬血细胞综合征是由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致命性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血细胞减少及脾大,可在骨髓或其他组织发现噬血细胞现象,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的相关检查结果。本文报道1例以肝功能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妊娠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经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治疗后病情好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相关性嗜血细胞综合征(HLH)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NHL相关性HL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NHL相关性HLH患者中,原发病为NK/T细胞淋巴瘤3例,T细胞淋巴瘤6例,B细胞淋巴瘤4例。13例患者均出现持续性不规则高热,10例患者伴有脾肿大,10例患者出现双下肢水肿,仅1例患者伴有肝肿大,1例伴有皮疹。13例患者血清铁蛋白水平异常升高。12例患者进行了可溶性CD25(sCD25)水平及NK细胞活性检测,1例未进行检测。12例患者均出现sCD25水平异常升高,仅6例患者检测到NK细胞活性减低。5例患者仅接受甲强龙或泼尼松治疗,4例患者接受EP方案(依托泊苷+甲强龙)治疗,3例接受R-DEP方案(芦可替尼+阿霉素脂质体+依托泊苷+甲强龙)治疗,1例NK/T细胞淋巴瘤相关性HLH患者初始在EP联合芦可替尼的基础上接受了西达本胺及tislelizumab治疗,嗜血症状得到控制后随即进入NK/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最后成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截止至2021年9月1日,11例患者死亡,1例治疗后存活至今,另1例目前正在接受抗嗜血治疗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芦可替尼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合并糖皮质激素难治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GVHD)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移植后合并SR-GVH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糖皮质激素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aGVHD)20例(均为Ⅲ~Ⅳ度),糖皮质激素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cGVHD)22例(均为中/重度)。确诊SR-GVHD的患者给予芦可替尼挽救性治疗,在初始治疗的第28天进行疗效评估,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例SR-aGVHD患者治疗28天整体反应率(ORR)为60.0%(12/20),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20.0%(4/20);中位随访时间37.7(1~107)周,其6个月和1年的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55.0%(95%CI 33.24%~76.76%)、45.0%(95%CI 23.24%~66.76%);6个月和1年的无失败生存率(FFS)分别为50.0%(95%CI 28.05%~71.95%)、40.0%(95%CI 18.44%~61.56%)。22例SR-cGVHD患者治疗28天ORR为72.7%(16/22),其中CR率9.1%(2/22);中位随访时间76.9(5~110)周,治疗6个月及1年的OS分别为77.3%(95%CI 59.86%~94.74%)、72.7%(95%CI 54.06%~91.32%),6个月及1年的FFS分别为77.3%(95%CI 59.86%~94.74%)、72.7%(95%CI 54.06%~91.32%)。单因素分析显示,Ⅳ度aGVHD、重度cGVHD可能预示芦可替尼治疗疗效不佳(ORR:Ⅲ度vsⅣ度为88.9%vs 36.4%,P=0.028;中度vs重度为92.3%vs 44.4%,P=0.023)。结论:芦可替尼是挽救性治疗SR-GVHD安全、有效的药物,需要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结果感染相关性17例(65.38%),非感染相关性3例(11.54%),原因不明6例(23.08%)。全组病例临床主要特点为持续高热(100.0%)、肝肿大(84.62%)、脾肿大(92.3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76.92%)、血小板减少(88.46%)、血红蛋白减少(80.77%);骨髓涂片找到噬血细胞(100.0%)。结论儿童感染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以持续高热、肝肿脾大为主要表现,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中两系或三系减少、低纤维蛋白血症、高脂血症、肝功能、心功能异常及血清铁蛋白升高,骨髓找到噬血细胞等为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非驱动突变对芦可替尼治疗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rimary myelofibrosis, PMF)患者的疗效及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2年3月1日就诊于潍坊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初诊的46例PMF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非驱动突变与芦可替尼疗效的关系。结果:46例PMF患者中44例检测出突变,其中6例患者驱动基因检测为三阴型,2例患者未检测出任何基因突变。携带≥3个突变基因组的患者21例,<3个突变基因组25例,对携带≥3个基因突变的PMF患者芦可替尼仍有较好的缩脾及改善体质性症状的效果(P=0.002,0.045),与<3个突变组比较经芦可替尼治疗后缩脾、症状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4,0.232)。携带≥3个突变基因组PMF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缩短:734(119~3 301) d vs 1 904(479~5 461) d(H=-2.387,P=0.017)。携带TET2、ASXL1、EZH2或TP53基因突变与未突变组比较经芦可替尼治疗前后的脾脏缩小及症状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T2:P=0.097,0.088;ASX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2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急性起病,散发于山区,多发病于夏秋季节.临床表现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纳差、肌肉酸痛及不同程度的出血,部分患者伴有肖化系统及神经、精神症状,同时表现为肝脾大、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和凝血功能异常.外周血见较多异型淋巴细胞,骨髓中见噬血组织细胞吞噬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现象等.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经抗病毒、支持、对症治疗后,患者痊愈10例,死亡2例.结论 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进展迅速,易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而死亡,以支持、对症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