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全面总结中医学有关“毒邪”的证治理论.方法:收集相关“毒邪”理论及“毒邪”致病的文献资料,归纳“毒邪”历史源流,探讨“毒邪”致病的证治规律.结果:“毒邪”可归为“邪盛为毒”与“邪蕴为毒”二说,长于“外毒”而短于“内毒”.从“毒邪”辨治来看,对于诸多顽疾的认识与治疗亦有所创新.结论:近代医家对“毒邪”颇有创新,主张“邪盛为毒”,倡导“毒分内外”,其中“内毒”为患,既为病变之所生,亦为病变之始因,但其毒理未详,尤当深究.  相似文献   

2.
论毒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邪是一类重要的致病因素,既可由外侵入,又可由内而生。具有凶猛暴烈、急骤善变、易攻脏腑、性多火热等致病特点。按传统的“三因”理论进行概括,有一定的局限性,从病因学角度对毒邪进行系统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病因理论、预防和治疗毒邪所致病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关于毒邪及其辨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历代医家对于毒邪的认识 ,如何评价毒邪 ,以及如何辨治毒邪。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认为毒邪应为邪气亢极或邪气蕴结不解所致 ,其实质为他邪产生 ,有利于毒邪治疗的确立 ,也符合临床治疗实际。毒邪具有亢极或者蕴结的双面特性 ,而非完全亢烈性 ,尤其是在现代一些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 ,针对邪气蕴结成毒的治疗十分重要。毒邪更非完全火热性。毒邪的辨治 ,首辨外感和内伤 ,外感邪毒可分为风毒、热 (火 )毒、寒毒、湿毒、疫毒、药食毒、虫兽毒、秽毒等 ,内伤邪气有瘀毒、痰饮毒、水毒等 ;次辨阴阳 ,认为临床阴阳之分寒热为关键 ,不能将解毒与清热解毒等同 ;把握解毒要领 ,如清毒、散毒、通毒、下毒等方法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4.
毒邪为中医病因学说之一。近年来 ,由于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现代病理机制研究的深入 ,使得对传统毒邪的认识得以深化和拓展 ,并逐渐成为现代病因学与治疗学研究中新的视点与热点。现将近年来毒邪研究相关文献概述如下。1 毒邪的概念毒的本意是指毒草 ,《说文解字》释 :“毒 ,厚也 ,害人之草。”在古代医药典籍中 ,毒具有多重含义 ,或言病邪 ,或言病证 ,或言药物 ,或言治疗等。就病因学而言 ,毒是指病邪。传统毒邪是指六淫之甚及六淫之外的一些特殊致病物质 ,如“风气相搏 ,变成热毒”及疫疠之毒、蛇毒等。随着现代医家对毒邪认识的深化 ,毒邪…  相似文献   

5.
对胃癌相关病证从病名源流、症状体征、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四方面进行了系统文献研究。认为寒温不适,邪气留止;脏腑失调,邪毒内蕴;七情内伤;失治误治是此类病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梳理出了古代医家论治此类病证的主要方法,包括健脾理气法、攻邪法、活血化瘀法、针刺法、食疗法等。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医理论,湿邪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因素,分为内湿与外湿两种.其致病特点为病程长,缠绵难愈.在多种内科病,尤其是一些疑难病中,湿邪及由其所致的痰饮之邪成为病情迁延难愈之本[1].在脾胃病证中,湿邪为病所产生的一系列病机尤其应为医家重视.  相似文献   

7.
分析神经毒性导致帕金森病发生的机制及中医学对于"毒邪"的认识,中医学所谓的"毒邪"分为外毒与内毒,外毒与内毒均可导致帕金森病。探讨帕金森病中医学"毒邪"理论与神经毒性的关系,并总结归纳出中西医病因病机的相关性,即神经系统老化为中医学中的肝肾气血亏虚(本虚),环境、职业暴露及药物依赖等多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的帕金森病神经毒性为中医学中的内、外毒,即"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标实),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通路变性丢失则为脑络受损。提出"毒邪"为帕金森病重要的病因,在今后防治帕金森病时可从毒论治,治以解毒、祛毒,排毒之法。  相似文献   

8.
论以毒攻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表明,毒烈中药是指那些攻邪之力迅猛,毒副作用显著,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的药物。它以迅猛刚烈、开通攻逐之性,治疗毒邪深痼之疑难危重病证每收奇效,其治病之理就在于“以毒攻毒”,即以药物之毒治病邪之毒。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潜伏期长、发病缠绵难愈,认为毒邪内伏是其发病的根本原因,此毒邪并非单一的疫疠之毒,而是兼有六淫之邪、伏邪和痰毒、瘀毒,发病具有兼夹性、酷烈性、暴戾性、从化性、正损性等。  相似文献   

10.
毒邪所致肺系疾病的病机可以概括为以下6个方面:(1)温毒犯表,营卫郁滞;(2)毒犯肺窍,闭阻玄府;(3)温毒犯肺,肺失宣降;(4)毒壅肺脏,痰热相搏,气血壅滞;(5)毒损肺络,迫血妄行;(6)肺脏亏虚,毒邪干肺。表现主要为咳喘有痰、呼吸不利、红肿热痛等。故临床治疗毒邪所致肺系疾病不能拘于一证一法,需扩大视野,在复杂的临床症状中去归纳概括病证类型,进而立法选方,因证施治,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关格是指因脾肾阳虚,浊毒壅阻,三焦气化失司所致以小便不通且呕吐不止为特征的一种危重病证.小便不通名目关,呕吐不止名日格,两者并见日关格.关格晚期,浊毒、瘀血相因为患,可致五脏俱伤而正虚邪实,寒热错杂,变证多端.  相似文献   

12.
张国泰教授认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是由正气不足,外感湿热疫毒之邪所致。邪毒、气滞、湿热、瘀血等多种病理因素胶结体内,是慢性乙肝的病机特点。有证辨证,无证辨病,病证结合,中西合参。早期以湿热疫毒壅盛,中期肝郁脾虚为主,后期及晚期肝肾阴亏、瘀热互结为病机重点进行分期辨证论治。最后介绍在辨证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临证辨病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治法之一是以毒攻毒法,是用有毒的药物来消除毒邪用以治疗毒邪所致疾病的治法。有毒中药是指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用药时安全系数小,易引起中毒反应的药物。古代许多医家在治疗恶性肿瘤时多用以毒攻毒法,例如陈实功的蟾酥丸,王洪绪的小  相似文献   

14.
通过系统梳理历代医家对"毒邪"的认识和中西医对"肾络"的认识,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辨证论治等方面对"毒损肾络"理论进行系统阐释,旨在使该理论更好地指导科研和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5.
徐婕  沈雁 《医学综述》2022,(4):761-765
心悸是心内科疾病常见症状,多因气血阴阳亏虚,邪毒痰饮瘀血阻滞心脉,脾胃气机不利所致.目前,临床多从祛邪、补虚、心脾、心肾、心肝论治心悸.且胃肠不适伴心悸者,从脾胃论治,疗效更佳.从脾胃论治心悸由来已久,经过一代代医者的继承发展,现已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支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现代医家...  相似文献   

16.
论“浊邪”     
浊邪理论是适应现代疾病的治疗提出的一种创新理论,丰富了中医学的病因理论,对多种现代疾病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目前对浊邪的内涵等尚未达成共识,结合古代和现代医家的论述,对浊邪的内涵和来源,浊邪与痰饮水湿、瘀血、毒、血浊的关系,浊邪的致病特点,浊邪的常见征象,浊邪的治疗进行阐述,为浊邪导致的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放射性损伤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从化”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高度概括了病机变化的特征规律,是中医病机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放射线快速、高能、杀伤力强的特点,符合中医学毒邪的特性。毒邪具有明显的“从化性”,放疗毒邪侵袭人体后,根据人体体质差异和侵犯部位的阴阳属性,分别从化为阳毒或阴毒以致病,这可能是放射性损伤演进的关键环节。放疗毒邪侵犯阴虚、燥热体质或阳腑、表位,易从阳化为“热毒”“燥毒”“风毒”,若侵犯阳虚、寒湿体质或阴脏、里位,易从阴化为“痰毒”“瘀毒”。因此,在治疗放射性损伤时,应分清体质阴阳偏颇、脏腑表里部位、病程缓急阶段,辨明各类毒邪导致的病理状态,谨守病机,辨证施治。本文基于“从化”理论的内涵,结合放疗毒邪的致病特点,探讨放射性损伤的病机演变和病证变化规律,以期为放射性损伤的临证辨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毒邪所致肾系病机是指毒邪侵犯肾脏系统导致肾系生理功能障碍,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形质发生异常的内在机理。本文将毒邪所致肾系病机概括为毒邪犯肾,毒损肾络,毒侵溺窍,毒邪犯骨以及肾虚毒滞五个方面。这对深入研究毒邪致病机理,明确其传变转归规律和辨证论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涤教授认为疱疹性咽峡炎由内外因所致,外因为感受外邪,内因为湿热内生,外邪、湿热蕴结咽喉发为本病。病症初期证属外感风热,治以自拟方荆桔解表汤加减。病证末期,余邪未尽,治以泻白散加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学中“毒”主要指能致病的有害毒物,许多药物亦含有毒,治当解毒、消毒。界定“毒”的概念,明确各种毒邪所致毒病的特异性,寻找针对毒邪致病的治法方药。由于笼统的“毒证”缺乏特徵性证候,与火热证等难以区分,因而不宜将“毒”作为独立的辨证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