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苯达莫司汀联合利妥昔单抗(BR)方案在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ZL)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上海和青岛的4家医院接受BR方案作为一线治疗的20例初治MZL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将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减量(375 mg/m2固定剂量)的氟达拉滨+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FCR)方案一线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一线利妥昔单抗减量FCR方案治疗的35例C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患者中男25例,女10例,中位年龄58(42~75)岁,中位疗程数为6(2~6)个,总反应率为91.4%(32/35),15例(42.9%)达完全缓解,3例(8.6%)达骨髓未恢复的完全缓解,14例(40.0%)达部分缓解,2例(5.7%)疾病稳定,1例(2.9%)疾病进展。20例患者进行了骨髓微小残留病(MRD)检测,14例(70.0%)MRD阴性(MRD<0.01%)。中位随访60.7(6.6~153.4)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1.7(95%CI 57.7~106.9)个月,中位总生存期未达到。Cox回归分析发现,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3.5 mg/L和伴有TP53异常是影响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未发现对总生存期有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托泊苷软胶囊(VP-16)单药口服二线治疗老年广泛期小细胞肺癌(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老年(≥65岁)复发SCLC患者39例,均为一线治疗结束至少3个月后复发患者。给予患者VP-16 70 mg/m2,1次/d口服,每个周期用药7 d,每21 d重复,重复治疗直至病情恶化或出现无法耐受毒副作用或患者拒绝为止。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观察临床获益率(DCR)、总反应率(ORR)及安全性。结果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2例(30.77%),稳定(SD)12例(30.77%),进展(PD)15例(38.46%),ORR为30.77%,DCR为61.54%,PFS为2.8个月,OS为7.3个月;一线方案含VP-16组CR 0例,PR 4例(16.67%),SD 7例(29.17%),PD 13例(54.16%),ORR为16.67%,DCR为45.84%,PFS为2.0个月,OS为7.0月;一线方案不含VP-16组CR 0例,PR 8例(53.33%),SD 5例(33.33%),PD 2例(13.33%),ORR为53.33%,DCR为86.66%,PFS为3.0个月,OS为8.0个月。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最常见的毒副反应较,Ⅲ~Ⅳ级占7.7%,1例出现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无Ⅲ~Ⅳ级血小板减少。无Ⅲ~Ⅳ级非血液学毒性。无治疗相关性死亡。结论依托泊苷胶囊单药口服可考虑作为老年复发SCLC患者的二线治疗安全有效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苯达莫司汀联合化疗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收治的32例应用苯达莫司汀联合化疗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中31例可进行疗效评估,总体缓解率(ORR)为51.6%,其中完全缓解(CR)4例(12.9%),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3例(9.7%),部分缓解(PR)9例(29.0%)。前期接受三线及以上治疗的患者ORR明显低于接受一、二线治疗的。最常见的血液学和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分别是是血小板降低(62.5%)和恶心、呕吐(56.3%),但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均未影响正常治疗进程。结论 对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苯达莫司汀联合化疗可以作为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经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经TACE治疗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58例,其中29例接受TACE联合美妥昔单抗治疗,29例只接受TACE治疗。通过导管将~(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5 ml(0.75 m Ci/kg)注射入靶血管,再进行常规TACE治疗。随访12 m,比较两者疗效、生存率和不良反应。结果美妥昔单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5.17%和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w复查,与治疗前比,美妥昔单抗组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对照组白蛋白水平显著下降(P0.05),胆红素水平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妥昔单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34%,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45%(P0.05);美妥昔单抗组1 a生存率为55.17%,对照组为48.27%(Log-rank检验统计量为5.782,P=0.016);治疗组和对照组平均疾病进展时间为(4.83±4.10)m和(2.54±2.0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131) Ⅰ美妥昔单克隆抗体治疗经介入术后复发的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且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在载药栓塞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D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不可切除肝癌后,二线追加卡瑞利珠单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89例二线追加卡瑞利珠单抗的肝癌患者资料。主要观察终点是使用卡瑞利珠单抗后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生存曲线,基线特征亚组分层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并随访了89例患者。随访至2021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中位OS为17.0(95%CI:15.3~18.7)个月,中位PFS为7.0(95%CI:6.2~7.8)个月。不同ECOG-PS、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侵犯、进展模式、DTACE次数、口服阿帕替尼时长和应用卡瑞利珠单抗时长的患者OS及PFS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应用卡瑞利珠单抗后3个月与6个月ORR分别为39.3%和22.4%,DCR...  相似文献   

7.
目的: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经多线治疗后对大剂量化疗的耐受性较差,最佳治疗方案仍有待探索.本研究旨在分析利妥昔单抗联合克拉屈滨(RC4)治疗初治和复发/难治性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2016年3月收治的19例使用RC4方案治疗的惰性B-NHL患者(2例华氏...  相似文献   

8.
观察伊沙佐米为主的全口服方案居家治疗多药耐药的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的疗效及安全性。回顾分析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接受伊沙佐米为主的全口服方案化疗的复发/难治MM患者38例, 观察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在多药耐药的复发难治MM患者中, 伊沙佐米联合全口服方案的总体反应率(ORR)为36.8%, 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以上23.7%, 完全缓解(CR)5.3%。伊沙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及地塞米松(IRD)方案组ORR为41.7%。所有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 5个月, 中位总生存(OS)期为 7.5个月。伊沙佐米联合全口服方案二线治疗有效缓解率为50%, 三线治疗有效缓解率为40%;四线及以上有效缓解率仅为12.5%。硼替佐米耐药组的有效缓解率达29.0%, 来那度胺耐药组的有效率较高38.0%, 而双重耐药组的缓解率仍达到了21.4%。伊沙佐米治疗中发生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1%(8例), 主要血液学毒性为血小板及白细胞计数降低, 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和腹泻。在多药耐药复发/难治MM患者治疗上, 以伊沙佐米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小剂量利妥昔单抗靶向控制循环B淋巴细胞数量治疗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14-10-2019-09期间31例难治性AIHA接受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连续使用至外周循环中CD19~+细胞降低至流式细胞仪常规检测下限0.1%。结果:经中位2个疗程(1~4个疗程)的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循环CD19细胞比例降至0.1%以下,总体有效率87.1%(27/31)。输注相关不良反应1例(3.2%),1周内发生感染2例(6.5%)。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3个月(2~26个月)。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AIHA,疗效佳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升阶梯治疗策略和持续新药治疗非移植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探讨升阶梯治疗策略是否可以延长非移植MM患者的总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确诊为MM的非移植患者,其中44例接受升阶梯治疗策略(传统治疗方案-含沙利度胺方案-含硼替佐米方案),58例持续应用新药治疗(含沙利度胺/硼替佐米方案)。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结果:一线治疗疗效分析显示,持续新药物组和升阶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ORR)和CR+nCR率分别为81%∶57%(P=0.009),50%∶14%(P=0.000);二线治疗疗效显示,持续新药组和升阶梯治疗组的ORR率和CR+nCR率分别为20%∶64%(P=0.027),0∶21%;升阶梯治疗组在三线应用含硼替佐米方案后ORR率可达100%。升阶梯治疗组和持续新药组的PFS1和PFS2分别为17.1∶27.1个月,17.5∶6.5个月,2组的PFS1+PFS2相近。升阶梯治疗组和持续新药组的中位OS分别为43.9和37.1个月。持续新药组一旦复发后的生存期只有10个月,而在升阶梯治疗组可长达26.8个月。结论:升阶梯治疗策略的一线治疗疗效虽然低于持续新药组,但其二线治疗和三线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持续新药组,且疾病进展后升阶梯治疗组的PFS和OS均优于持续新药治疗。持续新药并不能使非移植MM患者总的PFS和OS获益,反而造成一旦进展后治疗选择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贝伐单抗联合新辅助化疗Cape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对局部晚期结肠癌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24例局部晚期结肠癌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贝伐单抗组和CapeOx组,每组62例,CapeOx组采用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贝伐单抗组采用贝伐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方案化疗,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卡诺夫斯基健康状况量表(KPS)评分、总生存率(OS)、无进展生存率(PFS)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贝伐单抗组总缓解率(OR)为58.06%(36/62),疾病控制率(DCR)为77.42%(48/62),显著高于CapeOx组OR25.81%(16/62)、DCR48.39%(30/62)(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KP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贝伐单抗组显著高于CapeOx组(P0.05)。截止末次随访时间,CapeOx组和贝伐单抗组PFS分别为38.71%(24/62)和58.06%(36/62),贝伐单抗组疾病进展风险显著低于CapeOx组(χ~2=7.469,95%CI:19.473~21.888,P=0.006),OS分别为61.29%(38/62)和74.19%(46/62),贝伐单抗组的死亡风险显著低于CapeOx组(χ~2=3.910,95%CI:20.798~23.457,P=0.048),两组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2,P=0.697)。结论贝伐单抗联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是局部晚期结肠癌的有效治疗方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显著改善患者OS及PFS,降低死亡风险及疾病进展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治疗方式与预后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9例B-CLP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患者初诊时疾病状态、诊断方式、治疗方案与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209例患者男女比例约2.67∶1.00,中位年龄59(17~86)岁,中位随访时间33(2~331)个月,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完全缓解率(CR)、部分缓解率(PR)、总体有效率(ORR)分别为59.7%、14.5%、74.2%,滤泡性淋巴瘤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54.5%、18.2%、72.7%,套细胞淋巴瘤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46.7%、26.7%、73.3%,边缘区淋巴瘤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57.1%、21.4%、78.6%,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化疗患者CR、PR、ORR分别为75.0%、8.3%、83.3%,以骨髓检查或淋巴结/原发病灶检查确诊的患者生存期无显著差异。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红细胞沉降率水平升高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淋巴瘤联合利妥昔单抗化疗组(67例)较未联合化疗组(16例)5年累积生存率明显改善(53.9%∶33.3%,P0.05)。结论:流式细胞检测显示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增生通常提示B-CLPD。血乳酸脱氢酶、红细胞沉降率升高为预后不良因素。骨髓检查或淋巴结/原发病灶检查确诊不影响患者预后。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能显著改善患者生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R-CD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脂质体多柔比星、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治疗大包块和(或)结外多部位累及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2年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01-2017-06在我院血液科初诊的大包块和(或)结外多部位累及的DLBCL患者78例,其中接受R-CDOP方案治疗的患者33例,接受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地辛、泼尼松)方案治疗的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化疗4个疗程及6~8个疗程结束后的客观反应率(ORR)。随访2年,比较2组患者2年的总生存率(OS)和2年无病进展生存率(PFS);观察2组化疗期间及随访2年内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骨髓抑制、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心脏毒性和间质性肺炎等。结果:①化疗4个疗程后评估疗效,R-CDOP组的ORR明显优于R-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9%∶68.9%,P0.05);6~8个疗程结束后R-CDOP组的ORR也明显优于R-CHO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4.8%∶64.4%,P0.05)。②R-CDOP组的2年OS率及PFS率优于R-CHOP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5%∶45.8%,45.5%∶40.0%,P0.05)。③R-CDOP组和R-CHOP组的骨髓抑制、肝肾毒性、胃肠道反应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CDOP组的间质性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R-CHOP组,而心脏毒性发生率明显低于R-CHO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DOP方案治疗大包块和(或)结外多部位累及DLBCL的早期疗效明显优于R-CHOP方案,远期疗效的优势尚需进一步观察证实。除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升高之外,R-CDOP方案的其他常见不良反应与R-CHOP方案相似,但心脏毒性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波替单抗(硼替佐米)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老年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治疗结果,探讨其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对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46例老年MM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肾功能是否正常将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14例,肾功能正常组32例;依据是否初治分为初治组25例,复治组21例。分别采用波替单抗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2个疗程及4个疗程后的总反应率(ORR),并统计治疗后的相关不良反应。结果46例患者中,治疗2个疗程后初治组ORR为88.0%(22/25),复治组ORR为76.2%(16/2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个疗程后初治组ORR为90.0%(9/10),复治组ORR为75.0%(15/2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完成4个疗程时肾功能不全组ORR为90.9%(10/11),肾功能正常组ORR为73.7%(14/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包括末梢神经炎、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等,对症处理后均可控制。结论波替单抗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老年MM患者疗效显著,疗效随疗程增加逐渐提高。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老年患者,尽早使用波替单抗为主的化疗方案,可纠正肾功能不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含波替单抗的化疗方案在该组老年患者治疗中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雷替曲塞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并分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状态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9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雷替曲塞和奥沙利铂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西妥昔单抗静脉滴注治疗。患者均完成2年随访,比较两组客观有效率(ORR)、临床获益率(CBR)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两组生存周期差异,检测观察组EGFR蛋白表达状态并分析其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ORR(45.65%)明显高于对照组(23.91%,χ~2=4.79,P=0.04),CBR(71.74%)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χ~2=4.56,P=0.02)。两组Ⅰ~Ⅱ级和Ⅲ~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皮肤黏膜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42,P=0.04)。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观察组中位PFS及中位OS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根据免疫组化评分结果,将EGFR表达(-~+)的患者标记为低表达组,共19例,将EGFR表达(■~■)的患者标记为高表达组,共27例。EGFR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中位O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0.358,P0.05)。结论雷替曲塞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K-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但EGFR蛋白表达状态与其临床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瑞戈非尼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26例,均应用瑞戈非尼(80 mg、120 mg或160 mg,每日口服1次,连续用药21 d,停药7 d,28 d为一周期)联合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200 mg、特瑞普利单抗240 mg、卡瑞利珠单抗240 mg或信迪利单抗200 mg,均在第1天静脉输注,21 d为一周期)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及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6例难治性pMMR/MSS的转移性结肠癌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7%(2/26)、均为部分缓解(PR),DCR为65.3%(17/26),PFS为3.5个月,OS为24.3个月。难治性pMMR/MSS转移性结肠癌肝转移患者和无肝转移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4.5、3.3个月,两者比较,χ2=0.447,P=0.504;中位OS分别为16.8、24.9个月,两者比较,χ2=0.115,P=0.735。瑞戈非尼80 mg...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状态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一线治疗效果的关系,为治疗NSCLC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01月至2016年01月于我院诊治的60例经确诊为ⅢB或Ⅳ期的EGFR基因突变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NSCLC患者的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EGFR-TKI一线治疗后疗效及无进展生存(PFS)之间的关系。结果 60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后,其中EGFR外显子21突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51.6%,疾病控制率(DCR)为74.2%;EGFR外显子19缺失患者的ORR为68.9%,DCR为89.6%;两种不同EGFR基因突变状态下的DCR、ORR相互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两种不同EGFR基因突变状态下的PFS亦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两种不同EGFR基因突变状态下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NSCLC患者的病理类型、吸烟史及性别是PFS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NSCLC患者的治疗中,EGFR基因突变状态是EGFR-TKI一线治疗后DCR、ORR及PFS的预测性因素。可作为NSCLC的疗效预测性指标,值得临床上进一步运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索拉非尼联合国产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receptor-1,PD-1)抑制剂在不可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于北京地坛医院肿瘤内科使用国产PD-1抑制剂联合索拉非尼治疗的不可手术切除的HCC患者的临床资料,资料完整且符合入组条件者共22例,其中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组9例,信迪利单抗联合索拉非尼组13例,随访患者,主要研究终点为统计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 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次要研究终点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和安全性。结果在可评价疗效的22例患者中,7例患者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artial remission, PR),10例患者疗效评价为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 SD),5例患者疗效评价为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ORR为31.8%,DCR为77.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mPFS)为8.0个月(5.4~10.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泻(27.3%)、手足综合征(22.7%)、转氨酶升高(22.7%)、疲乏(18.2%)。结论索拉非尼联合国产PD-1抑制剂治疗不可手术切除的HCC临床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可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贝伐珠单抗(Bev)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Bev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54例进行分析。Bev 5 mg/kg静脉输注每2周1次或7.5 mg/kg静脉输注每3周1次,联合以奥沙利铂为基础的化疗,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化疗,或以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化疗进行治疗。按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价疗效,每6周评价1次。按美国癌症研究所常见毒性判定标准(NCI-CTC)3.0版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54例中男26例,女28例;中位年龄50(24~73)岁。初治22例,21例可评价疗效,有效率(RR)为33.3%(7/21),疾病控制率(DCR)为100%(21/21);中位疾病无进展(PFS)时间11.3个月,总生存时间(OS)20.9个月。全部54例中,部分缓解(PR)12例(23.5%),稳定(SD)32例(62.7%),进展(PD)7例(13.5%),3例无法评价疗效;中位PFS 8.4个月,中位OS 15.5个月。主要3~4度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9例(16.7%),粒细胞减少13例(24.1%),粒细胞减少性发热1例(1.9%);3度恶心、呕吐2例(3.8%),3度腹泻3例(5.7%)。与贝伐珠单抗相关的不良反应为蛋白尿2例(3.8%),血压升高1例,鼻衄2例,痔疮出血2例,但均为1~2度。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对于初治患者疗效较好,且未加重化疗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低剂量利妥昔单抗(RTX)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顽固和复发性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23例LN患者(女性16例、男性7例;顽固性LN 18例、复发性LN 5例)先接受单剂RTX 375 mg/m2,6月时6例再次予RTX 375 mg/m2(常规剂量维持组),17例给予每3个月一次RTX 100 mg(小剂量维持组)。除RTX外,患者均联合激素和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CNI,n=18)或吗替麦考酚酯(MMF,n=5),随访时间至少24月。B细胞耗竭定义为CD19+细胞<5个/μL,B细胞重建定义为CD19+细胞≥5个/μL。回顾性分析两种RTX方案治疗顽固和复发性狼疮LN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23例LN接受RTX治疗后第1个月、第3个月、第6个月、第12个月时B细胞耗竭率分别为87.0%,65.2%,43.5%和65.2%。共20例(87%)获得缓解,其中9例(39.1%)达到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顽固性LN中15例(83.3%)获得缓解,复发LN均获得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