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CA)对QT、JT离散度(QTd、JTd)的影响。方法:测量24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QTd和JTd。结果:几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和RFCA术前、术后QTd变化均正常;手术前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同组QTd、校正QTd、JTd和校正JTd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RFCA不影响QTd。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植入术前后QT、JT离散度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覃绍明 《广西医学》2001,23(4):793-79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PTCA及支架植入术前、后相关血管血管流通畅后对心电图QT、J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手术前后心电图QTd,QTcd;JTd,JTcd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术后患者心电图QTd,QTcd;JTd,JTcd均较术前明显减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TCA及支架植入术能有较好心肌再灌注,术后QT、JT离散度较术前减小将有效地避免严重心律失常及猝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1例AMI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组的QTd、JTd及校正后的QT与JT间期离散度(QTcd、JTcd)。结果:(1)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2)不同梗死部位的QTd、JTd无明显差异(P>0.05)。(3)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P<0.001),(4)心源性死亡组显著大于未死亡者。(5)EF≤45%组大于EF>45%组(P<0.01)。结论:AMI早期QTd、JTd显著增大,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心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提示QTd的测定对预测心脏事件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探讨射频消融治疗 (RFCA)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IVT)患者QT间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6例IVT患者成功地进行了RFCA治疗 ,并测量了消融前心速发作间歇期和成功消融后心电图的最大QT间期 (QTmax)、最小QT间期 (QTmin)、QTd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并测定 16例年龄、性别相近的健康者的上述同样指标作为对照。结果 IVT组行RFCA前与对照组比较 ,QTmax、QTmin、QTd、QTcd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IVT组成功消融前、后QTmin、QTcd差异均无显著性 (P均 >0 .0 5) ,而成功消融后QTmax及QTd比消融前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IVT发作间歇期QT间期、QT离散度于正常人无差别 ,QTd、QTcd不能作为IVT患者发生室速的预测指标 ;RFCA治疗IVT安全有效 ,不会导致心室肌复极离散程度的增加 ,消融后QTmax、QTd减少可能与副交感神经张力下降、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程静  濮蓉晖  田锦玲 《农垦医学》2004,26(5):334-335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心律失常是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QT间期离散度(QTd)已被视为预测AMI后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指标之一。QTd反映心室肌复极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程度。JT间期离散度(JTd)消除了心室肌除极时限的影响能更准确地反映心室肌复极情况。本文对AMI后患者QTd、JTd变化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进行了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术(PTCA Stent)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42例成功进行PTCA Stent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术前、后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校正后QTd(QTcd)测定。结果:术后QTd及QTcd均明显减少(P<0.01),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术前QTd及QTcd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单支病变QTd及QTcd的降低程度显著大于多支病变(P<0.01)。9例伴室性心律失常者术后该症状消失。结论:冠心病患者QTd及TQcd在PTCA Stent术后随着心肌缺血及心室复极不均一性的改善而降低,其降低程度可能与侧支循环建立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9例QTd,QTcd,JT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且QTd,QTcd,JTd≥60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5.9%,53.1%,52.3%,≥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在临床上QTd,QTcd或JTd≥60ms即预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 6 0例行导管消融术 (RFCA)患者手术前后Q -T离散度的变化 ,旨在探讨 (RFCA)对心室复极的影响 ;方法 :应用 12导心电图机以 2 5mm/s的纸速同步描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复查的心电图 ,手工测量Q -T离散度(QTd) ,QTd =QTmax(最大QT间期 ) -QTmin(最小QT间期 ) ;结果 :在导管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复查的心电图 ,QTd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结论 :研究表明在心脏不同部位的射频消融术一定范围内都不会影响Q -T离散度 ,即不会导致心室复极离散 ,从而导致新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直接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 及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 对30例AMI患者行直接PTCA,使病变血管血流达到TIMI血流3级,于PTCA术前、术后2h、48h作同步12导心电图并测量QTd及QTcd,然后与3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间QTd及QTcd有极显著差异(P<0.01)。有室性心律失常的AMI患者其QTd和QTc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PTCA术后其QTd和QTcd下降(P<0.01),室性心律失常好转。结论 成功的直接PTCA可降低AMI患者的QTd和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探讨稳心颗粒与心室复极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对稳心颗粒治疗患者46例用药前、后和非稳心颗粒治疗患者46例的心室复极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1)稳心颗粒治疗组用药前后QTd、QTcd、QTLcd组内比较,用药后QT间期离散度减少,有差异(P〈0.01)(;2)稳心颗粒组治疗后QTd、QTcd、QTLcd与非稳心颗粒治疗组QTd、QTcd、QTLcd组间比较,用稳心颗粒后QT间期离散度减少,有显著差异(P〈0.05)(;3)非稳心颗粒治疗组治疗前后的QTd、QTcd、QTLcd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后能改善心室复极离散度。  相似文献   

11.
射频消融对心率、QT间期及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对心率、QT间期、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 时比分析5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RFCA术前、术后的PP(RR)间期、QT间期、QTd变化。结果 RFCA术后PP(RR)间期明显缩短,心率加快;QT间期随心率加快而缩短;经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RFCA可导致窦性心率加快,对校正的QT间期、QTd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索他洛尔对射频消融患者QTd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索他洛尔对房室旁道射频消融 (RFCA )患者 QT离散度 (QTd)及电生理作用的影响 ,对药物在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作评估。 方法 :36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接受 RFCA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18例 ,单纯行 RFCA)和药物组 (18例 ,RFCA+顿服索他洛尔 16 0 m g)。药物组服药后每 30 min测量 1次电生理参数 ,观察 2 .5 h。两组在术前、术后分别测量 QTd。 结果 :两组术前 QTd无差异 ,对照组术前、术后 QTd无明显变化。药物组服药后 ,电生理参数与服药前比较相差显著 ,RFCA术前、术后 QTd分别为 (30 .9± 14.3)和 (2 4.7± 9.6 ) m s;QTcd分别为 (33.7± 17.1)和 (2 5 .2± 10 .1) m s;QTL cd分别为 (30 .8± 14.1)和 (2 5 .6± 19.4) m s,3项参数均 P<0 .0 5。两组术后比较 QTd,QTcd,QTL cd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索他洛尔可轻度降低 QTd,致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较低 ,无器质性病变的 RFCA患者术中应用可帮助终止心动过速频繁发作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2 064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射频消融(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总结RFCA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科开展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11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对2064例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64例患者中2008例RFCA治疗成功,成功率达97.3%。并发症发生率为0.73%(15/2064),其中前5年为1.48%(9/609),后6年为0.41%(6/1455);2例安置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复发率为1.54%(31/2008),有28例再次行RFCA治疗获得成功。结论 (1)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2)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与术者的操作技术及经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射频消融术(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结果进行分析,以总结RFCA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心血管内科近3年232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包括阵发性室上速、室早、室速、房速、房扑和房颤)的射频消融方法、成功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6~30个月,232例患者中227例RFCA治疗成功,一次治疗成功率达97.8%,复发率为2.16%(5/232),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0.87%(2/232),其中1例发生心包填塞,1例出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 RFCA治疗快速心律失常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精确的定位、仔细熟练的操作以及严格控制消融的能量和时间,能有效地提高治疗成功率、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射频消融治疗老年人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快速性心律失常患者射频消融 (RFCA)治疗的特点。方法 :采用常规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方法 ,老年组 (n =5 2 )室上性心动过速的RFCA与同期非老年组 (n =4 86 )的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成功率相似 (96 1%比 97 7% ) ,老年组复发率、手术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明显高于非老年组 (4%比 1 2 6 % ,2 ,3h比 1 8h ,9%比 1 5 % ,P <0 0 5 )。结论 :RFCA对老年人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治疗效果是好的 ,但要注意术后的监护及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梗塞部位与正常心肌之间存在缺血区域,缺血区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延缓,各部位心肌细胞复极不一致,表现为心室复极的离散度增加,心室易损期延长,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ANI的病死率也相应增高。本文观察了36例AMI患者发病2或3日的QT、JT离散度,并与25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表明: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发病后早期死亡组(8例)ATd、JTd较存活组(28例)明显增大(P<001)。认为用QTd、JTd增大来评价AMI患者的早期预后有一定意义,且QTd、JTd监测方法简便、易测、无创伤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校正Q-T离散度(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60例ACS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为辛伐他汀治疗组,疗程均为8WK,观察两组ACS病人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ACS病人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而辛伐他汀组更为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1),辛伐他汀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减少(P<0.05).结论:辛伐他汀可以明显降低ACS病人的QTcd,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AMI病人预后的关系。方法:192例AMI病人分为存活组171例、死亡组21例,另有正常对照组25例。测定AMI病人和正常人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d或jT离散度(jTd)的变化。结果:192例AMI病人QTd与jTd分别为61.92±15.2ms,45.86±16.22ms,正常对照组25例QTd与jTd分别为20.32±8.14ms、18.24±8.12ms,两组相比P<0.001。存活组入院时QTd与jTd分别为60.96±12.24ms、45.22±10.24ms,出院时分别为39.26±10.42ms、32.14±12.24ms,入院与出院相比P<0.01。死亡组21例QTd与jTd分别为70.24±15.38ms、66.42±14.24ms,与存活组相比P<0.05。结论:AMI病人 QTd明显增加,QTd的测定对AMI病人预后的估价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对268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管腔狭窄≥75%而成功行支架置入术,术前、术后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同期测量262例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术前、术后的QTd和QTcd。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组:冠状动脉造影后与冠状动脉造影前QTd和QTc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支架置入术组:支架置入术后与术前的QTd和QTcd比较明显缩短(P<0.01)。亚组分析表明:术前多支血管病变者的QTd及QTcd显著大于单支血管病变者(P<0.01),且治疗后多支血管病的QTd及QTcd的下降程度均较单支血管病变者更加明显(P<0.01)。结论:成功的支架置入术早期即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QTd、QTcd,从而可能预防早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