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岛素诱导大鼠低血糖后,血糖升高水平对大鼠低血糖性脑损害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4月龄雄性大鼠,体重(300±50)g,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分为实验组(20只)、正常血糖对照组(A组,5只)和空白对照组(B组,5只)。实验组根据血糖再灌注水平分为1〈血糖≤3mmol/L组(C组)、3〈血糖≤6mmo]/L组(D组)、6〈血糖49mmol/L组(E组)、血糖〉9mmol/L组(F组),每组5只。采用TUNE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Fluoro—JadeB(FJB)染色观察神经元轴突和胞体的退变。染色组问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TUNEL染色:与A组及B组相比(海马CAl区:3.2±1.9、2.8±0.8;海马DG区:4.1±2.4、3.4±1.2),C组、D组、E组、F组海马凋亡细胞数(海马CAl区:40.2±3.1、38.7±2.4、36.8±2.6和76.4±6.3;海马DG区:62.4±4.2、59.8±3.7、68.1±2.8和125.4±5.8)凋亡细胞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海马CAl区:F=13.52,P〈0.05;海马DG区:F=14.29,P〈0.05);F组(海马CAl区:76.4±6.3;海马DG区:125.4±5.8)大鼠海马凋亡神经元数目比C组、D组、E组(分别为海马CAl区:40.2±3.1、38.7±2.4、36.8±2.6;海马DG区:62.4±4.2、59.8±3.7、68.1±2.8)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海马CAl区:F:5.08,P〈0.05;海马DG区:F=6.52,P〈0.05);(2)FJB染色:与A组及B组相比,C组、D组、E组、F组海马退变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海马CAl区:F=18.49,P〈0.05;海马DG区:F=11.37,P〈0.05);F组大鼠海马轴突退变神经元数目比C组、D组、E组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海马CAl区:F=7.83,P〈0.05;海马DG区:F=14.29,P〈0.05)。结论在同一低血糖水平且持续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大鼠脑损害程度与低血糖后血糖升高水平有关:血糖升高水平过高,脑损害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我国糖尿病健康教育现状,探讨健康教育及其全面程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自我护理行为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4至7月招募来自50个医学中心的5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问卷和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进行调查。根据其是否接受过糖尿病健康教育及接受教育的全面程度将患者分为:未接受过教育者(971例)、接受过1~2方面教育的患者(532例)、接受过3~4方面教育的患者(1001例)、接受过5—6方面教育的患者(2696例)。应用方差分析检验4组问计量资料的差异。结果四组患者的年龄(F=7.75,P〈0.05)、病程(F=32.86,P〈0.05)及部分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四组患者的血糖水平与血糖达标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接受5—6方面教育者空腹血糖(47.62%比36.81%,x^2=30.05,P〈0.05)、餐后2h血糖(49.03%比37.76%,x^2=29.40,P〈0.05)及糖化血红蛋白(34.94%比26.65%,x^2=11.82,P〈0.05)的达标率均显著高于未接受教育者。四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行为评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接受5~6方面教育者在饮食控制(4.5±1.5比3.6±1.7,t=0.818,P〈0.05)、运动锻炼(4.5±2.5比3.4±2.6,t=1.082,P〈0.05)、自我血糖监测(3.2±2.6比2.5±2.7,t:0.672,P〈0.05)、足部护理(4.8±1.8比3.7±1.8,t=1.033,P〈0.05)、用药方案(6.3±1.5比5.8±2.0,t=0.556,P〈0.05)自我护理评分均显著高于未接受教育者。结论我国糖尿病健康教育范围狭窄、内容欠全面。接受全面的糖尿病健康教育可能会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并形成更好的糖尿病自护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的动态血糖特点。方法80例肥胖T2DM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24hUAER)分为糖尿病肾病(DN)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T2DM)组,每组40例;另选健康体检者15名组成正常对照(NC)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三组72h血糖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N组血糖波动系数(BGFC)、日内血糖波动最大幅度、2hPG均明显大于T2DM组及NC组(P均〈0.05),DN组BGFC与24hUAER正相关(r=0.356、P〈0.05)。结论血糖波动与肥胖2型糖尿病肾病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不同糖代谢状态冠状动脉病变和介入治疗的差异。方法对连续99例既往无糖尿病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比较不同糖代谢状态患者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情况。结果持续性血糖升高患者较血糖正常组和一过性血糖升高组三支病变比例(X^2=28.75,P〈0.01)、动脉钙化病变(X^2=4.21,P〈0.05)和长病变(X^2=4.01,P〈0.05)比例以及Gensini积分在Q3(X^2=5.18,P〈0.05)以及Q4(X^2=9.672,P〈0.01)范围内的比例均显著升高、PCI术成功率显著降低(r=6.91,P〈0.05)。结论心梗后早期持续性血糖升高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最为严重,且介入治疗成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急性期血糖变异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合并ACS患者64例,其中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30例(A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60±11)岁;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术34例(B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59±10)岁,择期冠脉造影术均在患者病情稳定1周左右进行;同期住院的20例不合并ACS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54±13岁)。应用动态血糖监测仪对3组患者进行连续72h的血糖监测,比较3组患者间血糖波动参数,分析各组血糖波动参数及临床生化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日内血糖波动幅度(MAGE)、餐后血糖波动幅度(MPPGE)[(5.6±1.5)、(2.5±1.0)mmol/L]相比,A组[(7.2±2.2)、(3.3±1.1)mmol/L]和B组[(6.2±4.4)、(3.2±1.4)mmol/L]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543、3.465,均P〈0.05)。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MAGE、日间血糖波动幅度(MODD)、MPPGE、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反应蛋白与Gensini积分呈明显正相关(r=0.463、0.439、0.633、0.595、0.282、0.224,均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r=-0.579,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发现:MODD、LVEF、MPPGE均与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Y=388.629+33.794MODD-93.824LVEF+8.531MPPGE)。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ACS急性期血糖变异性明显增大,血糖波动幅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其中日间和餐后血糖变异性为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动态血糖谱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7例GDM患者及20名糖耐量正常者(NGT)进行连续3d的皮下组织葡萄糖监测。GDM组和NGT组平均年龄分别为28岁与41岁,体质指数分别为24、25kg/m^2。计算比较2组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三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DMMG),并统计血糖达标后胰岛素的使用情况。组间及组内参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GDM组MAGE、PPGE及DMMG均较NGT者升高,分别为MAGE(4.3±0.2)比(1.6±0.3)mmol/L,早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BPPGE)(5.5±1.1)比(1.8±0.4)mmol/L,中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LPPGE)(3.1±0.3)比(1.3±0.2)mmol/L,晚餐餐后血糖漂移幅度(DPPGE)(3.4±0.4)比(1.5±0.2)mmot/L,DMMG(6.0±2.7)比(2.9±0.2)mmol/L,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5.6、2.3、2.8、6.1,均P〈0.05)。2组MBG、SDBG、MOD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1.4、0.3,均P〉0.05)。GDM患者BPPGE较LPPGE和DPPGE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2.6,均P〈0.05)。GDM患者基础胰岛素用量占一天胰岛素总量15.0%,早餐的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占一天胰岛素总量的33.5%。结论CGMS是GDM监测血糖波动的有效手段,GDM患者以三餐后高血糖及餐后血糖波动为主,早餐血糖波动最为显著,餐时胰岛素用量为主,早餐餐时胰岛素用量最大。胰岛素用量与血糖波动的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7.
68例FPG≥13mmol/L的新诊T2DM患者随机分为Glarlgine组,n=35和NPH组,n=33,两组均采用1天4次胰岛素皮下注射。结果2周后,①两组血糖(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显著降低,但(P〉0.05);②血糖控制相近的情况下,Glarlgine组Glarlgine用量NPH组诺和灵N剂量×140%,但每日胰岛素(Ins)总量显著减少(P〈0.05);③与NPH组相比,Glarlgine组日问血糖波动更小(P〈0.05),低血糖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治疗相同的患者,Glarlgine用量一诺和灵N剂量x140%,且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发生率更低,更安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血糖波动与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10月至2010年7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30~50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心肌病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n=25,男13例,女12例,年龄(41±5)岁]和糖尿病心肌病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3±6)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40±5)岁]。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及日间血糖绝对差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糖尿病心肌病组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11±32)、(211±29)、(181±38)ng/L,F=81.53,P〈0.05]。糖尿病心肌病组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分别为(7.1±1.0)、(6.0±1.0)mmol/L,F=25.46,P〈0.05]、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分别为(2.56±0.38)、(1.37±0.26)mmol/L,F=66.13,P〈0.05]明显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与餐后2h血糖、24h尿微量白蛋白、平均血糖波动幅度、日问血糖平均绝对差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9、0.655、0.491、0.617,均P〈0.05)。结论血糖波动可能通过影响血清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参与糖尿病心肌病的发展,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上调对糖尿病心肌病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在HbAlC达标患者中的相互影响机制。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8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40~66岁。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A组,n=30,男14例,女16例,年龄(50±11)岁],糖尿病肾病组[B组,n=38,男20例,女18例,年龄(52±10)岁]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C组,n=32,男18例,女14例,年龄(53±13)岁]。另以同期于黑龙江省医院进行体检的25名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Con组,n=25,男12例,女13例,年龄(48±9)岁]。人院前糖尿病患者均使用药物治疗。所有参试者均测定空腹血糖浓度(FPG)、总胆固醇(TC)、甘油i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同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餐后2h血糖浓度(2hPG)、24h尿微量白蛋白(24h尿ALB)和HbAlc。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连续监测血糖3d,计算平均血糖(MBG)、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和曲线下面积(AU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血清中VEGF和PDGF—BB水平。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GF.BB、VEGF相关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B组PDGF—BB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53±12)、(31±6)、(26±4)μg/ml,F=9.56,P〈0.05];C组VEGF水平高于A组和Con组[分别为(217±57)、(105±12)、(74±10)μg/ml,F=8.13,P〈0.05]。(2)动态血糖监测指标B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2.57、3.46、5.75、3.59、4.28,均P〈0.05),C组与A组比较,SDBG、LAGF、MAGE、MODD、AUC明显升高(t=3.29、3.77、5.38、4.54、3.16,均P〈0.05),而MBG在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GF-BB、VEGF及血糖波动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以PDGF-BB、VEGF为因变量,以血糖波动指标SDBG、LAGF、MAGE、MODD、AUC及2hPG为自变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能影响PDGF-BB、VEGF的相关因素,结果显示,MAGE、SDBG和2hPG对PDGF-BB、VEGF影响最大。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与血糖波动具有明显相关性,血糖波动可导致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水平增高,从而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日内不同时间的血糖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糖漂移幅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12月至200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新诊断T2DM患者60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持续3d的血糖监测并分析日内不同时点、时段的血糖水平、HbA1c、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及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之间的关系。结果(1)他DM患者HbA1c与全天8次血糖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62~0.70,P均〈0.01),与PPGE不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空腹及中、晚餐后2h血糖进入最后的方程(校正R^2=0.566,P〈0.01)。(2)HbA1c与全天不同时段的平均血糖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57~0.74,P均〈0.01),晚餐前1h、晚餐后2~3h及晨3:00~6:00时间段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3)CGMS所示的日内平均血糖水平与HbA1c相关性最强(r=0.81,P〈0.01)。(4)MAGE与HbA1c不相关(P〉0.05),三餐PPGE及晨3:00的血糖水平为影响MAGE的独立参与因素(校正R^2=0.427,P〈0.01)。结论T2DM患者HbA1c与全天平均血糖水平的关系最密切,而日内血糖的漂移变化主要归因于餐后及夜间血糖的漂移。因此,他DM的血糖监测及干预治疗应针对全天血糖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变时性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EH者70例,根据有无昼夜节律分为:非杓型组(n=40)(A组)和杓型组(n=30)(B组),比较分析两组运动试验中心率、血压变化,代谢当量及2级运动的心率变时性反应指数(CRI2)等参数。结果A组峰值心率、心率上升幅度及CIR2低于B组,P〈0.05、0.01、0.001;发生变时性不良(CI)的人数及CIR2〈0.8的人数明显多于B组,P〈0.05;且代谢当量降低,P〈0.05;A组的静息SBP、峰值SBP明显高于B组,P〈0.05、0.01;室间隔厚度(IVS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明显增加,P〈0.001。结论A组存在变时性功能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行胃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外科就诊的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胃切除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胃肠道重建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胃远端大部切除术并行毕Ⅰ式吻合组(A组,26例)和胃远端大部切除术并行毕Ⅱ式吻合组(B组,40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及3个月FPG、2hPG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A组手术前后FPG和2h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FPG及2hP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PG:(7.0±0.6)比(6.1±0.4)比(10.2±1.0)mmol/L,F=4.25,P〈0.05;2hPG:(8.8±0.1)比(7.3±1.1)比(11.4±1.8)mmol/L,F=3.87,P〈0.05];同时B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FPG及2hPG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PG:术后1周为(7.0±0.6)比(10.0±0.7)mmol/L,t=5.35,P〈0.05;术后3个月为(6.1±0.4)比(9.8±0.7)mmol/L,t=4.78,P〈0.05;2hPG:术后1周为(8.8±0.1)比(12.3±0.5)mmol/L,t=6.12,P〈0.05;术后3个月为(7.3±1.1)比(11.7±0.6)mmol/L,江6.78,P〈0.05]。结论胃远端大部切除术行毕Ⅱ式吻合重建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漂移水平的差异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 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system,CGMS)对43例正常人及87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71±10)h的血糖监测,分析日内不同时段的血糖水平、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及日间血糖平均色对差(MODD);并用多普超声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内中膜厚度,将糖尿病者分为A组(IMT〈0.8mm)和B组(IMT≥0.8mm),与对照组C组进行比较。结果 (1)糖尿病组的血压、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体质量指数(BMI)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降低(P〈0.01);B组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的百分比、糖尿病病程、收缩压、HbAlC、BMI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较A组有增高(P〈0.05或P〈0.01);IMT与负2h血糖的相关性最强(r=0,88,P〈0.01),而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呈负相关。(2)T2DM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IMT增加(P〈0.001);而CGMS显示的24hMBG、MAGE与IMT的相关性强(r=0.181,P〈0.01).(3)HbAlc与MBG呈正相关(r=0.82,P〈0.01),而与MAGE、NGE及MODD均不相关。(4)研究还证明:CGMS观测值与血浆葡萄糖值及指端毛细血管血糖均呈正相关(r=0.93,r=0.95,P均〈0.001)。结论 T2DM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与血压、血糖、血脂、HbAlc及IMT有关,而且与血糖漂移水平的差异密切关联,相似的HbAlc水平其血糖漂移的程度可以不同,而血糖漂移幅度大的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高。  相似文献   

14.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下肢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3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超声检测下肢血管,根据病变程度分为轻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两组患者血糖连续监测3d,计算平均血糖水平(MBG)、标准差(SD)、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DMMG),并测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重度病变组的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大于轻中度病变组(P〈0.05,P〈0.01,P〈0.05),MAGE、DMMG、SD明显增高(均P〈0.01)。结论血糖波动是老年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血糖波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波动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性别、年龄及HbA1c水平进行1:1配对的糖尿病合并AMI患者(AMI组)和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冠心病患者(CAD组)各30例,通过动态血糖监测技术获得患者住院期间血糖波动参数并比较。结果(1)AMI组与CAD组比,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3.83±1.38)vs(3.17±1.14)mmol/L]、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2.62±1.08)vs(2.00±0.90)mmol/L]、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3.43±1.70)vs(2.34±1.64)mmol/L]和餐后3h平均血糖水平[3hMPBG,(10.49±2.44)vs(8.95±2.45)mmol/L]均升高(P〈0.05),平均血糖标准差有升高趋势[SDBG,(2.53±1.02)vs(2.16±0.85)mmol/L,P=0.051]。(2)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MI组中MAGE是独立于射血分数和年龄影响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GRACE)积分的危险因子。结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AMI时,其住院期间的日内、日间和餐后血糖波动幅度均明显增大,MAGE还可能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女性产后3-4年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妇女22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糖尿病患者124例(GDM组),另外同期分娩的糖代谢正常妇女98名为对照组。在2010年11月至2011年1月对受试者进行随访。体格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收缩压、舒张压及体脂百分数。血清学测量包括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及C肽,并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敏感指数(HOMA.IS)。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产后3-4年,与对照组妇女相比,GDM组体重[(61±10)vs(59±9)kg,t=2.023,P〈0.05]、腰围[(78±9)vs(76±8)cm,t:2.229,P〈0.05]、体脂百分数(34.3%vs31.4%,t=3.102,P〈0.05)、空腹血糖[(5.3±0.8)vs(4.9±0.3)mmol/L,t=5.369,P〈0.001]和甘油三酯[(1.1±0.6)vs(0.9±0.4)mmol/L,t=2.346,P〈0.05]均显著增加,HOMA-IS[(0.077±0.029)vs(0.086±0.029),t=-2.221,P〈0.05]水平显著下降。GDM组及对照组中心性肥胖的比例(37.1%vs24.5%,X^2=4.03,P〈0.05)、空腹血糖受损的比例(7.4%vs1.0%,X^2=5.05,P〈0.05)、舒张压≥85mmHg(1mmHg=0.133kPa)的比例(16.9%vs6.1%,X^2=5.991,P〈0.05)及代谢综合征的比例(13.2%vs5.2%,X^2=4.026,P〈0.05)显著升高。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妇女在产后3-4年发生中心性肥胖、胰岛素敏感性下降、FBG受损、高脂血症以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显著高于孕期血糖正常的妇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及甲状腺功能正常者甲状腺功能与血糖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于2007年至2010年从沈阳市城市成年居民中招募2751名研究对象,行问卷调查,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促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将受试者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n=193)及甲状腺功能正常组(n=2146),甲状腺功能正常组又进一步分为促甲状腺激素低水平组(n=352,促甲状腺激素/〉0.3-〈1.0mU/L)、促甲状腺激素中水平组(n=916,促甲状腺激素≥1.0-≤1.9mU/L)、促甲状腺激素高水平组(n=944,促甲状腺激素1.9〈-≤4.8mU/L)。受试者根据血糖水平进一步分为糖耐量正常组、糖调节异常组、糖尿病组,分析甲状腺功能指标与血糖的关系。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组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明显高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组[(8.34-4.4)vs(7.74-4.2)mmol/L,t=一2.163,P〈0.05],2组糖调节异常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游离甲状腺素水平高于糖调节异常组和糖耐量正常组[分别为(16.8±2.1)、(16.3±2.1)、(16.2±1.9μmol/L,F=10.515,P〈0.01],女性中糖尿病组[15.3%(26/188)]及糖调节异常组[15.0%(34/227)]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糖耐量正常组[9.5%(86/903)]()(2值分别为7.165、5.685,均P〈0.05),女性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1.1%(146/1318)VS4.6%(47/1027),x2=31.852,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体质指数、腰围、血压、血脂后,总体受试者空腹血糖与游离甲状腺素呈正相关(β=2.748,P〈0.01),男性受试者空腹血糖与游离甲状腺素亦呈正相关(口=2.346,P〈0.01),女性受试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与游离甲状腺素呈正相关(/3=2.748,P〈0.01)。在正常范围内,游离甲状腺素水平越高,糖尿病的患病危险越大[总体:比值比(OR)=1.142,95%可信区间(cl)1.064-1.225,P〈0.01;女性:OR=1.147,95%C11.024-1.284,P〈0.05:男性:OR:1.142,95%C11.035-1.261,P〈0.01]。促甲状腺激素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与糖尿病无关。结论女性糖调节异常和糖尿病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增高;游离甲状腺素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游离甲状腺素越高,糖尿病的患病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糖脂代谢与妊娠糖尿病(GDM)发生的关系以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09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妇产科分娩的3923名初产孕妇的早孕空腹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sCRP)、尿酸(uA)对妊娠24—32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血糖结果和妊娠结局的影响。将所有人组孕妇按WHO及国际糖尿病与妊娠研究组诊断标准分为GDM组与糖耐量正常组,比较GDM组与糖耐量正常组妊娠早期空腹血糖、血脂、sCRP和uA的差异,根据妊娠结局将所有孕妇分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组、先兆子痫/子痫组、剖宫产组、巨大儿组、低出生体重儿组、新生儿窒息组、GDM组,比较妊娠早期代谢指标与妊娠结局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e回归分析探讨妊娠早期空腹血糖、血脂、sCRP和UA对GDM发生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GDM组早期空腹血糖[(4.4±0.6)VS(4.2±0.4)mmol/L,t=-6.91,P〈0.05]、甘油三酯(TG)[(1.9±0.7)VS(1.7±0.8)mmol/L,t=-3.30,P〈0.05]及sCRP[(2.4±1.6)VS(2.1±1.7)mg/L,t=-2.65,P〈0.05]高于糖耐量正常组。妊娠早期空腹血糖、TG及sCRP与OGTT0、60、120min血糖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空腹血糖:r值分别为0.43、0.17、0.20;TG:r值分别为0.12、0.07、0.11;sCRP:r值分别为0.07、0.08、0.08;均P〈0.05),妊娠早期空腹血糖与新生儿出生后1、5、10rain阿氏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分别为-0.121、-0.096、-0.076,均P〈0.05)。随着妊娠早期空腹血糖、TG及sCRP的升高,剖宫产率也增加。校正年龄后,妊娠早期血糖、TG及sCRP水平升高导致GDM以及不良妊娠结局的OR(95%CI)值分别为:GDM组2.07(1.59~2.69,P〈0.05)、1.25(1.07~1.46,P〈0.05)、1.09(1.02~1.16,P〈0.05);新生儿窒息组为2.13(1.43~3.16,P〈0.05)、0.73(0.45~1.18,P〉0.05)、1.01(0.87—1.19,P〉0.05);巨大儿组(〉4000g)为1.45(1.09—1.92,P〈0.05)、1.18(0.97—1.44,P〉0.05)、1.06(0.98~1.14,P〉0.05);低体重出生儿组(〈2500g)为0.97(0.62~1.52,P〉0.05)、1.35(1.06—1.70,P〈0.05)、0.97(0.83—1.13,P〉0.05)。结论GDM患者妊娠早期糖脂代谢指标虽仍处于正常范围,却显著高于糖耐量正常孕妇。妊娠早期空腹血糖、TG及sCRP水平上升,可能增加GDM的发生及妊娠不良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持续3d血糖监测,读取CGMS监测期间平均血糖值(MBG)及其标准差(SD),以3SD〈MBG为血糖波动小组,3sD≥MBG为血糖波动大组,比较两组问生化指标及CRP水平的差异。结果血糖波动大组与血糖波动小组CGMS监测期间的MBG相比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7.9±1.8)mmol/LVS(7.3±1.4)mmol/L,P=0.070】,但血糖波动大组CRP水平较高,与血糖波动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0.39-4.90)坩0.76(0.46~1.14),P=0.035】。相关分析表明CRP与SD呈正相关(r=0.42,P=0.032)。结论血糖波动与CRP水平有关,血糖波动大的患者的CRP水平较高,血糖波动大可能参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外周血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测定55例无微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和26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SDF-1水平、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EPCs表面SDF1的受体CXCR4表达率。糖尿病患者分单纯糖尿病组、大血管病变组。结果SDF1水平和EPCs数量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大血管病变组依次降低(P〈0.0S或0.01);单纯糖尿病组、对照组、大血管病变组CXCR4表达率依次降低(P〈0.05或0.01);SDF-1水平与EPCs数量成正相关(r=0.327,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SDF-1、EPCs负相关(r=-0.342、0.298,P〈0.05)。结论T2DM患者外周血中SDF-1/CXCR4轴的变化与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