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国2型糖尿病(T2DM)治疗及达标现状,重点了解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血糖达标状况。方法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网”项目组于2009年7至9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75个城市的400家医院参加本横断面研究。正在接受口服降糖药联合/不联合胰岛素治疗的年龄≥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进入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患者一般信息、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治疗药物。所有数据均使用SAS9.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T2DM患者143123例,其中男73544例,女69579例,中位年龄59岁,中位病程6年。在应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最多应用的是预混胰岛素(65.5%,34487/52649),其次是基础胰岛素(24.3%,12794/52649),8.5%(4492/52649)的患者应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按照HbAlc〈6.5%计算达标率,总体人群达标率为20.2%(28985/143123)。单纯使用口服药治疗的患者HbAlc达标率(23.4%,21163/90474)高于总体人群,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的患者HbAlc达标率(14.9%,7822/52649)低于总体人群。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组达标率接近[基础胰岛素组15.2%(1944/12794),预混胰岛素组14.9%(5150/34487),基础+餐时胰岛素组14.6%(656/4492)]。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各胰岛素治疗方案组达标率均呈降低趋势(均P〈0.05),早启用胰岛素的患者较晚启用胰岛素的患者达标率更高(均P〈0.01)。T2DM患者血压及血脂达标率分别为:血压23.5%(33676/143123),甘油三酯37.4%(53550/143123),总胆固醇41.4%(59320/14312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9.2%(27418/1431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7%(59671/143123)。结论我国T2DM患者HbAlc总体达标率低,口服药联合胰岛素的患者达标率低于总体达标率。提示大部分患者仍需要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方法2010年7月至9月在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81个城市的414家医院,入选目前接受单纯口服降糖药治疗的门诊T2D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糖尿病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以了解中国城市地区口服降糖药治疗的T2DM患者的口服药治疗模式、血糖控制达标率及相关因素。血糖达标的相关性分析采用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97315例T2DM患者,平均年龄(59±11)岁,病程(5±4)年,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7.7%±1.6%,HbAlc〈7.0%者34154例(35.1%),HbAlc〈6.5%者17380例(17.9%)。调查患者中12748例(13.1%)合并有至少1种大血管病变,14694例(15.1%)合并有至少1种微血管病变,合并有大或微血管并发症的患者血糖达标率分别为27.3%和25.2%,均低于未合并血管并发症组的36.3%和36.9%。口服药治疗方案中,双药(51.3%)、单药(34.5%)治疗较为常见,在单药、双药、3种药物和4种及以上药物联合治疗患者中,血糖达标率分别为40.6%、33.7%、27.0%和24.5%;单药治疗中,应用较多的为双胍类(30.8%)、磺脲类(24.6%)和格列奈类(21.1%);联合治疗中双胍类联合磺脲类者为23.7%,双胍类联合格列奈类者为13.6%。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病程、口服药物种类数、体质指数、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与HbAlc达标率均呈显著负相关(OR=1.025、0.855、0.868、0.852、0.789、0.698,均P〈0.01)。结论在中国应用口服药的T2DM患者中血糖控制达标率低,应进一步加强糖尿病管理,及时改变治疗方案,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之友》2012,(6):64-64
我国胰岛素起始治疗晚 2010年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规定,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两种或两种以上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0%时,就可以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但是,目前我国胰岛素治疗较晚,  相似文献   

4.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一般经过最大剂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大于70%时,就应该启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苏省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分析治疗方法与血糖控制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调查问卷形式收集患者年龄、病程、降糖药物的使用情况等,留取血标本检测HbA1c。根据HbA1c水平将患者分为达标组(HbA1c〈6.5%)和未达标组(HbA1c≥6.5%);根据降糖治疗情况分为胰岛素(Ins)组、胰岛素联用口服降糖药(Ins+OA)组、口服降糖药(OA)组、生活方式干预(LS)组。结果入选T2DM患者2966例,年龄(56.4±11.2)岁,糖尿病平均病程(6.3±5.7)年,HbA1c值(7.2±1.6)%,HbA1c≥6.5%的患者占59.8%。(1)平均病程Ins组[(7.6±6.5)年]与Ins+OA组[(8.2±6.2)年]均高于OA组C(5.3±5.0)年](P〈0.01)。HbA1c均值及未达标比例Ins组[(7.4±1.6)%,未达标比例65.9%]与Ins+OA组[(7.5±1.5)%,未达标比例77.9%]均高于OA组[(7.0±1.6)%,未达标比例52.4%](P〈0.01)。(2)HbA1c达标组与未达标组病程分别为(4.8±4.9)年和(7.3±6.1)年(P〈0.01),两组中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者分别占11.5%和27.2%(P〈0.01),单用胰岛素治疗者分别占17.0%和22.1%(P〈0.01)。结论江苏省T2DM患者血糖控制现状比3年前全国调查情况有所改善,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患者HbA1c水平没有达到IDF及《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标准。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HbA1c均值及不达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治疗组,表明由于病程延长及口服降糖药用药失效导致病情恶化后,再选择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情况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酮症倾向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102例酮症倾向2型糖尿病在胰岛素降糖治疗1个月后,停用胰岛素给予口服降糖药单用或联合治疗,接受至少1年的随访。根据最终的治疗方案,分为口服降糖药(OHA)组和胰岛素治疗(INS)组。结果(1)经过1年的随访,77.5%的患者通过口服药物可将血糖得到较满意的控制,22.5%的患者因严重高血糖或酮症需要再次接受胰岛素治疗。(2)酮症倾向的2型糖尿病具有普通2型糖尿病许多类似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生理特征。(3)与INS组相比,OHA组起病时的血糖、HbA1c、胰岛素强化治疗达标时间、男性构成比较低,而BMI、甘油三酯、糖尿病家族史构成比较高(P〈0.05)。(4)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后,OHA组胰岛素分泌指数(MBCI)和MBCI的变化值均大于INS组(P〈0.05)。(5)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高血糖控制后的MBCI、:BMI为选择不同治疗方案(口服药治疗或胰岛素治疗)的主要参考因素。结论酮症倾向2型糖尿病可能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亚型。在短期胰岛素治疗后,大多数可以改用口服降糖药,高血糖控制后的MBCI、:BMI将有助于不同降糖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的长期成本效果。方法使用瑞士结果研究中心(CORE)糖尿病模型,基于亚洲糖尿病治疗现状(Diabcare-Asia)调查项目中国调研(1998-2006)中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数据和其他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模拟50年内糖尿病患者教育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疾病进程、医疗费用、患者生活质量等的影响。采用配比对照法将患者分为教育组(568名)和对照组(620名)。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7.6%±1.6%,病程为(3.2±5.6)年,平均年龄(55±11)岁,男性591例,女性597例。结果模拟结果显示接受过患者教育的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严重并发症的风险降低:终末期肾病降低45.5%,糖尿病眼病降低30.9%,心肌梗死降低9.2%;预期寿命增加1.1年,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增加0.76年,个人总医疗费用增加5183元;与对照组相比,接受过患者教育的患者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6784元/QALY。结论糖尿病患者教育能够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并且是一项具有成本效果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一种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或第二种口服降糖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从全国12个研究中心入选387例接受一种口服降糖药(双胍类或磺脲类药物)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5%~11.0%,空腹血糖〉7.5mmol/L),平均年龄54岁。采用随机表法(1:1)将其分为加用甘精胰岛素组(n=193,起始剂量为10U/d)和加用另一种口服降糖药组(n=194,加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药物,按产品说明书用药),治疗24周。调整2组用药剂量,使空腹血糖达到并维持在≤5.6mmol/L。测定0及24周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餐试验空腹及餐后2h血糖、C肽水平。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进行数据统计。结果共有375例患者(男184例,女191例)纳入最终分析,其中加用甘精胰岛素组186例,加用另一种口服降糖药组189例。治疗24周后,2组糖化血红蛋白较基线时显著下降,但2组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5±1.3)%和(1.3±1.3)%,Z=-1.3914,P=0.1641]。进一步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加用甘精胰岛素组中胰岛素剂量〉0.2U·kg^-1·d^-1的亚组(n=114)24周时糖化血红蛋白较基线的下降幅度大于加用另一种口服降糖药组[分别为(1.6±1.2)%和(1.3±1.3)%,Z=-1.9962,P=0.0459]。加用甘精胰岛素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降低幅度均优于加用另一种口服降糖药组(Z=-5.5516、-3.9158,均P〈0.01)。空腹及餐后2hC肽水平变化2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894、-2.7775,均P〈0.01)。2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一种口服降糖药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加用甘精胰岛素治疗或增加第二种口服降糖药均能有效控制血糖,但前者充分调整剂量后降糖效果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精蛋白锌胰岛素30R(万苏林30R)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诺和灵30R)对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将14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A和治疗组B。两组受试者分别接受精蛋白锌胰岛素30R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治疗,根据受试者血糖初步拟定治疗剂量并随时调整,每日早、晚餐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并继续使用既往口服药物,治疗为期12周,12周后2组交换胰岛素继续治疗12周。观察比较2组交换胰岛素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胰岛素抗体(IAA)水平。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检验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治疗12周后治疗组A和B的HbAlc[(7.7±1.3)%VS(7.5±0.9)%,t=1.24,P〉0.05]、FBG[(8.0±2.0)VS(7.4±1.6)mmol/L,t=1.05,P〉0.05]、PBG[(13±4)vs(12±4)mmol/L,t=0.90,P〉0.05及IAA[(19±12)VS(19±13)mU/L,t=0.11,P〉0.05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后两组HbAlc[(8.3±1.5)%VS(7.5±1.0)%,x。=0.01,P〉0.05]、FBG[(7.8±2.0)VS(7.9±2.1)mmol/L,x^2=0.04,P〉0.05]、PBG[(12±4)VS(12±4)mmol/L,x^2=0.82,P〉0.05]、IAA[(19±11)VS(18±12)mU/L,X^2=1.26,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A在交叉前后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16.4%和6.4%,治疗组B则分别为15.O%和2.9%。2组受试者未发现有局部过敏、脂肪萎缩和硬结等不良事件。结论用万苏林30R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与诺和灵30R具有相同的疗效且不会引起更多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此项上市后监测的目的是为了评价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日常实际使用阿卡波糖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接受程度。中国共有231位临床医师招募了24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参加了本次开放性、前瞻性,非对照、非随机的多中心研究。主要的疗效参数是阿卡波糖治疗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的变化以及HbA1c水平的变化。大部分患者入组之前曾接受其他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的治疗,并且在平均为13.5周的观察期内接受了降糖药物联合治疗。大部分患者阿卡波糖的起始剂量为50mg,3次/日。在整个研究期间,阿卡波糖使空腹血糖浓度下降了56.1mg/d(18mg/d葡萄糖=1mmol/L葡萄糖),餐后2h血糖下降了111.3mg/d,HbA。c下降了1.9%,体重下降0.9kg。研究期间出现了76次阿卡波糖相关的不良事件,两例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主治医师对90.1%的患者做出“非常好”或“较好”的评价,患者对阿卡波糖的耐受性为89.1%,接受程度为87.1%。无论作为单药治疗还是和其他降糖药物合用,每天常规使用阿卡波糖对于中国的2型糖尿病患者是有效、安全和接受程度较好的。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我国专家调查了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515例,其中有52.9%合并2型糖尿病,有24%是糖尿病前期患者,另有38.1%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冠心病、糖尿病容易影响肾脏功能,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三位一体”的共存现象。由于大多数降糖药需要从肾脏代谢,因此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受损时,对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提出了严格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选取IMPROVE^TM的中国亚组数据,了解中国糖尿病患者治疗时的基线特征。方法经临床医生判断预启用BIAsp30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为人选对象。由医生记录基线时的人口统计学数据、病史、起始BIAsp30治疗的原因、血糖控制情况和具体治疗方案。结果共人选糖尿病患者21729例(女性37%,男性63%),平均糖尿病病程(4.86±4.98)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占99.7%,平均年龄(54.0±12.7)岁,平均体重指数BMI(24.63±3.12)kg/m^2。24%的受试者患有大血管并发症;40.5%患有微血管并发症。基线时,32.3%的患者从未进行过降糖治疗,59.3%仅接受过口服降糖药(OHA)治疗,8.1%单独应用胰岛素或联合OHA治疗。受试者基线时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46±2.04)%。转用BIAsp30治疗的最主要原因是期望改善血糖控制,89.1%的患者采用了每日2次的给药方式。结论中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差且并发症发生率高,糖尿病治疗尤其是胰岛素治疗的开展是滞后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与罗格列酮联用治疗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组和中效精蛋白胰岛素组,两组均联合口服罗格列酮。持续观察12周,比较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达标时间、短效胰岛素注射次数、低血糖出现次数,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及体重增加情况。结果甘精胰岛素组FBG达标时间、HbAlc水平及出现低血糖次数、体重增加值均低于中效精蛋白胰岛素组(P〈0.05);平均甘精胰岛素使用剂量大于中效精蛋白胰岛素;加用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的量和注射次数及胰岛素总量显著低于中效精蛋白胰岛素组(P〈0.01)。结论口服降糖药疗效差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罗格列酮治疗,有更显著的降糖效果,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血糖未达到控制目标;血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病程中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或伴危重急症和特殊情况(如妊娠)等情况下都应该用胰岛素治疗。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15.
李荣  马立如 《山东医药》2009,49(24):12-12
在糖尿病患者中,约90%为2型糖尿病,而口服降糖药是其治疗的首选药物。本文分析我院2008年口服降糖药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会立即想到需要依赖胰岛素的1型糖尿病和很多时候只需要口服降糖药的2型糖尿病。然而,有一种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却固其起病隐匿、迟缓,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也被称为1.5型糖尿病。据报道,LADA约占糖尿病患者的2%~12%,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选择86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两种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仍不达标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疗程为9个月。结果HbA1c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无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2型糖尿病在两种口服降糖药治疗仍未达标时联合应用甘精胰岛素可有效降低HbA1c。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A1chieve国际多中心、前瞻性、开放标签的观察性研究中,提供双时相门冬胰岛素30(以下简称门冬胰岛素30)在中国常规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有关安全性和疗效方面的数据。方法于2008年11月至2011年3月,在全国130家研究中心入组曾用或未用药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经医师判断需要并起始门冬胰岛素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总体研究人群(包括8578例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亚组研究人群(包括1191例由预混人胰岛素转为门冬胰岛素30治疗的患者)。医师根据临床经验决定治疗方案并进行剂量调整,随访24周。采用配对t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24周治疗,总体研究人群的所有低血糖事件、重度低血糖事件、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次/人年)分别从基线时2.32、0.15、0.58下降至1.54、0.00、0.28(Fisher精确概率检验P〈0.05,P〈0.01,P〈0.01)。基线时,总体研究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为(9.5±2.3)%,治疗24周后下降至(7.0±l.0)%(P〈0.01);空腹和餐后2h血糖后分别下降(3.5±3.6)mmo]/L和(5.5±5.0)mmol/L(均P〈0.01)。亚组患者的所有低血糖事件、重度低血糖事件、夜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次/人年)分别从基线时7.20、0.51、2.15下降至2.37、0.00、0.43(均P〈0.01)。治疗24周后,亚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由基线时(8.7±2.1)%下降至(7.0±1.1)%(P〈0.01)。结论血糖控制不佳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既往是否接受过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接受门冬胰岛素30治疗24周后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显著改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时间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及不同治疗方式时餐前和餐后血糖对HbAIc的贡献。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就诊的病程超过1年、治疗相对稳定的2型糖尿病患者256例,男119例,女137例,年龄(54±14)岁,平均病程4.5年,平均空腹血糖9.6mmol/L,平均HbAlc8.4%。按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口服药物治疗组(84例)、基础胰岛素治疗组(80例)和预混胰岛素治疗组(92例)。各组再根据HbAlc的不同分成HbAlc〈7%组、7%≤HbAlc〈8%组、8%≤HbAlc〈9%组、HbAlc≥9%组。不连续3d监测全天三餐前后和睡前7个时问点的血糖谱,取3d的平均值,同时免疫比浊法测定HbAlc。对各个时间点血糖与HbAIc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三餐前及睡前四点血糖连线与正常血糖5.6mmoUL平行线:岂间的面积为餐前血糖面积,三餐前和睡前四点血糖连线与三餐后血糖连线间的面积为餐后血糖面积,根据餐前血糖或餐后血糖面积与总高血糖面积的比值计算口服药物、基础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治疗组餐前和餐后血糖对HbAlc的贡献。结果本组患者各个时间点血糖与HbAlc水平存在明显相关性(r=0.38-0.76,均P〈0.05),7点平均血糖与HbAlc相关性最强(r≥0.71,P〈0.05)。口服药物治疗组餐前、餐后血糖对HbAlc的贡献分别为59%-82%、18%~41%;预混胰岛素治疗组餐前、餐后血糖对HbAlc的贡献分别为60%-82%、18%~40%;基础胰岛素治疗组餐前、餐后血糖对HbAIc的贡献分别为38%~66%、34%~62%。趋势检验表明,口服药物、基础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治疗组餐前血糖对HbAlc的相对贡献随着HbAlc的增加而增加(F=67,46、168.51、84.05,均P〈0.05),餐后血糖的相对贡献则相反。基础胰岛素治疗组在不同HbAIc状态下餐前血糖相对贡献较预混胰岛素治疗组低(HbAle〈7%组:38%比66%,Xz:5.94,P〈0.05;8%≤HbAlc〈9%组:63%比77%X2=5.88,P〈0.05;HbAlc≥9%组:66%比82%,,:5.51,P〈0.05)。基础胰岛素治疗组在不同HbAle状态下餐前血糖相对贡献较口服药物治疗组低(7%≤HbAlc〈8%组:50%比68%,爿。:5.56,P〈0.05;8%≤HbAlc〈9%组:63%比78%,∥:5.79,P〈0.05;HbAlc≥9%组:66%比82%,X2=6.28,P〈0.05)。结论HbAle与自我监测的各个时问点血糖明显相关,治疗方式及血糖控制状况影响餐前和餐后血糖对HbAlc的相对贡献。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天地》:当使用1~2个口服降糖药而患者血糖仍控制不佳时,应该怎么处理? 刘志民教授: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其治疗的药物也不断增多,现在主要有以下几种口服降糖药: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有磺脲类和格列奈类:减少肝糖原输出并降低胰岛素抵抗的双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