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硬膜外氯胺酮超前镇痛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切皮前应用氯胺酮在硬膜外腔中的超前镇痛作用对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择期产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人,氯胺酮组在手术开始前于硬膜外腔注入氯胺酮30mg,对照组注入生理盐水。两组均行PCEA吗啡镇痛。记录疼痛出现时间,术后4、8、12、16、24小时VAS评分,24小时镇痛药液消耗量及不良反应。结果氯胺酮组术后疼痛出现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16小时及24小时两组VA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24小时内吗啡消耗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切皮前硬膜外腔应用氯胺酮具有超前镇痛作用,可加强吗啡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硬膜外术后镇痛已被广泛应用,不同配伍的术后镇痛液不一而足,术后镇痛效果经常差强人意,因而常常加大剂量,来提高镇痛的效果。由此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研究发现术中中枢神经系统(CNS)的致敏作用可导致术后疼痛的扩散和延长,在术前超前制止CNS的兴奋性,可明显降低甚至消除CNS的致敏作用,所以,有效的术后镇痛应当是预先给药,超前阻止CNS致敏以及伤害性感受的传入,达到减轻术后疼痛、延长镇痛时间和减少镇痛药需要量的目的。本文将比较超前和术后注入氯胺酮一吗啡混合液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4.
吗啡是麻醉性镇痛药的经典代表,它是阿片(opium)的天然生物碱,1803年由Sertumer首次从阿片中分离出来,1925年由Gulland和Robinson确定其化学结构。吗啡在临床麻醉中应用很广,可作为术前用药、麻醉辅助用药、复合全麻的主药,以及用于术后镇痛。自1973年以来,国外学相继发现在脑内和脊髓内存在着阿片受体(opioidreceptors)。这些  相似文献   

5.
曲马多与吗啡用于硬膜外持续术后镇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术后持续输注吗啡与曲马多的术后镇痛疗效。方法80例妇科手术病人随机分为M(morphine)组与T(tramal)组。M组注入负荷量后,奥贝泵内持续输入吗啡1.5mg、氟哌利多1.25mg、布比卡因72mg,加盐水稀释至48ml,T组注入负荷量后,奥贝泵内持续输入凸马多300mg、氟哌利多1.25mg、布比卡因72mg,加盐水稀释至48ml。结果术后镇痛效果M组优干T组,排气时间T组明显少于M组,并发症较M组少。结论术后持续输入吗啡与曲马多作为术后镇痛各有利弊,临床应用时要尽可能发挥其各自优点。  相似文献   

6.
杨泉芝  王婕 《贵州医药》1999,23(3):213-214
收集60例胆道术后病人,探讨硬膜外小剂量吗啡注入在胆道术后镇痛效果,对循环、呼吸的影响及副作用。1资料与方法1.1方法: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60例,男10例,女50例,年龄19-70岁,术前ASAI-H级,随机分成两组,入手术室后,于T9-10行硬膜外穿制成功后向头置管,局麻药用2%利多卡因加1:20万肾上腺素,麻醉平面确切有效后,手术进行人腹腔时静脉滴入见喀陡40-50mg和氟哌啶2-2.5mg,术毕镇痛组从硬膜外导管注入含盐酸吗啡2mg的生理盐水5ml,对照组术后疼痛时肌注哌啶1.5mg/kg。1.2观察项目:(1)镇痛效果,手术…  相似文献   

7.
以往在术后患者因切口疼痛而引发的其他并发症在临床上是非常多见的 ,临床上主要通过肌肉注射哌替啶、吗啡等镇痛药物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但效果均不理想。术后镇痛技术在近年来有着迅速的发展 ,在原吗啡 +生理盐水的基础上 ,配伍了长效局麻药布比卡因 ,增加了吗啡镇痛作用时间 ,随后经不断探索研究 ,采用吗啡 +长效局麻药 (布比卡因 ) +高渗液 (5 0 %葡萄糖 )配伍方式 ,一次性硬膜外注药方法 ,大大延长了镇痛时间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从 1996年以来采用上述两种方法对 2 5 0例患者进行了治疗并加以分析和比较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对4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四组进行超前镇痛效果观察。结果在手术时间、首次麻醉用药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予以吗啡超前镇痛的3个组第1次间隔麻醉用药时间最短组为73.04±675min,第2次最短组为64.29±6.57min,显著长于未用吗啡组的52.50±8.58min和48.26±7.68min(P<0.01);术后镇痛时间最短组为5.50±1.49h,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65±1.56h(P<0.01);药量最多组为31.0±2.1ml,少于对照组的39.5±6.4ml;术后度冷丁用量最多组为40.2±21.2mg,显著少于对照组55.0±36.9mg(P<0.01);术后VAS法评分最高组24h为3.00±1.15、48h为0.90±0.88、72h为0,均低于对照组的6.40±1.78、3.30±1.70和0.50±0.32。结果提示,硬膜外麻醉的手术病人予以吗啡超前镇痛可以延长麻醉维持时间及术后镇痛时间,减少术中麻醉用药量及术后镇痛用药量,有利于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1990~2000-12,对术后病人常规使用硬膜外复方吗啡镇痛法,已有10余年的时间了。统计人数在15365例,占同期手术总例数的65.5%,其硬膜外吗啡镇痛效果肯定。其机理已有许多报道,我院通过长期的临床应用,已在组织管理、应用方法、配方选择,以及并发症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应用范围与组织管理 凡硬膜外麻醉下手术且预计术后将有较大痛苦的病人,均可以给予硬膜外复方吗啡镇痛术,对术后镇痛病人,麻醉师除常规填写麻醉前小结外,还应填写术后镇痛登记表(设计于麻醉记录单中麻醉后随访部分)。将…  相似文献   

10.
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已广泛用于临床 ,我们将布比卡因与吗啡配伍用于硬膜外术后镇痛 ,对其镇痛作用时间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40例 ASA - 级妇产科手术病人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2 0例。每组术前均给阿托品 0 .5 mg,鲁米那钠 0 .1g肌注。硬膜外选 L2 - 3 间隙正入法 ,向头方向置管 3cm ,用 2 %利多卡因维持麻醉 ,术中麻醉效果均满意。待手术结束缝合前按双盲法分别向硬膜外注入不同镇痛液 ,A组 :吗啡 2 mg+0 .9%生理盐水 4ml;B组 :吗啡 2 mg+0 .75 %布比卡因 2 .5 ml+0 .9%生理盐水 1.5 ml。但两组所含吗啡 2 mg相同 (10 m …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布托啡诺对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年龄>70岁且麻醉效果确切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布托啡诺组和对照组。布托啡诺组在麻醉前10 min静脉注射布托啡诺0.02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模拟。待麻醉平面出现后,予以丙泊酚1-2mg/(kg h)持续静脉。术中应用AS3多功能监测仪连续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并分别于术前1d、术后3d、术后7 d由本院同一心理医生采用神经心理学测试技术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结果布托啡诺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为30.0%,对照组为3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静脉注射布托啡诺0.02mg/kg行超前镇痛对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超前镇痛用于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在全麻下行改良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且麻醉效果确切的患者94例,随机均分为布托啡诺组(A组)、对照组(B组)。A组于麻醉诱导前5min缓慢静注布托啡诺2m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5mL);B组以生理盐水5mL缓慢静注。分别于术后1、4、8、12、20、24h进行镇痛及舒适度评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镇痛中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头晕、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结果 A组除术后1h其它各时间点疼痛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A、B两组分别为8.5%和19.1%,A组显著低于B组(P<0.01),头晕、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的发生率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改良雍垂腭咽成形术的患者术后急性疼痛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术后镇痛及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A组)和生理盐水组(B组),每组30例。A组患者麻醉诱导前10 min经静脉泵注0.5μg/kg的右美托咪定,并以0.2μg/(kg?h)持续输注至手术结束。B组患者以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用法、用量相同。两组患者术后均使用舒芬太尼进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6、12、24 h的疼痛VAS评分以及术后12 h和24 h患者PCIA的按压次数,术后7 d内谵妄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相比,A组术后12 h和24 h PCIA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2、4、6 h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谵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有效增强老年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并且能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张宗銮  王英 《海峡药学》2016,(10):89-91
目的:探讨麻醉深度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早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POCD)的影响。方法我院行择期开放性食管癌根治术的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BMI 18~25kg/m2,年龄60~7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为浅麻醉组(L组)及深麻醉组(D组)。 L组术中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维持在45~60,D组BIS值维持在30~45。于术前24h和术后24、72h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同时比较两组老年患者基本情况及术中补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低血压发生率和术后疼痛评分等情况。结果 D组术后24和72 h POCD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及术中补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低血压发生率和术后疼痛评分等均无显著差异。结论与术中BIS值维持在45~60间相比,BIS值维持在30~45间可降低老年食管癌患者早期术后POC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吗啡布比卡因对前列腺术后镇痛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吗啡、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在前列腺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21例前列腺切除患者术后以吗啡、布比卡因进行PCEA治疗,取一般情况与PCEA组类似的24例前列腺患者后行常规镇痛,术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间接评估镇痛,记录膀胱痉挛发生情况。结果:PCEA组术后VAS评分及控制膀胱痉挛的发生明显优于常规镇痛组。结论:吗啡、布比卡因通过PCEA技术用于前列腺术后镇痛、效果确切、简单方便、用药量小、副作用少、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6.
王娟 《中国医药指南》2009,7(22):19-19,40
目的比较吗啡与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80例行子宫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吗啡组和舒芬太尼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麻醉方法均采用硬膜外联合腰麻,术后经硬膜外导管分别给予吗啡或舒芬太尼自控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12、24、48h的镇痛效果(VAS评分)、镇静程度(Ramsay评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瘙痒等。结果吗啡组与舒芬太尼组患者镇痛效果和镇静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结论小剂量的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可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和较小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D)不同麻醉方法(全麻、局麻)下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D)对326例术后二年老龄。患者进行回访调查。其中全麻组205例(实验组);局麻组121例患者(对照组)进行神经心理评估,比较二者的POCD的结果特点及差异性。结果全麻组发生POCD比较局麻组POCD有明显差异性(表1)P<0.05,全麻组与实验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比较可知除抽象思维,地点定向二项指标外均项都P<0.05。结论 MoCA为高敏感性POCD评估工具,能全面评估术后患者的认知功能,且能评估较早POCD患者,有利于及时针对性治疗。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麻醉方式尽可能选择局部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前列腺电切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效果。方法前列腺电切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为0.1%罗哌卡因+0.5μg/mL舒芬太尼;B组为O.1%罗哌卡因+2ug/mL芬太尼。镇痛泵背景剂量6mL/h,自控给药量2mL/次,锁定时间15min。观察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记录不良反应,自控给药情况以及是否使用其他镇痛药物。结果在总体镇痛效果方面A组优与B组不良反应方面,恶心,呕吐,A组少于B组;瘙痒,运动神经阻滞两组无明显差异;镇痛泵按压情况A组少于B组。讨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镇痛效果好,对运动神经阻滞轻,不良反应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长短对老年患者全身麻醉下行妇科手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经全身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的糖尿病患者90例,ASAI~Ⅱ级,年龄65~80岁,按患糖尿病时间长短分为10年以上组(A组),5~9年组(B组),5年及其以下组(C组),各组均30例。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估术前、术后8h、24h、3d的认知功能。结果三组患者术后24 h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比率分别为16.67%(5/30)、6.67%(2/30)和3.33%(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病时间长术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比率明显高于糖尿病患病时间短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骶管阻滞超前镇痛对小儿包皮环切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择期拟行包皮环切术的患儿60例,随机分为酮咯酸氨丁三醇组(K组)、骶管阻滞组(D组)、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骶管阻滞组(KD组),每组20例。K组和KD组患儿于麻醉诱导前15 min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0.5 mg·kg^-1。D组和KD组患儿术前行骶管阻滞麻醉,并于穿刺成功后一次性注入局麻药物0.8%利多卡因+0.25%罗哌卡因混合液1 ml·kg^-1。观察3组患儿术中体动、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使用情况、术后麻醉苏醒和麻醉苏醒后在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的停留时间、术后补救镇痛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K组相比,D组和KD组患儿术中体动发生率和术后布洛芬混悬液的服用率明显降低,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的总用量明显减少,术后麻醉苏醒以及麻醉苏醒后在PACU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D组布洛芬混悬液服用率明显高于KD组(P<0.05)。3组患儿术后均未见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瘙痒和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对于小儿包皮环切术患者,酮咯酸氨丁三醇联合骶管阻滞的术后镇痛效果确切且提供了高质量的术后苏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