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CWI)部位与颈、脑大动脉狭窄及闭塞的关系。方法对52例常规头颅CT和MRI检查证实为分水岭梗死脑梗死患者行MRA检查颈、脑大动脉病变情况。结果52例患者大动脉狭窄、闭塞总发生率92.3%(48/52),其中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占84.7%。皮质前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59.3%(16/27),大脑中动脉病变40.7%(11/27),皮质下型病灶颈内动脉病变40%(12/30),大脑中动脉病变60%(18/30)。皮质后型病灶颈内及大脑中动脉病变87.5%(14/16),大脑后动脉病变37.5%(6/16),基底动脉病变18.75%(3/16)。结论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脑分水岭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 PMD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患者15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 NIHSS 评分分为 PMD 组和 NPMD 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及梗死模式差异,分析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 PMD 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MD 组高脂血症、LDL-C、基线 NIHSS 评分、内分水岭梗死和大穿支动脉梗死比例明显高于 NPMD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Logistic 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 NIHSS 评分≥4、内分水岭梗死、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 PMD 的独立预测因素(P 均<0.01)。结论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模式与脑梗死后 PMD 显著相关性,基线 NIHSS 评分≥4、内分水岭梗死、大穿支动脉梗死是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动脉梗死后PMD 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MRI相关高危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青兰  陈国强 《河北医药》2005,27(12):895-896
目的探索皮质下缺血性脑血管病MRI表现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40例皮质下多发梗死痴呆患者和45例皮质下多发梗死非痴呆患者的MRI表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影像学相关高危因素。结果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后,只有平均脑沟宽度(OR=2.740,P=0.017)、侧脑室指数(OR=1.767,P=0.012)和丘脑梗死的数目(OR=5.807,P=0.036)进入了方程。结论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可能与脑萎缩的程度和丘脑梗死的数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邵勇  常杰  朱震方  沈虹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29-263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临床与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临床表现、MRA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35例患者均表现为偏瘫,其中面部和上下肢同时受累16例(45.7%),上下肢同时受累11例(31.4%),面部及上肢受累3例(8.6%),单纯面部受累2例(5,7%),面部及下肢受累2例(5.7%),单纯上肢受累1例(2.9%)。MRA影像学特征及脑梗死类型:29例(82.9%)患者表现为病变侧MCA中度以上狭窄,6例(17.1%)表现为MCA闭塞。30例(85.7%)表现为缺血性梗死灶,其中深部小梗死最为常见(53.3%),其次为交界区梗死(26.7%),皮层区域内脑梗死相对较少(20.0%)。结论偏瘫是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面部和上下肢同时受累;深部小梗死是影像学脑梗死常见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正>脑穿支动脉闭塞常常引起带有经典临床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尽管很多患者预后良好,仅遗留轻度神经功能缺损,但是仍有27%62%[1]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存在急性期神经功能恶化。进展性运动功能缺损(PMD)可见于脑穿支动脉病(PAD),其中常见病变在豆纹动脉(LSA)、脑桥穿支动脉APA)和大脑后动脉穿支。我们将早期运动功能损害定义在起病第1周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分数增加>1分[1,2]。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区进展性脑梗死在DWI梗死类型及相关MRA血管狭窄表现,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MCA区进展性脑梗死112例为进展组,同期MCA区完全性梗死130例为完全组,研究两组患者缺血性卒中类型及相关血管狭窄情况。急性期DWI上梗死类型分为4种:区域梗死、皮质下梗死、边缘带梗死、弥散小梗死。结果:进展组中边缘带梗死发生率较完全组高(60.7%vs13.1%;P〈0.05),以MCA狭窄为主(49.1%vs20.8%;P〈0.05),且易出现多支血管狭窄;完全组中区域梗死发生率较进展组高(56.2%vs8.9%;P〈0.05),以MCA闭塞(38.4%vs8.9%;P〈0.05)为主。结论:MCA区进展性脑梗死易发生于MCA狭窄及多支血管狭窄引起的边缘带梗死,脑灌注不足可能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腔隙性卒中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比较腔隙型脑梗死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确定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平均年龄(63.89±11.17)岁,颅内动脉狭窄组121例(67.7%),其中单发性动脉狭窄29例(24.0%),多发性动脉狭窄92例(76.0%)。19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当中,合并高血压病120例(60.6%),高脂血症98例(49.5%),冠心病62例(31.3%)。颅内动脉狭窄组冠心病(42.1% vs.14.3%;χ2=9.205,P =0.002)和糖尿病(25.6% vs.10.4%;χ2=3.173,P =0.007)以及颈动脉 IMT 增厚(29.7% vs.7.8%;χ2=3.962,P =0.047)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性低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组[(1.31±0.52)mmol/L vs.(1.57±1.54)mmol/ L;t =-2.242,P =0.026]。多变量 Lol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优势比(OR)10.013,95%可信区间(CI)1.079~92.900;P =0.043]和糖尿病(OR 6.766,95% CI 1.704~26.870,P =0.006)是腔隙性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而 HDL 水平较高(OR =0.015,95% CI =0.001-0.299)是腔隙性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性因素。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多合并颅内动脉狭窄,冠心病和糖尿病是腔隙性梗死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红梅 《中国基层医药》2014,(24):3796-3798
因素分析,统计学 {Abstract}: 目的:探讨影响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锥切术后切缘阳性和病灶残留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698例因CINⅡ~Ⅲ级行宫颈锥切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切缘阳性与病灶个数≥3个(OR=4.15,95% CI=1.785~13.523)、病变累及腺体(OR=3.87,95% CI=1.387~8.258)相关。切缘阳性患者病灶残留与年龄>40岁( OR=3.68,95% CI=1.115~11.673)和液基细胞学检测( TCT)结果阳性(OR=3.42,95%CI=1.547~7.389)相关。结论病灶个数≥3个、病变累及腺体是高级别CIN切缘阳性的高危因素。年龄>40岁和TCT结果阳性是高级别CIN切缘阳性患者病灶残留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程乾  池泳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1):130-131
目的从颅脑血管影像角度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进展的可能机制。方法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为急性进展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颅颈CTA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脑缺血的责任血管多有严重狭窄或闭塞。结论脑动脉的严重狭窄或闭塞可能是急性缺血性卒中进展的基础,CTA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预后评测等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病因素、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及治疗。方法对68例脑分水岭梗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者中,皮质前型20例,占29.4%;病灶在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供血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为偏瘫、皮质运动性失语、智能减退等。皮质后型27例,占39.7%;病灶在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供血的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为偏盲、轻偏瘫、皮质感觉障碍。皮质下型21例,占30.9%;病灶在大脑中动脉皮层支和深穿支供血的交界区,呈三角形或长条状,临床表现为轻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结论脑分水岭梗死临床表现复杂,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MRI,一旦明确诊断,在常规治疗脑梗死的基础上,还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或闭塞者给予介入治疗,并进行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脂血症的干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医药科学》2016,(7):25-28
目的探讨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以及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54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设为实验组,54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比对两组患者影像学的检查结果和发生脑动脉狭窄情况以及发生部位。结果实验组患者基底节区梗死(35.19%)、脑干梗死发生率(31.48%)和分水岭梗死发生率(44.4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基底节区梗死(14.81%)、脑干梗死发生率(11.11%)和分水岭梗死发生率(1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发生率(92.59%)、大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率(84.00%)以及溃疡性斑块发生率(70.00%)与对照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发生率(59.26%)、大动脉中重度狭窄或闭塞发生率(56.25%)以及溃疡性斑块发生率(37.50%)相比明显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与脑动脉狭窄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临床早期给予针对性的检查可以及时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起到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其病情严重程度分为三组:轻度(NIHSS评分≤3分)、中度(NIHSS评分4~14分)和重度(NIHSS评分≥15分).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对可能影响病情严重程度的因素进行分析,然后将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侧支循环、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在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0.314,95%CI:0.120-0.781)、侧支循环(OR=0.197,95%CI:0.049-0.780)、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OR=0.394,95%CI:0.178-0.838)、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OR=0.041,95%CI:0.013-0.133)是影响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除年龄外,侧支循环、脑缺血溶栓血流分级、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能够影响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的病情严重程度,对上述指标的监测将有助于皮质型分水岭梗死的发病机制探讨和病情评估,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大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疾病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和体检的患者864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大肠癌患者98例,未患大肠癌患者76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大肠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在调整性别、年龄等混杂因素后,亲属患肿瘤(OR=1724,95% CI=1.104~3.618)、喜食熏腊腌渍食品(OR=1.121,95% CI=1.103~3.002)、慢性阑尾炎(史)(OR=1.107,95% CI=1.002~2.006)和糖尿病史(OR=1.678,95% C I=1.113~3.967)为大肠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亲属患肿瘤、喜食熏腊腌渍食品、慢性阑尾炎(史)和糖尿病史为大肠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此类人群应加强体检,同时改变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楼侠 《中国基层医药》2014,(22):3423-3425
目的:探讨导致重症监护病房( ICU)内创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983例在ICU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感染分为感染组及未感染组,对年龄等潜在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并依据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将感染组分为轻度创伤( ISS<16分)及严重创伤( ISS≥16分)患者,分别对单因素分析结果实施所有感染患者及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的多因素分析,得出相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98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年龄≥60岁(OR=1.70,95%CI 1.05~2.69)、ICU治疗时间≥2周(OR=1.59,95%CI 1.06~2.49)、气管插管(OR=2.69,95%CI 1.80~4.20)、ISS≥16分(OR=2.20,95%CI 1.20~3.91)、中心静脉压监测(OR=4.31,95%CI 2.81~6.52);严重创伤患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有ICU治疗时间≥2周、气管插管、中心静脉压监测。结论 ICU创伤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独立因素不唯一,临床防治应从规范诊疗手段、缩短治疗时间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远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收治的10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出院后的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例数分别为80例(80.00%)与20例(20.00%);经单因素筛选及多元回归分析后,年龄( OR=2.010,95CI=1.100~3.673)、糖尿病史(OR=2.131,95CI=1.192~3.810)、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OR=0.692,95CI=0.461~0.812)以及低T3综合征(OR=1.811,95CI=1.252~2.620)等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远期死亡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远期死亡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糖尿病史以及低T3综合征等多种因素有关,对于不存在禁忌证患者,应及时实施急诊PCI,以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6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15d预后,探讨相关影响因素与不同受累血管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6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均在入院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改良Rankin残障量表(MKS)评估,病后15d进行MRS评估,分析患者15d预后,系统评价病变部位及受累血管,并与预后不良进行相关分析。结果60例患者,病后15d死亡率3.33%,致残率86.67%,大脑中动脉主干重度狭窄25例,大脑中动脉主干中度狭窄16例,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11例,颅内多根血管狭窄8例,办法糖尿病、高血压病者42例,大量饮酒、吸烟者18例。结论进展性卒中的发生率及预后与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与糖尿病、高血压的控制程度密切相关,大部分进展性卒中患者预后较差,致残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7.
林欢  王健  吕志宇  陈秀 《天津医药》2019,47(2):179-183
目的 探讨颅内前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卒中 (IS) 患者危险因素、 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 致IS的患者257例。依据责任血管的位置, 分为前循环组170例和后循环组8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比较2组患者危险因素、 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1) 前循环组中男性、 吸烟史比例高于后循环组, 而高血压和糖尿病比例、 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水平低于后循环组 (均P< 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高血压、 糖尿病、 高HbA1c水平是颅内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IS的独立危险因素。(2) 卒中机制的分布, 前循环组低灌注和混合机制的构成比高于后循环组, 而穿支动脉闭塞低于后循环组(均P<0.05)。(3) 梗死模式的分布, 前循环组单发皮质-皮质下梗死的构成比高于后循环组, 而单发皮质下梗死的构成比低于后循环组 (均P<0.05)。结论 颅内前后循环IS存在危险因素、 卒中机制和梗死模式的差异。针对不同部位的血管制定不同的防治策略, 可能有利于减少相关I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齐莉英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593-3595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性肝损害的危险因素,为防治肝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53例服抗结核药物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状况、家族史及个人疾病史等。采用χ^2、t检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肝治疗可使肝损害发生的危险性显著下降(OR=0.571,95%CI:0.395~0.974,P=0.037);结核病越严重、具有家族性肝炎史、患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肾脏疾病均可使肝损害发生的危险性显著升高(OR=1.756,95%CI:1.098~2.342,P=0.024;OR=1.665,95%CI:1.247~1.993,P=0.045;OR=1.579,95%CI:1.168~2.324,P=0.048;OR=1.463,95%CI:1.075~2.067,P=0.031;OR=1.872,95%CI:1.339~2.696,P=0.022);体质指数越低、臂围越小则是肝损害的危险因素(OR=0.526,95%CI:0.241~0.972,P=0.023;OR=0.421,95%CI:0.177~0.835,P=0.019)。结论在制定化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对肝损害的影响,并定期监测,使化疗顺利完成,以达到控制结核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孙晓彤  杜彩素 《河北医药》2016,(16):2528-2530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焦虑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选用自编孕妇一般情况调查表和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对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就诊的461例妊娠晚期孕妇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妊娠晚期孕妇中,焦虑发生率为38.6%,轻度焦虑发生率为29.1%,中度焦虑发生率为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妊娠晚期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年龄>23岁(OR=0.470,95%CI:0.376~0.588)、非公务员/干部/教师/事业单位(OR=0.622,95%CI:0.540~0.715)、第一次怀孕(OR=1.630,95%CI:1.197~2.218)、对居住条件不满意(OR=0.615,95%CI:0.401~0.943)、独生子女(OR=5.388,95%CI:3.135~9.26)、不相信自己能胜任妈妈角色(OR=0.35,95%CI:0.26~0.47)、非计划内怀孕(OR=0.348,95%CI:0.195~0.623)、担心胎儿健康(OR=1.633,95%CI:1.211~2.202)。结论妊娠晚期孕妇焦虑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孕妇焦虑情绪,特别是对年龄>23岁、非公务员/干部/教师/事业单位、第一次怀孕、对居住条件不满意、独生子女、不相信自己能胜任妈妈角色、非计划内怀孕、担心胎儿健康的孕妇,确保妊娠晚期孕妇顺利分娩。  相似文献   

20.
方良  张超  孙中武 《安徽医药》2015,19(12):2317-2320
目的:探讨分水岭脑梗死( CWSI)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急性CWS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MRI结果将CWSI分成皮质型(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和皮质下型;采用脑CT血管成像( CT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 DSA)或脑MRI血管成像(MRA)等技术评价颅内外血管狭窄及其程度。结果65例CWSI中57例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7.69%;轻度狭窄7例,中度16例,重度34例;38例(58.46%) CWS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脑中动脉( MCA)狭窄或闭塞,31例(47.69%)存在颈内动脉( ICA)狭窄或闭塞,大脑前动脉( ACA)和大脑后动脉( PCA)狭窄分别为19例(29.23%)和22例(33.85%)。皮质下型CWSI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率显著高于皮质型(P<0.05),以及皮质后型(P<0.05);皮质前型及皮质下型ACA、MCA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均P<0.05)。皮质前型及皮质下型前循环多支血管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均P<0.05);且皮质前型ICA+MCA、ICA+ACA狭窄率均显著高于皮质后型及皮质下型(均P<0.05)。结论分水岭脑梗死发病可能与颅内外血管狭窄关系密切;皮质前型和皮质下型CWSI与前循环血管狭窄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