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义  尹琦  陈勇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8):2449-2451
目的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价值。方法以G试验方法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结果在60只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动物模型中,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深部真菌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3%、100%、100%、58.8%。血浆1,3-β-D-葡聚糖阳性结果明显早于组织病理。结论利用G试验定量检测血浆1,3-β-D-葡聚糖方法简便,结果稳定,可用于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早期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临床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进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鉴定结果比较,评估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IFI感染的实用价值。方法对疑似IFI感染患者131例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浆,检测(1-3)-β-D-葡聚糖;于发热时采静脉血做真菌培养鉴定,并进行分析。结果 131例疑似IFI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阳性率为41.2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37.40%。2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真菌培养结果为参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敏感性为95.92,特异性为91.46,阳性预测值为87.04,阴性预测值为97.40。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临床IFI的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在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PIFI)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77例气管镜吸引痰标本患者痰真菌培养阳性的28例设为感染组,阴性的49例设非感染组,同时对其血清(1-3)-β-D葡聚糖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1-3)-β-D 葡聚糖水平,并采用ROC 曲线评价其在 PIFI 中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1-3)-β-D葡聚糖浓度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血清(1-3)-β-D葡聚糖20ng/L为临界值,PIFI的敏感性为91.8%,特异性为78.6%。结论检测患者清血(1-3)-β-D葡聚糖有助于判断PIFI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北京金山川公司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5M 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85例COPD合并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IFI组)血浆中(1,3)-β-D-葡聚糖含量,并与4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1,3)-β-D-葡聚糖水平为2.32~15.32pg/ml,确诊IFI组的(1,3)-β-D-葡聚糖水平为8.23~2289.56pg/ml,该检测方法对IFI的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97.5%,PPV为97.6%,NPV为88.6%。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抗原检测可在拟诊早期对COPD患者是否感染真菌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5.
梁永君 《抗感染药学》2020,17(2):230-234
目的:探究非血液标本1,3-β-D-葡聚糖(简称G试验)检测对癌症患者放射治疗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影响。方法:抽取2010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非手术型癌症患者309例资料,筛选出放射后1周疑似真菌感染患者134例,最终被确诊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41例;分析其的血液、气道分泌物、胸水G试验及真菌培养、鉴定结果,观察G试验及真菌培养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诊断的敏感度(sensitivity,SE)、特异度(specificity,SP)、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ative value,PPV)、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ative value,NPV)、准确度及Youden指数,并绘制ROC曲线。结果:检出真菌47株,其中念珠菌感染者34例、曲霉感染者4例和隐球菌感染者3例;在血液标本中,G试验高于真菌培养,特异度真菌培养高于G试验;在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方面,G试验更为准确;在气道分泌物标本中,G试验高于真菌培养,特异度真菌培养高于G试验;在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方面,G试验更为准确;在胸水标本中,G试验高于真菌培养,特异度真菌培养高于G试验;在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度方面,真菌培养更为准确;根据G试验结果显示,以10 pg/mL为界值,血液标本曲线下面积(AUC)为0.620(0.517,0.724);气道分泌物AUC为0.494(0.380,0.609);胸水AUC为0.385(0.284,0.487)。结论:对非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放射治疗后的血液、气道分泌物及胸水采用G试验检测,结果表明非血液标本G试验检测对于真菌性感染的诊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thinprep cytology test,TCT)、高危HPV DNA检测及两者联合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进行TCT和HPV检测,其中有1项或2项检测异常者,进一步做阴道镜下组织活检,共324例,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及其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TCT检测阳性185例,阴性139例,灵敏度76*.7%,特异度92.4%,符合率81.2%,阳性似然比10.1,阴性似然比0.25,阳性预测值96.2%,阴性预测值61.2%;HPV-DNA检测阳性208例,灵敏度80.2%,特异度76.1%,符合率79.0%,阳性似然比3.4,阴性似然比0.26,阳性预测值89.4%,阴性预测值60.3%;二者并联联合检测结果阳性218例,灵敏度94.0%,特异度70.7%,符合率87.3%,阳性似然比3.2,阴性似然比0.08,阳性预测值89.0%,阴性预测值82.3%;二者串联联合检测结果阳性148例,灵敏度62.9%,特异度97.8%,符合率72.8%,阳性似然比28.6,阴性似然比0.38,阳性预测值98.6%,阴性预测值51.1%。结论 TCT与HPV检测是筛查宫颈病变的有效方法,两种方法并联应用可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和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GM)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采集74例具有IFI高危因素患者的178份血清,按GM检测试剂盒说明采用ELISA法检测GM抗原水平。参照IFI诊断标准,以确诊IFI病例为研究组(16例),排除IFI诊断病例为对照组(29例),建立四格表进行GM检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判定;53例接受抗真菌治疗患者,按GM值分为阳性组(II〉0.5,21例)和阴性组(I〈0.5,32例),比较两组抗真菌药治疗效果。结果74例患者中,确诊IFI患者2例中GM阳性1例(50%),临床诊断IFI患者14例中GM阳性9例(64%),临床拟诊IFI患者29例中GM阳性10例(34%),排除IFI患者29例中GM阳性4例(14%)。GM检测试验灵敏度63%、特异度86%、阳性预测值0.71、阴性预测值0.81、诊断符合率78%、Youden指数0.49。阳性组氟康唑治疗有效率明显低于阴性组(X2=4.95,P〈o.05),非氟康唑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阴性组(X2=4.88,P〈0.05),阳性组治疗后GM值明显低于治疗前(t=2.13,P〈0.05)。结论Gbl对IFI的诊断特异度较高,可指导临床筛选有效的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浆(1,3)-β-D葡聚糖、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NEU)百分比、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指标(PLT)及降钙素原(PCT)与真菌血流感染间的关系。方法本实验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且血培养真菌指标阳性且被证实只有一种真菌感染的血流感染患者共计34例作为血流感染组,选取局部真菌感染患者34例作为局部感染组,另选取34例无真菌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检测真菌分型将血流感染组继分为白色念珠菌组及非白色念珠菌组。分析比较各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PLT及PCT间的统计学差异,并分析各指标同真菌性血流感染间的关系。结果真菌分型得出白色念珠菌组14例,非白色念珠菌组20例。血流感染组和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局部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及PLT水平均高于血流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余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白色念珠菌组患者在血浆(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及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白色念珠菌组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CRP、NEU百分比、WBC、PLT及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非白色念珠菌组的PCT水平明显高于白色念珠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CRP、PLT、NEU百分比可反映是否存在真菌感染,而血浆(1,3)-β-D葡聚糖及PLT水平可反映血流感染的严重情况,PCT水平可以初步推断是否为非白色念珠菌感染或白色念珠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早期诊断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PFI)的价值。方法(1)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72例患者,其中确诊IPFI组、普通感染组和无肺部感染组各32例,共96例,此外入院时有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但早期未确诊IPFI者76例作进一步研究,每日连续真菌检测直至明确是否为IPFI,进而分诊断组、排除组。全部对象均予支气管肺泡灌洗,留取BALF及血浆进行G试验( BG抗原检测),对数据采用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来检验并绘制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确定两种标本检测方法诊断IPFI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 BALF G试验水平:IPFI组明显高于单纯肺炎组和非感染组。(2)76例未确诊病例在随后的5 d检查中7例确诊IPFI,22例临床诊断,29例剔除,18例排除真菌感染。(3)诊断组BALF、血浆BG水平均显著高于排除组,BALF BG浓度为149.5 ng· L-1时对应的约登指数值最大,为0.87,血浆BG浓度为81 ng· L-1时对应的约登指数值最大,为0.81。(4)诊断组BALF BG峰值浓度出现时间早于血浆,同时诊断的特异性高于血浆。结论(1) BALF中BG的含量较血浆中升高更明显,且BALF G试验在区分单纯肺炎和IPFI方面更具有参考价值。(2) BALF G试验特异度、敏感度均明显高于血浆G试验,且峰值出现早于血浆,具有更早、更准确、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3)BALF G试验的最佳诊断临界值是149.5 ng· L-1,其诊断IPFI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正>(1-3)-β-D葡聚糖是由D-葡聚糖合成的细胞壁多聚糖,占真菌细胞壁成分的50%以上[1]。研究表明,除结合菌外,所有真菌的细胞壁均含有(1-3)-β-D葡聚糖,而其他微生物、动物及人的细胞成分和细胞外液均不含有这种成分,因此在机体的体液或血液中检测(1-3)-β-D葡聚糖水平可以作为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依据[2]。本研究对98例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痰标本进行培养,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深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苏木素在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06年6月至2011年6月期间临床诊断为真菌性角膜炎病例59例,角膜刮片,标本分别行苏木素染色、KOH湿片检查和真菌培养。以培养结果做为确诊真菌性角膜炎的"金标准"。结果 59例真菌性角膜炎病例中47例检出真菌,阳性率79.66%。苏木素染色法查找真菌阳性率64.40%,灵敏度74.46%,特异度42.86%,假阳性率25.00%,假阴性率25.53%,正确指数17.32%,阳性预测值92.11%,阴性预测值42.85%。KOH湿片法查找真菌阳性率45.76%,灵敏度44.68%,特异度18.75%,假阳性率50.00%,假阴性率55.32%,正确指数-36.57%,阳性预测值77.78%,阴性预测值18.75%。结论苏木素染色法是真菌性角膜炎早期诊断的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小华  杨祚明 《河北医药》2016,(8):1176-1178
目的:探讨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1,3)-β-D葡聚糖(G试验)对于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IPFI)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ICU临床拟诊断为IPFI患者139例,早期对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并对BALF行G试验检测,以临床确诊、真菌培养结果及组织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对BALF G试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对BALF G试验阳性患者采用氟康唑、伊曲康唑行抢先治疗,并根据治疗效果分组回顾性分析G试验结果。结果 BALF G试验正确诊断IPFI患者76例,鉴别诊断IPFI 患者的灵敏度:80骀.00%、特异度:90.91%、漏诊率:20.00%、误诊率:9.09%,ROC曲线下面积AUC=0.884, BALF G试验诊断IPFI患者与最终确诊结果的一致性 Kappa =0.650。 BALF G 试验阳性患者95例采取抢先治疗,其中治疗有效73例(76.84%)、治疗无效22例(23.16%),有效组和无效组治疗前的BALF G试验测定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7 d后、14 d后无效组患者的BALF G试验测定值显著的高于治疗有效组患者( P <0.05)。结论 BALF G试验对于IPFI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同时对于预测患者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大鼠为实验对象,研究(1,3)-β-D葡聚糖水平同抗菌药物治疗白色念珠菌病疗效间的关系。方法选取Wistar大鼠共计9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模型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只。对模型组及治疗组大鼠进行白色念珠菌造模。治疗组在造模成功后静注氟康唑治疗。观察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的体内真菌数量及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念珠菌菌数及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在用药前、用药后1、3及7d均逐渐降低,且与模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和模型组念珠菌菌数同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在用药前、用药后1、3及7d存在线性相关的关系(P<0.05)。结论 (1,3)-β-D葡聚糖水平可以反映白色念珠菌病的感染程度,同时可以对抗菌药物的疗效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1,3-β-D-葡聚糖含量测定(G试验)对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个性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太和医院各临床科室高度怀疑深部真菌感染患者128例,同时进行血清G试验和真菌培养,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检验方法的差异。结果 血清G试验检测的阳性率57.81%(74/128)高于真菌培养阳性率46.88%(60/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培养阳性患者血清中1,3-β-D-葡聚糖含量为(90.65±22.36)ng/L,健康对照者为(4.36±0.27)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真菌培养作为参考标准,G试验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5%、78.30%、81.08%、92.59%。结论 血清G试验,方法简便、阳性率高、特异性高,可以辅助早期诊断深部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5.
张丽娜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0):1555-1556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真菌(1-3)-β-D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2.79±2.46)pg/ml;深部真菌感染组为(49.05±31.13)pg/ml.经t检验,对照组与深部真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平均值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6.843,P<0.001).结论:血浆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临床医生提供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是一种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下壁单、多导联病理性Q波对冠心病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卓  赵先仙 《江西医药》2006,41(6):346-347
目的结合冠脉造影探讨下壁单、多导联病理性Q波在冠心病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方法158例疑诊冠心病患者行常规12导联ECG检查,并加做V3R、V4R、VSR导联及冠脉造影,进行心电图及冠脉造影比较。结果下壁单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12.9%、特异度68.6%、假阴性率(漏诊率)为77.1%假阳性率为31.4%、阳性预测值为42.1%、阴性预测值为30.8%。双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28.7%、特异度70.6%、假阴性率(漏诊率)为71.3%,假阳性率为28。4%、阳性预测值为68.8%。三导联Q波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31.6%、特异度85.7%、假阴性率(漏诊率)为68.4%假阳性率为14.3%、阳性预测值为86.1%。结论(1)下壁单双导联病理性Q波诊断冠心病灵敏度较低,单凭该标准诊断冠心病漏诊率较高,也有一定的误诊率(31.4%),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病理性Q波并不全代表心肌梗死,有些非心肌梗死却可出现酷似心肌梗死的图形,如左侧气胸、肺气肿、肺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感染或休克、颅内病变等;(2)三导联Q波较单双导联Q波诊断冠心病特异度高.阳性预测价值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程洁  张晓微  彭玲  王殿超 《安徽医药》2016,37(9):1111-1113
目的 对肺结核疑似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真菌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G试验对肺部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安徽省胸科医院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明确诊断为肺结核并且高度疑似真菌感染的患者60例,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浆,检测(1-3)-β-D-葡聚糖含量;同时留取痰液行真菌培养加药敏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疑似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中,G试验检测阳性率为56.67%,痰真菌培养阳性率为5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30)。结论 G试验具有快速、早期、简便等特点,对肺结核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深部真菌感染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真菌(1-3)-β-D检测试剂盒(北京金山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2.79±2.46)pg/mL;深部真菌感染组为(49.05±31.13)pg/mL。经t检验分析,对照组与深部真菌感染组(1-3)-β-D葡聚糖平均值差异非常(t=6.843,P<0.001)。结论血浆葡聚糖检测可在拟诊早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机体是否感染真菌的可靠信息,是一种实用的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2年5月~2014年12月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的43例患者,按照在≤7 d的机械通气时间内是否发生VAP,分为VAP组(28例)和非VAP组(15例),监测体温、肺部体征、痰的改变,并行胸片、支气管深部痰培养检查,抽血检测PCT、白细胞(WBC)计数水平,计算PCT对VAP的早期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机械通气后VAP组的PCT、WBC、体温较机械通气前升高,且高于非VAP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PCT≥0.5 ng/ml为阳性预测值,预测VAP的灵敏度为89.29%、特异度86.67%、阳性预测值为92.59%、阴性预测值为81.25%.以△PCT在0.25~1.70 ng/ml为阳性预测值,其灵敏度为89.29%、特异度为93.33%、阳性预测值为96.15%、阴性预测值为82.35%.以PCT≥0.5 ng/ml联合△PCT在0.25~1.70 ng/ml为阳性预测值,其灵敏度高达100.00%、特异度为93.33%、阳性预测值为96.55%、阴性预测值为100.00%.结论 血清定量PCT检测对早期预测诊断VAP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20.
王芳 《抗感染药学》2021,18(8):1216-1218
目的:探究尿真菌培养与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的检测结果对泌尿系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及其治疗对策.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3月—2020年5月收治的泌尿系IFI患者48例作为观察组,另采用随机配对法选取同期48例非泌尿系IFI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2组患者G试验、尿真菌培养鉴定结果,比较单一 G试验、尿真菌培养结果与联合诊断检测结果对泌尿系IFI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的差异.结果:2组检测方法结果中病原菌均以白假丝酵母为主,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光滑假丝酵母;但2组的真菌鉴定结果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G试验检出阳性率为72.91%,尿真菌培养检出阳性率为75.00%,二者联合检出阳性率为97.92%;而对照组中G试验检出阳性率为20.83%,尿真菌培养检出阳性率22.92%,二者联合检出阳性率22.92%;G试验与尿真菌培养联合诊断泌尿系IFI的敏感度(97.92%)、准确度(87.50%)均高于二者的单一诊断(P<0.05).结论:泌尿系IFI患者真菌感染以白假丝酵母为主,采用G试验和尿真菌培养诊断对泌尿系IFI的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若采用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