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观察硬膜外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腔持续注入利多卡因对上腹部手术患者围术期血清TNF-α、IL-1、IL-4、IL-6变化的影响。方法 36例择期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加术后硬膜外腔注入利多卡因组(Ⅰ组,n=12),全麻加术后硬膜外腔注入利多卡因组(Ⅱ组,n=12)和全麻加术后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组(Ⅲ组,n=12)。分别于术前0、5h、术后0h、24h和48h抽取血样测定白细胞计数(WBC)及血清TNF-α、IL-1、IL-4、IL-6浓度。同时记录体温(T)、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①各组患者体温、心率变化均不明显(P〉0.05);平均动脉压变化:Ⅱ组术后0h及Ⅲ组术后0h、24h较术前明显增高;白细胞计数变化:3组患者白细胞计数术后0h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Ⅱ、Ⅲ组较Ⅰ组亦明显升高(P〈0、01),随后均下降,术后24hⅢ组明显高于Ⅱ组。②3组TNF-α、IL-1在各时点均逐渐上升,术后0hⅡ组TNF-α明显高于Ⅰ组,术后24h、48hIll组TNF-α、IL-1均明显高于Ⅰ组,术后48hⅢ组IL-1明显高于Ⅱ组;3组IL-6水平术后0h均为最高,其中Ⅰ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Ⅱ、Ⅲ组明显高于术前;3组IL-4水平术后0h均为最低,在术后的上升过程中,Ⅲ组较慢,术后48h明显低于Ⅰ组。结论 硬膜外麻醉及术后硬膜外腔持续注入利多卡因可有效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术后硬膜外腔注入利多卡因尚可促进术后抑类细胞因子的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氟比洛芬酯预给药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其对术后IL-6、IL-10、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90例,ASA Ⅰ~Ⅱ级,随机将其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为预给药组,于手术前30 min单次应用氟比洛芬酯1 mg/kg;Ⅱ组为术后给药组,于手术结束时单次应用氟比洛芬酯1 mg/kg;Ⅲ组为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5 ml.观察术前、术后1h、2h、4h、8h、12h、24 h VAS疼痛评分和OPS评分.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切皮后6h、12h、24 h抽取外周静脉血2ml,离心后取血浆,测定IL-6、IL-10、TNF-α浓度.结果 与Ⅲ组比较,Ⅰ组、Ⅱ组术后各时点VAS疼痛评分、OPS评分均降低;与Ⅱ组比较,I组术后各时点VAS疼痛评分较低,I组术后4h、8h、12 h、24 h OPS评分较低低.与术前比较,Ⅰ组、Ⅱ组IL-10、TNF-α于术后6h升高,术后12h达到峰值,术后48 h恢复到术前水平,而IL-6 Ⅰ组仅于术后12h显著高于术前,Ⅱ组术后12h、24 h显著高于术前(P<0.05);与Ⅲ组比较,IL-10、TNF-α Ⅰ组和Ⅱ组于术后6h、12h、24 h显著低于Ⅲ组(P<0.05),IL-6 Ⅰ组于术后12h显著低于Ⅲ组,Ⅱ组术后12 h、24 h显著低于Ⅲ组(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IL-10、TNF-α于术后6h、12h、24 h均显著低于Ⅱ组,IL-6术后12h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论 术前或术后给予氟比洛芬酯用于小儿扁桃体摘除术能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镇痛效果确切,并且预给药明显优于术后给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与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胃癌手术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胃癌手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组和Ⅱ组各30例,I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法,Ⅱ组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方法,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2h、术后1d和术后6d检测两组血清CD3+、CD4+、CD4+/CD8+及IL-6、IL-10、TNF-α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麻醉后2h、术后1d血清CD3+、CD4+、CD4+/CD8+水平均较麻醉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I组下降水平大于Ⅱ组(P〈0.05);两组麻醉后2h血清IL-6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两组IL-10、TNF-α水平无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6d两组各项观察指标均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对胃癌手术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有一过性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轻于全麻身麻醉方法,而对患者的炎性反应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毛兴江  王雷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80-1781
目的观察胆结石患者治疗前后多项血清白介素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72例胆结石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于术前和术后5d检测血清白介素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观察组术前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分别为(61.5±4.8)ng/L、(246.2±15.3)n#L和(1.79±0.72)mg/L,均显著高于术后和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术后血清IL-6、IL-8和TNF-α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前CD3+、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53±0.06)%、(0.28±0.05)%和(0.21±0.04)%,均显著低于术后和健康对照组(均P〈0.05),而术后CD3+、CD4+和CD8+T细胞的比例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差异元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胆结石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清IL-6、IL-8和TNF-α以及CD3+、CD4+和CD8+T细胞水平异常,手术去除胆结石不但能消除炎症,而且有助于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琥珀酰明胶注射液、羟乙基淀粉130/0.4注射液及复方乳酸钠液对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甲状腺瘤患者45例,ASAI或Ⅱ级,分为3组,每组15例:琥珀酰明胶注射液组(Ⅰ组),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组(Ⅱ组),复方乳酸钠液(Ⅲ组)。每组输液10ml/kg。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d、术后第7d抽取静脉血10ml,用三色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和NK细胞。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第2d三组CD3+均下降,CD8+升高(P〈0.05);Ⅰ,Ⅲ组CD4+/CD8+降低(P〈0.05);术后第7dⅡ,Ⅲ组CD3+降低(P〈0.05),Ⅰ组CD3+恢复术前水平;与术前相比,各组NK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和复方乳酸钠注射液相比,琥珀酰明胶注射液利于甲状腺瘤患者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胃癌根治术病人围术期白细胞介素-6(IL-6)、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影响。方法选择胃癌根治术病人3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为单纯全麻,Ⅱ组为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2h、术后1d和6d抽取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清IL-6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数量。结果两组麻醉后2h IL-6均明显升高,与麻醉前比较,Ⅰ组P〈0.01;Ⅱ组P〈0.05,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NK细胞均有所下降,与麻醉前比较,Ⅰ组P〈0.05;术后1d两组IL-6均较麻醉前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下降较明显,与麻醉前比较Ⅰ组P〈0.01,Ⅱ组P〈0.05,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d各组数据均恢复至术前水平。麻醉后2d、术后1dCD8+较麻醉前稍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胃癌根治术病人麻醉手术后免疫功能有一过性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单纯全麻组明显。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明显轻于单纯全麻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与正常人群进行相关对照研究,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22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与72例健康人群进行对比研究,检测2组IL-2、IL-6、TNF-α、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杀伤( NK)细胞活性、免疫球蛋白、尿素氮及丙二醛( MDA)水平,探讨慢性疲劳综合征发病的机制。结果 CFS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NK细胞活性、IL-2、CD3+、CD8+、 CD4+、SOD均较低于对照组( P <0?.05),IL-6、TNF-α、CD4+/CD8+、尿素氮及MD水平均升高( P <0.05)。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发病可能与免疫系统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及体液免疫异常及机体代谢异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免疫 T细胞亚群水平及血清白介素-2( IL-2)、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干扰素-γ( IFN-γ)、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 sFas)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A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该院100例AA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的10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2组人群的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及血清IL-2、TNF-α、IFN-γ、sFas的水平。结果观察组CD3+、CD4+、CD4+/CD8+及sFas 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2、TNF-α、IFN-γ及CD8+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中急性患者 CD3+、CD4+、CD4+/CD8+及 sFas 低于慢性患者( P<0.05),血清IL-2、TNF-α、IFN-γ及CD8+高于慢性患者(P<0.05)。结论免疫T细胞亚群水平及血清IL-2、TNF-α、IFN-γ、sFas与AA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能反映出一定的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连玉菲  任炳楠  韩晓雯  杨晶 《河北医药》2016,(20):3114-3117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联合乌司他丁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血清及肺泡盥洗液( BALF)中T淋巴细胞、炎性因子及肺功能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COPD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噻托溴铵、乌司他丁治疗。2组均治疗15 d后统计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血清及BALF液中T淋巴细胞( CD4+、CD8+及CD4+/CD8+)、血清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C-反应蛋白(CRP)]及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 FVC)和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 FEV1/FVC)]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唵.05)。2组治疗后血清及BALF液中CD8+T淋巴细胞较前下降、CD4+和CD4+/CD8+T淋巴细胞较前上升( P <0.05),治疗组治疗后 CD8+T 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 P <0.05),CD4+和 CD4+/CD8+T 淋巴细胞高于对照组( P <0.05)。2组治疗后TNF-α、IL-6、IL-8及CRP水平均降低( P <0.05),治疗组治疗后TNF-α、IL-6、IL-8及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P <0.05)。2组治疗后FEV1、FVC和FEV1/FVC均改善( 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改善FEV1、FVC和FEV1/FVC优于对照组( P <0.05)。结论噻托溴铵联合乌司他丁治疗COPD急性加重期可有效改善症状及细胞免疫状态,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结合化疗联合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治疗Ⅱ,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肿瘤内科2009—2011年收治的63例Ⅱ,Ⅲ期 NSCLC 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联合组34例、非联合组29例,非联合组采用调强适形放疗结合 NP 方案化疗,联合组在非联合组基础上加用 DC-CIK 免疫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预后差异。结果治疗前联合组和非联合组的 CD3+、CD4+、CD8+、CD4+/CD8+、NK 细胞比例差异不显著(P >0.05),治疗后联合组的 CD3+、CD4+、CD4+/CD8+、NK 细胞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 <0.05),治疗后联合组的 CD3+、CD4+、CD4+/CD8+、NK 细胞比例显著的高于非联合组(P <0.05)。联合组的疗效分布显著的优于非联合组(P<0.05);联合组的总有效率91.18%高于非联合组72.41%但差异不显著(P >0.05)。联合组的无进展生存中位时间为21.000个月显著高于非联合组的13.000个月(χ2=24.582,P =0.000);联合组的总生存中位时间为29.000个月显著高于非联合组的19.000个月(χ2=8.885,P =0.003)。结论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结合化疗联合 DC-CKI 治疗Ⅱ,Ⅲ期 NSCLC 能够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短期疗效及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1.
朱平增  朱军  丁建强  焦岩  杨彦军  贾真 《中国药房》2012,(42):3990-3992
目的:观察帕瑞昔布钠用于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0例拟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帕瑞昔布钠术前组(Ⅰ组)、帕瑞昔布钠术后组(Ⅱ组)和对照组(Ⅲ组),各40例。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Ⅰ、Ⅱ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10min、术毕缝皮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mg,Ⅲ组不使用帕瑞昔布钠;术毕均行患者静脉自控镇痛。监测各组在术后2、6、12、24、48h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术后48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Ⅲ组比较,Ⅰ、Ⅱ组术后6、12、24、48h时VAS评分低(P〈0.05),术后48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5),术后6、12h时Ⅰ组VAS评分低于Ⅱ组(P〈0.05);与Ⅲ组比较,Ⅰ组寒战发生率低(P〈0.05)。结论:帕瑞昔布钠用于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患者镇痛效果良好,降低了患者自控镇痛泵按压频次,减少了不良反应,术前应用较术后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舒芬太尼在普外科手术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行普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均分3组:Ⅰ组为右美托咪定复合低剂量舒芬太尼组,Ⅱ组为低剂量舒芬太尼组,Ⅲ组为高剂量舒芬太尼组,每组25例.采用疼痛VAS评分评价3组术毕(T1)及术后不同时段疼痛程度及各时段自控镇痛按压次数,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组术后各时点疼痛VAS评分均 〈 4分,Ⅱ组术后各时段疼痛VAS评分显著高于Ⅰ、Ⅲ组(P 〈 0.05);0~6、7~12、13~24 hⅡ组自控按压次数明显多于Ⅰ、Ⅲ组(P 〈 0.05).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Ⅰ、Ⅱ组(P 〈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术后镇痛可减少舒芬太尼使用量,同时降低其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在开胸手术前使用是否有超前镇痛的效果,并对比其不良反应。方法我院ASAⅠ~Ⅱ级择期行开胸手术患者60例,按随机双盲原则分为Ⅰ、Ⅱ、Ⅲ3组,各20例。Ⅰ组采用术前氟比洛芬酯,术后吗啡的镇痛方法;Ⅱ组采用术后氟比洛芬酯联合吗啡镇痛;Ⅲ组采用术后吗啡镇痛。观察各组术后1、2、4、8、12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不良反应。结果手术过程中3组患者都有较好的镇痛效果,术后1、2、4、8hVAS评分Ⅲ组明显高于Ⅰ、Ⅱ组;且术后4h内VAS评分Ⅱ组高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VAS评分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Ⅰ组和Ⅱ组无差别,均明显低于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与吗啡复合应用可以增强镇痛效果,而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盐酸纳布啡注射液超前镇痛对老年手术患者血清白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5年6月行开胸或骨折手术的老年手术患者150例.根据超前镇痛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全身麻醉诱导前观察组给予盐酸纳布啡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于术后1 h(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和术后72 h(T4)留取患者静脉血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0、TNF-α和IL-6水平,测定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在T2、T3和T4时血清IL-10、TNF-α、IL-6、MAP、HR、和PaCO2均高于T1时(P<0.05).T2、T3和T4时,观察组血清IL-6、TNF-α、MAP、HR、PaCO2和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纳布啡注射液超前镇痛使老年手术患者的炎性反应减低,有效降低术后早期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肢骨折术后患者连续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60例ASAⅠ~Ⅱ级且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下肢骨折内固定术患者,根椐术后镇痛方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Ⅰ组予布托啡诺6mg+罗哌卡因75mg;Ⅱ组予罗哌卡因225mg+芬太尼0.4mg,每组均用0.9%生理盐水稀释到200ml,背景剂量3ml/h,自控镇痛(PCA)2ml,锁定时间15min。术后观察4、12、24和48h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患者平静时的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及Ramsay评分法评估镇静程度,统计不良反应并在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 2组术后各时间点MAP、HR及SpO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段VAS评分及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7%低于Ⅱ组的16.7%(P<0.05);Ⅰ组镇痛治疗总体满意率高于Ⅱ组(P<0.05)。结论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用于下肢骨折术后PCEA镇痛效果佳,不良反应少,患者术后总体满意率高,可作为临床PCEA的一种较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骶管预注吗啡用于痔切除术后镇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骶管内预注吗啡用于痔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痔切除手术60例,选用单次骶管阻滞,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吗啡1.5 mg+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局麻药;Ⅱ组:吗啡2 mg+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局麻药;Ⅲ组:仅用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局麻药,观察3组术后4,8,16,24 h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Ⅰ组和Ⅱ组术后4,8,16,24 h VAS评分明显低于Ⅲ组(P<0.05),Ⅱ组VAS评分又低于Ⅰ组;不良反应Ⅰ组和Ⅱ组稍低于Ⅲ组,3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2 mg骶管内预注用于痔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确切,患者舒适,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颅脑手术患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对颅脑手术患者超前镇痛效果及对围术期血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外科手术患者4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C组和F组,每组20例.采用双盲法分别于气管插管后(切皮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mL(F组)或安慰剂(C组)10mL.记录术后2、24、48 h的镇痛评分(VAS值).在麻醉开始前(T1)、手术2 h(T2)、术毕(T3)及术后24 h(T4)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含量.记录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和手术输液量及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结果:(1)术后2 h和24 h的VAS评分F组均较C组明显减低(P<0.05).(2)F组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较C组明显降低(P<0.05).(3)与T1比较,2组T2、T3时点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且在T2时点达高峰;与C组比较,F组T2~T4时点血清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T1比较,2组T2~T4时点血清IL-6、IL-10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且在T3时点达高峰;与C组比较,F组T2~T4时点血清IL-6含量降低、IL-10含量升高(P<0.05).结论:术前预给氟比洛芬酯注射液具有确切的超前镇痛作用,并能降低颅脑手术围手术期应激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张玲  汪林  邵先红  王红仙  丁树美 《安徽医药》2012,16(11):1675-1676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复合不同剂量布托啡诺用于老年患者胃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80例年龄65~75岁,ASA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Ⅰ组(布托啡诺8 mg)、Ⅱ组(布托啡诺4 mg+氟比洛芬酯200 mg)、Ⅲ组(布托啡诺6 mg+氟比洛芬酯200 mg)和Ⅳ组(布托啡诺8 mg+氟比洛芬酯200 mg)。观察并记录四组患者术毕即刻(T0)及术后6 h(T1)、12 h(T2)、24 h(T3)、48 h(T4)镇痛、镇静评分,以及术后48 h内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Ⅲ、Ⅳ组在T1~T4时镇痛评分和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显著低于Ⅰ、Ⅱ组(P0.05),T1~T3时Ⅱ、Ⅲ组镇静评分显著低于Ⅰ、Ⅳ组(P0.05)。术后48 h内Ⅰ、Ⅳ组嗜睡发生率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200 mg复合布托啡诺6 mg静脉自控镇痛可为老年胃癌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孔岚  徐刚 《中国医药》2014,(7):1023-102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胃癌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胃癌切除术患者90例,完全随机分为Ⅰ、Ⅱ、Ⅲ组,每组30例,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3组镇痛均使用氟比洛芬酯2 mg/kg与托烷司琼5 mg,以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Ⅰ组另加用舒芬太尼1.5 μg/kg,Ⅱ组为舒芬太尼2.0 μg/kg,Ⅲ组为舒芬太尼2.5 μg/kg。观察并记录术后2、4、8、12、24、48 h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Ramsay评分,分别评价镇痛效果和镇静效果;记录0~2 h、>2~4 h、>4~8 h、>8~12 h、>12~24 h和>24~48 h 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Ⅱ组和Ⅲ组术后4、8、12 h VAS评分低于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 h VAS评分:Ⅰ组分别为(3.53±0.62)、(3.01±0.32)、(2.60±0.85)分,Ⅱ组分别为(2.71±0.53)、(1.95±0.43)、(1.36±0.42)分,Ⅲ组分别为(2.65±0.42)、(1.82±0.35)、(1.29±0.36)分,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2、24和48 h与Ⅰ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Ⅱ组和Ⅲ组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Ⅱ组和Ⅲ组术后4、8、12 h Ramsay评分高于Ⅰ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12 h Ramsay评分:Ⅰ组分别为(2.51±0.42)、(2.59±0.79)、(2.66±0.53)分,Ⅱ组分别为(3.32±0.52)、(3.48±0.72)、(3.51±0.43)分,Ⅲ组分别为(3.31±0.31)、(3.50±1.00)、(3.42±0.50)分,P〈0.05];Ⅱ组和Ⅲ组术后2、24和48 h与Ⅰ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点Ⅱ组和Ⅲ组的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0~2 h、>2~4 h、>4~8 h、>8~12 h、>12~24 h,Ⅱ组和Ⅲ组PCIA按压次数均明显少于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0~2 h、>2~4 h、>4~8 h、>8~12 h、>12~24 h PCIA按压次数:Ⅰ组分别为(2.81±0.61)、(3.32±0.91)、(4.65±0.38)、(5.37±0.78)、(4.87±0.92)次,Ⅱ组分别为(1.40±0.50)、(1.72±0.54)、(2.97±0.63)、(3.61±0.83)、(3.02±0.65)次,Ⅲ组分别为(1.37±0.65)、(1.69±0.38)、(2.89±0.42)、(3.42±0.25)、(2.95±0.43)次,P〈0.05];Ⅱ组和Ⅲ组PCIA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3组间PCIA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Ⅰ、Ⅱ和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6.7%(2例)、6.7%(2例)和40.0%(12例),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Ⅰ组和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Ⅲ组有1例患者(3.3%)发生皮肤瘙痒;3组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和尿潴留。结论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胃癌术后静脉自控镇痛均可满足镇痛需求,其中舒芬太尼2.0 μg/kg镇痛效果更确切,镇静效果适中,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