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析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8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足月新生儿88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观察组(44例),其中对照组患儿采取机械通气进行之劳,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症状恢复时间为(3.14±1.22)h、呼吸机使用时间为(101.24±22.61)h、住院时间为(11.54±3.27)d,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儿,且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够加速患儿症状恢复,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而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氨溴索及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120例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组)60例和观察组(氨溴索治疗组)60例。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疗效良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磊 《中国医药指南》2014,(11):148-149
目的对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之间收治的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机械通气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及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血气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机械通气的基础上,加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血气功能,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评价临床疗效。方法对于2010年9月~2011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64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两组的治疗有效率及血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90.6%(29/32),对照组患儿治疗有效率为68.7%(22/32),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PaO2、PaO2/FiO2高于对照组患儿,PaCO2低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效果较好,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患儿肺功能,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PS)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吸痰、吸氧、机械通气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采用PS制剂气管内给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6 h观察组的血气分析情况、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的生命质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20,(1):166-168
目的探讨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共计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研究组(n=40)和对比组(n=40),对比组新生儿行常规呼吸支持治疗,研究组新生儿在对比组基础上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比分析不同组别新生儿机械通气时间、用氧时间、血气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新生儿的机械通气时间和用氧时间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新生儿治疗前各项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研究组新生儿的PH和PaO2均高于对比组、PaCO2低于对比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新生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5.0%,对比组新生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7.5%,研究组明显高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效果更佳,可有效缩短机械通气和用氧时间,改善新生儿血气指标,可在临床中予以广泛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药科学》2016,(12):182-185
目的观察分析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0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50)及对照组(n=50),对照组患儿给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科学评估两种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6、24h后,两组患儿血气指标明显改善,观察组患儿PaCO_2低于对照组,pH值、PaO_2、PaO_2/FiO_2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氧疗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可明显减少呼吸窘迫症状,改善血气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临床疗效安全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收治的发生呼吸困难的早产儿60例,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儿均根据病情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对症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均给予固尔苏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儿给药后6、24、48 h时,PaO2:、PaCO2、pH的检测结果 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组患儿呼吸窘迫的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患儿呼吸窘迫的发生率为43.33%,治疗组患儿的呼吸窘迫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随着胎龄的增加,患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比例逐渐下降(P<0.05).结论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应用可以有效的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71例患有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儿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经过患儿家长同意后,随机将患儿分为对照组(35例)和联合组(36例),对照组采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肺表面活性物质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以及24 h后的血气指标。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且血气状况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够缓解患儿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血气指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许红 《安徽医药》2013,34(7):943-945
目的分析足月及近足月新生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4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根据胎龄,将≥34周的18例新生儿作为(近)足月组,<34周的22例新生儿作为早产组,比较两组患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高危因素、分娩方式、合并症、机械通气时间、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情况及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肺表面活性物质合成不足。(近)足月组剖宫产率、持续肺动脉高压发生率及呼吸机使用率明显高于早产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率(近)足月组低于早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足月组治愈率低于早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近足月及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不尽相同,早产儿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近)足月新生儿以对症治疗与呼吸支持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时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2015年4月~2018年4月,随机选取某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8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序号奇偶数按比例(1∶1)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对照组在出生后2~12h给药,观察组在患儿出生后2h内给药,观察对比两组患儿血气指标、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CO_2、PO_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h后明显改善,且观察组PCO_2低于对照组,PO_2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肺出血、脑室内出血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肺表面活性物质不同给药时机治疗效果差异明显,其中早期(出生后2h内)给药效果更为理想,推荐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气管插管鄄肺表面活性物质鄄拔管(intubation-surfactant-extubation,InSurE)治疗策略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80例NRDS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InSurE策略治疗,对照组采用早期气管插管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干预后常频通气(CMV)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变化、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及转归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气分析及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及氧合指数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上机时间、颅内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早产儿视网膜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nSurE策略能明显改善NRDS患儿的临床严重程度,迅速改善患儿的呼吸功能,显著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INSURE技术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及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6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为2015年2月~2017年9月期间),将其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NCPAP治疗,观察组行INSURE技术(经气管插管-注入肺表面活性物质-拔管)联合NCPAP治疗,并将两组新生儿经治疗的24h动脉血气指标,OI(氧合指数)、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及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经治疗后24h的Pa O2为(102.25±8.36)mm Hg,Pa CO2为(40.97±2.59)mm Hg,OI为(3.42±1.08),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住院时间为(17.85±3.17)d,住院费用为(33587.16±5214.14)元,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SURE技术联合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儿呼吸窘迫,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病情康复,在基层医院缺乏有创呼吸机的条件下,是有效、易获得的抢救措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78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窒息抢救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给予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正压通气治疗。将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氧合指数与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氧合指数及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不同时间段,观察组氧合指数低于对照组,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能提高患儿肺泡气体交换的能力,有效改善患儿的呼吸窘迫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分析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017年收治的199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治疗时间的顺序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其中常规组采用补液,抗感染等传统方式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和CPAP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在治疗后呼吸系统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各项呼吸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CPAP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进行辅助治疗,能够较好的改善患儿的肺功能以及呼吸系统,治疗效果确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不同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以医院新生儿科90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机械通气治疗,根据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类型将其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分别取牛肺表面活性物质和猪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记录机械通气时间,评估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12 h后的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用药12 h后,PaO2、pH均显著高于用药前,PaCO2显著低于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持续正压通气时间为(4.06±0.62)d,显著短于A组的(5.14±0.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3.33%、4.44%,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肺表面活性物质均能够改善早产儿的呼吸窘迫症状,但猪肺表面活性物质用药方便,可缩短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预防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秦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90例进行总结性分析。对照组运用常规处理法,研究组运用常规处理法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治疗,对这两组进行观察与治疗比较。结果对照组早产儿在血气分析情况、NRDS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均差于研究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DS多见于早产儿,并且临床的病死率比较高,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有着理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56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和常规组各28例。常规组通过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组高PIP、高MAP、高Fi O2、上机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常规组(P0.05);联合组病死率低于常规组(P0.05)。治疗前,两组Pa CO2、Pa O2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Pa O2高于常规组,Pa CO2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降低病死率,缓解肺部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高淑强  巨容 《中国药业》2012,21(13):98-100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PS)治疗足月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选取ARDS患儿25例,随机分为PS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对照组仅采用机械通气,P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经气管内注入猪肺磷脂注射液。结果 PS组的上机时间、最高平均动脉压水平、高浓度氧持续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运用PS联合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ARDS,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君庆  江英 《江西医药》2013,(8):719-722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患儿60例,治疗组(固尔苏)及对照组(不用固尔苏)各30例,在不同时间点对两组RDS患儿治疗过程中肺顺应性(C)、氧合指数(OI)进行比较,对两组患儿胸部X线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⑴治疗组经PS治疗后6h、24h、48h,和对照组比较,C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OI值均低于对照组、胸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治疗组经PS治疗后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表面活性物质在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氧气交换和肺部病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病死率,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