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苷肌肽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脑苷肌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血清学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和后遗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6.9%(3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14 d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NF-α、IL-6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VEGF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为2.6%(1/39),低于对照组的20.5%(8/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苷肌肽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血清学指标水平,降低NIHSS评分和后遗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丁苯酞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凋亡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3例。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2组患者细胞凋亡因子Bcl-2、CytC水平,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57%)明显高于对照组(73.58%),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4,P=0.023)。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Bcl-2水平明显升高,CytC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血清 TNF-α、IL-6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周NIHSS、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脑细胞凋亡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3.
郭朋朋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797-2798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长春西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ACI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长春西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丁苯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量表(Barthel)评分]及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Barthe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联合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IL-6、TNF-α、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IL-6、TNF-α、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长春西汀治疗ACI患者,可明显改善其神经功能,抑制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分析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后第7天与第14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并抽血检测患者血清中vWF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在14 d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均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第7天即13天其血清中vWF的含量较对照组下降(P<0.05)。结论丁苯酞在脑梗死的治疗中起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分为联合组和丁苯酞组,每组58例。丁苯酞组患者给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联合组在丁苯酞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共治疗14d。比较治疗前后NIHSS、ADL评分和炎性因子水平,血清caspase-3、Bax和Bcl-2含量和治疗疗效。结果:联合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丁苯酞组,ADL评分高于丁苯酞组,TNF-α和CRP水平低于丁苯酞组(P<0.05);联合组治疗后血清caspase-3、Bax含量低于丁苯酞组,血清Bcl-2含量高于丁苯酞组(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66%,高于丁苯酞组的75.86%(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减轻缺血再灌注过程中炎症反应及细胞凋亡所引起的损伤,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0.1g ti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14、21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 ADL量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14d后NIHSS及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并且治疗21d后治疗组NIHSS及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远期神经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淇县人民医院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丁苯酞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对比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血清S100β蛋白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均较前提高,NIHSS评分及血清NSE、S100β水平均较前降低,丁苯酞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NIHSS评分及血清NSE、S100β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和丁苯酞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98%(3/43)、11.63%(5/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可有效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损伤,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7):586-589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中青年ACI患者209例,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05)和对照组(n=104)。对照组患者给予ACI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2组患者红细胞比容(Hc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和D-二聚体(D-D)水平,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螺旋CT测患者脑梗死体积;并观察2组患者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ct、FIB、NO、e NOS及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4 d后及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Hct、FIB、D-D水平降低(P<0.05),NO和e NOS水平升高(P<0.05);与治疗14 d后比较,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Hct、FIB、D-D水平降低(P<0.05),NO和e NOS水平升高(P<0.05)。治疗14 d后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Hct、FIB、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NO和e NO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4 d后及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降低(P<0.05),Barthel指数升高(P<0.05);与治疗14 d后比较,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降低(P<0.05),Barthel指数升高(P<0.05)。治疗14 d后及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脑梗死体积和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7%(85/104)、91.4%(96/1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663,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8%(6/104)、7.6%(8/1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1,P>0.05)。结论丁苯酞可有效改善中青年ACI患者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用药对脑梗死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d)、依达拉奉(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100 m L,静脉滴注,每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28 d。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NIHS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并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7、14、21、28 d,两组患者NIHSS均呈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治疗后7、14、21、28 d NIH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21、28 d,两组患者MBI评分呈上升趋势,且观察组治疗后7、14、21、28 d 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7%(26/30)比5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用药对脑梗死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郸城县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质量(SF-36)评分、炎性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87%)高于对照组(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IL-6、TNF-α、hs-CRP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丁苯酞对急性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70例急性缺血性大面积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冶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胶囊,于治疗前、治疗14 d后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利用NIHSS量表、mRS量表和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14 d后和治疗后3个月NIHSS评分均下降,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4 d后Barthe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Barthel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能有效促进急性缺血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和评价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卒中(P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1-2014年于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PS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丁苯酞组和对照组各70例。研究过程中失访6例,其中丁苯酞组2例,对照组4例,将其删除。丁苯酞组给予基础治疗+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首诊时、进展后、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NIHSS评分进展幅度评估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NIHSS评分演变情况评估神经功能转归情况;治疗后14 d和治疗后90 d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障碍康复程度,将mRS评分≤2.0分定义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0分定义为预后不良事件。对两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mR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有无皮疹等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进展后,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后14 d(P<0.05)。丁苯酞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降低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丁苯酞组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90 d m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共发现61例(45.5%)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其中丁苯酞组29例(42.6%),对照组32例(48.5%)。丁苯酞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治疗后14 d、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低于进展后,治疗后90 d NIHSS评分低于治疗后14 d(P<0.05)。丁苯酞组脑梗死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系统的狭窄闭塞性病变患者治疗后14 d Barthel指数、治疗后90 d Barthel指数、预后良好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能够促进PS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的改善,提高生活能力,是一种有效并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7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接发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4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低频rTMS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对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比较;采用改良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患者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清CRP水平和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4 d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及血清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低频rTMS疗法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血清CRP水平,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49例)给予丁苯酞治疗,研究组(49例)给予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两组均治疗14d。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检测血清TNF-α和IL-1水平变化,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TNF-α和IL-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但研究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但研究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应用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TNF-α和IL-1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和缺血再灌注损伤,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颐和医院2014年4月至2018年2月住院且行溶栓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栓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分析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指数)、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78.00%)(P<0.05);治疗后观察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清IL-10、IL-8、IL-6、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改善神经功能及血清应激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丁苯酞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分析2012年6月—2015年6月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神经内三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106例的临床资料。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14d后未给予特殊治疗,观察组患者应用丁苯酞注射液14d后继续口服丁苯酞胶囊3个月。3个月后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五聚素-3(PTX-3)]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13%低于观察组的98.11%(X~2=16.74,P<0.01)。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个月后NIHSS评分均降低,Barthel评分、MMSE评分均升高(t_观=5.03、27.36、4.21,P<0.05,t_对=2.45、12.54、2.36,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t=5.8、9.4、53.7,P<0.05);观察组治疗后hs-CRP、PTX-3水平均降低(t=5.36、6.75,P<0.05),且观察组变化优于对照组(t=6.78、4.45,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胃肠道不适1例,观察组睡眠欠佳1例,2组患者均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序贯治疗可以使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恢复快、预后好,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血栓素A_2(TXA_2)、前列环素(PGI_2)、抗凝血酶Ⅲ(AT-Ⅲ)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丁苯酞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治疗。2组疗程均为21d。2组患者于治疗前后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脑梗死灶体积、TXB_2、6-Keto-PGF1a及AT-Ⅲ。结果治疗21d后,丁苯酞组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74.0%(P<0.05);丁笨酞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梗死灶体积、TXB_2、6-Keto-PGF1α及AT-Ⅲ均显著改善(P<0.05,P<0.01),对照组除梗死灶体积、AT-Ⅲ外,余指标亦显著改善(P<0.05,P<0.01),丁苯酞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且其不良反应轻微。结论丁苯酞联用传统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缩小梗死灶体积,降低TXA_2,提高PGI_2及AT-Ⅲ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尤瑞克林及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影响. 方法:将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2例随机分成丁苯酞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 用药后观察临床疗效及NIHSS评分,同时测定Hs-CRP水平变化.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3%)高于对照组(70.9%),治疗组治疗7天、14天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治疗后14天治疗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下降(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能有效降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PR水平. 结论:联合应用尤瑞克林及丁苯酞注射液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362例高龄脑梗死患者,依据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76例)和观察组(186例)。对照组患者行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行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及不良反映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及凝血指标、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高龄脑梗死患者安全,其疗效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0.
曹国军  张行丰  郑科达 《浙江医学》2018,40(11):1194-1198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保护作用及血清炎性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分别采用丁苯酞57例、阿替普酶54例和丁苯酞、阿替普酶联合应用49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治疗前,治疗开始后7、14、30、90d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型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3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测量脑梗死病灶体积,检测血清IL-6,TNF-α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第7、14、30、90天的NIHSS评分、mRS评分及IL-6、TNF-α、hs-CRP等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治疗后联合组各时点上述观察指标均优于丁苯酞组和阿替普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明显降低患者的炎症反应程度,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