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8):115-117
目的探讨检测凝血四项、D-二聚体水平与抗凝血酶(AT-Ⅲ)对评价肝硬化患者疾病状况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51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及AT-Ⅲ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PT、APTT及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的含量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D-二聚体上观察组高于对照组,AT-Ⅲ上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随着病情的加重,PT、APTT、TT及D-二聚体呈逐渐上升趋势,而FIB、AT-Ⅲ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针对肝硬化患者,对其凝血四项、D-二聚体及AT-Ⅲ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可以客观的评价患者的凝血状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糖耐量异常患者凝血功能变化以及饮食控制的疗效.方法 糖耐量异常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各30例,分别记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参与者首先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抗凝血酶Ⅲ(AT-Ⅲ).然后,观察组给予标准化的糖尿病饮食.3个月后,再次检测2组参与者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饮食控制前,观察组OGTT试验5个时间点的血糖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bA1c也明显高于正常(P<0.01);PT和APTT显著缩短(P<0.05),AT-Ⅲ含量变化不明显.饮食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PT和APTT较干预前明显延长(P<0.05),AT-Ⅲ含量明显增加(P<0.05);同时,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消失.结论 糖耐量异常患者已有凝血功能改变的迹象,早期饮食干预可逆转这种不利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的凝血功能与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8月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的100例临产产妇为研究对象,另选同期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00例非孕妇女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纤维蛋白原(Fg)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统计产后巨大儿、胎膜早破、畸形、胎儿窘迫、早产和新生儿发病发生率。结果:孕妇组PT和APTT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T较对照组显著缩短,AT-Ⅲ活性显著下降,Fg水平和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凝血功能的检查可尽早发现凝血功能的变化,对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确保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窒息、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因素对早期早产儿凝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12-2018.11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出生的早期早产儿(胎龄25+5~33+6周)150例,将研究对象分为窒息组(39例)、胎盘早剥组(21例)、胎膜早破组(44例),同时无诱因早产组(46例)为对照组,生后6h内检测血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并进行比较。结果窒息组、胎盘早剥组APTT、PT及DD均高于胎膜早破组和无诱因早产组(P0.05),FIB低于胎膜早破组和无诱因早产组(P0.05);窒息组与胎盘早剥组、胎膜早破组与无诱因早产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盘早剥、窒息的早期早产儿更易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及时完善凝血功能,预防出血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丽  李力  俞丽丽  唐淑英  王贤华  高家虹  陈静  林建华  林其德 《重庆医学》2007,36(13):1292-1293,1295
目的 了解妊娠妇女凝血功能变化,探讨妊娠妇女凝血指标变化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56例正常孕妇和20例健康非孕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检测.结果 妊娠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PT、APTT在妊娠早、中、晚期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TT值在对照组、早孕组、中孕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晚孕组的TT检测结果较前三组明显缩短(P<0.05);妊娠组与对照组比较,AT-Ⅲ活性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孕期增加有不断下降的趋势(P<0.01);而妊娠组的D-D、Fg水平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Fg在孕早、中期无明显变化(P>0.05),孕晚期明显升高(P<0.01),D-二聚体在孕早、中、晚期不断升高(P<0.01).结论 正常孕妇处于高凝状态,孕期进行凝血指标的监测,可早期发现凝血功能的异常变化,对预防和抢救产科一些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临产前凝血系统及血小板多项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本院收诊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92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正常产妇92例作为对照组.于孕28周及临产前对两组产妇的凝血系统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酶Ⅲ(AT-Ⅲ)及血小板四项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大血小板比率(P-LCR)进行测定,比较前后变化及组间差异;比较临产前轻、中、重度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的PT、APTT、TT、Fib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孕28周及临产前PT、APTT、TT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血浆中Fib及AT-Ⅲ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孕28周及临产前血小板参数PLT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MPV及PDW、P-LCR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的病情严重程度与PT、APTT、TT结果呈正相关,与AT-Ⅲ和FIB结果则呈负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妇临产前凝血系统及血小板多项指标均呈现异常变化,且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凝血系统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四项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博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胎龄分为A组(早期早产儿,30例)、B组(中期早产儿,40例)和C组(晚期早产儿,50例),选取同时间段40例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四项[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及FIB(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对照组APTT、PT及TT水平均低于A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FIB水平高于A组、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足月新生儿,不同胎龄早产儿早期凝血功能降低,检测该类患儿凝血四项水平,可以早期发现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凝血功能的检测分析,探讨早产儿凝血功能的特点及其与出生体质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早产儿200例,按出生体质量均分为4组(n=50),即超低体质量儿组、极低体质量儿组、低体质量儿组和正常体质量儿组(2500~4000 g).采集产后24 h内的抗凝血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包括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 超低体质量儿组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PT、APTT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极低体质量儿组和低体质量儿组分别与正常体质量组比较,PT、AP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凝血功能低下程度与出生体质量相关,出生体质量越低于正常体质量,其凝血功能异常的可能性越大,出血倾向越大,建议临床医生要更重视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产后24 h凝血功能的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高原地区早产儿凝血功能及对出现异常早产儿输入血浆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月1日至2016年01月期间我院45例足月儿(对照组)及45例早产儿(观察组),检测记录两组新生儿PT、FIB、TT、APTT、PLT,分析两组新生儿24h内凝血功能状态,并对凝血功能出现异常的早产儿采取输血浆的治疗方式,治疗后复查早产儿凝血功能,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PT、TT、APTT、PLT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IB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早产儿输血浆后FIB、TT显著高于输血浆前,(P0.05);早产儿输血浆后APTT、PT显著低于输血浆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输血浆前后PLT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凝血功能低于足月儿,因此临床上应加强重视早产儿凝血功能状态,输血浆能有效改善早产儿预后及提高胎儿存活率有着重要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进行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时间监测的价值。方法:选取150例早产儿为研究组,100例足月儿为对照组,对两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指标进行检测。结果:胎龄小于37周的早产儿在APTT、TT及PT上均较足月儿延长,FIB较足月儿降低(P <0. 05);轻度与重度窒息的早产儿APTT、TT及PT较足月儿延长,FIB降低(P <0. 05);早期出血、出血期早产儿在APTT、TT及PT上较足月儿延长,FIB降低(P <0. 05)。结论:针对早产儿,实施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时间监测,可判断颅内出血及新生儿窒息情况,为新生儿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四项在肝硬化患者机体内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受试者的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AT-Ⅲ和D-dimer水平,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PT、APTT、TT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FIB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T-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凝血四项、AT-Ⅲ、D-dimer水平较健康人群均有明显变化,通过测定其水平可客观评价肝硬化患者的凝血状况,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早产儿出生第1天凝血状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出生的早产儿165例为研究对象,将早产儿出生第1天按照胎龄不同分为早期早产儿(胎龄28~31+6周)44例,中期早产儿(胎龄32~33+6周)50例以及晚期早产儿(34~36+6周)71例.另选取正常足月儿5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上述早产儿及产妇临床资料及凝血状态.结果 不同胎龄早产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以及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3组早产儿相比,足月儿PT、APTT、TT下降,FIB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胎龄早产儿产妇及足月儿产妇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出生第1天凝血功能较足月儿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出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40例窒息新生儿及16例正常新生儿的PT、APTT、Fg、PLT、AT-Ⅲ、PC、D-D。结果轻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窒息组PT、APTT、Fg、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PT、APTT延长,PLT、Fg降低;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APTT-Ⅲ、PC、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均表现为AT-Ⅲ、D-D增高,PC降低,重度窒息组较轻度窒息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窒息新生儿存在出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以高凝状态为主的Pred-DIC.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产儿消化道出血与凝血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32例消化道出血早产儿(观察组)和156例无新生儿出血症、应激性胃黏膜病变、重症感染等并发症的早产儿(对照组),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比较两组早产儿凝血功能,观察消化道出血早产儿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比较,血浆PT、APTT、TT明显延长(P<0.01),Fib明显降低(P<0.01),D-D明显升高(P<0.01)。结论:消化道出血早产儿凝血功能存在明显障碍,早产儿的凝血功能变化与消化道出血密切相关,早产儿凝血功能的异常改变参与了早产儿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方法:收集120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来我院行骨折术患者,根据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是否正常分为A组(延长组)和B组(正常组),纳入同时间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骨折患者间,骨折患者术前及术后凝血酶时间(TT)、PT、APTT及血清D-二聚体(D-D)、抗凝血酶-Ⅲ(AT-Ⅲ)、纤溶酶原活性(PLG)活性差异。结果:骨折组PT、APTT较正常组延长,血浆D-D水平、AT-Ⅲ及PLG活性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T、APTT长于对B组,血浆D-D水平、AT-Ⅲ活性则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1、3、5d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T、APTT均延长,血浆D-D水平、AT-Ⅲ及PLG活性上升,术后3d各项指标均升至最高点,术后5d开始回落,术后7d基本恢复正常,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因创伤、手术、大量失血等刺激,凝血系统改变,抗凝能力增强,纤溶亢进,血液处于低凝状态,临床上因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管病变对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311例,依据有无大血管并发症分为3组,即单纯糖尿病组13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151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0例,同时选择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蛋白S(P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水平评价凝血功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糖尿病组AT-Ⅲ、PC、PS活性明显降低,凝血四项中APTT、PT降低、Fib升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PC、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Fib及PLT升高较单纯糖尿病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抗凝血功能紊乱,处于血栓前状态,合并心血管并发症患者尤为明显。AT-Ⅲ、PC、PS及凝血四项的测定可能有利于糖尿病患者凝血状态的评估,有利于血管并发症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凝血四项联合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抗凝血酶3(AT-3)、D-二聚体(D-D)水平监测在重症创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11月郏县人民医院收治的35例重症创伤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为观察组,纳入重症创伤不伴凝血功能异常患者29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伤后1周存活率、伤后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FDP、AT-3、D-D及治疗前30 min和治疗后24 h凝血四项水平变化,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结果治疗前30 min观察组患者PT、TT、APTT、FDP、AT-3、D-D水平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者PT、TT、APTT、FDP高于对照组,FIB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伤后1周存活率和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凝血四项联合FDP、AT-3、D-D水平监测可全面反映重症创伤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病情,对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泼尼松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泼尼松治疗,观察组采用泼尼松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凝血功能指标(PT、APTT、D-二聚体、AT-Ⅲ、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血清白蛋白、总胆固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68.00%(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T、APTT均长于对照组,AT-Ⅲ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总胆固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泼尼松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能够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并且能改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及凝血功能指标,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静止性脑梗死(S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抗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 年龄大于或等于50岁的110例SCI患者和50例对照组,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检测血浆Hcy、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活性(PA)、凝血酶活性(TA)、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和血浆蛋白C活性(PC:A)等.结果 SCI组患者血浆Hcy[(14.42±4.90)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9.79±2.51)μmol/L];血浆vWF水平[(128.36±28.92)%]显著高于对照组[(68.29±27.37)%],P<0.001;APTT和TT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而PT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PA和TA明显高于对照组,而AT-Ⅲ和PC活性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血浆Hcy、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抗凝血系统功能失调等异常改变是SCI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12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分为轻、中、重型3组,测定其入院时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原Ⅲ(AT-Ⅲ)和D-二聚体(DD)的水平,并与10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治疗3个月后依据改良Rankin 量表对所有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PT、APTT、AT-Ⅲ和DD的水平.结果 高血压性脑出血惠者的PT、APTT、和DD的水平随着伤情的加重依次增加,而AT-Ⅲ依次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PT、APTT和DD的水平明显增加,而AT-Ⅲ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与脑损伤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