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对产妇盆底功能障碍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9月本院接收的36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182例)和对照组(182例)。对照组产妇采用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疗法,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行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后肌电活动(盆底Ⅰ类纤维持续收缩压和收缩持续时间,Ⅱ类纤维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及收缩次数)、性生活质量评分、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中经阴道分娩产妇和剖宫产产妇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盆底Ⅰ类纤维收缩持续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盆底Ⅱ类纤维收缩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剖宫产产妇盆底Ⅰ类纤维和Ⅱ类纤维的持续收缩压均显著高于经阴道分娩产妇(P<0.05)。研究组产妇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2666,P=0.0389)。治疗后,研究组产妇直肠脱垂、尿失禁、子宫脱垂、膀胱脱垂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性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盆底功能康复干预可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收缩能力,增强肌肉强度,延长肌肉持续收缩时间,经济、无创,并发症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初产妇经阴道分娩时采取会阴侧切对其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本院剖宫产初产妇100例作为参照组,同期选取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初产妇100例纳为试验组。比较两组产后42 d盆底肌力、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与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POP)发生率。结果参照组产后42 d盆腔肌正常率高于试验组,SUI发生率和POP发生率低于试验组,组间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与剖宫产初产妇相比,经阴道分娩初产妇采取会阴侧切对其盆底功能障碍的近期影响更大,且发生SUI、POP的机率更高,建议加强产后早期盆底功能训练,以尽快恢复初产妇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对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康复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于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分娩的产妇1243例为研究对象,由专业医师组织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入选产妇分为顺产组(824例)和剖宫产组(419例)。治疗前后使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分别测定所有产妇的盆底收缩压、静息压、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比较两组产妇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顺产组产妇盆底收缩压和静息压均明显低于剖宫产组(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盆底收缩压和静息压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而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顺产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和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产妇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与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盆底肌康复训练可改善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的盆底功能,康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时长与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住院分娩的23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第二产程时长,将其分为A组(第二产程<2 h)、B组(2 h≤第二产程≤3 h)、C组(第二产程>3 h),统计三组产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发生情况。结果三组产妇经阴道分娩率、中转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产妇经阴道分娩率显著低于A组和B组(均P<0.05),中转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均P<0.05)。三组产妇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产后发热、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软产道裂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软产道裂伤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软产道裂伤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均P<0.05)。三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将未采用分娩镇痛的初产妇的第二产程时长控制于≤3 h,可降低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发生率,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我院分娩的83例产妇分为选择性剖宫产组(43例)和阴道分娩组(40例)。结果阴道分娩组与选择性剖宫产组比较AR、AS、Dr、Ds、UVJ-MJ均存在较大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率为45.0%,选择性剖宫产组为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剖宫产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影响小于阴道分娩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分娩镇痛在产科临床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44例产妇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为实验组(72例,应用分娩镇痛处理方法)和对照组(72例,应用常规处理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产妇患者的平均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剖宫产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结果实验组产妇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剖宫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娩镇痛在产科临床中的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第一产程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程和新生儿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于本院分娩的124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62例。试验组产妇于第一产程的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照组产妇于第一产程的活跃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比较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不同分娩方式占比、满意度以及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两组产妇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间及不同分娩方式产妇占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产妇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和各项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第一产程潜伏期行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不会影响产妇的产程、分娩方式及新生儿评分,但能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剖宫产与经阴道分娩对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63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妊娠结局。结果 20例试阴道分娩患者仅5例阴道分娩成功,术后0例感染;15例试阴道分娩失败转急诊剖宫的产妇,术后1例(13.33%)产妇感染;43例择期剖宫产组的产妇术后2例(2.38%)产妇感染,急诊剖宫产组术后感染率高于阴道分娩组和择期分娩组(P0.05),三组产妇两两组间比较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道分娩失败急转剖宫产产妇术后感染风险较大,但经阴道分娩产妇术后感染率和新生儿Apgar评分最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取的40例经过剖宫产再次妊娠并且自愿接受阴道分娩的产妇作为观察组,其同期选择40例初次妊娠高危风险和无剖宫产指征的产妇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均进行阴道式产方案,并且详细记载产妇的平均产程和阴道助产以及新生儿窒息产后大出血等情况,同时对比分析两组产妇的试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产时出血量、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对临床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阴道分娩时,只要临床符合试产条件,在严格保护下进行分娩是可行并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会阴切开术对预防盆底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2014年间接产的足月分娩的初产妇共18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会阴切开(切开组)95例,其中64例为阴道手术助产,31例自然分娩。未切开会阴(未切组)28例,均自然分娩。无阴道产史的剖宫产64例。结果产妇分娩过程中行会阴切开术并不能预防盆底损伤。结论会阴切开术对预防盆底损伤没有很明显的效果,因此,使用会阴切开术应有严格的医学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