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糖控制与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伴有应激性高血糖的60名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目标血糖8.1~11.1 mmol/L),胰岛素常规治疗组(B组:目标血糖6.1~8.1 mmol/L)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C组:目标血糖4.1~6.1 mmol/L).观察三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心电监护时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死亡率,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患者ICU停留时间,心电监护时间,SIRS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指标,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SIRS发生率和死亡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强化治疗组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和对照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积极控制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将目标血糖控制在6.1~8.1 mmol/L之间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2.
<正>应激性高血糖是指机体在严重感染、创伤、烧伤、大出血、手术等有害刺激(应激原)作用下,在以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兴奋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与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出现的糖代谢改变,即糖的生成率超过了糖的清除率,导致血糖的升高,也是机体在应激状态下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1]。在重症监护室,应激性高血糖在危重病患者普遍存在[2],患者的高血糖一般分为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患者既往有糖尿病史而存在的高血糖状态;另外一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SHG)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3月江苏省如皋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危重症SHG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所选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症患者应激性高血糖中的临床研究。方法截取本院ICU2010年2月~2012年10月100例高血糖危重症患者,按照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来控制血糖,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其强化治疗组(50例)给予强化胰岛素治疗,强化治疗组血糖维持在4.4~6.1mmol/L;常规治疗组(50例)给予常规胰岛素治疗,常规治疗组血糖控制在10.0—11.1mmol/L。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使用呼吸机的天数、使用抗生素的天数、住院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中使用呼吸机的天数为(9.4±3.8)d,使用抗生素天数为(13.0±2.5)d,住院时间为(15.0±3.2)d,院内感染率(18.0%)、病死率(15.0%)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危重症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时,强化胰岛素治疗可控制高血糖并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预后,降低感染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漆平  李宇  凌其英  王青彦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0):3074-3076
目的:探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应激性高血糖患儿更佳的护理方法.方法:将血糖>10.1 mmol/L患儿4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儿均在限糖输注基础上给予胰岛素0.1~0.2 u/kg皮下或静脉注射.观察组采取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结果:两组12例患儿中于3天内死亡,其余两组患儿进入危重恢复期时间及血糖恢复正常(<7 mmol/L)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胰岛素治疗PICU应激性高血糖安全有效,早期综合护理干预对小剂量胰岛素治疗PICU应激性高血糖治疗转归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血糖控制水平对ICU危重症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立轩  陈浩  楚若鹏  冯彦平  王生池 《河北医药》2010,32(14):1856-1857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对ICU危重症合并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69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ICU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血糖控制组(强化组,n=89)和常规血糖控制组(常规组,n=80),强化组血糖控制目标为4.0~6.0mmol,/L,常规组为8.0-10.0mmol/L。比较2组近期预后。结果常规血糖控制组的ICU住院时间、呼吸机带机时间与强化组比较有显著降低(P〈0.05),院内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发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病死率及低血糖发生率较常规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管理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目标血糖在8.0~10.0mmol/L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92例合并应激性高血糖的危重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化治疗组(目标血糖4.1~6.1mmol/L)57例、胰岛素常规治疗组(目标血糖6.1~8.1mmol/L)76例和对照组(目标血糖8.1~11.1mmol/L)59例。比较3组患者ICU停留时间,院内感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低血糖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强化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ICU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院内感染、SIRS、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胰岛素强化治疗组SIRS、低血糖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控制危重症患者合并的应激性高血糖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将目标血糖控制在6.1~8.1mmol/L间获益最大。  相似文献   

8.
<正>创伤后应激反应引起的应激性高血糖,不仅是应激状态的临床表现形式,还是导致病情恶化的因素,如未予以控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并使机体防御功能降低,并发严重感染,继之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影响创伤患者预后[1,2]。肠道菌群微生  相似文献   

9.
肖贞  刘东成  周玉芳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278-2279
目的:探讨小剂量胰岛素在治疗危重患儿应激性高血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入院时血糖>15mmol/L的危重患儿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胰岛素0.05~0.1U/(kg·h)持续静脉滴注,不同时段检测血糖,并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1)治疗组血糖下降快,入院后12小时血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2)治疗组病死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较显著性。结论:小剂量胰岛素合理应用治疗危重儿应激性高血糖,能较快调整糖代谢,纠正高血糖及高糖性高渗血症,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正>危重症患者在多种应激因素的强烈刺激下,表现出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为特征的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及高分解代谢状态,出现以高血糖为特征的糖代谢紊乱。SIRS及负氮平衡均可导致脓毒血症及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是重要的早期炎症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是新近发现的晚期炎症介质,在脓毒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通过连续观察60例危重症应激性高血糖患者,观察早期及晚期炎症介质的表达及不同血糖控制水平与炎症介质表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应激性高血糖对ICU危重症患者的影响,探讨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某院ICU 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接收的危重症患者93例,依据血糖监测结果,分为观察组(伴应激性高血糖,n=61)和对照组(血糖正常,n=32),观察住院情况及预后情况;观察组均给予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控制目标,分为A组(血糖控制目标4.1~6.0mmol/L,n=18)、B组(血糖控制目标6.1~8.0mmol/L,n=26)、C组(血糖控制目标8.1~11.1mmol/L,n=17),观察患者住院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ICU时间、死亡率、IL-6、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组、B组住ICU时间、IL-6、CRP水平、死亡率低于C组,且B组低于A组;A组低血糖发生率高于B组、C组;A组、B组医院感染、MODS发生率低于C组。以上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应激性高血糖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确诊后,血糖控制目标为6.1~8.0mmol/L时,可使患者预后有效改善,应在患者进入ICU时即给予积极预防,减少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护理干预在ICU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期间某院ICU收治的70例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的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应用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RP-HPLC-DAD)技术分析检测抗风湿中药制剂中可能存在的西药成分。方法采用的色谱柱分别为Kromasil KR100-5 C18(4.6 mm×250 mm,5μm)和Kromasil C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醋酸水溶液(60∶40),流速:1 mL.min-1,色谱检测波长230 nm。结果为醋酸泼尼松、醋酸地塞米松、萘普生、吲哚美辛、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等6种成分,能在该色谱条件下得到分离和鉴定。结论本方法可用于抗风湿中药制剂中西药成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ICU患者应用的优点;并总结了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的准备、配合工作以及纤维支气管镜的清洁、消毒、保养、维护。认为良好的护理是纤维支气管镜应用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5例ICU中外科术后危重患者根据预后分为好转组和死亡组,并取25例健康成人血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连续监测其外周血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HLA-D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科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较低(P<0.05)。入ICU后第4天和7天的好转组和死亡组HLA-DR表达水平具有差异性(P<0.05;P<0.01)。结论术后危重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表面HLA-DR抗原表达水平与预后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老年危重症患者在ICU的监护。方法回顾分析我院380例老年危重症患者在全麻术后ICU监护的特点,探讨监护的有效措施。结果在实行优化的ICU监护后,患者的临床预后有了较大改善。结论在ICU监护中,针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针对性的监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老年患者全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也缩短了在重症病房的天数,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认知训练对ICU危重症患者谵妄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80例ICU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认知训练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和护理方案,认知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认知训练,比较两组家属满意度;谵妄发生率、谵妄发生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干预前后患者APACHEII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认知训练组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认知训练组谵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谵妄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APACHEII评分、生存质量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认知训练组APACHEII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训练对ICU危重症患者谵妄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谵妄发生率,延迟谵妄发生时间,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和生存质量,患者家属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岑钊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34-435
目的观察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中咪唑安定与芬太尼的临床镇静作用及效果。方法对我院59例ICU收治的危重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镇静药物的分组临床观察,29例患者在机械通气中使用芬太尼,30例患者在机械通气中使用咪唑安定。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的起效时间以及神志恢复时间,并观察两组患者呼吸以及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指标。结果芬太尼均让患者达到Ramsay氏分级标准3~4级的时间明显短于咪唑安定,而平均药物起效时间以及术后神志恢复时间,芬太尼组亦明显短于咪唑安定组。另外,两组患者呼吸以及SaO2、PaO2、PaCO2等指标上均较使用前有明显的改善(P<0.01),组间进行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危重患者机械通气中使用咪唑安定或芬太尼均有较好的镇静作用,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试验将针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持续血液滤过治疗,并分析针对性护理的应用成效。方法试验选取了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64例患者均实施持续血液滤过治疗,随机原则分组,32例试验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3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性护理,分析治疗和护理的效果。结果试验组每搏输出量、左心射血分数、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碳酸氢根、碱剩余、肌酐、乳酸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每组患者均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进行持续血液滤过治疗的危重症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可以改善病情,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ICU危重病人机械通气镇静镇痛治疗中联合应用咪达唑仑与芬太尼,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CU病人35例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方式分成两组,观察组18例与对照组17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在机械通气过程中给予患者咪达唑仑镇静镇痛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