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分别对其实施常规诊断以及64排螺旋CT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程度。结果两种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诊断完成后,常规诊断准确率78%,明显低于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96%,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通过64排螺旋CT的方法对其进行诊断能够明显提升诊断的准确程度以及检出率,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正常诊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某院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分别实施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检查,以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两种方法诊断准确性。结果:多重螺旋CT定性准确率高于气钡双重造影(P0.05);两种方法联合检查定位准确率、定性准确率均高于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单独检查(P0.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多层螺旋CT、气钡双重造影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消化钡餐及MSCT对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某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期间就诊的3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对其分别采用消化道钡餐与MSCT检查方法,之后分析并评价两种检查方法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结果及临床价值。结果:经临床病理证实,34例患者中胃间质瘤患者20例,肠道间质瘤患者11例,十二指肠及胃同时发病患者3例;34例患者中经MSCT诊断后确诊为胃间质瘤患者18例,肠道间质瘤10例,恶性9例,良性19例;经消化钡餐诊断后确诊为胃间质瘤患者11例,肠道间质瘤5例,恶性3例,良性13例。MSCT诊断符合率为82.35%,经消化道钡餐诊断符合率为47.06%,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消化道钡餐诊断符合率,为胃肠道间质瘤病症诊断提供可靠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研究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CT表现特点并与病例结果相对照。结果肿块呈类圆形或椭圆形37例,分叶状24例;在多期增强扫描中,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从中等到高度明显强化,坏死区域不强化。螺旋CT对胃肠间质瘤定位准确率为95.1%,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为81.9%;对有无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90.9%。结论螺旋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和有无转移,与病理诊断结果有很高的符合率,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具体研究其胃肠道间质瘤螺旋CT的检测影像结果,分析其临床意义,进一步探讨一种就诊断及鉴别胃肠道间质瘤理想方法。方法将收录出于2008年8月至2012年12月甘肃省临洮县人民医院住院疑似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8例患者中经病理及手术确诊的18例患者作为其研究对象。特采用回顾性的方法,针对其患者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该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病灶均发生在食管、胃、肠系膜、空肠部位,其人数分别为1、10、5、2例。经螺旋CT扫描,其影像学显示有11例患者肿瘤形状呈椭圆型或类圆形,有7例患者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状,经增强CT扫描发现,肿瘤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与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相比较,螺旋CT对肿瘤的定位准确率可达92.3%;对良性和恶性肿瘤的鉴别准确率为81.8%;对肿瘤转移的鉴别准确率为90.7%。结论通过螺旋CT检查可以提高肿瘤的定位准确率、区分良性与恶性肿瘤的鉴别率及肿瘤转移的鉴别准确率,在临床上诊断和鉴别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胃肠道间质瘤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收集笔者所在医院33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男19例,女14例;年龄38~72岁,并将病理所见与CT表现相对照。结果 3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胃间质瘤17例占48.5%(腔内型6例,腔外型4例,混合型7例);小肠间质瘤10例占25%(十二指肠3例,空肠5例,回肠2例);直肠4例占9.1%;腹膜后2例占11%。CT图像与病理恶性潜能相关。结论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准确定位和肿瘤分级的判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肠间道质瘤的螺旋CT图像的表现特点,探讨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诊断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的26例患者的螺旋CT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6例胃肠间道质瘤患者中有17例患者的肿瘤形状呈类圆形或椭圆形,9例患者呈不规则分叶状。在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时,肿瘤呈现出明显的不均匀强化,其实质部分的强化程度呈现从中等到高度的明显强化,而坏死区域则不强化。胃肠问道质瘤的螺旋CT表现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对照,螺旋cT对肿瘤的定位准确率92.3%,良性与恶性的鉴别符合率为80.8%,诊断是否转移的符合率为91.7%。结论螺旋CT扫描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高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转移的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高,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性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肿瘤发生于胃17例、小肠11例、结直肠7例、食管6例、腹膜后5例和肠系膜4例。50例GIST中良性12例,恶性24例,交界性14例。本组CT定位准确率为100%(50/50)。CT判断良恶性准确度为76%(38/50)。结论 CT检查对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具有重要的术前诊断价值,但因为缺乏特异性诊断,仍需手术病理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9.
边芳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137-138
目的 探讨MRI和CT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9年1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胃肠道间质瘤的MRI和CT诊断.结果 13例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8例,小肠5例,其中十二指肠1例,空肠2例,回肠2例;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8例,腔内外混合生长3例,腔内2例.MRI和CT表现为肿块密度及信号多不均匀,可有包膜、囊变、坏死、出血、转移灶等.结论 胃肠间质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二者结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探讨超声双重造影在胃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我院78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分别进行超声双重造影及常规经腹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胃间质瘤检出率及定位准确率。胃间质瘤检出率超声双重造影组为85.90%,经腹超声组为48.72%,超声双重造影组高于经腹超声组(P<0.05);定位准确率超声双重造影组为92.31%,经腹超声组为65.38%,超声双重造影组高于经腹超声组(P<0.05)。超声双重造影在胃间质瘤诊断中检出率高,定位准确,值得临床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腹超声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和临床资料。结果:30例GIST经手术病理证实,10例为恶性、8例为潜在恶性、12例为良性,超声诊断符合率83.3%(25/30)。28例GST均为单发,超声定位准确率96.4%(27/28)。7例IST中3例超声拟诊为IST,2例定位定性不明确,2例误诊。结论:经腹超声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检查手段,特别是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以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0例起源于胃17例,小肠9例,结直肠3例,肠系膜1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4例呈分叶状(均为恶性);良性肿瘤最大横径为4.6cm,最小者横径1.8cm,恶性肿瘤最大横径为17.6cm,最小者横径3.1cm;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25例准确诊断,准确率83.3%。结论:多层螺旋CT对判定胃肠道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较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黎柏峰  王劲  祁江  谭祥云  李林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7):136-137,140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常用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并对其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本院进行了手术治疗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共65例作为治疗组,随机选择同一时段86例胃、结直肠癌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分析治疗组与对照组的CT、消化道造影、内镜+活检资料的临床价值。将该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按照手术后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分为两组,治疗组:手术+甲磺酸伊马替尼,对照组:手术。分析二者在疗效上的差异。结果:CT、消化道造影、内镜+活检等临床资料显示出能够帮助诊断的显著性的差异。是否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复发、转移、生存时间等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资料不能确诊胃肠道间质瘤,但能够提供相当准确的临床诊断;GIST术后复发率很高,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防止转移、复发、延长生存时间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影像特征与恶性风险分级之间的联系。结果 MSCT定位准确率100%。48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包括胃间质瘤30例,小肠间质瘤18例。低危组胃间质瘤22例,病灶直径在5 cm以下,病灶形态以圆形、椭圆形为主(20/22),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肿瘤CT强化幅值多小于25 Hu(15/22);高危组胃肠道间质瘤26例,包括胃间质瘤8例、小肠间质瘤18例,病灶直径多在5 cm以上,病灶形态以分叶状多见(20/26),坏死、钙化多见,分别为23/26、14/26,增强扫描后肿瘤CT增强幅值多在25 Hu以上(18/26)。3例肿瘤发现肝转移。结论 MSCT可以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准确定位,其CT表现特征与恶性风险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MSCT可以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术前恶性风险评估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和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病理和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资料,对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胃肠道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为充盈缺损,龛影,局部黏膜破坏中断、展平消失,瘤周黏膜推移,小肠肠腔狭窄和胃肠道受压移位,诊断正确率达67.74%;CT表现为腔内或腔外肿块,肿块内可见液化、坏死、囊变及斑点状钙化,病变区均匀中度强化或不均匀强化;管壁局限性增厚和转移病变,诊断准确率达83.87%。结论胃肠道低张气钡双对比造影对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和管壁功能性改变及管腔狭窄、胃肠道受压推移等具有优势,而CT能明确显示肿瘤的的形态大小、内部结构及其与周围组织脏器的关系,能提供更多的胃肠道腔外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患者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16例十二指肠间质瘤中降部9例,水平部5例,升部2例.良性间质瘤6例,均向腔内生长,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楚.恶性间质瘤7例,向腔外生长6例、腔内外生长1例,肿瘤边缘有分叶,密度不均匀,明显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5例.潜在恶性3例,均向腔内外生长,密度均匀.CT检查的敏感度为100%,定位准确率为93.8%,定性准确率为75%.结论 CT平扫及强化能准确显示十二指肠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其血供,对鉴别肿瘤良恶性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54例胃肠道间质瘤中,良性15例,交界性及恶性39例.发生于胃32例,小肠18例,直肠4例.肿块横径3~20cm,呈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本组病例术前诊断良恶性准确率为85%(33/39),对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科学》2017,(15):132-13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学诊断的80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超声造影应用于患者的早期诊断之中。不同分化程度癌超声造影时间分析、增强CT与超声造影诊断率比较、造影前后超声诊断评分比较。结果 (1)高分化癌与中-低分化癌在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癌开始消退时间显著高于中-低分化癌(P<0.05);(2)本研究中,运用增强CT检查的患者,诊断正确的有65例,诊断准确率为81.25%(65/80);运用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诊断正确的有74例,诊断准确率为92.50%(74/80)。增强CT检查诊断准确率显著低于超声造影诊断正确率(P<0.05);(3)本组80例患者造影后超声评分状况显著优于超声造影前(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肝硬化合并小肝癌中的早期诊断准确率较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诊断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的CT应用表现,分析探讨CT监测对临床治疗肠胃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1].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通过手术案例确诊的80例肠胃道间质瘤患者的CT以及临床治疗资料.结果 经过确诊的80例肠胃道间质瘤中,良性25例,交界性与恶性55例.有54例于胃部发生,6例发生于直肠,20例发生于小肠.肿块横径在3~20 cm之间,形状包括圆形、分叶形及类圆形.此次患者案例进行手术前诊断,显示良性恶性准确率86%(44/49),诊断有无转移符合率94%(23/24)[2].结论 CT检查比较清晰的显示肿瘤部位、形态大小、内部结构特征及同邻近心脏器官关系,及时对转移情况进行分析.CT检查对肠胃道间质瘤诊断有关键性的术前价值,由于缺少特异性诊断,现如今还需要对患者手术病理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确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冷水江市人民医院2008年4月至2010年4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对比分析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以及多排螺旋CT检测结果,分析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胃部21例,十二指肠8例,肠系膜3例;良性4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25例。良性间质瘤直径<5cm,强化均匀;恶性者直径一般>5.5cm,强化不均匀,其内可见低密度坏死灶。结论通过术前的CT检查,能准确显示间质瘤的部位、形态和大小,尤其是肿瘤直径的大小与强化特点对间质瘤良恶性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