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和探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Hp)和慢性胃炎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102例作为研究观察对象,同时选取对照组(无上消化道症状)52例作为对照对象,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并进行对比,探寻慢性胃炎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联性。结果 102例慢性胃炎患者均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轻度患者20例,中度患者39例,重度患者43例;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阳性患者62例,阳性率为60.78%;52例健康对照组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测结果显示,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10例,阳性率为19.2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但不说明所有的慢性胃炎均由这种病菌引起,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胃炎要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临床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感染与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相关,被确认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同时与胃腺癌及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等疾病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WHO已将其列为胃癌等肿瘤发生的相关致疾病。因此,临床检查HP的感染对多种上消化道疾病的治疗起着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因此,借助实验方法确定诊断尤为重要。HPS检测法作为非侵入性、无创伤手段,  相似文献   

3.
自幽门螺旋杆菌(HP)被发现以来,已证明HP感染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亦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认为,幽门螺杆菌不仅影响胃,对肝、胆也有损害。本文就桂林市人民医院2007年健康人群体检中137例检测血清抗HP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初步探讨HP感染与胆囊结石、脂肪肝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返流性食管炎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收集193例慢性胃炎并发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实验组,检测其HP感染情况,与193例单纯慢性胃炎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HP感染阳性率为33.2%,对照组HP感染阳性率为59.6%,实验组HP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低。幽门螺杆菌与返流性食管炎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别对胃溃疡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看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比较分析检测结果。方法选择胃溃疡50例患者(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并将其统一归纳于研究组中,同研究时间段落选择健康体检人群50名作为对照组,均对胃溃疡患者与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经SPSS21.0系统软件处理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和不同的年龄阶段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结果经SPSS21.0系统软件处理发现研究组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80.00%)明显比对照组(10.00%)更高,P <0.05;年龄在39岁以下(20.00%)、年龄在70岁以上(20.00%)的年龄阶段患者经SPSS21.0系统软件处理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更高,与其他年龄阶段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胃溃疡患者的发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极为密切的相关性,且临床诊断中需要结合患者各种临床体征进行综合性诊断。  相似文献   

6.
梁丽  石川 《北方药学》2012,9(5):50-52
目的:用三种方法比较在各种消化道疾病中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利用细菌培养、HP病理组织学检测及尿素14C呼气试验方法检测5组研究对象共280例(慢性胃炎82,胃溃疡76例,十二指肠溃疡62例,胃肠道肿瘤30例,以及门诊体检者30例)。对280例胃病患者,先行胃镜检查,镜下钳取活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作为标准对照,同对进行尿素14C呼气试验和细菌培养检查。并将三种方法所得的阳性率、敏感性、特异性、正确性比较。结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出的阳性率三种方法比较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菌培养、尿素14C呼气试验、病理组织学;敏感度以病理组织学和细菌培养为高,尿素14C呼气试验测得敏感度与二者相比无显著差异,特异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菌培养、尿素14C呼气试验、病理组织学;正确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菌培养、尿素14C呼气试验、病理组织学。在不同疾病中Hp感染率也有所不同,其中慢性胃炎感染率87.8%(72/82),胃溃疡感染率92.1%(70/76),十二指肠溃疡感染率93.5%(58/62),胃肠道肿瘤感染率60.0%(18/30),门诊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感染率为10.0%(3/30)。结论:不同消化系统疾病中幽门螺旋杆菌检查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可能与其所引发各种消化系统疾病有关。三种不同检查方法中,病理组织学检测、细菌培养与尿素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差异小,但尿素14C呼气试验操作简单,结果迅速,患者容易接受,是一种较理想的非侵人性诊断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胃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状况,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及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检测门诊及住院128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幽门螺旋杆菌.结果:其中79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感染率达61.72%.结论:此结果说明乙型病毒性肝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慢性胃炎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与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和血清、胃液一氧化氮(NO)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0例FD患者、88例健康对照和80例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DU)患者,检测其HP感染情况以及血清和胃液NO浓度。HP的检测采用胶体金法,血清和胃液NO的检测应用改良的Griess法。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各项检测结果。结果FD患者和DU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34%和4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P〈0.01)。DU患者和FD患者血清、胃液N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HP感染阳性的FD患者血清和胃液NO水平明显低于HP感染阴性的FD患者(P〈0.05)。结论NO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致病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发展中,NO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消化道溃疡、胃炎、胃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相当高,且耐药性(率)逐年增高[1],HP感染可使IL-1β、L-6过度表达,抑制APE1蛋白的表达,检测胃黏膜中APE1蛋白的表达,从而在参与胃癌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2,3],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病的机制,治疗的研究从未间断,成为中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根除HP能加速溃疡愈合,有效地防止溃疡复发,降低胃腺癌发生率,延缓MALT淋巴瘤的发展进程。为此,作者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和工作的日趋紧张,不少人由于饮食不规律,加之饮食不卫生,慢性浅表性胃炎现已成为一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时下电子胃镜检查技术已逐渐普及,相关病理检查也成为一种常规诊断方式,故确定此病的诊断已不存在多大困难,而且伴随对其病理机制研究的日趋深入,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子。所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HP)已逐渐成为医学界之共识,因为幽门螺旋杆菌(HP)可以对胃黏膜造成一系列的损害,且容易使慢性浅表性胃炎等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进而诱发其他严重病变,对患者健…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HSP60、CagA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HelicoStick法进行末梢血幽门螺杆菌HSP60、CagA抗体检测。结果7~18岁儿童HP抗体总阳性率为14.72%,HSP-60IgG阳性率13.88%,CagAIgG阳性率6.19%。除10~12岁组的HP抗体阳性率最低外,HP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健康儿童组、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HP抗体阳性率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gA-IgG阳性率消化性溃疡组明显高于健康儿童与慢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agA-IgG阳性可作为诊断消化性溃疡合并HP感染的依据。HelicoStick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抗体,快速、简洁、高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结果相关原因。方法对象筛选选择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4月门诊及病房胃镜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132例,均使用活检病理切片及^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方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结果132例患者中有81例为幽门螺旋杆菌检测阴性。结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主要原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引起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出现假阴性,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黄连素片联合克拉霉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经本科诊断为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数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给予黄连素片0.6 g t.i.d,联合克拉霉素500 mg b.i.d.;对照组单一用药克拉霉素500 mg b.i.d.;疗程为14 d,治疗后评价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和症状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联合用药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单一用药总有效率为75.5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临床症状改善上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连素片联合克拉霉素片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临床疗效较单一用药明确,对于慢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自1983年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以来,经过大量研究证实,慢性胃炎、消化溃疡、胃癌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Hp在胃黏膜内长期定植,血清中可产生IgG和IgA为主的抗体,但抗体并无清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作用,相反可以造成胃黏膜损伤[1].目前临床上诊断Hp感染,主要依靠快速尿素酶及组织学检查,二者均为阳性可作为Hp感染的"金标准".本实验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及血清学检查分析,评价14C尿素呼气试验在诊断Hp感染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彭学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9):235-236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相关性。方法回顾自2005至2009年间在攀枝花市西区大宝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室接受胃镜检查的病例,选择被胃镜和病理诊断为RE与单纯慢性胃炎患者间的HP感染,分为无病变组(N)、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活动期组及瘢痕期组,同时各分为HP阳性、HP阴性共6组,进行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率对比性研究。结果 HP阴性的球部溃疡活动期组及瘢痕期两组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RE)可能对幽门螺旋杆菌(HP)的生存有抑制作用,RE多发生于HP阴性患者,HP呈阳性的患者,RE的炎症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儿童再发性腹痛(RAP)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在我院诊治的儿童RAP99例,依据年龄分为三组,应用血清学方法检测所有患儿的幽门螺旋杆菌。结果99例RAP患儿中,幽门螺旋杆菌阳性48例,阴性51例,总阳性率48.59%,少年组分别与学龄前期组与学龄组的阳性率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学龄前期组与学龄期组的阳性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RAP儿童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对于及早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及时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胃癌筛查中检测幽门螺杆菌(HP)分型、血清胃泌素17(G-17)及胃蛋白酶原(PG)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00例胃病患者,根据其疾病不同分为慢性胃炎组(48例)和胃癌组(52例),对所有观察对象进行血清HP抗体分型及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检测。结果:胃癌组HP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组,且HPⅠ型阳性率明显高于HPⅡ型阳性率(P<0.05)。胃癌组的PGⅠ和PGR水平低于慢性胃炎组,而PGⅡ和G-17水平高于慢性胃炎组(P<0.05)。HP抗体阳性组的PGⅠ、PGR水平低于HP抗体阴性组,G-17水平高于HP抗体阴性组(P<0.05)。结论:HP感染与胃部病变具有密切关系,不同HP毒力基因型致病性存在不同,检测HP抗体分型和血清PG、G-17在筛查胃癌和癌前病变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是医学界的热点问题。为此笔者对本院2000年胃镜检出的71例胃癌、52例胃溃疡、3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及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共199例患者进行比较性回顾研究。旨在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对胃癌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P)与上消化道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836例上消化道不适且经Olympus胃镜检查胃黏膜直接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HP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为阳性即确定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353例来院检查未查出上消化道疾病的为对照组。结果上消化道疾病HP感染阳性率为63.0%,其中食管癌63.9%,贲门癌66.7%,胃癌72.9%,消化性溃疡73.6%,慢性萎缩性胃炎61.2%,浅表性胃炎60.9%;农村患者的总检出率为85.5%,城市患者为36.6%,农村明显高于城市。上消化道不同部位溃疡的HP检出率除幽门口溃疡为68.8%外,其他均高于70%,对照组HP阳性率为14.6%。结论上消化道疾病与HP感染密切相关,农村人口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工作时精神高度紧张,消化性溃疡患者亦日益增多。八十年代初期发现的幽门螺旋杆菌为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而消化性溃疡是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的。庆大霉素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HP感染,有效且安全;甲氰咪胍能抑制基础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