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前T细胞过继免疫治疗技术已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尤其是在肿瘤领域的应用,具有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过继免疫疗法不仪可以在体外实验中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而且已经部分应用于临床患者并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有望成为从基因水平上解决肿瘤疾病的前沿武器.本文对近年来T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在肿瘤疾病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3.
T细胞过继性转移可以增强免疫系统介导的对肿瘤细胞的消除,是近年来获得较高关注的一种特异性、无毒性的癌症新疗法,此方法对于治疗血液性和实体恶性肿瘤具有一定效果。对T细胞进行基因修饰能够增强其免疫能力,保持T细胞的持久活性,同时也可以克服肿瘤自身的免疫逃避机制,潜在提高免疫治疗应用于多种肿瘤疾病的成功率。在T细胞过继转移中,T细胞受体(TCR)基因转移作为一种发展迅速的免疫治疗方法,可以在体外产生大量的具有已知抗原特异性和功能亲和性的T细胞,应用于病毒感染或病毒相关恶性肿瘤的过继细胞免疫治疗。TCR基因转移利用逆转录病毒或慢病毒作为载体,其中包含了从所需抗体特异性T细胞群中克隆得到的TCR-α和TCR-β链基因序列,然后应用TCR编码载体转导体外的原始T细胞。为产生带有所需功能特异性的转导T细胞,引入的TCR-α和TCR-β链必须形成异源二聚体,与CD3复合体结合从而在T细胞表面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择适于过继免疫治疗用γδT细胞大量制备的培养基。方法采用不同培养基(RPMI-1640、AIM-V和OpTmizer,分别添加或者不添加自体血清)对γδT细胞进行培养,比较细胞存活率、纯度、扩增效率和生物学功能。结果仅未添加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扩增的细胞存活率随培养时间增加略有下降。不论添加血清与否,AIM-V和OpTmizer培养基扩增的细胞纯度都始终高于RPMI-1640。第2周时,未添加血清的OpTmizer培养基扩增的细胞纯度和扩增效率都显著高于RPMI-1640培养基和AIM-V培养基(P均<0.05)。不同培养基扩增细胞表达的CD107a和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α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RPMI-1640培养的细胞对Daudi细胞的杀伤效率显著低于OpT-mizer和AIM-V培养的细胞(P均<0.05)。结论 OpTmizer培养基因其低血清依赖性、高扩增效率和扩增细胞良好的生物学功能,更适用于临床过继免疫治疗用γδT细胞的大量培养。  相似文献   

5.
自从Burnet和Thomas创立并完善免疫监视学说以来,医学界研究人员清楚地认识到免疫系统,尤其是T淋巴细胞在抗肿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出现了一系列改造和利用T细胞预防甚至杀灭肿瘤的研究。此外,过继性细胞治疗作为当前有效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基于改造后的T淋巴细胞(如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细胞受体基因转导的T细胞,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用于人体肿瘤的治疗,取得了极大的疗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就T淋巴细胞用于肿瘤过继细胞治疗的最新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6.
1目的 观察膀胱腔内过继免疫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 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 2方法 由膀胱肿瘤可溶性抗原与卡介苗 (BCG)共同活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成为抗膀胱肿瘤特异性杀伤细胞 -BT-BAK细胞。临床随机选择 3 7例膀胱癌术后患者进行膀胱腔内 BT-BAK细胞灌注治疗 ,采用 SAP免疫组化法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患者外周血 T细胞亚群分布的变化。 3结果 治疗 2个疗程后患者外周血 CD3+ 、CD4+ T细胞亚群分别较治疗前增加约 (2 8.5 8± 7.16) %及 (12 .92± 5 .2 2 ) % ,CD8+ T亚群变化不显著。随诊平均 18.16个月 ,仅 1例发现膀胱粘膜轻度异型性增生 ,复发率为 2 .7%。 4结论  BT-BAK细胞膀胱腔内过继免疫治疗可显著提高膀胱癌患者全身免疫反应能力 ,有效降低患者术后膀胱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赖宁  刘杞 《重庆医学》2002,31(11):1119-1122
过继免疫治疗 (adoptiveimmunotherapy)是将体外激活的免疫活性细胞或细胞因子进行免疫性转移 ,输给肿瘤或感染病毒的宿主 ,使它们在体内产生协同作用 ,由免疫活性细胞杀伤、溶解肿瘤细胞或病毒感染的细胞 ,直接或间接地介导机体的抗肿瘤或抗病毒效应。它是医学生物学、分子生物学、肿瘤学、细胞工程和遗传学技术发展的结果。过继免疫治疗包括免疫活性细胞因子过继免疫疗法和免疫活性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前者包括输注IL 1~ 12 ,IFN、TNF、TGF、EGF和干细胞生长刺激因子等疗法 ,已用于或目前试用于临床的…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 探讨CD4+与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直肠癌过继免疫治疗中对免疫杀伤细胞的负性调节作用.②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15例直肠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4+与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同时观察各实验组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③结果 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与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总数的(11.12±0.5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77±0.66)%(t=2.687,P=0.012);去除Tmg细胞后诱导产生的抗原特异性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效率为(33.74±4.42)%,显著高于未去除Treg细胞的对照组CTL的杀伤效率(17.39±2.54)%(t=3.206,P=0.0034).④结论 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含量明显增高,并且时肿瘤抗原诱导的CTL的免疫杀伤功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要]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是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事件。最近抗程序性死亡受体 1(programmed death receptor 1,PD 1)/PD 1配体1(PD 1 ligand,PD L1)抗体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临床治疗中取得成功,显示其在癌症免疫疗法中起关键作用。但是,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免疫疗法中获得有效的反应。液体活检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可能有助于鉴定从免疫治疗中受益最大的患者。具有高肿瘤突变负荷的肿瘤已确认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适应证。肿瘤突变负荷水平与新抗原数量呈正相关,新抗原成为肺癌免疫治疗成功的关键。自体基因编码免疫原性肿瘤新抗原已成为一种免疫过继治疗的重要靶标,而针对新抗原的T细胞受体工程改造是用于治疗肺癌的过继细胞疗法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细胞因子杀伤细胞(cytokine induced killer,CIK)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方法:分离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CIK细胞,应用该细胞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28例。观察CIK细胞培养前后细胞表型情况,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定。结果:CIK细胞培养后可见CD3、CD8和CD3、CD56细胞较培养前显著增加。4例患者完全缓解,5例患者部分缓解,9例好转,8例病情稳定,2例进展,治疗有效率32.14%。28例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自体CIK细胞过继性免疫治疗恶性肿瘤效果确切,副作用小,可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的杀伤肿瘤细胞效应比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AK)更为有效低毒。作者用手术与活检的方法从骨转移瘤标本中分离TIL,经体外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激活并扩增,过继转输10例骨转移瘤病例,完全应答1例,部分应答2例,弱应答3例,无应答4例。有效应答30%。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并分析CIK细胞中CD4+T细胞的Th1/Th2亚群分布情况。方法采用体外试验大规模扩增CIK细胞,采用磁珠法对其中的CD4+T细胞进行纯化处理。然后采用荧光定量RT-PCR、ELISA以及胞内染色法对培养前后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变化和分泌量、Th1/Th2细胞亚群定的比例进行检测。结果富集CD4+T细胞的纯度高达96%,在CIK细胞中,Th2亚群较PBMC显著降低,而Th0和Th1亚群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在CD4+TCIK细胞中,TGF-β和IL-10等Th2类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明显降低(P<0.05),而IFN-γ和IL-2等Th1类细胞因子的分泌量明显增高(P<0.05)。结论CIK细胞中的CD4+T细胞具有明显的Th1优势,有利于推动抗肿瘤免疫反应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而三阴性乳腺癌(TNBC)因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与其他类型乳腺癌相比预后较差。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是存在于肿瘤周围的一群异质性淋巴细胞,大量研究认为,TILs是宿主免疫系统对肿瘤抗原存在免疫反应的标志。目前已有文献报道TILs对于乳腺癌预后的预测作用,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TNBC上,本文总结了TILs在TNBC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评估化疗联合自体共培养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o-cultured dendritic cellswith cytokine-induced-killer cells,DC-CIK)的过继免疫细胞治疗对儿童急性白血病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并质检合格的自体DC-CIK细胞回输给47例急性白血病患儿,观察输注期间的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患者生存情况、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及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47例患儿顺利完成61例次DC-CIK回输治疗,中位随访41(5~72)个月。38例MRD阴性患儿中36例处于持续完全缓解(continuous completeremission,CCR),其中1例伴乙肝大三阳化疗不耐受者,治疗后获CCR,同时大三阳转化为小三阳,肝功能恢复正常;9例MRD阳性患儿回输治疗后8例转阴。治疗后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显示CD3+CD8+细胞比例显著增加。结论 DC-CIK过继免疫治疗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有明显的清除优势,安全性好,是继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又一新的治疗白血病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钟鉴宏  马良 《医学综述》2011,17(4):527-529
早期诊断技术及手术技巧等的提高使得肝细胞性肝癌术后生存率显著提高,但是术后复发及转移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肝细胞性肝癌术后辅助过继免疫治疗是众多辅助治疗中的一种,可明显降低肝癌根治性术后复发率,但对总生存率影响不大。肝细胞性肝癌术后开始过继免疫治疗的时间、使用剂量、治疗次数及间隔时间没有形成统一意见是其临床上应用不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肿瘤浸润树突状细胞(TIDC)及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T)在EBV相关胃癌(EBVaGC)中的肿瘤免疫作用及其临床意义&#65377;【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EBVaGC和20例EBV阴性胃癌(EBVnGC)中TIDC及TIL-T的浸润程度及亚型,并分析其与EBVaGC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65377;【结果】 TIDC在49例EBVaGC中有29例(59.2%)呈轻度浸润,20例(40.8%)为显著浸润, 而EBVnGC中则有18例(90%)为轻度浸润,2例(10%)为显著浸润&#65377;经统计学分析,TIDC在EBVaGC显著浸润率高于EBVnGC(P = 0.013)&#65377;TIL-T在EBVaGC的数量较EBVnGC多(P = 0.017),且多数为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EBVaGC中TIL-T与TIDC数量呈正相关(r = 0.386,n = 49,P = 0.006)&#65377;TIL-T浸润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 < 0.001),而TIDC浸润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无关&#65377;【结论】 TIDC及TIL-T可能在EBVaGC肿瘤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TIDC可能对于TIL-T具有趋化作用&#65377;  相似文献   

17.
花粉症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静  宋岚 《医学综述》2014,(4):610-612
特异性免疫治疗是花粉症治疗的诸多方法中唯一针对病因的治疗,长期以来皮下注射一直是花粉症治疗的主要方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花粉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实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对花粉症的特异性免疫治疗又有了新的进展。该文将着重对花粉症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如皮下注射、舌下含服、口服、淋巴注射等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并简要评价各种方法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树突状细胞肿瘤疫苗用于胃癌免疫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敏曼  王立 《医学综述》2006,12(4):200-202
树突状细胞(DCs)即是体内最有效的专业抗原提呈细胞,也是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具有摄取、加工、递呈抗原至T淋巴细胞的能力,表达高水平的MHCⅠ、Ⅱ和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在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以DCs为基础的各种疫苗在胃癌免疫治疗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回输自体CIK细胞后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及EB病毒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鼻咽癌病例42例,其中放化疗联合CIK组21例进行CIK生物治疗(参照美国斯坦福大学骨髓移植中心建立的 CIK细胞培养方法诱导扩增 CIK细胞, CIK细胞培养 14 d后分次回输给患者)及进行放疗或/和化疗,放化疗组21例仅进行放疗或/和化疗。【结果】随访6 ~ 2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5个月,放化疗联合CIK组食欲明显改善,并且其肿瘤标志物(VCA-IgAEA-IgAEA-IgG及EBV-DNA)均较放化疗组明显降低;但治疗有效率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CIK生物治疗安全可靠,有效降低EBV抗体滴度并提高食欲,改善睡眠,但并未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过继细胞免疫疗法(Adoptive Cell Immunotherapy,ACI)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evere aplastic anemia, SAA)的可行性。 方法 对21例志愿接受新型ACI的SAA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批患者每周抽取自体20~50mL外周静脉血,分离出单核细胞后用GM-CSF和钙离子载体A23187刺激2d后回输给患者。结果 21例SAA患者在接受ACI治疗后,7例(33.3%)在6~20个月治疗时间内达到基本治愈,1例(4.8%)在11.3个月达到缓解,4例(19.0%)在7.5~18.5个月治疗时间内达到明显进步,9例(42.8%)在6~22个月治疗时间内无效。7例基本治愈的患者出院后至2010年11月为止未见复发。1例缓解患者生产后复发。4例明显进步的患者中2例出院后1年内造血功能恢复正常,2例无明显改变。9例无效患者中有1例缓解,其他无效患者改用其他疗法也未见好转。结论 ACI目前还处于初步研究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