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思邈《千金翼方》中明确提出了劳心烦神、嗜欲妄念、摄养不慎是中风的根本原因,五脏失养,风邪乘虚而入,发为卒中。指出中风之证,多属于热。中风之本以内虚为主,中风之证有闭、脱、痰、痪等不同,然而五脏所藏的阴精亏损,往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阴不敛阳、阳亢则热,热盛动风。“凡患风人多热”“凡中风多由热起”。熊继柏教授在此理论基础上强调“当分中络经腑脏,更审虚实寒热痰。中脏腑当辨脱与闭,审查慎微知先兆”。  相似文献   

2.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对于因痰而嗽日久不愈者,谓为"久嗽"。对张永生主任医师治疗久嗽的临床经验及思路进行总结,张主任认为久嗽因痰浊壅盛,日久蓄积或痰浊不断续生,痰浊胶固,甚则形成顽痰,故提出从痰浊治疗久嗽。痰浊多与脏腑失和(肺、脾、肾及三焦)、气血紊乱及先天遗传皆相关,当以祛除痰浊为要,同时临证时主张先祛"已生之痰",改善患者咳痰症状,以减轻其痛苦;后固元气,杜"生痰之源",截断生痰之源。并列举1则验案,供同道参考,以冀拓宽治疗久嗽的临床思路,裨益于临床。  相似文献   

3.
脏腑生痰与五脏痰证辨治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有广义、狭义之分。从脏腑的功能特点看,痰的产生主要与脾、肺、肾、肝、心、三焦等脏腑密切相关,五脏皆可生痰,痰亦可从五脏辨治。在五脏痰辨治中,应结合痰的定性辨证,注意除治疗本脏痰以外,更应兼顾调理它脏。  相似文献   

4.
中风偏瘫病位之本于脑,病性之本为脏腑亏虚,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俞穴,属膀胱经而入脑,而脑神统摄肢体运动功能作用,五脏俞可通过调整脏腑经气,改善脑功能,增强其主宰肢体活动而达到治疗中风偏瘫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涤痰汤出自《奇效良方》,主治中风痰迷,但后世多仅用于中风以及肺系疾病。其实痰浊为现今神经内科疾患的一大重要病机。基于涤痰汤治疗痰浊的理论基础,以行气涤痰、扶正之功,可被广泛地用于治疗中风、郁症、眩晕等神经内科疾病。  相似文献   

6.
因今人嗜食肥甘厚味、饱啖辛辣过度,中风湿热证的发病率不断升高.本文通过梳理"浊邪""清窍""浊邪害清"理论内涵与源流,明确湿热是中风发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病因.湿热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湿热合邪,困碍中焦,阻滞气机,上蒙清窍,清窍壅塞,导致头面诸症,甚则诱发中风的发生.叶天士"浊邪害清"理论可视为"湿热致中"的概括性论述,中风湿热证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应当引起临床重视.基于"脑肠相通"假说,提出中风湿热证病变核心责之"脑-脾胃-肠",预防"湿热致中",应树立脾胃、大肠脏腑发病观,治疗上应以祛湿清热、通腑开窍为核心大法."浊邪害清"理论与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法均源于温病学理论与经验,"分消走泄""滋阴生津"等治法在中风治疗中亦多有应用,因此温病学理论与经验或可为中风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阿尔茨海默病主要病位在脑,与肾、心、肝、脾等脏腑关系密切,属本虚标实之证,五脏亏虚功能减退为其本,痰浊、瘀血、内毒等邪为其标。痰瘀阻络,毒聚络病,脑髓失养为其发生发展病情演变的病理过程。治疗应紧抓疾病的病机,辨证施治,同时标本兼治,以补脏为主,补其不足,兼顾铲剔痰瘀、通畅脉络,使毒去神安。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肺性脑病(PE)病变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脑.肺宣降功能不利,浊痰、血瘀等病理因素错杂交结,上蒙清窍则昏愦.心主血,心血充足化神养神,心神灵敏不惑,则心神清明;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充脑,脑为髓海,肾精充足,则意识清楚,语言清晰;肺失宣降,水液输布障碍,痰浊内阻,或神昏,或神志错乱;肝主疏泄发挥正常,气机调畅,经络通利,则脑清神聪,若失疏泄,则见中风昏厥;脾胃健旺则不受邪,困遏脾气,痰蒙清窍,则昏迷或谵语等.从五脏论治可丰富肺性脑病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9.
痰饮的释义痰饮是临床中两种不同的证候,《医宗金鉴》说:“阴盛为饮阳盛痰,稠浊是热沫清寒。”痰饮的产生与肺、脾、肾、三焦等关系密切,痰的形态稠浊,饮的形态清稀;在内经中只有积饮之说,无痰症之名,非内经不重视痰证,考“痰”之为名从仲景开始。后世说百般怪病皆为痰也,痰为百病之母,徒不知有因病而生痰者,亦有因痰而生病者也。痰饮的成因人体的水谷精气,水谷之摄入、吸收、排泄和脏腑间的关系十分密切,若在脏腑的功能失调,而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便可形成痰饮。而痰饮的成因多由于肺、脾、肾等脏的“气化功能”受障碍,和三焦水道失于通调,…  相似文献   

10.
痰乃津液凝聚而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是指存在于体内一切有形和无形之痰,狭义的痰是指排出体外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痰。古人日:“五脏皆可生痰,痰生百病。”痰证临床表现殊多,笔者根据肝主疏泄,可调节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气机升降,使津液代谢正常的理论,对部分痰证从肝论治,归纳三法,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中风证候分类与血脂、血液流变学及CT影像学的关系,将经CT扫描确诊为中风者分为中脏腑组、中经络肝阳暴亢证组及风痰瘀阻证组。研究显示: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及血液高粘滞状态程度,中脏腑组>肝阳暴亢证组>风痰瘀阻证组。CT显示:中脏腑组以多个脑叶的大面积梗塞及大量出血为特征;肝阳暴亢证组及风痰瘀阻证组基底节区等梗塞发生率高,梗塞面积及出血量,后者大于前者。提示中风证候分类有其病理基础及CT特征。  相似文献   

12.
肺主皮毛,皮毛是一身之藩篱,六淫之邪无不从皮毛而入。《素问·咳论篇》:“五脏各以其时受病”,皆以四时主令受邪而咳,肺脏则随感随咳,且四脏须影响到肺脏方致咳。至于六腑之咳,责在五脏久咳之后,应表里脏腑关系而表现出来的特殊症状,道出了“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中心枢纽——脾肺两脏。对于顽咳,有时单从肺经论治而处困境时,可究致咳之源由脏腑,从肝、心、脾、肾论治而取效。  相似文献   

13.
痴呆病荣气虚滞的特点包括荣气虚与荣气滞两个方面。荣气虚则五脏虚弱,脑络失养,髓减脑消;荣气滞则五脏功能失调,脑络不通,脑髓不充,最终导致神机失用。荣气虚与荣气滞互结为害,缠绵搏结,形成虚、痰、浊、瘀、滞的恶性循环,最终脑髓空虚,脑失滋养,神机失用,五神失司,灵机记性减退以至丧失而致痴呆的发生。先秦及秦汉时期,该病多描述为"善忘""言喜忘",多由五脏虚衰、髓海不足、气血逆乱及瘀血内停等导致。荣气虚滞之证正是渊薮于此,肺气虚衰,精髓疲乏,五脏生化乏源,精明之府失于濡养,或情志失调,肝气郁滞,疏泄失司,气血逆乱,血蓄不行等,即为荣气虚滞之具体化表现。晋隋唐时期,医家们对痴呆病的认识,多从心论,称痴呆为多忘、善忘等,认为其多忘、善忘者与心相关。心主神志。心气虚衰,血脉不充,脑脉失养,脑髓不用,神气难以外显,日渐发展而成多忘。宋金元时期,医家们继承了前人对心主神志、心气虚易致痴呆健忘之外,创新性地提出了心脾两虚亦是健忘发生的重要原因,同时比较重视老年人的食治摄养。明代医家对痴呆病机的认识是以"虚、闭、瘀"为主。至清代,医家不仅继承了明代时期的"虚、闭、瘀"理论,也观察到了"火、痰"在痴呆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痴呆的病因病机与"虚、火、痰"关系密切。明清医家提出了脑主神机记忆的理论,同时总结脑作为元神之府在"虚、闭、瘀、火"等病理因素影响下出现的善忘癫狂等病证。近现代医家们对痴呆病的认识从五脏虚损、痰浊瘀血、虚实夹杂、毒损脑络等逐渐演化到荣气虚滞,为中医病因病机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脑与五脏关系论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脑主元神,为脏腑之主。脑与五脏之间通过经络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为影响。脑的功能正常,则五脏各司其职,人体生命活动正常有序,脑病则“五脏六腑皆摇”,百病乃生。反之,五脏功能活动的正常发挥,是脑神髓海充足,脑主元神功能正常的前提。若五脏失常,则因髓、血、真气不足而致脑髓虚损,元神虚疲,或因五脏之气郁扰于脑,而扰动神明。  相似文献   

15.
代谢综合征诊断的必要条件及主要临床特征是脂肪堆积于腹部引起的腹型肥胖,其与三焦腑和三焦经有密切的联系,其主要病机是三焦通调水道、运行水谷、运行元气的功能受损。痰浊内生,留滞腹部三焦膜系,则形成腹型肥胖;水谷清浊不分,随三焦流注血脉,而生血浊;三焦膜系之痰热瘀邪,上传心包,则易出现心包经病证。因此可以说,代谢综合征是以三焦为中心的,涉及多个脏腑经脉的证候群,临床以三焦为中心进行辨证论治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吴敏教授认为,邪热内蕴脏腑为痤疮发生最主要因素,风热熏蒸,上壅肌肤;或血热气盛上壅,夹湿夹毒,壅于肌肤;或湿毒郁滞,不能外宣,郁而化热,热盛肉腐;或气血运行失常,瘀血阻滞;或运化失健,酿生湿浊,湿聚成痰,凝滞肌肤等均可导致痤疮.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采用五脏辨证的方法对痤疮进行辨证,并根据所辨之证型选方用药,运用内外兼治的方法,病证结合,并研制出痤疮灵、归白面膜等经验方.  相似文献   

17.
介绍路绍祖教授运用体针结合头针、穴位埋线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经验与治疗特点。路绍祖教授临症取穴精而少,以经络为纲,整体调节;立足于五脏,重视穴位埋线疗法对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的作用;对于脑源性疾病常结合中西医理论,善用头针疗法。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中风证分类与血脂,血液流变学及CT影像学的关系,将经CT扫描确诊为中风者分为中脏腑组,中经络肝阳暴亢证组及风痰瘀阻证组。研究显示:血清氏密度脂蛋白水平及血液高粘滞状态程度,中脏腑组〉肝阳暴亢证组〉风痰瘀阻证组。CT显示:中脏腑组以多个脑叶的大面积梗塞及大量出血为特征,肝阳暴亢证组及风痰瘀阻证且基底节区等梗塞发生率高,梗塞面积及出血量,后者大于前者。提示中风证候分类有其病理基础及CT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五行理论与五味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确立了以五味相伍,针对五脏苦欲、六淫太过不及为治法的理论。此五味相伍或依据五脏喜恶以五味入脏,作用于脏腑的气化功能失常,或作用于病邪传化,使脏腑恢复正常的生克制化功能;或以病因病症的五行属性,直接以主药味的五行属性予以制化,并伍以与之药味属性相制化的辅佐药成方,使治疗不致过偏,以免矫枉过正等。1以五味配伍调五脏之苦欲补泻,复五脏生克制化五脏的所苦病变、功能的虚实变化、气化的太过不及,都会打破脏腑之间原有的生克平衡,平衡被打破的同时,就会伴随有脏腑间病邪的传变。以药物之五味入脏,可调脏腑之虚实、苦欲,…  相似文献   

20.
论痰治痰     
痰是人体脏腑病理变化的产物,又是水液停积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一种证候。痰的含义有两种:一是狭义之痰,指肺部疾患而产生的分泌物,即咳嗽咯出之痰;二是广义之痰,指全身各处的水液停聚而出现的各种不同病症,与五脏之病均有关系.痰引起的病症较为广泛,因而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特别是对某些久病难愈及奇证怪病,从痰着手论治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痰的形成,与人体的水液凝聚变化有关。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水谷精微进入胃,并经胃之消化,小肠的吸清分浊,其浊者,送至大肠,由肛门排出体外;其清者,送至于脾,由脾气散精而输送到全身,再由脾把部分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