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在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的价值。方法择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实施临床免疫检验血液样本2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样本实施常规法进行免疫检验,利用ELISA法进行标本检验,观察组自样本收集,运输,保存以及设备核定以及试剂选择,均实施质量控制。分析相关结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P<0.05。结论在实施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可规避不良因素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提升检验结果精准性和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血液样本检验全程中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我血站献血者的血液样本2100例,随机将血液样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50例。两组献血者的血液样本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验,对照组不给予全程质量控制管理,观察组给予全程质量控制管理。观察两组血液标本检验结果误差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献血者的血液样本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的误差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质量控制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应用于血液样本检验全过程后,最大限度的消除了影响血液样本检验结果的因素,提高了血液样本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能为临床用血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细菌检验样本不合格的原因,并探讨提高细菌检验质量的方法。方法:从2015年—2016年期间在我院行细菌检验的细菌检验样本中选取2000份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细菌检验样本实施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包括1000份,和对照组包含1000份。对照组的细菌检验样本均由护士采集或患者自行采集后交给护士,并在10-60min之内送检;观察组的细菌检验样本从采集到检验实施规范化质量管理。首先对比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细菌检验样本的不合格发生率;其次对2000份细菌检验样本中出现的不合格样本进行分析,统计引起其不合格的主要因素。结果:观察组血液样本、痰液样本、创伤组织样本、尿液样本、生殖道分泌物样本等细菌检验样本的不合格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份细菌检验样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有污染、溶血、凝血、采量不足。结论:引起细菌检验样本不合格的因素主要有污染、溶血、凝血、采量不足。在细菌检验样本采集到检验过程中实施规范化质量管理,能够有效规避以上因素,提高细菌检验样本的合格率,从而提高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关于血凝试验检验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同时总结相关的改善对策。方法本文调查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设置观察组:所有调查对象为在此期间来我院进行血凝试验检验而检验结果不准确的100例患者;设置对照组:所有调查对象为同期来我院进行血凝试验检验结果准确的100例患者。常规对两组调查对象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血凝实验,并对两组调查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并做分析和对比,分析导致影响患者血液凝试验检验结果质量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改进措施。结果观察组存在血凝试验检验环境质控不严格84例,存在实验材料临近保质期88例,医护人员操作水平较差92例,患者存在抗凝药物使用时96例,而对照组分别为5例、4例、9例、6例,两组进行差异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导致凝血试验检验结果质量产生不准确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多个方面,根据相关的影响因素提出改善措施能有效提升血凝试验检验的准确性,对临床相关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5.
丁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3,(25):320-321
目的探讨影响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的因素及临床控制策略,以提高血液样本检验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2年1月至2012年7月采集的340份血液样本,并分析血液样本检验的质量。结果340份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的标本有40例,占总数的11.76%。结论通过进行分析造成血液样本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标本采集方法不当、抗凝剂和血量比例不合理等,所以规范采集方法,实施标准化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检验的质量,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质量控制在尿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未实施前质量控制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320例作为对照组,并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9月实施了前质量控制后在我院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患者320例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行尿常规检验,对照组沿用常规的尿液样本质量管理模式,观察组则在分析影响尿液样本质量因素的基础上,实施前质量控制。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尿常规检验样本不合格率1.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38%,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质量控制能够显著提高尿常规临床检验中尿液样本合格率,从而显著提高尿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体检科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的影响与相关的护理干预方式。方法:选择行血液样本采集的体检者,共计54例(研究组),选择时间在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并选择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的体检者54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不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即进行常规采集护理工作;研究组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干预措施;研究组间体检者的护理满意度、检测结果一致性。结果:研究组间体检者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更高,且研究组体检者的检测结果一致性与对照组相比更优,P值均小于0.05。结论:对需要进行血液样本采集的体检者实施采集质量风险管理干预措施,能够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且体检者更易接受该种护理模式,值得在护理学中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择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2月间来本所检验科进行血液常规检测的受检人群92例。根据采集血液方法不同将其上述人群分为两组,即对照组(手指末梢采血)46例与研究组(静脉采血)46例。针对其采血后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受检者其血常规检验结果中,研究组血液WBC、RBC、HcT、PLT及Hb的检测结果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研究组血液CV值则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结果对比差异极具显著性(P<0.01)。结论血液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的血液采集方法其对于结果影响差异较大,采血于静脉的血液指标其稳定性显著优于手指末梢所采集的血液。故血液常规检验中,其静脉采用方法具有更优秀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120例采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末梢血检测,对照组采用静脉血检测,每组患者60例。观察组中采用末梢血采集方法,对照组中采用静脉血采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种血液采集方法的检测结果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中白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时间静脉血常规检测存在一定的差异,3 h内不同指标变化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 0.05)。6 h之后,PLT数值明显下降,数据统计存在差异(P <0.05)。结论两种采集方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性,因此,在现阶段临床血液检测中,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合理的采血方法,以便提高血液检测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研究加强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对提高免疫检验准确性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血液标本的检查,而观察组则在检测的过程中从实验环境、人员素质、标本质量以及仪器精准度入手进行检验质量管理,对两组检验结果对临床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的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综合角度对免疫检验的质量进行管理,其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对临床的治疗产生一定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血液生化标本采集过程中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方法 选取本院2011-2012年进行生化检验的临床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分别从送检时间、采血部位、样本状态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液样本在不同采血部位、不同状态、不同送检时间取得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标本最终检测结果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应采取必要手段进而规避误差的出现,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分析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09年至2012年在我院住院的300例患者的300份样本。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50份样本,对标本的采集、仪器设备的使用等方面进行样本的临床免疫检测的严格质量控制;对照组150份样本,对样本的临床免疫检测仅给予常规的质量控制。就样本相关乙型肝炎五项指标与卫生部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同时通过对不同质量控制所带来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进而对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分析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实施质量控制分析的观察组患者的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150例患者,总有效率98.67%;对照组150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3%。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结论准确实验数据获得的前提是全面保证临床免疫检测的准确度,而相应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检测准确度必不可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标本采集对血液检验的影响及干预措施。方法 2012年6月-2012年12月共采集血液标本32 567份,观察血液标本采集部位、时间、标本量及送检时间等对血液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 35 267份样本发生检测误差67份(0.19%),其中由于采集部位、体位引起检测误差13例(19.40%),血液标本量导致检测误差23例(34.33%),标本放置时间导致检测误差22例(32.84%),患者心理因素导致检测误差9例(13.43%)。结论血标本的采集质量对血液检验分析结果有直接影响,医院应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以提高血标本采集质量,提高医院血液检验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生化血液标本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方法展开观察与分析,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我院进行生化检验的1500例血液标本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中130例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并分析生化血液标本质量受到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在130例生化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中,溶血标本由44例,占33.8%;标本量较少的有23例,占17.7%;标本的放置时间过长的有20例,占15.4%;餐后抽血16例,占12.3%;将EDTA2K混进血清标本中有8例,占6.2%;在输液中同侧手臂采集的血液标本有4例,占3.1%;另有15例因其他因素导致检验不合格,占11.5%。结论生化检验人员应深入分析血液标本检验前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将薄弱环节找出,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充分促进生化血液标本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解决对策。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治疗的10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104例患者血液标本,随机将104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实施不同采集部位、送检时间及溶血状态等处理,对比检验结果。结果不同采集部位、送检时间及溶血状态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结论为提高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采集血液标本时为控制误差,减少不合格标本,实施有效的管理干预血液标本的采集,会明显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应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对无偿献血者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某中心进行无偿献血的健康人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100例。采用常规献血护理模式对对照组研究对象在血液采集期间实施护理;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对观察组研究对象在血液采集期间实施护理。结果:观察组研究对象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献血后留下观察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献血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对无偿献血者在血液采集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了提高我院临床免疫检验质量,分析和探讨实施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根据随机原则从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来我院进行临床免疫检验的患者中选取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抛硬币的方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临床免疫检验实施常规管理办法,而试验组临床免疫检验实施质量控制,比较不同的管理措施对检验项目平均变异指数的影响.结果 经过研究发现,试验组样本检验项目平均变异指数和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实施质量控制,能够降低检验项目的平均变异指数,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增加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和探讨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措施,及其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40例患者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的临床样本采集、所用试剂及仪器等方面进行探讨,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治愈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治愈率为92.82%,与对照组的82.86%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临床样品的采集及保存条件等因素都对临床免疫检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结论临床上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可以使医师和检验人员获得更加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同时也直接改善和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关于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同期来我院进行妇科门诊就诊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尿常规检验,观察组通过专业的尿液采集方法进行对照组以常规尿液采集方法进行,比较尿常规检验结果。结果本文两组研究对象尿常规的检验结果当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进行尿常规检验的时候,阴道分泌物会对检验结果产生误导,所以要重视对女性尿液采集方式的选择,避免阴道分泌物对尿常规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可有效提升妇科诊断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并探讨献血者初筛检验在血站血液检测中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站接受献血的1000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抽签随机分组法将无偿献血者分为两组,每组500例,采集血液前,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液项目检测(血型、乙肝表面抗原、转氨酶、血红蛋白、梅毒抗体等),观察组在常规血液项目检测基础上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筛检验,比较两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报废情况,分析报废血液标本的人群分布特点。在观察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中选取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和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阴性血液标本各50份,对血液标本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比较不同检测方法下血液标本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水平。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血液标本的报废率明显降低(P<0.05)。报废血液标本多见于男性,其年龄段主要为30~49岁。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阳性血液标本、已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阴性血液标本接受ALT快速检测、实验室检测得到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出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献血者采血前实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初筛检验,可有效减少血站血液样本的报废,有效提高血液检测的可靠性,有利于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同时,还应加强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宣教,尤其是血液报废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